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07 22:38:14

第1篇:幼儿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寻找合适的歌曲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储蓄柔美。

对于大班孩子,我们重点是引导幼儿通过欣赏,感受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并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表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确定了本节活动的目标。

二、说目标:

1.感受音乐优美抒情的情绪,尝试用柔美、舒展的动作和造型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在结伴造型和舞蹈中进行感情交流,体验合作表演游戏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从活动目标可以看出,本节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通过反复倾听、感受音乐,尝试用柔美、舒展的动作和造型表现出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难点是根据音乐结伴创编身体动作。

四、说教学准备:

乐曲CD、茉莉花图片、扇子等。

五、施教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如何让幼儿将《茉莉花》是这首江苏民歌,旋律音调清丽、婉转、柔美、细腻的风格用肢体语言体现出来呢?因此,在第一次的活动,我采用了把生活经验融入活动的方式,请幼儿品茗茉莉花茶着手引出茉莉花从而激发幼儿欣赏与理解乐曲的兴趣。但活动下来,发现品茶这一举动反而吸引着幼儿对茉莉花茶的制作兴趣,很难将幼儿的兴趣往乐曲上转移,活动自然无法顺利进行。

接着,第二次活动时采用故事导入方式,发现故事不够动听幼儿不感兴趣,显得有些无聊,直到音乐出现了,幼儿才提起神来。幼儿对这首音乐都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遍欣赏时大部分幼儿都会轻轻地跟着唱,大部分幼儿都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所以我就直接提问:如果你是茉莉花,听了这音乐,你会是一朵怎么样的茉莉花?幼儿马上用双手做鲜花状,发现一名幼儿是双手未开的鲜花状说:我这是茉莉花花蕾,还没开呢!接着又有幼儿将手指微缩,说她是一朵害羞的茉莉花。幼儿在不需要教师过多语言的提示就赋予了茉莉花生命和情感,这让我很惊喜。

接下来就让幼儿再次倾听音乐用身体自由表现音乐。这时让我困惑的事又发生了:在表现过程中,幼儿动作单调,看到一位幼儿的动作稍微有些变化,教师引导他们及时观察或者通过教师进行模仿时,就成了大家的示范动作,幼儿没有进一步去创新动作。教师这一举动反而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如何才能把握好示范和模仿提示这个度,这让我很困扰。由于前面故事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想这个基础上总结幼儿的动作表现再进一步发展结伴造型时,幼儿显得有些不耐烦。但幼儿还是根据音乐利用合作的方式做出花束层次、高低的变化的造型。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个别幼儿会来回走动变化组别,一时这个幼儿组成一个造型,一时又跑另外一个幼儿身后做出另外一个造型。为了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就是生长在花盆里的茉莉花,我借用了呼啦圈这教具来充当茉莉花的花盆,让孩子在表演过程中有意识地表现茉莉花的静态形式。又一个问题冒出来了:音乐没有起伏很明显的旋律,幼儿的动作表现方面还是显得单调。

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执教。在这次活动中,我抛开了故事环节,在活动开始部分,直接出示图片让幼儿认识茉莉花,告诉幼儿在四百多年前就有人用音乐来赞美茉莉花,到我们现代的时候音乐家就给这首乐曲配上了优美的词句。这个环节用了3分钟。

第二部分就请大家一起欣赏歌曲《茉莉花》,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跟着歌曲轻轻哼唱。接着就请幼儿谈谈这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一朵茉莉花,听着音乐,你会是一朵怎么样的茉莉花。幼儿各抒己见:我听了这音乐后很舒服,我会是一朵开心的茉莉花。我听了这音乐后心情很愉快,我会是一朵正在慢慢开放的茉莉花。我听了这歌曲后想睡上一觉,我会是一个小茉莉花蕾……!这个环节用了5分钟。

第三部分:请幼儿用身体表现音乐。“好,那就请你们听着歌曲把开心的茉莉花、慢慢开放的茉莉花、在睡梦中的小花蕾用你们的身体表现出来吧!孩子们在歌曲中尽情的抒发着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感觉。

