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3 17:57:09

第1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的《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我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特色六个方面来开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首先是这节课的教学背景,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当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系统学习函数的开始。提起函数,可以简单的说:函数是一种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反映两种数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而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也是当中最简单最线性的关系,其实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比如说探索规律,还有对数量关系、运算公式的学习,包括字母表示数以及统计图、统计表的认识,以及比和比例等内容,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正比例意义的学习将直接为反比例意义的学习提供研修方法和研修模式,又为后续的解决实际问题,乃至于将在初中系统的学习函数做好了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2、学情分析

刚刚谈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另外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考虑,在课前访谈中,通过学生对于涉及的两种相变化的量思考的时候,还能够结合自己充分的生活经验,举出了大量实例。比如在访谈中,当涉及到“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话题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说:大树生长的高度跟它生长的年份相关系,还有的说一天当中气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等等。这些展示出了孩子对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变化现象的关注和探究的兴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学生面对正比例的学习角度来看,这方面的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的,因为从研究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孩子对以往的数量关系,包括一些运算公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比如说路程、时间、速度这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应该说孩子比较熟悉,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正比例的意义是要从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分析两种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对两个变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因此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将从以往的静态过渡到今天的动态观察分析,乃至于抽象概括上来。这种研究问题的角度,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二、我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了解,我进行了这样的思考。关于正比例意义的学习,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描述正比例意义的一段文字,还是说仅仅让学生能够记住关于正比例的关系式,或者说能利用正比例意义,利用关系式进行判断等等。能做到这些就够了吗?经过思考,不难发现,事实上这些仅仅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层面,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应该在系统地认识所谓函数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展开,其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学生以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现象,应该在变化当中寻求对应关系,在对应中确定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说与以往观察的角度不同的理解,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基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抽象性,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取文字、表格、关系式和图像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有意义的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判断。

2、在借助多种形式理解正比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初步的函数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教学难点比较突出,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征来丰富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五方面是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情境引入,初步感知,二是联系实际,建立意义,三是巩固练习,促进理解,四是质疑总结,拓展延伸。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首先是课堂的起始阶段,从情境引入,初步引发学生对两种相关联量的感知,出示这样一个实际的调查表,是一个男孩的体重变化情况,从出生到七周岁,当然这个表格的出示可以用动态的形式来呈现,随着出生后年龄的变化,而逐个出示与之相对应体重的具体情况。当观察表格之后,明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引发孩子具体观察里边的数据,当然这个过程学生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个小男孩的体重是随着他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从而产生两种相互依赖的相关联的量这样一层含义。而后是引导学生继续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举例,比如说刚才所提到的课前调研到的:树木生长的高度与年份的问题,包括孩子一些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充分举例,老师适时的呈现关于这个树木生长的话题,以曲线统计图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图像当中所反映问题的初步思考。

刚才的两个情境,其实并没有直接进入典型的正比例关系这样一个话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只要是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发生变化,那么这两种量就是相关联的量,并且充分感知,大量实例证明两种相关联的量在我们现实世界中是广泛存在的。以上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

2、联系实际,建立意义

第二是联系实际,建立意义的过程。首先呈现的是两幅表格,第一个是关于老师步行回家的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还是以动态的逐个逐列的呈现形式来进行,老师步行回家1分钟80米,2分钟140米,一直到8分钟提出明确的与之相对应的问题:8分钟行多少米?第二个表格是国庆时三军仪仗队通过天安门受阅区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形式大致相同,但是观察两个表格,可以明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完成表格填空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都是关于步行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为什么第一幅表格不能确定准确的与8分钟相对应的路程,而第二幅表格却通过推算、简单的思考,能够确定出准确的路程呢?

