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6 12:08:41

第1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第2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根据教材及单元目标,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难点: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崔京浩歌曲的《父亲》营造气氛)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音乐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字词:

3、解词:

检查预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又使大部分学生得到复习巩固。

(三)、初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1、说说故事梗概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3、父亲为什么执意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文眼。

三、速读课文 感知人物形象

父亲显然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那么除此之外,在你心中,他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 行这样写道 。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五、再读课文 品析精美语段

父亲有着如此优秀的品质,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令我们深思,再读课文,品析精美语段,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

按照提示,迅速找到以下片段,完成活动

1、准备之时(19-20段)

2、砌成之时 (21段)

3、砌成之后 (30-32段)

活动一:

准备之时——揣摩父亲的心理,在20段第一句话后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朗读,根据你的理解,在20段第1句后用第一人称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表现他内心强烈的渴望、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你是从哪些细节体会到父亲这种强烈的喜悦的?

(例:起床的时间 劳动的动作、身姿 )

活动二:

砌成之时——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

——动作、神态 无奈、高兴

小结:生活的艰辛和重压使父亲“驼惯了”,让这位父亲已经不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而习惯低下头来做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说明台阶虽然高了,但地位没高,之所以“无法挺得起”,不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谦卑的做人态度,这一切都来源于贫穷。正因为贫穷,父亲心中才充满了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生活和命运的渴望。

活动三:

砌成之后——①30段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强)

②31、32段应读出怎演的语气和情感?(无奈沮丧 懊恼)

③32段体现“我”怎样的请感?(伤感 遗憾——付出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

④齐读30—32段,体会父亲和“我”的内心。

这一环节是想利用三个片段,设计三个小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是体会细节描写来把握父亲形象。

六、深入思考 把握文章主题

说说“台阶”的内涵

——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说:“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对台阶内涵的理解,来达到探究主旨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字词(全体)

2、课练:

A组同学:1—7

B组同学:13—17

3:C组同学:写作《我眼中的父亲》)

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完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第3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课文品析:

《好嘴杨巴》是选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有的是写各地节日风俗,有的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文则属于后者。它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小说开篇就点明了两位主人公的奇特之处:他们俩个不是兄弟却赛似兄弟,经营茶厂生意时,一个在内“闷头制作”,一个“专管外场照应”,配合得宜,各得其所,硬是“把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闹得比大买卖还红火。第二段概说杨七手艺好,然后三、四两段详写杨七制作茶汤的两个绝活:一个是撒芝麻的技巧,盛半碗秫米面后便撒一次芝麻,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喝到碗底都有香味;二是对芝麻的加工,炒和压都有严格的要求,炒到焦黄而不糊,压到粗细正好,不费嚼而又嚼头。第五段笔锋一转以“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须得靠人“吹”,一个“吹”字转入到对“好嘴”的描述,重点是通过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来展现这张好嘴。小说让杨巴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形下艰难出场,要表现一张好嘴,作者却惜墨如金,只让他说了一次话,却让李大人明白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小说的结尾却似一个矛盾,让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却让杨七渐渐埋没,实则是为了说明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中能够存身立足的必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巴机敏、圆滑、精于世故的性格。小说情节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趋于轻松诙谐。

教学创意:

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后文的叙述和描写均围绕“好”字展开,所以整个教学活动也想从“好”字来导入。本文情节较为简单,内容较为浅显,主要写了杨七、杨巴、李鸿章三个人物,所以安排人物概说和复述故事两个小环节以求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而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放在对杨巴这张“好嘴”的正确理解与评价上。本文语言平淡,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此,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学一点写人的技巧,主要安排的是让学生选点赏析。本设计拟安排三个板块的学习活动:概说复述“好”,探究评价“好”,赏析运用“好”。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有意制造认知上的矛盾,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先板书“好嘴”二字,然后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并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发音洪亮的、话音美妙动人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滔滔不绝的……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要及时收束:但是,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好嘴杨巴》的故事中,主人公杨巴却只说了一次话,就被称为“好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开展好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 概说复述“好”

1.积累四字短语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饶有兴味

孤陋寡闻 痛改前非 人情练达 机敏过人 威名大振

2.学生择要诉说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锻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幻灯片概要展示:

①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著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他做过一次长达10年的地毯式考察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

②关于《俗世奇人》:它描绘的是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串联起一个有关时代民俗的画卷,俗、奇是其小说要领。

3.人物概说

从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杨巴、杨七、李鸿章中任选一个进行概说,建议学生按照“ 是一个 的人”这一句式来概说,先自己说,同位说,最后做全班交流,以求对小说中的人物有大致的了解。

4.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他说话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来创造性的复述故事。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以求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习活动二 探究评价“好”

1.探究“好”

本文写的是“好嘴”杨巴,文章共15小段,但一直到11段才让“好嘴”说了一次话,就得到了嘉奖,并且在天津城威名大震。看来这话很有水平,让学生来细细探究一下。

①让学生找到“好嘴”杨巴所说的一次话,并指名学生大声朗读此句,然后全体学生再齐读一遍。

② 试分析:“中堂大人息怒!(此句表态“俺错了”)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对大人的恭维,表现出高超的说话技巧,若记过就成为小人了),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态度特恭敬)。”

③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可以提供几个角度让学生来探究。

如:说话的对象(不是一般人,官员们为了他的吃却费心琢磨,可见其权大势大)

说话的场面(大人把碗摔碎,茶汤撒了一地,大人犯怒,官员吓懵,情势万分危急)

说话的难度(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 孤陋寡闻,连芝麻都不认识;说不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真是左右为难。)