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在这个环节结束以后。我又请幼儿回忆,图片上的茉莉花每个枝头上是不是只有一朵茉莉花?孩子们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马上回答说:“不是,有些一个枝头上有三四朵的,有的是五朵花,有的是两三多开了的茉莉花还挨着几个没开的小花蕾……”——那这样的茉莉花型用我们的身体又怎么去表现呢?教师开始引导幼儿结伴造型。幼儿开始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互相帮忙,我们几个人的花凑在一起不就是了吗?——那枝头上除了花还有什么呀?幼儿很快就想到分配角色,有些幼儿摊开手掌扮演叶子。——嗯,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吧!请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由组合造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用语言提示幼儿要注意花束的层次、方位、高低变化的过程:有的枝头上一下子开了三朵茉莉花;有的枝头上开了两朵茉莉花,那两朵茉莉花旁边还躲着两个小花蕾;有的枝头上只开了一朵茉莉花,白白的花下衬着几片嫩绿的叶子好看极了!风吹来,一片、两片花瓣掉了下来,风继续吹,更多的花瓣落了下来。花开花谢,你看,枝头上又有新的小花蕾,又开出了又香又白的茉莉花。这里用了10分钟。

为了使幼儿的动作表现能更丰富,在第四部分里,我采用了扇子,引导孩子运用扇子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在这个环节我主要从三方面考虑:扇子容易准备、容易携带收纳、扇子的张合正好可以让幼儿更贴切的感受茉莉花开放过程。首先请幼儿拿着扇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张一合或者慢慢打开来表现音乐的4/4拍子。接着请幼儿自己想想,扇子在手上还可以怎么表现?教师拿着扇子示范表演一段。——你们能不能也用扇子和你们的身体一起来表演茉莉花呢?幼儿很聪明:扇子打开可以当花瓣,我们的.身体是树枝!——茉莉花有几片花瓣啊?幼儿马上又应道:我知道了,我们几个人一起打开扇子接起来就变成一朵茉莉花了!紧接着老师有提示幼儿茉莉花有大有小呢。幼儿马上又邀请更多的小朋友打开扇子围接成一个大圆成了一朵大大的茉莉花。——哇,好大的一朵茉莉花呀,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试试吧!

请幼儿拿着扇子随歌曲的意境进行合作表演。有的幼儿合着扇子听着音乐慢慢地从脚下升起,举过头顶时,慢慢打开扇子,一朵茉莉花开放了。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围成一圈慢慢地打开扇子一把一把的接起来变成一朵大茉莉花。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所有的小朋友围成了一个大圆,一起把扇子合起来一起把扇子打开,变成了一朵大大的茉莉花。这也是活动的最高潮!这里用了10分钟

孩子们表演得很开心,在活动的结束部分,告诉孩子们《茉莉花》是我国名曲,因为这曲子实在太美,很多音乐家们对这首曲子进行了改编,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用不同的舞蹈去表演。接下来,请孩子们欣赏一段芭蕾舞《茉莉花》选段结束活动。欣赏舞蹈用4分钟。

六、感悟与反思:

通过多次的修改,我以欣赏、谈话的交流平台,引导幼儿感知、认识、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多渠道调动幼儿多个感官通道参与活动,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内容创编身体动作,充分激发幼儿的对音乐动作的兴趣和表现欲。但在合作表演部分,孩子的合作意识比较欠缺,结伴造型上表现不够理想。教师应在这个环节部分的引导还要更深入地思考。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活动应该体现“教学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乐活动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第2篇:幼儿园说课稿

《元宵节》我安排在大班春季学期的社会活动,幼儿刚过完元宵节,对元宵节会有一些印象。活动通过视频,猜灯谜、做汤圆、唱儿歌等活动真切自然地表现出元宵节浓厚的节日气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感。我针对幼儿所处的环境——教室、走廊、各个活动区域、主题墙,进行了布置和装饰。让幼儿真正的融入到了活动中。符合了幼儿的现实需要。

活动的重点是: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积极参与活动动手做汤圆,唱儿歌,感受元宵节快乐。

活动的难点是:发展幼儿的情感认知,大班幼儿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一种蒙胧状态,让他们真正的了解节日是有难度的。

我国的《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努力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目标。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感知元宵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感受节日快乐的氛围。

活动准备:

1、“元宵节的来历”视频 这是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知道元宵节人们都做些什么。

2、准备几个简单的有关的谜语,猜谜语能让幼儿加深对元宵节的了解

3 、彩泥每个幼儿一份,让幼儿自己动手做汤圆,能感受到元宵节做汤圆的乐趣。

4 、<卖汤圆>儿歌 ,体现的是元宵节的欢乐感,元宵节吃汤圆是团团圆圆的意思。

说课情

大班幼儿年龄在6岁左右,他们对角色的扮演的兴趣比对物的兴趣浓厚,大班的孩子会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 ,责任感的萌芽期,他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特别感兴趣,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 还不能确切的了解。因此,我在本活动中能够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元宵节,体验到元宵节的习俗和节日的快乐。

