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3 21:12:08

第1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2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做事情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还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三、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嘱、审、肃、晌、悦,诲”6个生字,正确规范的书写“叮、排、靠”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四、学习重点、难点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五、评价设计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与之匹配的评价设计:

针对学习目标一:采用自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倾听,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百分之九五以上的孩子能准确认读生字,读通句子。

针对学习目标二:通过自读感悟、教师引导、角色体验等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教学。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针对学习目标三:通过抓住作者画画时的态度、父亲和老师的话这些重点语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和角色体验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六、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合适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和“角色体验法”为辅,优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悟悟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七、学习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读通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以“看”为线索,设计了三个环节:

(1)读中理解,引出“看”;

(2)揣摩道理,品味“看”;

(3)链接课外,内化“看”。

(一)读中理解,引出“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找出父亲对作者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___,是方的就____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_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___,否则就是想当然。

然后再读父亲的话,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父亲的话,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二)揣摩道理,品味“看”。

分四个层次:

(1)以问促读,读思结合。

(2)角色体验,深入理解。

(3)角色朗读,细读品悟。

(4)问题探究,明白道理。

(1)以问促读,读思结合。

第3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共设置了四处朗读:

一是教师开课是听写中的导读。

二是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绍冰山身高的拟人句。

四是介绍冰山漂浮特点的拟人句。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随波逐流”和“藏”字,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感情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

重语言感悟。淡化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重语言的迁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课的结束处设计了一个冰山的自述环节。让学生在介绍冰山特点过程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第4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在这炎热的夏季,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对这样的天气不陌生吧:天低云黑、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每当此时,您一定会担心还没回家的亲人,一定会留恋家带给我们的温馨吧!不知您想过没有:此时此刻,就连蜜蜂、麻雀、青蛙、蚂蚁这些动物都要躲避起来,蝴蝶该怎么办呢?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4课《蝴蝶的家》就从关爱弱小生命的视角,展开了探究与思索。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渲染气氛,引发疑惑之情

播放蝴蝶的美丽图片,欣赏着熟悉而温馨的场景,学生心是暖暖的,图片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生灵的家,蜜蜂有蜜蜂的家,小鸟有小鸟的家,那么蝴蝶的家在哪儿呢?此时,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二、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再次走入文本,根据阅读提示7、点击出示阅读提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

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和着音乐诵读,文中 “喧嚷、黑压压、水淋淋”等词形象地描绘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恐惧。对蝴蝶的刻画 “轻盈、素洁、柔弱”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用“载不动一个水点”让蝴蝶的形象鲜活起来,不得不让人担忧。恶劣的天气与美丽柔弱的蝴蝶进行强烈对比,更激发了学生对弱小生灵、无助生命的关爱之心。“想到这里……”此时,孩子们已感到着急了。麦苗摇曳、花儿抖动、水珠滚坠、树叶翻转,屋宇、树林、麦田、石桥都不是蝴蝶的家,一遍遍的设问、一个个的猜想、一次次的否定,蝴蝶的家究竟在哪儿?这份神秘来自于孩子们对蝴蝶的关爱,正是这种关爱使他们又增加了一份忧虑与着急,同学们在读中想、读中悟、反复诵读,渐渐地,他们的神情激动起来,一个个小脸儿通红,双眉紧蹙,眼睛里流露的是焦急与担忧,他们的心已深深地被蝴蝶牵引了,不由自主地焦急的问着。 “一定藏在”“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配着阳光下的蝴蝶图,和着动听的音乐,课堂上洋溢的是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他们激情荡漾,将自己的着急之情转化为一份纯真的祝福,此时,他们已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

第5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他们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在本课的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教师可通过语言训练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可通过抓关键词复述课文片断、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重点部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肆虐(nüè)、缓(huǎn)兵之计、众目睽(kuí)睽、人造屏(píng)障”中的带点字的读音要充分关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学生注意,“ü”上的两点在这个音节中不能去掉,帮助复习拼音知识。这几个字都比较容易写错,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另外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这些字的意思,然后再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教学时,结合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正音、辨形、析意,将阅读教学与字词教学有机整合。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将课文3、4、5、6节的内容复述出来。为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将“肆虐、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人造屏障”这几个词语板书,然后让学生在复述课文时要用上这些词语,教师要注意听清学生是否用上这些词语,用得是否合适。学生可以简要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详细地复述课文,在练习时不必强求,但都必须用上前面出示的这些词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复述是复述课文的一个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口头复述的训练,是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目标三: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从课文第1、2节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着重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相关内容后,应组织学生交流读文后对澳大利亚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澳洲人的文明素养高。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