说话的措词(前文明明说“内心早猜中大人以前没喝过”,这儿却说“不知道”;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撒在浮头的是芝麻”,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一个“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说话的效果(短期:既让大人明白,有给他留足面子,化险为夷,赢得嘉奖;长期:让茶汤的生意红火,威名大震。)

2.评价“好”【 可以与前面的人物概说揉在一起】

①课文读到此,你认为杨巴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从课文中找到一组词语,进一步深入到对人物的理解,比人物概说的初步了解更深一层。

课文第一段写到“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足见他细白精明。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这里的词语除了“左右逢源”是中性词以外,其他的词语“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都应该是贬义词。这里足见杨巴“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文章第12段写到李中堂在杨巴说话之后的评价,“……这买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出杨巴机敏过人的性格特点。

②解读“需要”

此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刷子李”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了解杨巴生存的环境。

幻灯片展示:“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以期达到让学生明白是他在谋生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轻视、排斥,是想求得生存的一种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练就了杨巴的好嘴。与其说是他们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或智慧。

③【预设】根据情况可以安排学生探讨小说令人深思的结尾段。

在好嘴与好手的较量中,好嘴的胜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存智慧的重要。明确小说的深层主旨。

学习活动三 赏析运用“好”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的?这里有怎样的技巧?可以让学生选点赏析、交流,以期达到学习和使用这些写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多诵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烘托:(用杨七的好手艺来烘托杨巴)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间接描写:(从李中堂大人的视角对杨巴的评判:……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人物描写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如“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表现了李中堂的官气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表现的是心惊胆战的毕恭毕敬的小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三、小结后推荐阅读

有人说,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谷杂粮。杨巴叩头如山响,响起的就是这个俗音......

有人说,俗就是真实,就是生活的现实,毫无浪漫可言,但却饱含生活的辛酸。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俗世中的奇人。

点评:

本教学设计优点很多,如:

1.教学内容厚实,能力的训练点在课文概说上。

2.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有整体的感知,有内容的选点赏析等,并且在每一个设计中都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等。

引发的思考:

1.课文赏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选出文章的波澜,表现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选出一个点或多个点来赏析,如一个美点等,而本设计中的课文赏析侧重于对内容的介绍。

2.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去掉最后一个活动。

第4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 第五课——《再塑生命》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幻灯片,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 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爱” 主题升华 “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

导入: 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 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 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

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

在 海伦: 与老师发生争执 不耐烦,摔洋娃娃 高兴

里 莎莉文: 重新练习“doll” 把洋娃娃扫到炉边 把帽子给我

在 海伦: 清泉从我手中流过 理解

房 莎莉文: 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 在我掌心写“water”总结: 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 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 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 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 “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重头再来>>徐徐响起)

作业:

1. 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第5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落实目标

1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标准严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6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⑵ 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⑶ 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3、教学重点:

⑴ 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4、教学难点: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5、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第7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的的几篇文章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文章,作者杨绛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以及老王死后作者的愧怍之情,集中塑造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老王和杨绛的精神品格。本文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逐步形成学生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影响是直接和深刻的。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的体现。

下面是学生学情的分析,因为这篇文章人物关系简单,语言质朴平淡,故事情节直观,所以学生阅读后,就能很快把握课文内容,并对老王有一个初步印象,但是我觉得要真正的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主旨句就更难理解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物质条件优越,思维活跃,生活阅历却很浅显,特别是对xxx那一段历史背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对于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不幸的人关注不够,甚至会忽略。所以我认为,八年级的学生更应该走进杨绛的精神世界,认识杨绛这样一个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思自我的境界以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去仰视老王和杨绛崇高的人格魅力,让这篇文章的人性的光华照亮自己的内心。

2、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最终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大屏幕)下面三点:

(1)积累掌握本文生字词,分析老王和作者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2)朗读课文,品析本文平淡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体会关注身边普通人及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愧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选择了文章的中心句来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切入点,并运用了朗读法,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只要学生理解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这句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展开。

三、说学法指导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做驯服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是当做课堂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将鼓励运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异,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能单单把教材当做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读我们的教材,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作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得出自己的独到的体会和心得。

3、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这样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一节课完成,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为此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预习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2—3遍。

(2)、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词。

(3、)查找资料,了解杨绛的生平资料以及她的作品情况。

(4),写出自己的.初读感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下面我来说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1、教育是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的行为,做为教师只有动情,学生才会动容,我为此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也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卑微,但是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中,一起去关注一个在生活中被遗忘的边缘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我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二)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请学生简介自己课前查到的杨绛的有关资料,同时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初步检查预习的情况。

(三)对于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来说,我觉得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那么开篇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写作此文时对老王的感情?学生马上就能找到这个词语“愧怍”,由词语引出文中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后,请学生看这句话里的两个词语:幸运的人,不幸者,那么接着问学生,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很显然,学生阅读全文后,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运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这是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从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概括,来了解老王这个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是:1、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他是单干户、蹬三轮的、无依靠、有眼疾,居破屋,体现出他的不幸。而他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一个送字又体现出他的善良,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还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教师不能做垄断性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第8篇: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法上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结合。例如:我创设情景提问学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二》,来自网!

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五、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习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学生当一会老师给别的同学出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沿溯阻绝”指陆路还是水路被隔绝,既被隔绝为何“王命急宣”时能急传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习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板书

两岸连山—山多峡窄

山壮正侧结合

隐天蔽日—山高峡陡

《三峡》襄陵阻绝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发暮至

素湍绿潭

春冬清悠美

清荣峻茂

霜旦寒肃

秋凄婉美

猿啸悲歌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