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情况,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游戏法、操作法等。

(1)情境教学法:我用的是视频教学,让幼儿观看视频,融入到情境中,让幼儿仿佛正在过元宵节的环境中,视频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幼儿也能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对猜谜语很感兴趣,在猜谜语中,能让幼儿大胆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3)操作法:幼儿喜欢动手操作,特别是在做汤圆的环节中深受幼儿喜爱,让她们自己动手不仅能增强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在元宵节中做汤圆、吃汤圆的乐趣。

说学法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做做、唱唱的欢乐气氛中,了解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幼儿在学习本活动中运用了游戏练习法、实验操作法等。

(1)、游戏练习法:幼儿在游戏猜谜语中,能大胆的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说出正确的谜底。

(2)、实验操作法:幼儿在了解元宵节的习俗中,动手自己做汤圆,在做汤圆和在唱儿歌中的卖汤圆时能让幼儿融入活动中,感受节日的快乐。

说教学活动程序

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播发视频,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开始部分我和幼儿说,今天啊,有几个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过节,小朋友们认真看动画片里有什么,她们过的是什么节,认真观看一会老师来提问,看谁最聪明都看懂了。小朋友们很有兴趣的观看动画。向幼儿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2)猜灯谜。

在结合动画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猜灯谜,出示几个和元宵节有关的谜语

“白白胖胖,圆圆溜溜.甜甜五脏,装中间.吃在嘴里,又软又黏 ”(让幼儿懂得开动脑筋想出谜底)

“什么花天上开?天上开了花,人人笑哈哈。”(大家来猜猜—烟花)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游戏让幼儿在讨论,结合自己所知,大胆说出谜底,这环节是学习的重点,幼儿根据动画片的内容和自己所知道的说出与元宵节有关的事物,激发了幼儿对元宵节的的认识,和感受过元宵节的快乐和理解元宵节象征着团团圆圆的意思。

(3)做汤圆

在这个环节是根据元宵节的习俗而设计的,它使活动变得有趣,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做,感受到做汤圆的乐趣,达到了活动目标。

(4)唱儿歌—卖汤圆

在幼儿学会唱儿歌的同时,可以表演儿歌中的情结,边唱边做出动作,能让幼儿了解到元宵节有汤圆,卖汤圆、吃汤圆的习俗。随着活动结束。

第3篇:幼儿园说课稿

一、活动来源

为了充分利用我园的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孩子们对各种事物的兴趣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幼儿园体育室内有一根拔河的绳子,是当年亲子运动会家长队和教师队比赛时所购置的,孩子们对这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摸摸、弄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们便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围绕着绳子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玩法,不同的年龄也就创造了不同的奇思妙想,孩子的自创的一些方法,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活动。根据中班孩子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玩绳子的活动。本次《过河》就是根据孩子围着绳子跳来跳去所产生的一个活动。

二、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常州市教研室20xx年下发的《幼儿健康教育总目标》中,中班上学期体育锻炼目标第三条中也提到:中班幼儿能够熟练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因此本次活动选用大绳作为主要教学用具,以《过河》游戏方式来发展中班幼儿的跳跃能力。本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园现有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景,利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活动中我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基础,尊重孩子的能力差异和动作发展的不同层次。通过活动中难度的不同实现不同发展目标,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感觉。

三、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四、过程分析

(一)、开始部分:收心热身阶段 5—6分钟。通过建构活动场地——"池塘",赋予幼儿特定的游戏角色,通过角色的变化——"蝌蚪的成长过程"的游戏方式,使幼儿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活动中来,同时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活动步骤:幼儿跟随教师进入场地,做热身运动游戏"小蝌蚪变变变".游戏方式:幼儿做蝌蚪跟随教师在"池塘"中游动(慢跑)——蝌蚪长出两条后腿(伏地后蹬)——蝌蚪长出两条前腿(伏地做蛙泳动作)——变成青蛙(起立自由的模仿青蛙跳跃动作)—— 一串青蛙跳跳跳(集体排队练习)。

(二)、基本部分: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15-20分钟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

