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6 22:38:10

第1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儿真好》选自苏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熊居住在荒岛上感到很孤独,想寻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启示下营造树林,终于迎来许多朋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必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思想感情,告诉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考虑,根据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结合一年级小学生好玩,模仿性强,有意注意时间短,好奇心强等特点,我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2个偏旁部首,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明白种树与找朋友之间的联系。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知道“这儿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情感目标:体验文中小熊的情感变化,知道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

重要性。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小熊是怎么找朋友的,知道“这儿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3、情感目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磁带、录音机、小黑板、各种动物图片、画纸

学生:准备好水彩笔、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动物

四、说教法学法:

我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画面等来思维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最容易产生兴趣,每一个细微动听的声音,生动有趣的画面都能引起他们的无限遐想,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是低年级语文课上很好的课程资源。我力图通过配乐朗读、动画演示以及让他们动手制作等途径,带领他们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始终充满热情。

第二: 合作学习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时即强调了现代人必须学会合作。学会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学习中体验互助的乐趣,互补的完美,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在两个环节上让小朋友们分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探究为什么种树能找来朋友。我让小朋友们小组读读书讨论讨论,然后来说说理由。第二就是种了树后,荒岛变成了什么样子,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贴一贴等方法来体会小岛美丽的样子,体会“这儿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第三、以读为本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意,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通过朗读,有助于体会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往往比烦琐的分析更有效。我设想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自己练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在读的基础上有思有悟。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这儿真好”好在哪里?

六、说教前准备:

教师:磁带、录音机、小黑板、各种动物图片、画纸

学生:准备好水彩笔、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动物

七、说学情:

一年级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对一个地方的环境的好坏有自己的想法。加上小孩子现在的合作学习意识不强,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但是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教师多些创设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性很强的问题,就能让同学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由课题“这儿真好”引入课文,读题后,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感知,说出“这儿”指的是小岛,教师由“以前的小岛是什么样儿的”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 创设情境,分段阅读,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

1、 学习第一小节

让学生集体朗读,然后抓住“孤零零”这个词语来理解,什么叫孤零零?通过看图明白,小熊只有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伙伴,这就是“孤零零”。然后,启发学生说说小熊心里会怎么想,他最渴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唉,一个人呆在这荒岛上真没劲,要是有个人来陪陪我那该多好啊!然后要求学生读好这个词,读好这段课文。

(这一环节利用说话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孤单这种感觉,为后文渴望朋友,想办法找朋友作下情感铺垫。)

2、 学习第二段

第二小节是讲小熊问飘来的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这一内容浅显易懂,只要以读代讲,抓住“连忙”这个词读出急切的语气。这一段关键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探究“白云变成了一棵树,小熊明白了。”小熊明白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树与找朋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种树为什么能找来朋友。体会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的探究为下文进行想象绘画打下基础。)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课文写岛上的环境变了,引来了许多小动物居住,那么,小岛究竟变成什么样了呢?。我设计了这样一段配乐朗读。“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听完后启发学生你一定想象出了小岛现在的样子了吧,赶快来画一画吧!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绘画比赛,画的背景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一个荒岛的样子,除了一只小熊什么也没有。另外,老师提供了许多小动物及花草树木的贴图,需要什么拿来用,如果小朋友还想到什么新的东西,也可以用彩笔话在图上。

(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动画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能力实际是一种还原再创造能力,衡量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还原其人,还原其事,还原其景,还能再创造,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 组织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体会思想感情。

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贴画这些东西?结合这时的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漫山遍野、绿叶成阴”的意思。明白“这儿”究竟好在哪里。 当然,图画毕竟是静止的,这时我出示了一幅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四)、 开发课程资源,迁移延伸

我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文去真正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你家周围的环境好吗?你喜欢那儿吗?(通过这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附板书:

这儿真好

感到孤单——植树造林——许多朋友

第2篇:语文说课稿

教材分析

《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在阅读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做适当指点。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怎么办?这为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吸水器,他冒着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在阅读讨论中,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比如,这人没有把水灌进吸水器,而是喝了个痛快,后来……,或者他把水灌进了吸水器,却没把水吸上来,于是……,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结局,并加以评价,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别人,感动别人也会感动自己。因为简单所以快乐,这篇短文内容虽然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可以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老师可做适当的指点。

