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样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的阐述我的这次说课的安排。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是年级册第单元第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表达了。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2、
3、
本课的教学重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法、引导启发法、朗读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并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配备多媒体课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法的分析,我将涉及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要达成2大目标。1,是通过学生 用心初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我主要在字音、字形、字义和长难句梳理4个方面给予重点指导。
在字音方面,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如:紧接着指名一名学生读课文中我指明的文段,结合句子学习生字新词,纠正字音。最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读音。
在字形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字的结构,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归类识字。如,课文中的生字“木”字旁的生字为多数,较难写的字是“爽、杨”,我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上“——”,要求学生完成整个“爽”字的书写,结果学生意见不一,我相机在黑板的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这个字。
在字义方面,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查字典,查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语境相机理解。培养学生的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2是在学生初读课文过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请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力求学生说准和完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相机梳理和板书,感知目标。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分为以下的几步:
1、 让学生着问题再读课文,请学生看问题(可以是课文的也可以的自己设计的问题),读后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此问题,我相机板书。
2、 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句子可以自己设计),请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3、 分角色朗读,先小组准备,再课堂演示。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在技巧上训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情感,所以在学生朗读探究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体验。例如,我用稍慢,沉重的语调或稍快,兴奋的语调引导学生读( )自然段。
4、 师生共读课文,既达到朗读目的,又突显了每段的第一句,整体感知课文。
(以上的4点看具体情况而定,由自己设计)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最终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重难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和学习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2篇: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四、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五、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3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心灵诗语》中第五篇。从内容上来讲,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习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共编集了九首诗歌。这些诗作长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祖国,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两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这些诗作想象丰富,情感澎湃,言语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梦而富于诗情的年龄特点。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仿佛》在教材编排时尽管是泛读篇目,但鉴于以怀念母亲、赞颂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已多次学习,已有相关的学习体验,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备课组对本节课(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它作为精读篇目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结合课题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五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并不活跃,但对于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喜欢说,其他同学比较安静。他们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兴趣。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我们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泛读改成精读。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很快地进入到诗歌情境中去,深刻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化所学为所用,进行小诗或诗歌片段的的创作。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此之前,已学过几首近代诗或现代诗。比如本册第7课《我爱这土地》,8课《乡愁四韵》,以及第六单元的《短章一束》、学生对诗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富于音乐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思念母亲的主题学生应该不陌生,这样有利于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我们知道,主体性学习一方面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创设愉悦的氛围培育学生群体,真正使学生个人、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使他们充分体会这首诗朴实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帮助理解。
二是朗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读中悟。
三是讨论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读法,在读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讨论,突破难点;
三是切身体验法,由诗中情感联系自身的体验,进行创作。三、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新教材更重视积累与体验,重视感悟与熏陶感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从而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课程。因此,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理解,尝试借助于某一形象抒发心中的感情,创作小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朗读、品味诗歌,用心感受朴实的文字间汩汩流淌着的念母、颂母的深情上。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一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整个过程分成七个版块:
第一部分——诗歌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希望通过对诗歌的诵读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诗作铺垫。
第二部分——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第三部分——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地尽情地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四部分——读出画面。我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诗歌欣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生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要先于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而画面的把握为下一环节品读文字背后的滋味,读出诗情蓄势。
第五个部分——读出诗情,也就是催动情感,深刻理解主题,这是教学上螺旋上升的环节,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我设计第一步由教师范读;第二步让学生合作品读。现代诗歌教学的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第三步,全班交流,并把品读出来的滋味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在能够把握文章真挚深沉情感之后,请同学读、集体读,以便巩固刚才的成果,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个部分——读写创作。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心灵诗语》单元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 :要“培养学生写作现代诗歌的能力。”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由于学生的诗歌创作只是刚起步,本节课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写出来,哪怕只有两三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后的创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这个环节实现了对课本的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出文本,然而又结合文本,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练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来表达情感的写法,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个部分: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情况自组小组,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完成对课内所学的延展,而建议学生均能去完成的读诗给父母听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诉父母对他们的爱的作业,则融入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第4篇: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珍贵的教科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主要记叙了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延安小学的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
