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4 13:17:38

第1篇:说课稿

一、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第2篇: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课程内容与提倡个性发展相结合,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模仿自学,自编自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鉴赏能力,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互相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二年级健美操教学的第一次课。本节课的内容安排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对以后的再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能使学生在本次课上了解基本动作的变化对以后健美操套路学习起着很大的意义,练习时体现当代中学生的青春朝气,并进一步体会健美操运动练习的快乐及该项运动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求知欲和表现力特别强。对于学生来讲,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健美操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课结合学生特点,给学生创造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本课主要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因材施教,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健美操理论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练习以及简单动作的创编。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健美操的各项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健美操简单动作的学习。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协调、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

4、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互学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作的规范和掌握

难点:学生的表现力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活跃氛围:

1、课堂常规:教师组织上课,安排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要求和安全常识。

2、准备活动:游戏(喊数抱团)。 本次课把准备活动安排游戏的形式,辅以节奏鲜明的旋律;既烘托出热烈的氛围,又非常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起到热身作用,达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同时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学习组合,人人参与

学习健美操基础知识和简单步伐动作踏步和并步。教师完整动作示范,动作分解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运用领做法,递加法,完整法,分解法,节奏变换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习组合动作,并且结合音乐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加强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3.小组学习,开拓创新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带领下合作探究学习动作。学生在自学自练中逐渐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解决问题,开拓创新,能够轻松完成任务的小组。

4.展示自我,激情飞扬

小组依次展示4x8拍x4的动作,进行评价指导。集体学习达到巩固动作目的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大胆展现自我。

5.快乐体育,放松身心

放松心情,跟随音乐及教师做放松练习,恢复身心。

分享和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小结评价。

七.课堂情感氛围

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情景,让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品尝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八.教学效果预计

预计整堂课的练习密度约为55%,练习密度中等,平均心率120~135次/分。

九.场地器材

篮球场一块;cd机一台。

第3篇:说课稿

认识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1、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

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 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

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

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

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5、课外拓展,升华认识游戏名:猜一猜。游戏规则:全班分两组,这边的同学看图形时,那边的同学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第一组看的是4格的,第二组看的是6格的,让学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况下根据格子数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4篇: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选择和创新学习。以“激趣导入、实践与体验、身心调整”为主线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我运动的参与和创新中,体验运动、创造和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掷实心球的锻炼价值,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提高自身投掷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能掌握一至二种投掷方法,且动作协调,用力顺序正确。

3、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三、学生情况。

学生有个性,有自己的主见,好动、好学,兴趣广泛,认知能力、自锻意识、自控能力强。班级的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四、教材分析。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械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呢?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以实心球贯穿全课,设计了选择性投掷、掷远练习、趣味性投掷、跑跳绳往返接力比赛等练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并采用小组自主选择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五、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1至2种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方法。

2、教学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性教学法、探究法、指导法、比赛法、评价法等,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悦的学习。

2、学法:采用小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实践与体会。

1、选择性投掷练习。

(1)上一步双手头上掷球。

(2)左右手推球。

(3)双手胯下前抛球。

(4)双手侧撇投球。

(我选择、我练习、我喜欢)

2、实心球掷远练习。

以投远为目的进行创新投远练习,不限姿势,只要能投远就行。

(爱拼才会赢)

3、趣味性投掷练习。

打保龄球、打靶 。

(学以致用)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第6篇:说课稿

基本理念:提倡个性化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学习。”

一、个性化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

我所教学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要重视学生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首先,利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徒弟的画。然后采用对话形式理解师傅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谁愿当小徒弟,你们有什么要问他的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

3、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三、个性化学习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让学生的学习闪现创造的火花。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分段出现分歧时,我引导学生学会找依据理清结构。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过了不久画师又想考考三个徒弟了,于是他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1、出示一个徒弟的画,请学生评价这个徒弟画的画怎么样?

2、再请学生发表见解,你怎么画这幅画?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积极思考答案。他们的答案恰恰就是课文中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