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8 14:41:44

第1篇:说课稿

一、说该课内容及其在教材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小橘灯》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课。该课文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也是一篇较好地体现单元学习重点的。它上承第一单元知识点“感知全文,提炼主旨”,下启第四单元的“整体感悟,发表见解。”对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的吸收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感性体会课文到理性分析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的写作特色。本教学目标的设置是结合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只有从文字上获得感性认识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对课文进行理性分析。本目标,一是体现教学思路是感性——理性;二是体现理性——感性——启发运用,这一引导训练过程。而整课的教学思路则体现:整体感悟——具体分析——欣赏与探讨,这一教学主线。

三、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重点与难点的定位理由是:因为该单元的知识点是“把握文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就必须把学生引入的角色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内化,从而把握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如果学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出来,那么对文意的把握就更准确。因此这一重点与单元知识是符合的。而难点则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方面,作为语文课,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知识的训练;而是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课文,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欣赏课文。让学生学会鉴赏作品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本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整体教学法、读思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其具体操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相机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他们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五、说该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 复旧引新:(出示小黑板)

1、《小橘灯》一文按“我”和小姑娘接触的时间顺序,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呢?

2、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与作者非亲非故,那么,作者为什么初遇她,又去探访她,事后又深深地怀念她?

3、作者用“小橘灯”为题用意何在?

(以上三道题,第一题是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也是为本节所要讲的内容作好铺垫。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开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而第三个问题侧是第二个问题的深化,是主旨的体现。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整体框架内做到有总有分,在教学过程中,除第一个问题可以马上得出确定答案,而二、三个问题则无需马上确定,只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使教学环节紧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带着以上问题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与思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读后从六个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1、初遇小姑娘,小姑娘给作者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提示:联系所学知识、着重从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着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2、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小姑娘产生一种怎能样的情感?(怜爱)

3、因为作者有了这份怜爱的情感,再加上寻友不遇的情况,使作者产生了去探望小姑娘的愿望。在探望过程中,小姑娘有那些表现?品读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姑娘性格特征的语句。

4、探访小姑娘之后,作者的感受与初遇小姑娘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怜爱——敬意)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5、在写探访完小姑娘之后,作者补叙了一段与朋友的谈话,这使我们更清楚了了解到小姑娘一家的境况及产生的根源,你能用几个词简洁地表达出小姑娘一家境况吗?(父亲失踪,母亲重病,生活贫困)。其根源是什么?(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然后老师明确:内战、反动统治。)

6、假如你是作者,你遇上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面对如此的困境,依然保持着那份镇定。乐观,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你能不为之感动吗?所以从的末尾所流露出的是作者乍样的情感?(深切怀念之情)

(以上六个步骤是对开头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细化,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二是体现出课文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体现出教路的条理性;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五是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回顾性小结。

1、引导学生完整地回答开头所提的第二个问题。

(这样回顾总结前面的课文分析,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从整个故事来看,“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品读文中有关描写“小橘灯”的语句,体会用“小橘灯”为题的用意何在?)

(这一设置,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实质,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的主旨,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四)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用小黑板出示)

1、运用了对比艺术。

第2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颜色变变变》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究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在孩子的世界里,对颜色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兴趣。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二、说幼儿

新纲要提出:“大班幼儿在探究的领域活动中,对身边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兴趣所在及他们的知识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的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的过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亲手操作环节,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三、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根据活动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

难点为: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

四、活动准备

为了让活动进展的更顺利,我做了如下的活动准备:

每组幼儿一个调色盘,一张记录表和一支笔。还在最后环节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制作陀螺用的硬纸片和若干牙签

五、说教法

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让孩子观察颜色由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谈话法:主要体现于调色和记录结果的小结评价。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观察法:幼儿动手操作调色,探索颜色的变化时,教师通过观察,幼儿调色之前的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的调色和记录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说学法

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观察法: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示范调色和记录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操作及记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实物操作法: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操作,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过程。 讨论法: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七、说活动过程

1以魔术表演的形式进行导课,激发幼儿兴趣 让幼儿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提问: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亲手操作 通过观看老师小魔术表演,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这时,老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骤教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同时,老师又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让孩子自己调配。如果老师把所有的颜色都调配出来呈现给孩子,等孩子们自己变颜色的时候,可能新鲜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3、谈话小结 可以请每个幼儿都能分享一下自己探索颜色多变性的秘密,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形式分享给同伴们。把自己的探究的结果告诉大家: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他们通过语言交流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