课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核心,分“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四部分展开叙述。着重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语言生动感人,结构紧凑,感情强烈,读后催人奋进。与课文第八自然段内容相配套的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取到书时高兴的往回走,更加突出了指导员为护书而牺牲时的壮烈。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为战争年代的事,学生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宜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认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到在战争环境中学习的艰难,从而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珍惜。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的导读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结合该课文属革命传统教材,本身又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确定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边读边画边想边练,再把自己的感受、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体会张指导员的舍身护书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为护书而牺牲的经过,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背景,感受师生对书的渴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教学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即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以多种形式的自主读书、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活动。还要结合训练,在练习中促进感受悟,感受悟中结合训练,必须兼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最后_朗读,并结合自身感悟进行情感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主要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主要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设计:
课堂结构:复习导入,质疑导向—合作探究,朗读体验,情感升华—感受激励,_延伸
1、复习导入,质疑导向
课始,首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听写五个重点词语(艰苦、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完整无缺),起到回顾课文内容的作用。接着是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三年级学生应按照一定的阅读要求去完成读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通过“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还要边读边按照“背景”“事件”“影响”,让学生练习自主分段。同时,三个主要词的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既锻炼了他们的分段能力,又初步理解课文顺序和大概内容,方便后续的分析学习。
2、合作探究,朗读体验,情感升华
首先,做好铺垫,进入情境。以课件强烈的战争画面和丰富的课件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其次,抓住重点读,想象体会。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它用得十分精妙,耐人寻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引导学生进行解一解、想一想、比一比,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神实质。(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填空)练习题:“没有(),就();”用“最困难的是没有书”和文中的三个困难句作比较,突出句中的“最”字,让学生了解在战争环境中能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十分困难的,从而体会到教科书是十分珍贵的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这些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抓住关键词读书。
接着引导感悟读。“找一找、画一画”,让学生抓重点词、句如“振奋人心”“争先恐后”“节省”“完整无缺”“叨念”等词的理解与感受后,_朗读。使学生一步步明白了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孩子们是非常渴望的所以珍贵,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党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显得珍贵,更是张指导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切地感受到了书的珍贵。如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比较:书被“压”在下面——指导员的血肉之躯在上面;书“完整无缺”——指导员却身负重伤。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指导员的舍身护书。还有就是张指导员身负重伤,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这些都说明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
最后想象补充读。通过文本中的插图及对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省略号的理解,激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读书方法。还注意各种动画练习题,让学习不再枯燥,变成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会更生动的学会本课重点。比如本文重点段中运用的省略号,一共有八个,每个用法都不同,我加上了连线动画配以音乐、掌声,让学习更富有童趣,也对本文的标点进行了理解。
3、感受激励,_延伸,
通过上面省略号的练习,引出指导员的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完成:
(1)省略号表指导员的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你们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吗?
(2)让我们把指导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酝酿好情绪,一齐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3)小结,朗读课题: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所以这书是特别--珍贵的!齐读标题。
(4)拓展结课:读了这捆珍贵的教科书的故事,你觉得孩子们拿到带血的书会怎么说?怎么做?而这些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第5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池》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池、惜”等7个生字。会写“立”1个生字。
3、抓住诗眼“惜、爱”体会小池之美、画面之谐、诗人之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重点:
以朗读和背诵作为基本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丽可爱,接受美的熏陶。
四、说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细流”与“泉眼”透过字面意思挖掘诗句背后的意蕴,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五、说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配以音乐读,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4、多媒体整合法。本诗虽是描写初夏的小池的景色。但诗的言语与现代文相比,大相径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言语积累能力比较低,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于是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观图说话,激趣导入
1、出示小池图,思考提问:图上画了什么,怎么样?
2、组织学生说说画面的景色。(从训练学生根据图画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古诗的语言品味学习,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反复诵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示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继续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4、提炼词语品味(出示词语)
(1)学生读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尖尖角细流晴柔
(2)这些都是小池中的景物,你能从刚才那幅图中找到这些景物吗?然后找景物,乘机理解“泉眼、细流”等词。
(3)学生可能找不到“晴柔”,可以通过组词让学生找到。
出示:晴——晴空、晴天
柔——柔和、柔软
师:晴可以组成晴空、晴天,柔可以组成柔和、柔软,晴柔就是柔和的晴空,它在图中的哪里?学生找到水中的晴空。
(对于一年级学生读图相比于读字,更感兴趣。从读图到读字,再从读字到读图,这种图文结合一是合乎学生发展规律,二是有机的把识字与理解结为一体,既能让学生识字读书,又能使学生在图理解词的意思,突破了学生阅历少,对于古诗文理解的难度。)
5、师:这幅画十分美丽,有泉眼、小荷、树阴、蜻蜓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小池图。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哪一句。学生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诗意、诗味、诗情原本就存在于诗的言语中,通过反复诵读,自然诗歌的意味情也会明晰起来,当然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时,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这与作者的喜欢也具有一致性。)
(三)、走进诗境,体会诗情
1、你们都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喜欢这些景、这小池,诗中哪些字是说喜欢的意思?