活动一、跳田埂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巩固已有的立定跳远动作技能,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通过场地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本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敢于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从而为后续的活动作好动作经验的准备。在场地设置上为回环形,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统一动作练习方向,避免幼儿活动中的碰撞,从而减少伤害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维持秩序的时间浪费。本环节预设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活动的开始部分,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第二层次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第三层次为极限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打破原有动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标难度。活动过程:教师用平衡布道做田埂,并通过调整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活动练习的难度,幼儿在教师设置好的场地上,()集体巡回练习,游戏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游戏时,教师组织幼儿思考、实践,并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助跑跨跳动作,激发幼儿尝试练习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的调整场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二:"跳过小河"本环节通过游戏活动的三个难度层次的递进,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不断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活动过程:首先教师用绳子对折放在地上作小河,小河的形状为由窄逐渐变宽,目的是为了照顾幼儿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自由跳过小河,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幼儿集体跟随练习。第二次尝试:增加难度,通过下雨了,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幼儿自主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跳过小河。教师在幼儿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幼儿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目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第三次游戏:增加游戏色彩:河里游来了鳄鱼、对面田里出现害虫,小青蛙要躲过鳄鱼的捕杀过河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幼儿依次进行游戏。目的:巩固幼儿学习的成果,提高锻炼效果。幼儿的活动情绪会因为鳄鱼的出现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教师必须讲清楚来去活动路线,避免出现面对面的碰撞事故。

(三)、结束部分:放松整理阶段:3—5分钟目的: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步骤:1、放松游戏:青蛙戏水。请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2、帮助教师收拾场地,结束活动。活动结果预测:预计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活动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约在130—140次/分,练习密度在40——45%.基本达到预计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活动中,孩子是精神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参与活动的意识是主动的,参与活动的难度可选择的,每个人都能够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4篇:幼儿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调查与统计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根据大纲的要求

1、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学习用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初步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为: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统计图表、水果图片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让同学们从事先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图片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图片。选好后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各自所选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样贴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如果这样摆不好,你觉得怎样摆比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摆放图片,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然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就是我们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的统计图,通过这个统计图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多,喜欢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师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小朋友喜欢水果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制作一个统计图呢?随即教师课件出示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图,由学生汇报,教师将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图片填入统计图中。再根据统计图师生一起填写统计表。

然后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师傅们并不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早餐,所以有时侯做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就会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费。怎样来解决这个浪费的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统计知识统计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

2、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早餐统计图,让学生在喜欢的早餐上画三角符号,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贴在黑板上,然后集体填写全班学生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和统计表。看着这张统计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说说你想对食堂的管理人员提点什么建议?希望他们怎么做?

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学了这节课你们知道要比较东西的多少的时候,画什么图比较好啊?(统计图)那在画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东西分一分,再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要把东西摆放整齐)。

第5篇:幼儿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中午,有几个小朋友需要吃药,我就帮助他们先拿好自己的药,再帮他们把袋子撕开。有两个小朋友带来的是糖浆,他们很神气地对我说:"老师,我会自己开的!""我也会!"说着,就自己把盖子打开了。旁边看到的小朋友说:"我也会这样开瓶子的!"在区角中,我们为孩子设计了帮图形宝宝回家、响罐等游戏活动,孩子们经常想打开罐子看看里面的东西,也经常把盖子搞得乱七八糟。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幼儿的认识活动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3~4岁的幼儿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幼儿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较随意,只能直接地、简单地表面化地认识一些周围的事物。我班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提问,非常愿意自己动手去探索,同时,也愿意尝试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同伴交流。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兴趣点,设计本次活动,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较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活动目标设定为:

1、了解瓶盖的作用,能根据瓶口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瓶盖。

2、能积极探索瓶盖的开关方法。

3、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

定位重难点:

重点:根据瓶口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瓶盖,并积极探索瓶盖的开关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并做好活动准备:

1、图片:"小熊的家"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瓶盖(大小、形状、开启方法不同)与瓶子。

3、小筐若干。

二。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Leonard H. Clark)和斯塔尔(Ivring S. Starr)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教师适当地选用教学方法,便于传授知识,使学生易于形成技能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这次科学活动的性质和需要,我采用了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实习法等教学方法,将在教学过程中作具体阐述。

三。说教学过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主要活动过程分成四个部分:一。情景导入,激发好奇心;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三。再次操作,讨论、扩展经验;四。结束。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加涅(Gagne)认为,构成教学过程有九个要素,其中首要因素就是要"引起学生注意".