那么,通过具体的观察、讨论,学生们可以明确的意识到虽然时间和路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仔细观察,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据,我们也可以明确的发现,三军仪仗队通过天安门受阅区的时候,他们所步行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也就是能够算出准确的与8分钟相对应的路程。当然这个素材的选取也是经过一定思考的,比如相关的还有一些信息也可以藉此机会给学生提供,比如说还是关于天安门受阅区三军仪仗队的通过问题,还有相关的信息,比如说每步行进75厘米,一分钟116步,通过天安门整个受阅区911步,分秒不差这样一个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中也可以结合丰富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包括可以进行以后的初步判断等等。以上是第一个表格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呢,是想丰富学生的进一步感知的材料,准备以单价、数量、总价这组常用的数量关系来进行,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部分数据,一个是苹果的质量,一个是总价。1千克对应的是5元,2千克对应的是10元,3千克对应的是15元,这里突出的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直观的发现苹果的单价,并且可以利用学生获取的这样一些数据信息,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买6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呢?这里学生可以借助单价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确定出与6千克对应的点的位置,其实孩子可以借助刚才三个点的发展变化趋势,来推测出与6千克相对应的点的位置。而后可以进一步借助图像增进学生的理解,也就是还可以购买不同质量的苹果,而且都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价钱。无数多个点集合在一起,并通过连点成线,就更明确地发现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以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观点去认识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当然还可以涉及到更多的价钱,乃至于0千克的价钱,从而完善了学生对这条直线的一个明确的认识。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到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苹果的单价始终保持不变,所关注的还是内在规律,这样就把数据信息和图像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为了实现从图像和表格的多种形式融合,将上述内容移植到表格当中去,从而初步实现图像和表格的进一步沟通。通过以上两个情境的具体材料,应该说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借助刚刚两个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对比和沟通,从而找到两个事例当中的共同点。当然孩子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老师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可以借助手势的形式来进行。比如说刚才所提到的两个事例当中,都涉及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具体来说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之扩大(手势),一种量缩小的话,另一种量也随之缩小(手势)。同时,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保持不变的。从而以文字和手势的形式明确正比例的意义。当然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关系式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情况下,通常都可以采用一个关系式来进行,刚才所涉及到的路程、时间和速度,总价、数量和单价都可以用字母的形式来明确概括,即y/x=k(一定)的形式。从而初步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对正比例意义的初步概括。

以上这个环节给孩子提供了熟悉的情境,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和抽象概括的过程,努力地抓住了示例中两个量变化的基本特点,进而总结和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课堂的第三大环节是巩固练习,促进理解。首先是利用表格的一个判断形式,表格中所涉及到的是关于总价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什么?是买3只笔的这样一个常量。这道练习题目的设计,努力克服掉了刚刚学生所形成的总价/数量=单价(一定)的思维定式,从而实现关注整个事情变化两种相关联量的理解,以及到底谁没有发生变化这样一个关注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同时,这里还有一个训练表达的问题。

第二个练习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判断经验,引导学生用连贯的、完整的话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判断下面问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第①个练习很清晰,每分钟打字50个,请思考打字的总数和打字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是引导孩子初步形成判断正比例的方法以及表达的步骤。当然学生也可以举出实例,具体的数据加以解释说明。第②个判断的题目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它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周长与边长之间固定不变的四倍关系这个常量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引发判断时应该注意关注对定量的思考。第③个是一本书有200页,每天读20页,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这里明显是总和一定,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至关重要的是看他们两种量行对应的比值是否一定,才能下结论。第④个是借助函数图像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判断。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判断大树的生长时间和生长的高度是否成比例关系。当然这里还可以通过计算去解决,也可以通过直观预测和推断来完成判断过程。到15年后,大树的高度是不再生长的,现在不能准确说它成正比例关系。

4、质疑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质疑总结,拓展延伸。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开放一点的题目来进行,就是观察图中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这里还是以图像形式来进行的,引出香蕉和苹果两种水果的单价与总价之间变化情况图像,引发学生思考:这里学生的发现应该是开放的,可以借助直观的图像找到相对应的价钱,比如说香蕉3千克是24元,苹果5千克是20元等等找到单价,计算单价。也可以通过描述发展变化的情况,变化的规律进行准确地判断,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两种线,蓝颜色的线和红颜色的线倾斜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初步渗透所谓的一次函数y=ks,k值的倾斜角度的感知和理解。以上是课堂的主体环节。