(1)学生找出惜、爱,教师随机也提问:谁惜谁,谁爱谁?同时理解简述诗句。
(2)还有谁喜欢谁,为什么?同时理解简述诗句。写“立”。
2、在这样美丽的小池里,小荷刚刚露出了漂亮的尖尖角,喜欢小荷的蜻蜓早已立在上头,还有哪些动物立在上头呢?想象说话。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3、可见,小池是多么美丽,而且每种景物都喜欢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谁来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指导,读出美丽、和谐、喜欢,配乐朗读。
(借助图画,抓住诗眼“惜、爱”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述的意境,在诗境中表达想象,学生也自然成了小池中的某某景物,他们能体会出什么是美,什么和谐、什么喜欢。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走近作者,加深印象
1、师:这是一首描写初夏小池的写景诗,它表达美、表达爱、表达和谐。诗人爱小池吗?我最爱小池中的什么?为什么?
诗人最爱小池的,因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朗读训练,读出诗人的爱池之情,特别要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吟诵。
2、诗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诗人不仅是爱小池的人,还是一位爱自然、爱田园风光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出示杨万里的两首诗,学生诵读。
(从认识一首诗并进行感情吟诵到吟诵两首诗,从学习一首诗到认识一个人,杨万里在一年级学生的心里再已不是诗人,而是见得到,摸得着的朋友,学生争着读诗的兴趣也会因此大增。)
七、说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第6篇:语文说课稿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引导表达
自读自悟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赏 品 读 练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寓学于练 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 分享快乐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 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 贝壳
金黄的 小虾
雪白的 沙滩
青青的 海水
(2) 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
妈妈坐在 。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 、 浪 花
我 浪花
笑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7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散文,写老师教我们踢毽子,刚开始练习时,毽子一点儿也不听我们的话,后来“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每天练习,毽子就变得听话了。课文不仅表现了踢毽子给孩子带来的快乐,而且渗透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本文语言活泼生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很能激发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
《毽子变乖了》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经过前面十篇较长文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文的方法。但是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还未养成,学习还在经历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在第一课时,孩子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会读字、会写字。
三、说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6个生字词,了解“高与低,陌生与熟悉”两对反义词。
2、学习听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我”学会踢毽子的过程和乐趣。
3、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懂得用心与坚持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简单的朗读技巧,有感情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四、说过程
根据以上目标,综合各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激趣巩固,高效识字;整体感知,高效听读; 合作探究,高效阅读;当堂评价,高效拓展”四个导学板块来组织本堂课的教学。
导学一:激趣巩固,高效识字。
活动1:出示一组草莓蛋糕图片,每张图片下都藏着一个生字宝宝。然后让每个学生都当小小纠察员,听两个组的同学开火车读字组词是否正确。
活动2:出示词语,请全体同学拍节奏读词语,然后隐藏拼音,再让两个组的学生开火车读。
活动3:出示两个句子,请小老师朗读句子,书空写生字,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⑴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
⑵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
第一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的首要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版块,我先用学生喜爱的的蛋糕图片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采用了游戏读字、拍手读词和当小纠察员、小老师等方法。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巩固旧知时也能做到兴趣盎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听”和“认真读”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手、眼、口协调能力。另外,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不仅会认单个的生字词,而且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真正实现了激趣识字的高效。
导学二:整体感知,高效听读。
活动1:导入新授
首先,我拿出一只毽子,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踢毽子。
活动结束后提问:毽子在他们脚上乖吗?你们想让毽子变乖吗?如果毽子在你的脚上很乖,你会觉得怎么样?那这个课题该怎么读呢?
学生反馈后,老师叫大家认识并标出停顿和重音符号,再指名示范朗读,齐读课题:毽子/变乖了”。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实物展示和表演踢毽子活动,让孩子们在新奇和欢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表演之前,我明确要求大家仔细观察,准备用一句话说说他们的表演。学生一般都会认真看,仔细想。这样做,不仅会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会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另外,对课题的朗读指导,又为下一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了感情基础和朗读技能基础,实现了新课导入的高效。
活动2:听读课文
先出示听读要求,让学生弄清具体要求后,播放录音,最后汇报交流。
① 姿势要正确,并做到“眼睛看着书、手指着书、心里想着故事内容”。
② 要小声模仿感受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③ 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④ 有答案后用举手坐端正的姿势告诉我。
我的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在明确要求的指引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读活动。这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读书习惯,听读的效率和答问质量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导学三:合作探究,高效阅读。
活动1:分组学习。先明确语文学习小组长,再出示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比比哪些组完成得又多又好。
★ :小声朗读第三段,想想:毽子不乖时会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
(用波浪线划出相关句子,再有表情读一读。)
★★:大声读第四段,思考:毽子变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找出文中描写毽子美妙飞舞的句子,划上横线。然后练习一边做动作,一边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目的是充分利用生带生的积极性和广泛性,达成高效阅读。一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方法还未完全掌握,所以我在每个任务前或后都有具体的阅读指导,学生选择任务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该准备怎么交流反馈探究成果。
活动2:交流展示,读中促学。
交流一:毽子不乖时会怎么样?老师是怎么说的?