活动开始,出示图片:"小熊的家","今天,()我们要到小熊家做客,看,熊妈妈来了!"通过设疑提问使幼儿对教学内容加以注意:"唉呀呀,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看,熊妈妈一不小心把瓶盖全弄乱了,真着急呀,怎么办呀?"这时,请幼儿帮熊妈妈想办法,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分钟,情景法、讨论法)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教师在引起幼儿注意之后,接着就应对幼儿提出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在学习之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将要做什么和怎样做。这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提供每组幼儿一筐瓶子和盖子,自己尝试给瓶子盖盖子。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们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在这里,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

第二步骤: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通过之前的探究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也有向别人倾诉的欲望,在这里,通过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即能够满足幼儿的诉说欲望,也能帮助孩子形成知识点。"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

第三步骤: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之前的操作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通过大家集体讨论,视频演示来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为幼儿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提供平台。

(12分钟,实验实习法、讨论法)

(三)再次操作,讨论、扩展经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骤:提供更多的瓶子和盖子,请幼儿自由操作,巩固对瓶子和盖子特征的认识。

第二步骤:再次讨论,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根据瓶口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瓶盖。

通过材料操作难易程度的变化,引导幼儿对瓶盖的不同开关方法产生兴趣,帮助幼儿扩展经验。

(8分钟,实验实习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结束

熊妈妈感谢小朋友的帮助,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分钟,情景法)

第6篇:幼儿园说课稿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小红帽》。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音乐是表达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想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可以选取由幼儿熟知的故事改编的歌曲,《小红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幼儿在此之前已经在语言活动中对故事有所了解,很容易对歌曲产生兴趣。并且这首儿歌简单易懂,同时儿歌中有不同情绪之间的转变,可以使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体会感情的转变。

众所周知,中班幼儿在初期虽然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他们已经展现出活泼好动、主动积极的特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歌曲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完成《纲要》中“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所以,此音乐活动很适合在中班进行开展。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以及《纲要》中制定的目标“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情感目标:体会儿歌中感情的转变,感知音乐的美。

2.认知目标:学会唱此儿歌,并且能够有大胆的在众人面前进行表现。

3.动作技能目标:根据儿歌情境设计动作,并表演。

四、说活动重难点

在活动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本次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将此活动的重点定位为:学会唱此儿歌,根据儿歌情境设计动作并表演,并且能够有大胆的在众人面前进行表现。需要突破的难点为:体会乐曲中感情的转变,感知音乐的美。

五、说教法、学法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法:

教师注重轻松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以下教法:

①提问法: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②示范法:教师亲身示范儿歌唱法,便于幼儿进行模仿。

③视听唱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形象生动的图片,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引导他们轻松地理解歌曲内容。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和音乐的动人熏陶。唱就是指幼儿歌唱掌握正确地唱歌方式,在体验音乐不同变化的同时,能有感情地进行演唱。

幼儿注重自由地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以下学法:

①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听一听、学一学,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师幼合作法:师幼合作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儿歌有更深一步的熟悉,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接唱的方法,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了儿歌的歌词曲调,感受儿歌中感情的转变。

这些教法学法都能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有效的实现目标提供了依据。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

①物质准备:儿歌画册四幅。

②经验准备:已熟知童话故事《小红帽》。

七、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为了实现活动目标而设计的,为了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在本次活动中采用的是一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

激发兴趣---教师范唱---理解歌词---练习活动---创编动作

活动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1.激发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还记得小红帽的故事么?

采用提问法用幼儿已熟知的童话故事作为导入,调动了幼儿积极性,引起幼儿的兴趣以及表演欲,使幼儿多方位的进行参与,培养他们动脑思考、张口讲话的能力,符合《纲要》中关于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培养要求。

2.教师范唱

提问:小红帽回家写了一个好听的儿歌,小朋友们想不想听啊?

教师进行范唱。

教师采用示范法,将儿歌展现给幼儿,引起幼儿的求知欲。

3.理解歌词

教师逐一展示儿歌画册,并对幼儿提问引出歌词

提问:小红帽去做什么了?

外婆的家在哪儿?

故事最后发生了什么?

采用师幼互动法,让幼儿把以及获得的知识转为新知识,一问一答中自然引出歌词,加深对歌词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歌曲打下基础。

4.练习活动

①教师领唱

②幼儿接唱

此环节在教师的示范幼儿模仿下,学会儿歌曲调,并且体会到儿歌中感情的转变,解决重难点。

幼儿进行接唱,能够给幼儿提供想唱、敢唱、喜欢唱、有机会唱的环境,尽快熟知歌词以及体会儿歌中情感。

5.创编动作

启发幼儿创编动作,边唱边跳。

创编动作可以开拓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八、说活动延伸

根据纲要要求,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所以此次活动延伸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回家边唱边跳给父母看。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