六、教学特色

如果从教学特色来看,有以下两点,一是关注知识系统抓本质,二是注重多种表达促理解。

以上只是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所形成的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也诚恳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2篇:说课稿

前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很珍贵,很顽强,但也 很脆弱。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这一现代文明的产物的出现与更新,交通事故,便成了隐藏在我们周边的第一杀手,时时伺机而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顷刻间便消失了。它留给生者的难道仅仅是绵绵的悲痛与思念?西师版教材《法制教育读本》小学四年级第六课《安全与我同行》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向小学生开启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法律世界的大门。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四年级法制教育的一部分,由“智慧迷宫”、“法官提示”、“交流园地”、“生活实践”四个部分组成,选取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按照学法、守法、用法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探索、交流、实践等活动中形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意识。这在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保障学生安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同时这也为学生终身安全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法制观念较淡,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自控力差。

二、说课标

根据以上现实、教材及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初步懂得国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2、能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分析、判断并纠正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习惯;

3、建立交通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以上目标,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教学法

为了有效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活动、课内外结合等法创设教学情景,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学生、文本多向互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法律知识,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说教学准备

同时,课前师生还将作如下准备:

教师——制作一套多媒体课件,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收集自己身边因忽视交通安全而造成的伤害事故例子,收集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标语口号、图片、标志等资料。分小组准备一张白纸、胶水、水彩笔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我准备用1课时完成)

六、说过程

为了达到预设教学目标,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案例分析,知晓法规;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宣传发动,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结束全文”五个环节,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如何运用相关教学法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内容)

1、首先课件展示:四通八达的道路,彩虹般的立交,车水马龙,井然有序。特写:红绿灯,交通标志,斑马线等。让学生在鲜活的情景中感知:现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同时也初步认识到,这一切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无声地指挥着。接下来是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这样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紧接着老师提问:看了这段录象,你想说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发表感想,提出问题,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接着,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自己身边因忽视交通安全而造成的伤害事故例子。由自己的耳闻目睹再一次感受到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的不幸与无尽的悲痛。

3、最后,我顺着学生的感情发展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出示法官提示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后果,懂得国家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必要性,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突出本课的情感目标。

(在学生初步感知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重要性以后,接着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案例分析,知晓法规

1、课件出示课文案例,让学生对“阳阳为什么不听阿姨的话?造成这起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阳阳不听话是因为不知法,造成交通事故是因为不守法,从而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法中来。

2、接着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进行自主学习、交流。

3、然后,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抢答赛,由多媒体一一出示抢答题目,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答案。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了解,明确法规内容,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三)、合作探究,学以致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以后,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学以致用,进行第三个教学环节。

1、对号入坐: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将图下提供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未成年人的一些特殊规定进行对号入坐。

2、争当小小报警员: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一个小学生放学途中被汽车撞伤,倒在血泊中,怎么办?通过小组设计方案,全班交流,现场演示,引出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如何拨打110、120等电话报警和寻求他人的帮助,最后评出最佳报警员。以上两个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并纠正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完成本课的能力目标。

(四)、宣传发动,拓展延伸

为了拓展教学空间,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体验和展示成功的快乐,接下来,进行第四步:宣传发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利用课前准备的工具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贴一贴、画一画、写一写,办一份手抄报,同时设计一条标语口号作为小报名称。课件出示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2)设计一条标语口号作小报名称;

(3)小报内容可以贴,可以画,可以写播放音乐,老师巡视,相机指导。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掀起本节棵的学习高潮。然后将学生完成的小报进行展示。

2、成立“维护道路交通安全”自愿队。将本校1——4年级的同路同学组成一个路队,由自愿者领队并作宣传,这样将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强化了守法习惯的形成。

(五)、归纳总结,结束全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综上所述,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实际,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展开教学,整个教学活动板书精练,目标突出,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法、守法、用法,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养,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就会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的交通氛围,共建一条自由、舒适、安全、文明的平安大道。这是我们本节课的追求,也是您的追求,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