出示1:脚一踢,它就/到处乱飞。
让学生自己说该读出什么语气,该怎么标朗读符号;教师在白板上示范后,
学生在课本中标出停顿和重音符号,再练习朗读。
出示2:毽子跟你们/还很陌生,它/当然就/不听话。如果你们/经常和它
玩儿,熟悉了,它就会/变得听话了。
先指名模仿老师的语气读;再找出本句中的反义词,用这两个词做口头造句练习。
交流二:毽子变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出示:我/每天都抽时间/和毽子玩儿。
过了不久,毽子/也能在我们的脚上/美妙地飞舞了。
对这两个句子的分析,除了朗读示范和指导,我还设计了几个问题:你认为第一句应该重读什么?这个词说明“我”练习得怎样?第二句该读出什么语气?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话连起来说一遍吗?在反复的读和说中,学生就逐步理解了用心与坚持对学会新本领的重要作用。
交流三:找出文中描写毽子美妙飞舞的情景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出示:毽子/在她的脚上/美妙地飞舞着,要它高,它就高,要它低,它就低,要它停在肩上,它就停在肩上。真是/听话极了!
(指名表演读后,评议朗读情况。再请同学找出句中的反义词,结合动作理
解:“高” 、“低”。然后让学生看插图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和动作,进一步体会同学们的惊奇与羡慕之情,最后师生一起表演读这一段文字。)
在这一版块,我非常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情感和画朗读符号,提高朗读水平。我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通过比比探究成果、小组表演朗读、个人读、齐读、观察课本插图、师生合作表演读等形式,让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踢毽子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合作探究,阅读文本的高效。
导学四:当堂评价,高效拓展。
活动1:读一读,用“一点儿也不”说句子。先读例句,再补充句子找到规律,最后和同桌互说。
例句:毽子一点儿也不听话。
天气一点儿也不 。
一点儿也不 。
活动2:你们平时爱玩什么?碰到过像“毽子变乖了”这样的事情吗?
一年级学生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这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积极因素。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我在这一任务后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模式:“我喜欢 。一开始 。后来 。我心里 !”还出示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尽量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说话欲望。再加上电子白板系统中的话筒扩音效果良好,他们说得很流畅很完整,也很能吸引人,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功欲望。
这些拓展评价练习,不仅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示范性,而且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的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8篇:语文说课稿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在这一节课中,郭老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伊始,郭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郭老师的课中,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在课堂上,通过多层次、多坡度的多元诵读,以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反馈了出来。
3、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们从这个句子听出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冒”字还可以其它字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体会一下,怎么样的长叫“冒”?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
教师在处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上,应该是相当自然,引导得水到渠成的。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听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等词的体会,让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对话”。并且,学生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课堂里时时出现精彩的诵读声,,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第9篇:语文说课稿
说课来源于中国基层教育实践,现在已发展为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小学语文的说课稿,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一、说教材
《写人要凸显个性》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表达交流中的一篇作文训练。本单元写人。写人的什么呢?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的个性,所以,本单元在写法上要注意凸显人物的个性。写人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至关重要。
二、说学情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几种基本写作手法,在上一次课《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的记叙文》的记叙文写作中,也穿插了刻画园丁形象特征的练习,因此,对于写人,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的基础及素质都不尽人意。学生在描写美女的时候,都会说是“樱桃小嘴,柳叶眉,曼妙的身姿”。在他们的笔下,美女都是一个样,毫无个性所言。所以在高一记叙文训练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①学习写作中选材应运用典型事例。
②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凸显个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有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
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方法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片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人物的个性,通过讨论交流,协助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布置任务讲练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1展示习作,导入课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习作,让学生猜猜他是谁?来导入课堂学习内容;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课本中最具个性的人物,由学生分析出描写方法 。
3各个击破,解决重点。
首先是如见其人,分析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分析中,着重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经典的肖像描写片段,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肖像描写,然后是如闻其声,分析语言描写。用多媒体展示经典语言描写片段,师生一起品味片段,归纳出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个性,应该紧扣人物的哪些方面?第三分析动作描写。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片段,突出一些动词运用进行,再通过两个学生上台完成老师所说的任务,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发现其性格,并进行片段训练,描写其中一生的动作。
4,讲练结合,布置作业。请以“校园里的——(人)”为题,写一个片段。
五、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很多精彩的片段,加大了的课堂的容量,也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如何进行人物描写。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索意识 。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我总觉得在多媒体的课堂上,学生过分重视多媒体,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就感觉在看热闹一样,一下课,我就有点担心学生在课堂中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我应该思考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
