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简说
小学生在读了一些文章、认识了一些字之后,他们便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可能使他们感兴趣,并产生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冲动。《日记两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体的习作范文。读了能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法记录生活,使他们把记录生活的冲动化为自己的行动。
这篇课文记录了我的两次梦。记录了我的梦与现实生活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记录了在城镇的我与贵州山区小女孩阿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我那白纱裙的梦,在妈妈的影响下,变成了苗家山寨里的民族同心舞。
这个故事很有时代意义。教学时要结合生活现实,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许,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看到自己平时的影子,能够想起自己平时的思想与行为,也许还能够让学生从学习这篇课文开始,学会多想想别人,少想一点儿自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应该关心有困难的人,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借助拼音读一读果实和树叶里的生字,再自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认识生字。教师出示带生字的'词句,让学生朗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采用多种方式识记字形。
让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奇—寄、分—份粉、少—纱、斗—料;作—昨、沙—纱。
3、组词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可以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如,学生手则、昨天、纱布、寄信、水电费。还可以一字组多词。如,粉条、面粉、粉刷、粉身碎骨;颜料、材料、料事如神;手套、圈套、套装;寄存、寄托。
学生组词之后,再完成课后的看拼音写词语。
3、指导书写。
(1)巩固读音。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容易读错的字较多,建议书写前指导学生反复读一读,以巩固读音。特别是昨(平舌音)、娘(声母是鼻音)、晴(韵母是后鼻音)三个字,建议再次领读几遍。
(2)观察发现。
同结构:八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同偏旁:昨、晴;姑、娘、妹。
同部件:份、粉。
(3)重点讲解。
女字旁:撇点的撇要长,提不能超出右边的撇。
日字旁:相对瘦长一些。
(二)朗读感悟
朗读本课,要重点领会作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并对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1、自由朗读。抓住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读第一则日记,要注意指导点拨学生,因为我的梦想没有实现,心里埋怨妈妈,因而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一段朗读的难度较大,要多指导。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并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为什么?读第二则日记,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同时指导学生把我梦中开心的事,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3、比较朗读。比较一下这两则日记内容上和情感态度上的不同。思考: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
4、教师出示日记格式,并启发学生: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出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或自己特别想记下来的话以及自己的心情等等。
日记的篇幅可长可短,一定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实践活动
按照日记的格式写日记(篇数不限)。
提示:
(1)今天你做了什么?
(2)你到过什么地方?看到或听到什么?
(3)你最想干什么?
(4)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感受怎样?是高兴、伤心还是后悔……
要让全体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日记的机会,培养他们展示自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愿望,体验写话的快乐。可以指名上台朗读,或在学习园地里展出,在语文园地的展示台展示。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探究式阅读
(一)分小组阅读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两则日记联系起来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小组讨论:讨论交流各自发现的问题(注意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二)全班交流,在阅读中探究
1、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已解决的有意思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
2、各组再根据其他组的介绍,选择一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三)集中问题,共同讨论
1、小组汇报本组讨论交流的情况。
2、全班就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学生讨论中共同关心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出示。
第2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属于第一学段。本册教材包括15个单元,我要说的是第4单元。
下面我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八个方面研说这一单元。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语文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由五方面组成,分别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综合活动、自检。
在识字、写字方面:会认432个,会写220个,同时熟练掌握累计70个左右的常用偏旁部首,抓住字形分字的结构、字音、字义,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明确写字的目标是写对、写好、写快。阅读方面,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至少17篇古诗文,会参与课堂讨论。表达方面,能够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能把句子续写完整,会写留言条。知道日记什么样,能写5篇左右的日记。综合活动,参与至少4次班级的综合活动。自检,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评。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结合本单元内容说具体目标。(第四单元)
在识字写字方面:1.认会27个生字。2.写会13个生字,书写楷书。3.积累部首左耳刀和示字旁。阅读方面:①朗读课文,想象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②背诵《流动的画》和《祖国在我心间》、语文天地中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把字写好的习惯。
表达方面:鼓励学生口头组词,会用文中的重点词语造句。学会合理想象。
综合活动,结合语文天地,结合地图,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教材
说完课标之后,我们再来说教材
◆我将先后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讲述。
(一)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有四个显著特点:
1.重视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如引导学生识字、写字,不仅学会认字、写字,而且渗透汉字的文化;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化精品、背诵经典的古诗文、名家格言,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和语言创造力。
2.重视感悟生活的能力。三篇课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金钥匙”适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提示和引导。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还有“自检”,培养学生自审能力。
3.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编排,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
4.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的、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
(二)编写体例
北师大版教材不同于人教版,以内容整合,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包括:文本、课后思考题、语文天地。全册教材最后还设计有查字表、认字表、写字表等内容。
以本单元为例:包括单元主题名称:努力。主题课文《上天的蚂蚁》、《第三个小板凳》。还有拓展阅读《包饺子的故事》。“语文天地”中则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写音节”,“比一比,看谁写的多”,“把意思相关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再抄写下来”,“读一读,背一背”。还有金钥匙安排了学习默读。
(三)内容结构
二年级上册共15个单元,按内容可以分主三大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第四单元教材由2篇主体课文和1个《语文天地》组成。
编排的2篇主体课文分别为一篇儿童视角《流动的画》《视国在我心间》和一篇自读课文《我们的祖国真大》,都设及了有关祖国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想象感受祖国的秀美。《语文天地》除了有描一描、写一写、比一比以外,还安排有描绘祖国山河秀美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感知祖国的语文活动。
(四)立体整合