4、游戏:《我的陀螺转起来》 孩子们利用刚才变出来的颜色给陀螺上色,这个环节,很多孩子会有意识去寻找漂亮、鲜艳的颜色,有的把三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颜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体现。而且,通过这一次,他们一定懂得,下次应该怎样操作才能调出漂亮的颜色。最后在愉快的音乐中快速旋转自己制作的陀螺,让幼儿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第3篇:说课稿

设计理念及策略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材三年级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诗意语文认为,感悟教学策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感悟、感悟,因感动而醒悟。”感悟它具有语境性、自得性、多元性等。所以我首先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自读自悟自得,感悟文本的情感。教学中,我运用了“比较评读”中感悟、“激活想象”中感悟、“切己体察”中感悟、“迁移运用” 中感悟和“诵读体悟中感悟等策略。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小学义务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坚固、雄伟。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情况,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①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②“以读代讲”法

《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③“直观教学”法

通过投影配合使用,实验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2.学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流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媒体交流、与教材内容交流的立体教学结构,我将本课教学过程作如下构想,分为以下两个大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重庆有四千五百多座桥,在20xx年5月重庆就有“桥都”的美誉。重庆桥多,“在全国数一数二”;重庆桥型多,拱桥、悬索桥、斜拉桥、梁桥和组合桥,基本上所有的桥型,重庆都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大屏幕)这就是我们昨天学的《赵州桥》,还记得赵州桥有什么特点吗?你觉得赵州桥怎么样?(师相机板书)作者也认为赵州桥非常了不起,有一个自然段专门赞美了智慧的劳动人民。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

(二)、引放结合,讲读课文。

1、朗读指导,领悟赵州桥的价值。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既然是赞美,应该以怎样语气来读呢?(自豪、赞美)齐读。

2、依托文本,了解赵州桥的历史。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因此第一段的教学,以练代讲。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在哪里呢?它的基本情况怎么样呢?有一个自然段专门作了介绍,是哪一个自然段呢?

默读第一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第一句介绍了什么?第二句呢?

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词句点拨,感知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这一段的教学,我以找出重点词→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具体安排为:

①承上导入:赵州桥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岁了,仍然横跨在交河上,这说明了赵州桥怎样?(坚固)为什么赵州桥如此坚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②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这段主要写赵州桥的什么?(雄伟和设计)——重点词。

③再找一找,这个自然段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并把它勾画出来。生回答师板书:长50多米宽9米多

④赵州桥为什么如此坚固?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呢?本段是怎么描写的?找一找并用横线勾画出来。生回答师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

⑤这种设计有什么优势好处?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出示大屏幕:观察体会设计的)

⑥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史的一个创举?创举什么意思?(既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这种设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是所以说是个创举。)

⑦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我们国家除了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的一种创举,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或成就也是一种创举呢?同桌交流一下,再列举。

⑧总结学法:在讨论基础上归纳出第二段学习的方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

以上教学围绕“设计”,以点带面,环环相扣,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求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赵州桥与平板桥的对比,拱形桥承重力的实验为突破难点创设了条件。总结学法,加深了对学法的感知,有利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4.发挥想象,体会赵州桥的美观。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

①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

c.学生同桌讨论。

②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图画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龙“活”的感觉。

因为朗读是现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在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时,通过观看幻灯片、找重点词语等使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挑战读等)表现出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桥”,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③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总结全文,升华由物到人的情感。

①总结全文,复述完善板书。②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想夸夸它吗?你想对以李春为首的这些桥梁建筑师们说些什么吗?

如此设计,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言以蔽之,在《赵州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方法为依托,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理念,同时通过读一读,写一写,找一找,说一说等手段,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第4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5篇: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的。文章叙述了一位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的过程中长大,变成了一个善良、能干的漂亮姑娘的故事,赞扬了小姑娘独立自理的好品质,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姑娘,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朗读感悟是本课时的重点,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感情,感悟道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虽为农村小学,但教学设备齐全;教师虽教学能力有限,但力求尽最大努力,将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信息工具虽不够先进,但学生却力所能及的获取丰富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课前师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将一同走进和谐、愉快的殿堂。

教学目标:

1.识读缠、粥、伶俐,掌握聪、短、卧、柜、照顾、休养、收拾、虚弱、自言自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成长过程。

3.理解小姑娘是怎样逐步成长的,懂得小姑娘的成长不仅包括身体长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质和能力的成长。

4.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懂得关心、帮助别人。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1.作者罗大里及其主要作品的资料。

2.实物投影及投影片。

学生准备:

自己搜集的一些成长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长大的感觉吗?