【学习目标】

1、学会书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教学重、难点】

从迷路者的选择中体会他的心理,从他的留言中感悟给予的无私与快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了解沙漠相关知识。

老师:了解学生认知情况。

第3篇:语文说课稿

尊崇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依据,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列说明。诚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

说教材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儿童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的形象,表达了众多教育者的心声。它直指教育界中的“精英主义教育”,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精英主义教育”还是“大众主义教育”?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公开课要讲成“样版戏”吗?《心声》其实就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唤。

说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而本文也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比较接近他们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在方法技巧上应加以点拨指导。

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故事情节,学习缩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概括情节,学习缩写

2、理解“心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心声”的深层意义

说依据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力争创建生动而又活泼的语文课堂

说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列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以“心声”为切入点,并以此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朗读法,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味文中人物的心声,采用讨论探究法,走出文本,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倾诉本人的心声。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会唱《说句心里话》这首歌吗?从这首歌里我们聆听到了一位战士的“心声”。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写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板书课题)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解决情况。

蟋窣xīsū纸捻子niǎn发窘jiǒng

妒忌dùjì赵小桢zhēn发颤chàn

检查对作者的了解情况。

初读感知,倾听心声。

学生快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故事情节,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本人的心声。

自由阅读,解读心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我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跳读、选读、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找到共鸣。还组织学生进列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讨论题,引导学生根据本人对文本的不同见解,说出本人的独特体验。

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他的心声是什么?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

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不同意李京京读课文?

从程老师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问题?文中有什么依据?

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合作探究,感悟心声。

讨论问题一:文题取名“心声”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总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讨论问题二:《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

作者对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作为我们学生,我们应从李京京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他的成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中,让我们携手前列吧!

课外练笔

1、把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2、请你以李京京的口吻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万卡那样的长信,以叙述本人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希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情感要真实,用语要有分寸。

(这样设计既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主要人物:李京京(沉郁、执著、倔强)

故事的开端:朗读要求被拒绝。

故事情节故事的发展:用真情和体验练习朗读。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声情并茂朗读。

第4篇:语文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企鹅爸爸》,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 说教材分析:

《企鹅爸爸》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学习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企鹅爸爸》是突破单元教学重点的典范。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企鹅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守护小企鹅出生的壮观场面,企鹅爸爸们冰雕石刻般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伟大坚韧的父爱震撼人心,更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爱的真谛。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对文字的感知能够开始感性与理性并重,所以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学情,在此基础上找准起点,以学定教。

三、 说教学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所以我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他们伟大坚韧的父爱,并试着学会爱、表达爱,也付出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守护小企鹅的,感受他们伟大坚韧的父爱。教学难点是感悟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节课我遵循教研室教学常规“精讲善导”的理念,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平等中对话文本,自主感悟,品读赏析,悟情明理。

六、说教学准备:

我制作了简单的幻灯片,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

另外我安排孩子们课前准备自己生活中感受爱或付出爱的真实事例,为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在运用我校 “三段导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导练”教学法,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版块展开教学:

版块一:词语复习,初窥文本;

我以一串统领全文的词语(出示幻灯片1)来导入新课,检查复习之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影响,同时也为下面的新课理出一条线索,使学习有章可循。

版块二:词串引领,深入文本;

环节一:初步感知南极:我以第一组词语所在的句子和一组南极的图片(幻2)让学生初步感受南极的美丽,企鹅的可爱,正是它们组成了南极一道亮丽的风景!

环节二:对比感受南极:

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第二组词语所在的语句(幻3)反复朗读,体会南极环境的恶劣。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在感受南极美丽与恶劣的同时我还穿插安排了同类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拓展(幻4),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鲜明,目的是想要给孩子们造成视觉与情感的巨大落差,铺就一条情感之渠,只待下一环节体会企鹅爸爸艰辛的激情奔涌宣泄,自然渠成。

环节三:重点品读赏析:

有了上述铺垫,第三环节中学生的情感就来得自然、直接。因为企鹅爸爸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守护孩子的!他们历尽艰辛,成为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风景!这一环节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学导练”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

首先是学生的“学”:我以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幻5)提示了本环节的学习: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之外,企鹅爸爸还历经了哪些艰辛呢?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说自己体会到些什么,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完成上述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自学能力和静思默想的能力。这个问题统揽全文,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与方法兼顾。