横向整合:主体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抒写事件大小不同,有身边小事,也有回国大事;所写对象不同,但都是紧紧围绕热爱祖国的主题。其他栏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相关语文活动。
纵向整合:
一上“家”《家》;二上“祖国”《流动的画》《祖国在我心间》;三上“祖国在我心中”《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四上“民族之花”《爱我中华》《草原》《中国结》;五下“龙”《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六下“珍惜”《可爱的中国》。
三、说建议
说完教材,我们来说建议
1.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我分以下五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流动的画》
第二步:教学《祖国在我心间》
第三步:自学形声字识字,完成积累词语。
第四步:完成语文天地
第五步:背诵《望庐山瀑布》,积累形声字和古诗。
①识字与写字:20xx版课标:注重写字姿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引导主动识字,写字每天都要安排十分钟以上。
独立识字,以词为单位识记。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会意字、编字谜等)
写会生字词;每天十分钟写字。
②阅读:20xx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读懂课文,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③口语交际:20xx版课标: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由字而词,到短语,进而到句子的延展练习。
④写话:20xx版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根据实际写一写自己看到的春景。
⑤综合性学习:20xx版课标:结合语文学习,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评价建议:
①评价标准:
识字与写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意;独立识字;关注毛笔书写)阅读(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背诵积累)写话(兴趣习惯,文从字顺)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学会倾听与交流)
②评价方式
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展示型评价、奖励性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课堂教学资源(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②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生活资源)
结束语: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语文新课标,构建高效新课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解读,敬请指正,谢谢!
第3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苹果为什么落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好奇》中的一课。本课主要是探究由地球引力而产生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和交流中,逐渐认识到“重力”形成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验的能力。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第一个活动过程“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让我们来研究吧”,这是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由地球引力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验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法
本课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落地的现象为基础,按照“谈话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汇报小结——拓展下课”的科学认知程序,来探究“苹果为什么落地”。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解决方法——自行验证解决的教学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从教学方法上看,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暗箱类事物”的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意识到从事物内部探究事物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四、说教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先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苹果落地的图片,讲牛顿的故事,让学生围绕苹果落地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苹果为什么落地.
(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引导学生猜想“苹果为什么落地”?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要用到什么仪器?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从而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苹果落地的模拟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实验中的现象与发现展开讨论,学生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苹果落地
牛顿————————科学家
(发现好奇)
苹果落地
观察研究
16、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五、教后反思:
我很高兴,也很赞叹孩子们,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态度让人钦佩,也让人折服。
1、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从上面的片段中我思考了很多,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例子”,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篇课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同时也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牛顿和地球吸引力方面的资料,课后再作一些拓展,这样做一者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二者也是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具体地运用。
2、和学生一起学习。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地方,一起探讨的地方,一起寻找答案的地方,而不是为了书本在教学。撇下教参,拿着书本,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我感觉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3、研究性学习进入语文课堂。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忽视对学生“情商”的开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本堂课上,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极有兴趣,很想急切地知道答案,对于地球对哪些东西有吸引力兴趣极大,同时也想找出反驳别人的理由。因此在完成这次的课外寻找资料过程中,学生便表现得非常主动。在课外寻找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并且蕴含其中的探索精神,更显珍贵。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语文,丰富自己。也使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4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九板块《寄给青蛙的信》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简单的说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寄给青蛙的信》是一篇童话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青蛙等信,松鼠写信、蜗牛送信的情节,告诉人们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二年级,在朗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但对体会人物心情还需教师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要求的诵读,运用创设情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书写“说、话、收、到”四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从而体会到被别人帮助是幸福的,而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2、体会到被别人帮助是幸福的,而帮助别人也是快乐的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由于本课是一篇童话,浅显易懂,教学中,创造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带学生走入童话的世界。
2、读文感悟法
尊重学生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鼓励有创意的谈感受。这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文章,所以,我把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采取以读带学为主,情境渲染为辅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知、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学。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如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2、复习旧知
3、指生读词语,全班齐读。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贴青蛙,松鼠和蜗牛大叔的图片,同时梳理课文的大致内容,学生自由读文。
2、精读课文品悟情感
(1)小青蛙和小松鼠这一对邻居是怎样相处的呢?读一读小松鼠的话。小青蛙是怎么回答的?