第3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难报三春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的内容。我将向大家介绍本课我是怎样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突出学科教学特色,通过情感体验等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本课既是前两框的教学落脚点,又为后面的“正确处理我与父母、我与他人的关系”做准备。意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进而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热爱自已的父母及长辈,厌恶不孝的行为;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2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知识目标:明白子女应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否则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追究,但反对盲目的愚孝。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重点:学会孝敬父母,并将“孝敬”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难点:怎样将孝敬父母落到实处,从孝敬父母的实践中体验幸福快乐。

二、学情分析

今天生活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的初中生,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因此,通过体验、感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父母的恩情,学会用心去回报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三、教法、学法

(一)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音乐熏陶法:利用多媒体在一些环节设置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到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同时也能深化教学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活动体验法、情绪感染法: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1、活动探究法: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对孝敬父母的认识逐步实现情感上的转变。

四、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爱的主旋律,紧紧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亲手算一算)

1、假如你的妈妈每天早晨5:30分起床,晚上10:30分睡觉,在这17小时中,除去工作8小时及其它等一些时间,至少约有5小时奉献给了家庭。如果按照我国的平均工资每小时约10元钱、每月按30天计算、那么当你长到18周岁时,母亲将会获得多少的报酬呢?(5×10×30×12×18=324000元)这至少30多万元的薪水又有多少子女支付过呢?原来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2、一个重约3500克的婴儿每天至少需要400毫升的乳汁。如果按哺乳期为6个月,每月30天计算(一升的纯净水约重1公斤),那么一位母亲养活一个婴儿至少需要多少公斤的奶水呢?(400×30×6÷1000=72升≈72公斤)这72公斤的重量通常可要比一位母亲的体重大得多。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母亲,这只有两个字的一个词,轻轻地读出来,却是如此的沉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计算,让学生乃至我都感到非常震惊,真是母亲的恩情重如山!这是我们用一生都难以回报的。这样设计更容易打动学生,引发他们深思,便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受爱

活动一:【情深似海】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我是想利用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回忆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中,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质朴、最无私的爱。

活动二:【句子接龙】

是父母教我们牙牙学语,是父母教我们走路,是父母教我们…

设计意图:简单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厌烦。因此通过小游戏,寓教于乐,以加深体会父母的关爱和付出。

(三)理解爱

活动一:【真情感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邝丹随打工的父母一起来深圳生活。请看其中的一个小小片断。(播放视频:《邝丹的秘密》片断)后面的内容是邝丹面对父爱所发出的一番肺腑之言。启发学生思考:从邝丹的秘密中你读懂了一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播放邝丹的故事,是想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是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珍惜现在拥有的,懂得感恩父母。

活动二:【实话实说】

在学生中搞个小调查:你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吗?你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吗?你知道父母近期的烦恼是什么吗?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如何吗?你经常顶撞父母吗?你能经常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如果父母做出了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你知道怎么做吗?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小调查,是想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为父母、长辈着想。知道孝敬父母、长辈应首先从了解、关爱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并且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盲目地“愚孝”。

(四)回报爱

活动一:【爱的天平】

在爱的天平上,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远远超过我们为父母所做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加重爱的砝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懂得面对父母沉甸甸的爱,我们不能只知道索取,而是要学会报答父母的恩情,就是要学会孝敬父母、长辈。因为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的要求。帮助学生把孝敬父母、长辈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并且明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关爱。这样有利于达成知识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二、【爱的献礼】

把《父亲》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如果让你为父母、长辈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呢?你将如何实施?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设计思考。”(可以是一封信、一件贴心的小礼物、或是其它爱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途径,使他们能把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心情小语(结束本课)

先请学生做本课小结,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展示子女孝敬父母、长辈的图片。最后请每个学生写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回去送给父母。并请父母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带回来,大家互相交流。以此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我是本着从爱开始,用爱对待的教学理念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和父母的沟通中,感受到父母的愉悦,家庭的温馨,以增进亲子之情。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板书设计:

父母:行养育之恩 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难报三春晖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子女:尽孝敬之天职 不要愚孝和盲从

对父母的长辈尽孝心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结束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在学生过于重视物质享受、轻视情感回报、过于崇尚自我的今天,我们做为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有责任唤起学生感恩的心。使他们不光长有一双理性的眼睛,更要有感性的心灵。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谢谢大家!