生:我感觉到能长得很高,会做很多事情等等。

师:(富有诱导性地问)你们愿意长大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做不同回答)

生:不愿意,因为长大了会有很多烦恼。

生:不,我愿意。因为长大了有事可以自己说了算,还能管着别人。

生:因为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可能帮大人做事情。

(学生争论热烈,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上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你们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必再争论,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里。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位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是怎样长大的。

板书课题《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课前谈话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拉进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又为本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课文中的这位小姑娘吗?(想)那你们愿意跟她交朋友吗?(愿意)请大家自读课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成长经历。

(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可以同位互读,也可以小组内读。让识字这一训练点不脱离课文语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认真的画出了生字词,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了,现在老师就得考考大家了。(实物投影出示生字词)

第6篇:说课稿

《真正的朋友》是《品德与社会》 (广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和我的朋友”中的第三篇课文,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懂得在交往过程中,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以诚相待,共同进步,而不能互相包庇、隐瞒错误或嫉妒对方。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与友谊的正确认识。

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教学目标:

1、感受朋友友好相处的愉悦心情。

2、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3、辨别是非,正确处理朋友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教学难点:辨别是非,正确处理朋友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友谊的格言并准备相关的手工材料(纸、笔等)。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介绍好朋友

1、音乐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如实填写教材提供的“交友小档案”。

2、小组内交流,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

3、 师收“交友小档案”随机抽取,由抽到的同学讲一讲自己交友的经历,说说自己常常和小伙伴在一起做些什么,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物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从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入手,力求达到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效果。)

第二板块:友情红绿灯

1、阅读文中故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像丹丹那样的“难题”?请“实话实说”。

2、“实话实说”。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要追求课堂的真实效果,立足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实话实说”的形式,让课堂素材来自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活动中,巧妙地帮助学生解决朋友之间的烦恼,让学生明白帮助朋友要讲究方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引领学生明白真挚的友情需要细心的呵护,以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板块:友谊故事谷

品读欣赏《“拯救友谊”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真实心理。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深度加工。在课堂中引进教参中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朋友相处,加深同学间的友情。)

第四板块:友谊格言卡

1、将自己搜集到的格言写在卡片上,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品。

2、把友谊格言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赠送“友谊格言卡”,让学生向自己的朋友表达自己的友情,赞美纯洁的友谊,巩固朋友之间的友情。)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友情,感受到同学们的友情和班级的温暖。以上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7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⑵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⑶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二、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三、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2)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彻地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

父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名人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

(二)指导生字词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

差使(chāi)迂腐(yū)琐屑(xiè)栅栏(zhà)

颓唐(tuí)晶莹(yí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奔赴亲人的丧事。(奔丧)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赋闲)

精神不振作。(颓唐)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3.改正错别字

狼籍:“籍”改为“藉”

妥贴:“贴”改为“帖”

锁屑:“锁”改为“琐”

不能自己:“己”改为“已”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诵,请学生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研读课文

1.文章是表现“父爱”的,文章的题目却是《背影》,看来,“背影”在文章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同学们找出文章写了几处“背影”?

点题的背影

买橘子的背影

离别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1)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2)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阅读父亲买橘一节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看看哪些语言最具有表现力?(学生讨论,交流)

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4.视频赏析,加深理解

观看背影视频,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并谈谈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5.为什么要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父亲最费劲,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包含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7.交流探讨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你认为那分别是怎样的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感伤之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之泪

(五)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入微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六)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你和你的家人之间一定也有许多难忘的往事吧?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次,写出内心真实的感触。

第9篇:说课稿

《小壁虎借尾巴》是二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小壁虎尾巴断了,向鲤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之外,还要他们了解摇摆甩的区别,使学生知道壁虎、鱼、牛、燕子等动物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二期课改的主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课堂的气氛。我着手构建课文学习的教案。.

1. 以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生字。

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会9个生字。我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开放式的识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的识字方法。因此,课堂中或直接请学生来当小老师,交流识字的好方法,或让学生在小组活动范围内说出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2.“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活动。

小组学习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学生认字,读课文,交流说话……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人人参与形成互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针对课文我采取让学生表演的方法。通过表演,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课文中描写鲤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摇摆有了形象的认识,对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有了体会。

3.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对壁虎有更全面的了解,对课文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在课外多方面的寻找有关壁虎以及各种动物尾巴的资料。我想:这样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与兴趣的激发结合起来,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对文学爱好的培养结合起来,都是对学生有益的,这也是我们二期课改的主旨所在。

4.我还特地创造了有趣的情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课文进入复习阶段时,我用“开荷花”的游戏对新学词语进行复习,用“摘苹果”的游戏练习说话,不仅加强了趣味性,更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记忆与理解。

课堂是培养人才的阵地,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体验的重要手段。新时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树立更新的观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不断地突破原先的自我。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