(2)作为邻居的小松鼠,听了小青蛙伤心的话,能做些什么呢?请三名同学读一读3、4、5自然段。
小松鼠都做什么了?我们来看看松鼠是如何请求蜗牛大叔帮忙的?
师小结:生活当中我们也要做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3)小松鼠把信交给蜗牛大叔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了小青蛙的家。一推门,小青蛙正躲在房间里——哭呢。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创设情境,体会青蛙心情)
引读课文:(出示第三次对话)师:小松鼠看到小青蛙这么伤心,心里多么难受啊!于是他拉着小青蛙的手,安慰他说:——(生齐:别难过,今天你一定能收到好朋友的来信!)
师:可小青蛙还是难过地说:——(生齐:不,不会的!)
(4)(出示蜗牛在路上爬行的图)小松鼠们,快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青蛙吧!
(5)刚才小青蛙还哭得那么伤心,可接到信后呢?故事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小青蛙?(高兴极了)带着这份快乐再来读一读这封信吧!
如果你是小松鼠,还会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亲爱的青蛙,我要告诉你,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天天想念你,”
(6)出示省略号:现在我们都来做小松鼠,想想他在信中还要对小青蛙说什么呢?指生补充完整。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做课后练习。
(9)指导写字
(三)作业
你能为小青蛙设计一封回信吗?
(四)总结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寄给青蛙的信
青蛙(图片)小松鼠(图片)蜗牛(图片)
等信、念信写信送信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第5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的开篇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师生接读、整体悟读等。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开课时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后的情感。如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当西西拥有一双好腿后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情感。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六、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上完本节课我有几点收获:
1、必要的范读、教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理解课文内容是感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3、精彩的生成来自和谐的课堂。
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2、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话时间。
3、板书不够完整、美观。
第6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来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组第11课。这篇课文所介绍的是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喜讯传来,北京人民到处欢歌笑语、人潮如涌、热泪横飞.从这欢乐的场面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人近百年的主办奥运会的梦想成真;所透露出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得到了应有的承认;所表露出来的是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在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讯息,接着以“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而统领全文。接着描写了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这一历史建筑物和现代建筑物前,人们激动、欢乐的场面。最后一段“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这句话,不仅是一个讯息,而且还赋予了很多意义:对奥运的憧憬、对成功举办的期盼、申办成功后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等。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爱国之情是我们无法不关注的。
申办奥运成功的那一年,我们的学生年龄并不大,不过三四岁。对当时的情形并不了解,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并不明白,申办奥运会成功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们生活上的空白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我觉得这一课,如果让孩子适当地了解中国申办奥运的艰辛,在历史上,中国的奥运之旅是的漫长而艰难,更能让孩子觉得语文与生活相通,文人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生活中亿万人同样关注的话题,使之爱上这门学科。针对这样的学情和文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学习中,体会到申奥成功后人们激动、欢乐的场面,激发起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同时,识字教学也是重点。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本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认真读文、用心感受的习惯。低年级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理解申奥成功后,人们激动、欢乐的场面,激发起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学习难点所在,生字词“不约而同、聚集”的理解也是学习难点所在。
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整体性的原则。以往的教学有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空,第二课时挤,第三课时空。同时安排得没有坡度,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课课皆有得。因此在备课时,我都会根据课文实际情况,给课文分课时,每个课时都有训练重点所在,都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做更能有的放矢。
本文的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通过交流课前所收集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申办奥运的近一百年的历史,及申办奥运的条件等。
2、会认14个生字,会写“申、匹、互” 等7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理解“涌上街头”所表达的激动,理解“不约而同”所表达的是亿万人齐心合一,共同关注申奥有问题。会用“不约而同”说话。
第二课时:
1、进一步认识14个生字,会读会写3个生字。
2、通过理解“欢乐的海洋、聚集、挥舞、高呼、歌如潮、拥抱”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中在理解中初步培养起爱情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方法在古希腊里是道路的意思,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正确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是走向成功的桥梁。
根据文本情意浓厚、所描写的场面热烈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理解朗读法:朗读是从章节的美感入手,来熏陶朗读者的情怀。但这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阅读者要能够从音节或者音节所描绘的对象中感受到美的力量。那就是要求朗读者对语言所描绘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脱离了这种把握,朗读就变成了浅层次的东西,无法深入到文本所蕴藉的美中去了。理解朗读法可以使朗读从浅层次的状态转入到真正的对美的体悟中去。
2.情境教学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法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特别是本文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这种方法尤为有效。
由于学生对这一课所描述的内容,缺乏生活经验,因此本课指导学生学会的学习方法是:
1、读书入境法: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齐读、轮读;自由读、男女读、分组读;轻声读、快速读、诵读、范读、引读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2、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7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说课内容
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三册的第22课《窗前的气球》。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住在医院里。他的同学们借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给他送去问候,送去关怀的真情故事。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
说教学目标
本课由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下面我仅就第二课时向大家介绍。教学目标有三:
1、知识目标: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凭借教材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带领学生感悟课文,使他们懂得珍惜友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科利亚前后两次心情的变化,并凭借教材展开想象。同时受到珍惜友谊的良好教育。
说教法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放飞想象,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激活生活积累。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 儿歌激趣,巩固识字。
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首体现课文内容的儿歌,让学生边拍手边读。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激情萌动。然后让学生找出儿歌中的生字“科”“亚”“呆”。接着,学生认读文中的生字词和部分短语。在这一过程中,文中的生字词以不同形式反复再现,教师不断以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为接下来的读文做好铺垫。
上文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说课稿,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二、 联系生活,读中感悟。
我是这样过渡的:“复习了生词再读课文,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读课文前,谁当小老师给大家提提要求?”学生再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要读准字音;有的说要读出感情;还有的说要把句子读通顺……当我说:“请打开书自己大声读吧!”教室里顿时一片书声朗朗。这里通过学生自己提出读书要求,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1)、窗前的气球代表什么?(2)、科利亚生病了,同学们为什么不去医院看望他?(3)、这时的科利亚心情怎样,你是从哪知道的?
我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为了阅读的重点。先请一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在数句子的同时,复习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并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他觉得真没意思。我又接着问:“你从哪能体会到科利亚的心情?”学生再一次细读第2段,找到了静静地、呆呆地、什么也看不见、真没意思,来体会科利亚的孤独和寂寞。这时有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这里说一角天空呢?”这正是我要解决的一个小问题,没想到学生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了质疑。我立刻把握住学生这一提问的闪光点,赞赏地说:“真不错,你能边读边思考,我们要向你学习。是啊,我们平时都说一片天空,这里怎么用角呢?”一个学生立即说道: “因为科利亚只能看到窗口露出的天空,就像《坐井观天》里的青蛙一样,就看到井口大的天。所以用角更好。”我赞扬道:“你说得很好,还联系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太棒了。看来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过程从文本中的词句入手,引领学生入境生情,集中全部的心智与文本对话,去感受科利亚的无奈。同时渗透了初步的阅读方法,并教会了学生思考。
在学生读有所悟的基础上,我播放了一段动画。看后,我问道:“现在你有什么感受?想想你生病的时候,心情怎样?”这一问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对科利亚地理解和同情。例如:我觉得科利亚真可怜。我都替他难过。我感到科利亚好孤独啊!我生病的时候,又难受,又没意思,想快点好起来。
顺着孩子的回答,我继续引导“你们都是情感丰富的孩子,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一个个声情并茂,紧皱的眉头,噘起的小嘴,以自己的感悟表达着科利亚的孤独和无奈。
读中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联系生活的体验,放飞自己的想象,以我心比他心,深入的体会科利亚的心情。当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读后,注重教师的评价和同学之间的评价。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价其他同学读的怎么样。学生们听说要当小老师,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于是,小老师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一个个产生。他们争着指出朗读同学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我对学生的朗读和评价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在阅读中构建起鼓励和评价机制,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 图文结合,读中想象。
“科利亚这么孤单,我们再一起去看看他。”这是我再播放一段动画。当学生看到科利亚的笑脸和窗前的红气球时,自然产生疑问:“气球是从哪来的?科利亚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一呈现出来。我随即鼓励道:“你们这么聪明,自己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第3至5段,并在自己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地方做些记号,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全班交流。
在理解“气球是怎样飘到窗前”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找出第三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摇摇摆摆”、“一上一下”两个词想象气球的动态,有的学生还配上动作演一演,展现出儿童的天真。
学习第四段,让学生注意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莎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这两句话蕴含的感情。科利亚由这张“可爱的笑脸”联想到的,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这里让学生展开联想,描述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有的说科利亚想到和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有的说科利亚想到和小伙伴一块踢足球,总之,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校园里的美好生活。
理解“指手画脚”时,学生有一定困难。我引导学生想 象科利亚的同学站在四周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边说边做动作指挥别人,就是指手画脚。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读书,动笔墨读书,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在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感悟之后,再一次让童心飞翔,让想象驰骋,把他们带到科利亚的世界,让他们领悟到科利亚的高兴是由于他想到了一幅幅多么美好的画面,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因此,我还设计了比较句子和用“可爱的”“高兴地”写一句话的练习。先用可爱的、高兴地说短语,再让学生把短语扩展成句子说一说,最后完成书上的读读写写。这样说写结合,循序渐进,加强了词、句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学到这里,学生的心情已经随着科利亚轻松了许多,再进行朗读训练,孩子们的脸上自然带着微笑,语气也随之欢快起来。