第4篇: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依法纳税》。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在介绍税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依法诚信纳税教育。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也是充分体现我们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方面。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必须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的统一。据此,确定本节课必须达到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区别和联系,剖析一些主动纳税和违反税法的事例,说明公民依法诚信纳税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财政与税收,税收与公民生活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欠,抗,骗税是违法行为,是可耻的。公民既要依法履行自觉纳税的义务,又要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充分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能否依法纳税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以至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每年因税收流失导致损失达1000亿元的客观实际更显示出加强纳税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依法纳税,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设置本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实现本节课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纳税人与负税人

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学生容易混淆纳税人与负税人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是实现本节课目标,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纳税人与负税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说教法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政治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有效整合,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式教学: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从各种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流程一

复习旧课:什么是税收 税收的特征,税收的种类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通过对税收的巩固复习,为本节课作必要的准备。

流程二

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假如国家没有税收》,回答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对短片的看法,形成认识:人人都与纳税有联系

设计意图

采用Flash动画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注意,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流程三

一,纳税人与负税人

教师点拨提出讨论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本相关内容对这 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加以评析。

展示知识结构: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 。

设计意图

设置此讨论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把握一个观点:一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主要看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流程四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以西方谚语:"惟纳税与死亡不可避免" 请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归纳出:

设计意图

目的在于用诚信纳税的正面例子,说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并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懂得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流程五

2,违反税法的行为

指导学生自读P86—87,举例分析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它们有何区别 应受什么处罚

展示表格"比较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设计意图

由于该内容通俗易懂,故设置为自主探究。 运用表格的形式直观形象 ,并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流程六

,行使纳税人权利 教师设疑,点拨,注意充分肯定,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建议。

设计意图 实现政治教学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力求体现《经济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对分数已有所接触,认识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初步知道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几份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不同处是:把一个物体扩展为一些物体,即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点是学生对分数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本单元教学分数的核心与难点。学好本单元知识,对学生今后解决分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目标: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难点:能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找出其中的几分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用小猴子分水果这个情景贯穿新课,使学生在强烈的兴趣中,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2、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并建构新的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学新知前,我先通过小猴分西瓜复习一个物体的1/4。

3、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猴子分桃探索一个整体的1/4。这样设计,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分数意义的正迁移:几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份之一。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通过让学生经历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1/4,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索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方法,从而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索。

5、“对比”教学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在新授中进行了两次对比:一次突出了单位“1”的不同,第2次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练习中也设计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再次突出了分数的意义;第二次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相同,由于整体数量不同而每份数量也不同。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复习一个物体的1/4

猴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强调:4份中的一份就是1/4。

2、教学一个整体的1/4

猴妈妈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到(1个桃),这1个桃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是1/4?

强调:4份中的1份就是1/4。

3、对比,突出单位“1”不同

两个1/4有什么不同?有相同的地方吗?(意图:在突出被分对象数量不同的同时,体会意义上的相同,只要是被分物体4份中的1份,就是1/4)

4、迁移到一个整体的1/2

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可得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意图:在前面“引”的基础上“放”,有利于学法迁移)

5、对比,突出分数的意义

为什么同样是4个桃,上面每只小猴得到的是这些桃的1/4,而下面每只小猴却得到这些桃的1/2?

小结:把一些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对比:下面两幅图,为什么一个是6个苹果的1/3,而另一个却是6个苹果的1/2?(意图:再次提炼分数的意义。)

2、想想做做2

把正方体个数设为9个

12个

对比:为什么同样是1/3,每份所表示的个数却不同?(意图:渗透总体数量不同,那么同样的1/3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

3、想想做做3

4、拓展练习:拿小棒游戏。

(1)拿出12根棒的几分之一

a、拿出12根小棒的1/2、1/3

b、你还会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2)根据几分之一是几根,推算整体有几根小棒

a、师出示2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这堆小棒有几根?

b、师出示3根小棒:是一堆小棒的1/3,共有几根?

(三)总结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及方法)

总之,本课设计通过创设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习设计有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既巩固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