然后是全班交流,其中也蕴涵着老师的“导”。学生很快能找到第一节、第三节的内容,这里我按照课文的顺序选择两个重点语段进行说课。

语段一:(幻6)这个语段的学习我引导学生抓住“64”和“整整”的反复出现,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朗读,来体会作者刻意强调的艰辛,感受企鹅爸爸“冰雕石刻”(板书)中蕴含的对孩子无私的爱。

语段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从大处着眼感悟企鹅爸爸的艰辛之后,接着我带领孩子们从小处入手,在第三节中找出描写企鹅爸爸姿态的句子(幻7),抓住“直立、不变、伫立、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等词语或短语,联系生活经验来揣摩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结合学生交流板书“刻骨铭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对课文的肢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以我第三组词语(幻8)为引,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真正做到“读”具一格,“读”占鳌头,从而落实扎实的朗读训“练”。

为进一步点燃学生的激情,在朗读指导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范读(幻9:语段一)。水尝无华,相荡即生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激情与激情的碰撞势必达到心灵与心灵的共振。这样的朗读训练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悟中明理。

教学常规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进行反馈,所以教学中我积极发挥评价反馈对学生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及时到位的评价语言,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激励功能,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关注学生的成长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环节四:理解文章主旨:在学生深切感受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简略处理企鹅爸爸向着大海深处觅食时的深情眷顾和小企鹅的茁壮成长,总结企鹅爸爸淋漓尽致的父爱(板书:爱),这也是第四组词语(幻10)提领的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幻11),明白快乐不止是接受,更是付出(板书)的道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五:学习文章写法:梳理内容,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指导学生尝试着学习把小事写小,把细节写细,使自己的文章也能丰满起来,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内容,也学到了方法。

版块三:课外链接,深化文本。

这里我以深情的独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已经呼之欲出的情感:“孩子们,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配乐《爱的奉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以爱为主题的图片(幻12——16):

接着启发学生用名言、诗句或自制格言向这些付出爱的人们表达自己心底的温暖和敬意,学生能够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等等耳熟能详的句子。

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今天的感悟和收获,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学会尊老爱幼、体贴长辈、关爱他人等等,进一步强化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感染,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最后送上巴金的一句名言(幻17)与大家共勉,并以“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懂得爱、感受爱、珍惜爱、也付出爱,愿我们一起爱,并快乐着!”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束新课。(幻18“敬请指导” )

七、说板书设计:

冰雕石刻

爱——付出

刻骨铭心

这节课的板书,我本着精炼准确、提纲挈领的原则来设计,从冰雕石刻的身影和刻骨铭心的场面让学生感悟到企鹅爸爸伟大坚韧的父爱,从而明白爱,就是付出的道理。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内容明晰、主题突出的效果。

纵观这节课,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的悟性,给了孩子们自由领悟的环境,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展示的舞台,自主发展的机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完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然,理想总是美好的,也是略嫌高远的,在这里恳请评委老师和在座的同志们就我的设计予以点评和指导,未来的语文教学我还将一如既往地朝着简约、扎实、轻松、高效的目标而努力,真正践行“增效减负、善学会教”的八字箴言,努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学习得快乐!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5篇: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陋室铭》是一篇优美抒情散文,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写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共有九句,寥寥81字,以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流传百世。

课文所在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短文两则》中的一则,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本单元大多数要求全部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练好诵读这个基本功,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要达到基本成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起来有音乐美把形式多样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把理解短文的情感及寓意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5、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文章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取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诵读。

2、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制定的学习方法和活动有:

1)诵读法: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提问法:一对一翻译课文,利用多媒体串联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问题

4)练习法:仿照“铭”这种文体,写一篇铭文。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依照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

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对初二学生来说,写作还处在模仿阶段,所以该课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四、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以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新课,也就是《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2、解题:明确题目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

3、诵读:学生先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再以竞赛的形式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提醒学生朗读中应注意的问,给出朗读的节奏划分及要求,然后全班同学按要求朗读齐读,最后听朗读录音,比较自己朗读中的不足之处。

4、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先请学生找出重点文言字词并解释,然后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然后再由老师给予纠正。

5、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针对课文我设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3)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

4)作者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6、分析文章,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由学生抢答,答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7、主旨探究,小组讨论

1)陋室真的陋吗?为什么?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2)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8、小结文章整体结构,学生齐背课文。

9、拓展练笔

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XX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同时给一篇范文,启发学生思路。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