“窗前的气球在说话,心里暖洋洋的科利亚在说话。”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说话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成为剧中人,让气球撞击打开想象的大门,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课文,走进爱心小世界。孩子们畅所欲言:“科利亚,祝你早日康复!” “科利亚,你寂寞的时候就想想我们吧。”“谢谢同学们,有了你们的关心,我一定很快好起来。”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人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一句句充满童真的问候语,包含着孩子们浓浓的情谊。使在座的每一个人,心中都顿生暖意。
最后教师小结:科利亚也许是被“可爱的笑脸”逗乐而笑;也许是为米莎的“创举”而开心的笑;也许是忘了病房里的孤独而高兴地笑……总之,这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给科利亚带来的是一声问候,一个惊喜,它代表着全班同学真诚的心。
四、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当学生借助气球向科利亚表达问候之后,我再一次开启学生的思维:一个学生“你还有什么好办法问候科利亚?”一个学生说:“老师,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一种遥控飞机,我可以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用遥控飞机送到科利亚窗前。”其他孩子也争先恐后地回答:放风筝、打电话、写信、录音等等,孩子们在想办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化设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最后我说:“老师的心里暖融融的,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要和同学友好相处,要能替他人着想,有的讲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友情故事,深化了文章主题。
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班级中有哪些同学需要你帮助、鼓励?用你喜欢的方式向他表达友谊,可以给他画个可爱的笑脸,说几句鼓励的话,或写几句知心话等。
板书设计主要采用“图文式”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人文性首先以童心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努力追寻童心,以童心与儿童对话,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体悟情趣,拥抱美好的生活。
第8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且把造成“奇特”的原因巧妙地安插在第三段:“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就是失重,也就是造成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的原因。这些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猎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依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开学生实际和课先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具准备:
学生收集的有闭太空的资料。制成飞船形状的字卡、词卡。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串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这一“例子”,训练学生识字写字以及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甚至在说话中创造语言,体现了农具性的特点;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创造平等调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学、乐学。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怀。在教学中采用精彩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说出所见的画面,从读课题中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用不同形式的读——小组说——模拟宇航员介绍,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识字中,我先让学生读文自主识字,接着由句——词——字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再次认读,体现识字的层次性。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相互测读,尤其以魔方的形式师生互动,识字——组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研读感悟中,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读、模拟读、介绍读、展示读等一系列读书活动,间或穿插说话训练,真正达到了理解课文、提下表达、运用语言的目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有大语文瞅,要着力全面提下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文感悟先,教师依据学生已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基础,顺势而导,让学生谈学习的感受,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感情。接着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产生对网络这一新科技的喜爱,最先饱励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再查资料,把语文课堂扩大到了课外,走入了学生的平常生活当中。
三、 说教学进程:
本课分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美丽的太空画面,让学生瞅看。
(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集体感受,并饱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师激情:在茫茫的宇宙中,点缀着无数颗美丽的星球,它们看上去似乎彼此离得很近,但实际上却相隔非常遥远。在狭阔无垠的太空里,藏着无穷的奥秘。看到如此美丽的太空画面,你想说点儿什么?指名谈感受。师顺势利导:是啊,人人都想去太空遨游一番,你们猜想一下,在太空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4、学生自由说先,师导入课题:如果在太空生活,许多事情都会变得非常稀奇而且还有点“今怪”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太空生活有闭的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贱有疑,疑而促思。学生产生“想知道”的愿望先,才能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能激发学生去通过读书探究的迫切愿望。)
2、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开作的形式相结开,能提下学生的开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3、汇报读文:采取团体展示读、小组竞赛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顺。
(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能满足低段学生好表现的欲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去读书。)
三、引导学生识字:
1、学生快速找出含生字的句子读几遍,师相机出示相闭句子,领读、齐读,师生同同正音。
2、从上述句中找出含生字的词,去掉其余部分,学生认读生词。
3、去掉上述词中其余部分,只留生字,让学生认读并自由组词。
(由句——词——字的认读,依据难度不同,有层次地多次再现生字,让学生随文识字,既是新授,又是单现。在读的进程中,生字不断单现,自然也就成了熟字。)
4、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相互测读。
(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出平等、调和的氛围,测读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5、师生开作认字:师拿出字词魔方,任意翻转各面,学生开火车认读。
6、学生再读文,读通顺,读流利。齐读或小组接龙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开作者。激趣益智的魔方识字和接龙读书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生机盎然。师生互动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开作学习,自主记忆:
第9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课第五专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第五专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而本课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它向我们揭示出小熊和松鼠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了好朋友,在发生矛盾后,又是纸船和风筝成为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纽带,告诉小朋友们在与好朋友吵架后该怎么去“缝合”友谊,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2、过程方法目标: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学生感知课文,通过表演读,范读,比赛读感悟课文的含义。3、、情感态度目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松鼠和小熊对友谊的感受。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上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到童话乐园去逛一逛的情境,如果读准字词即可顺利得到通行证进入童话乐园。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
二、板画贴图,进入角色
我首先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童话乐园的概貌,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把松鼠和小熊的家贴到合适的位置,随后请学生带上头饰走进童话角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活泼和谐的气氛。而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鸟的角色进入,拉近了与学生角色的距离。
三、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1)感悟松鼠和小熊的快乐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是什么使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抓住3、5自然段进行朗读感悟训练,进一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快乐。同时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含义,用角色读,赛读,分工读、配乐读等方式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感受,用发现的方法来学习“漂”“飘”的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魅力。
(2)体验松鼠和小熊的失落
首先在忧伤音乐的渲染下,我用深情地朗诵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自学课文的八、九自然段,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我以小记者的身份走进小熊和松鼠的家进行采访,把小熊和松鼠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3)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兴奋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同样注重的读的训练,以学生帮帮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来感受友谊给小熊和松鼠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四.文情延伸,生命涌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说和写的两个拓展练习,第一个练习是说一说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后,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第二个练习是把你想对朋友说的话写一写。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以板画的形式设计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了重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第10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四、说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第一自然段有关图片。(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好睡觉”。(板书:寒号鸟:玩睡喜鹊:垒巢)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板书:直打哆嗦住暖窝)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齐读)
(四)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课件出示1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板书:最后的哀号熟睡)
(五)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课件出示14)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
3.随机小结,完善板书。(板书:寒号鸟:懒惰喜鹊:勤劳)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5.小结学法,(课件出示15)
抓重点词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第11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苏教版语文二上第九课《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眼看、耳听、口读、脑想、身演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有机会动脑想、动口评、动身演,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在开课伊始,让学生先复习生词及课文第一自然段为新课作铺垫,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学习2-3自然段)
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采用简笔画、青蛙图片、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再现课文情境,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出青蛙和苍鹰的对话指导学生在朗读、评价、感悟中批文入境。体会青蛙登山的艰难和此刻青蛙失望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角色迁移、加深体验(学习4—10自然段)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两步进行教学。
1、播放青蛙和松鼠对话的动画片。
2、角色朗读。
先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在全班朗读,通过朗读、评议和指导,让学生感受松鼠和青蛙心情的变化,明确它们说话语气的不同。接着,让学生带上头饰分角色演读,然后,师生配合分角色演读。
(四)拓展延伸、展开相象(学习11、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11自然段,把青蛙登山辛苦的词找出来。
2、齐读第11自然段,体会青蛙登山的艰难。
3、齐读第12自然段、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4、想象说话: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第12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特别是第二自然段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3.讲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介绍天安门及周围建筑。
4.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程
第一课时我分成三大板块,包括预习反馈、研读课文、写字指导。
预习反馈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字词,一个是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一板块中,我关注学生学习起点。字词教学我的目标定位是以检查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每个字都教。一开始就是让学生直接读出词语并非拼读,我以学生的起点为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认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音、形、义上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新词,教给学生碰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先拆词再综合起来理解是个不错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对于刚刚步入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把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他们只会零碎的讲出一部分,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先是让他们自由地说一说,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再是帮帮他们,在老师的提示下整体感知课文,逐步形成整体概念。而今天的课堂上也确实反映出学生在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有难度,我想如果我能在让他们同桌互相说一说的过程中,到学生中去了解一下,指导几个,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交流的过程也会更顺。
课堂的第二个板块研读课文,在这一板块,我力求体现“品读感悟,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现在语文课堂发展方向是三得:得意、得言、得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感受北京的美丽,天安门的雄伟,这是得其意;
抓语言特色(是让学生发现构词特点:红墙、黄瓦,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一个字是表示颜色,第二个字是表示一样事物,这样的词语非常有意思,而且学生还会说出很多这样的词语来,他们会感受到汉字的趣味,从而产生学习、积累的兴趣。其实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现象是有别于一年级学到的,就是“又庄严,又美丽”和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出现的“又宽又长”,同样是又什么又什么,但中间加了个逗号就有区别了。那因为考虑到这段中已经放了一个语言知识点,最后决定这个还是放到第二课时碰到“又宽又长”再去比较教学。),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那是得其言;
得法:第一个是句式训练:“什么是什么,是什么”,让学生自主发现两种表达形式的区别,老师进行小结: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中间用逗号,省去第二句的事物名称,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以后小朋友碰到这样的句式就会很清楚地分两步走,第一步:标点,第二步:省略一个事物,方法的习得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第二个是写作顺序的渗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典型按方位顺序介绍的段落,结构严谨,虽然还不是二年级要掌握的。但教材出现了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渗透一点。通过我的第一问,学生知道这里介绍了三个地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又不难发现原来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的,怪不得我能准确地摆出它们各自的位置。这样的理解层次小朋友肯定很难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达到,课堂上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体会、感受,这就是质的提升。
第三板块是写字指导。二年级的学生每一课要求会写的字基本都在10个,每课按两课时上的话,我这堂课至少要解决一半。通过钻研教材,我设定第一课时的写字目标为6个(图、国、优、坛、阴、城),很明显这6个字分两类:一是全包围结构,写得时候要先里面后封口,二是左右结构,写得时候要左窄右宽,同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笔画在田格里的位置,写好字。而教师两种类型的字各示范一个较难的,其他的字因为二年级小朋友也有一定的写字基础了,所以让孩子自己观察写,当然教师在巡视的时候若发现问题就可以再强调。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我的目的都不仅仅只是为了教会孩子理解这一篇课文,而是教给学生方法,从课堂走向课外,让语文课显示语文味。
我一直很崇尚沈大安老师倡导的常规模式下自然状态的真实课堂,就像我们徐老师所倡导的从学生学习起点出发,追寻高效课堂,扎扎实实教语文,也一直努力着,不过,上课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留下了许多的缺憾,不过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非常高兴,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13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酸的和甜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它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要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一尝,它们都将错过这顿美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要敢于亲自去尝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迫不及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把这个小故事表演出来。
3、通过朗读,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我们已读过了这个童话故事,故事有哪几个小动物?
(狐狸、猴子、松鼠、白兔)
2、这些小动物围绕“酸的和甜的”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呢?
(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达到整体 感知课文的目的)
3、课后老师又让你们再读了课文,你们读了吗?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
学生可能说出:划出生字,划出好词,划出好句。
肯定学生的读书方法:小朋友们真会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划出好的词语、句子,注意积累,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设疑激趣
谈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的?
学生可能提出:
1、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2、小猴子听了小松鼠、小白兔的话,为什么还大口大口吃葡萄呢?
3、“迫不及待”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后,让其余学生先尝试回答,老师不肯定答案。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激励学生:小朋友那么爱学习、爱动脑,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们再认真读读课文,肯定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细读感悟
〈一〉 重点引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其余学生体会一下狐狸的心情。
2、老师范读,学生戴头饰表演。
谈话:小狐狸,你们转来转去的在干什么?(摘葡萄)可当你想尽办法也摘不到葡萄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着急、唉声叹气、难过、失望等)
3、体会了狐狸的心情,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谁再来读一读?(多找几个学生读)
4、齐读
5、解决问题: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引导:先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如能答上来就表扬他既能提出问题,又会自我解决问题。如答不上来,再让其余学生帮助他解决。
可能会说:
1、狐狸很自私,他不想让别人吃到葡萄。
2狐狸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来安慰自己。
〈二〉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1、重点引导第四段
(1)、找学生试读,其余学生评价。
(2)、课件展示“一串葡萄”和“一串串葡萄”,让学生明确“一串串”是形容有许许多多的葡萄。象这样的词还有很多,(课件展示)看看你还可以说什么?
(3)、你能联系实际生活再举些例子吗?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不仅学习了“一串串”的用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4)、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密密麻麻,那葡萄粒紫中带红,好象水都要流出来了。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回答)看出来,你们都很着急,所以小猴子就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课件展示)你明白“迫不及待”什么意思了吗?(找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回答)
重点句: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谁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猴子着急的神情读出来。(多读几遍)
齐读,看哪只猴子最着急。
2、谈话:小猴子爬上葡萄架,他吃到葡萄了吗?(吃到了)从哪读出来的?
课件展示:小猴子听了,什么也没说,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解决问题:小猴子听了小松鼠,小兔子的话,为什么还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呢?
谈话;大口大口吃说明他吃得怎么样?(投入、津津有味、开心、香等)
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让我们也伸手摘下一颗尝一尝,味道怎么样?”用课文里的话。(啊,真甜)
“发自内心的还不够,再来一遍。”
齐读最后一段。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环节的设计,我摒弃了面面俱到的分析,抓住了重点词句,让学生入情入境,自读自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五、表演迁移,创新学习
熟读课文后,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把自己领悟到的课文内容、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小组合作表演出来。表演过程中,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表情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语言上也有所突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也体现了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六、口语互动,明确故事的教育意义
谈话:看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或者有什么建议提出来。
如:“小狐狸,你太狡猾了,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小狐狸说:“我以后再也不狡猾了。”真正做到口语互动。
学生还可能会说:
1、小猴子,你敢于亲自尝试,我真佩服你。
2、小松鼠、小兔子,你们再不要随意轻信别人的话,遇到事情要亲自尝试等等。
“你有没有话要对同学们说?”(如×××,希望你今后不要一遇到难题,就问老师,问同学,要敢于亲自尝试。)
(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中,能联系生活实际,明确文章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
第14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们组设计执教的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神农尝百草》这篇课文。以下谨就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思路等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对教材内容的解读。
《神农尝百草》是二年级语文第十七课,属第七单元。本单元共三课,除该课外,另有两首古诗及一个历史故事。纵观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串联起来的。我想,编者选编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的目的,一定是旨在让学生学习和积累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体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神话及历史人物的事迹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教材内容,既包括作为总起的神农发现“五谷”,制作农具,教人耕种,和作为尾声的神农之死的部分,又涵盖作为主体的,向人们叙说神农历尽艰辛,踏遍神州,尝尽百草,身冒万险,为人类发现草药,配成药方而造福人类的故事。就本课选编意图而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神农的丰功伟绩,并从神农的事迹中收到感染和熏陶,学习他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二、对设计理念的解读。
在儿童接触的影视世界中,各种神话剧和动画片一样不分伯仲,也许他们早就在影视片中看到过有关神农的事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影视的作用并不能等同于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有必要突出文本的特点,打破学生先入为主的形象记忆,以及可能已经拥有的对神农的固有看法。依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来看,过往的印象,来自于视觉,当属观察的经验,而此次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属于词语符号,是基于观察的经验之上的一种抽象的经验。从观看动画、神话剧到研读文本,符合从具体经验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科学理论。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争突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他们树立自信。譬如在幻灯的制作上力争体现出动感,让学生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在语言的选择上,使用“我能……”“我会……”等词汇,努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对教学目标的解读。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尝、炎、帝、治、病、健、康”等7个汉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神农的事迹。
过程方法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探究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助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体会神农的科学态度和为人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的奉献精神。
四、对教学过程的解读。
对本课教学,我共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突出生字词的教学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力求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抓关键词结合学生的探讨等形式、渠道来达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细致理解,对课文中心的把握和对神农精神品质的膜拜。第一课时是基础知识,力求突出一个“实”,第二课时是对文章的领悟,力求突出一个“活”字。
以上就是我对《神农尝百草》一课的设计与领悟的一种个人观念的陈述。由于个人学识和理念所限,对问题的认识和陈述,难免浮光掠影,挂一漏万,乃至避重就轻,本末倒置,但借今天的机会,向彭老师及各位学友诚挚请教,请予斧正。谢谢大家!
第15篇: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我执教的《父亲和鸟》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求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闭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利,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到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
课文最先说:“我真下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又多么纯真,蕴含着“我”的护鸟心愿。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文本,认真地进行了学情的分析: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题便能引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每个孩子都有质疑、解疑的追求,在朗读父子的对话,深深理解父子的对话中,孩子们不断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鸟飞,没有鸟叫,没有鸟味,父亲却知道林中有鸟?为什么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乐?为什么在最快活的时刻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为什么父亲如此了解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疑问都将激励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同时感受人鸟的亲如一家。同时,当我走进文本时,就觉得像在温习着一个今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调和、十分融洽。反单诵读,用心体味,就会对文本产生更多更深的感受。综开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从小学会与大自然调和相处。本课教学中我拟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开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开作探究进行指导。在分析了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法、学法先, 我例文了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并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一、想象描摹,浸润心肺。
上课伊始,一曲美妙的《鸟叫》,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天堂,并让孩子们说说,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课间,出示数幅群鸟图并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象鸟儿的欢快及父亲的欢乐之情;让学生想象父亲说话的神情、动作及“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的父亲是如何爱树林、爱小鸟?父亲走进树林,望着小鸟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揣摩文本,情思相融。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1、听读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然先说说听到了什么?
2、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自读先,教师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读文先的感受。
3、品读课文抓住重点句“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等句子进行品读。在教学中,采用抓重点词深入理解、想象“父亲”的神态、动作、语气及教师导语煽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如:在体会“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一句时,我是这样例文的:
(1) 出示句子。
(2) 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3) “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4) 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5) 师: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4、演读课文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孩子,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三、积累拓展,情思飞扬。
1、交流闭于鸟类的知识及有闭描写鸟的词语和诗句。新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学科的整和。通过收集资料,既培养了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闭于鸟类的知识。
2、积累词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课间,在领会“小鸟和树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