第10篇: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识字课教学的一些认识。接到林老师和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后,我对一二年级的识字教材进行了一次总体的回顾。识字教材编排的形式是归类学习。有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如学对韵歌、数量词组、成语、谚语中进行识字,这样的归类形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汉字,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等,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库存;另一类是对学习汉字的场所进行了归类,如《菜园里》、《自选商场》、《操场上》等识字课的编排,其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汉字,还渗透给孩子一种识字的理念:即生活中处处是识字的宝地,生活中时时是识字的良机。而教材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归类却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册的识字课《口耳目》和《日月明》中进行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归类,而对于形声字这个字类别中最大的一类却没有编写成独立的识字课来教学,只在几个语文园地里出现。我觉得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缺憾。识字课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探究应该成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认识分析了字的一些现象,学生就能习得一些识字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许多低年级老师的交流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头痛的问题。教材编排是归类编排,但每一课要求认的字很多,却又很分散。
如第一册《比一比》,要求认识“黄牛”、“花猫”、“鸭子”、“小鸟”四中动物和“杏子”、“桃子”、“苹果”、“红枣”四种水果,但后边要认的字共12个,这里头却只涉及了5个,另外7个如“红”、“边”、“多”、“少”、“群”、“颗”、“堆”都分散在儿歌中。这就给老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感觉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如果拿掉前边归类的插图,这跟平常的儿歌阅读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如教材第二册《识字四》是一首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句中涉及到的动物都是虫字旁的形声字,假如这节课就认这几样动物的名字,再写其中几个常用的,那老师教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认的字偏偏又加进“展”、“运”、“网”这三个字,要写的除了“蚂蚁”两字外,就都不是虫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时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字可以适当地推迟或提前教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教起来更顺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的教材是我自己编写的。一方面是要带着这节课上三个地方,每个地方的教学进度不一样,选教材中的可能会有麻烦,另外也想借此机会上一节自己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识字课。
这篇教材设计的原形是语文书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我觉得这种识字方式非常的好,学会了这种识字方式,如果我们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这些形声字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很快地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它们,如“有虫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轻轻挂,有水趟水洼……”这是一种识字能力的培养,而将它放在语文园地中仅占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学时间,我觉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开始想怎样将这几个字串在一首儿歌里,形成一首诗,变成一节独立的识字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个教材和这一堂课。
在这一堂课里我主要想传达我对识字课的几点认识。
一、在情境中认字学词
没有情境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就字学字,就词读词,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将识字课上得像阅读课一样充满美感,这是我本节课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本节课我以诗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了“雪花吹泡泡,梅树长花苞,小孩儿放鞭炮”的教学情境,以诗串词,学诗读词,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更加兴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学每一个词语的时候,我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学词的情境。如,在教学“花苞”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片想形容词的方式来认识花苞,认读“花苞”的;在教学“咆哮”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孩子听声音,说说谁在咆哮,孩子们便懂得了不仅风可以咆哮,狮子可以咆哮,我们人生气的时候也会咆哮,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而在教“饱满”这个词的时候,我是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来辨别什么是饱满,并很巧妙地将“饱满”运用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中来,让孩子明白,饱满不仅可以拿来形容毛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将词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这个词,除了指名认读外,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共读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认读并不是机械的,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音,透过这个音孩子们还读到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
二、在探究中掌握识字规律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这节课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但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一上课就将这首识字儿歌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学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来学字,再通过比较、发现,学生自主习得识字规律,编出一首识字儿歌来,虽然结果一样,学生都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识字效果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设计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
从对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发现,到对字形的发现,及学生想到的记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编就的一首识字儿歌,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
长此以往,我们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敏锐,孩子识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三、在朗读中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即让词语也感性起来)
在阅读课中,我们往往非常强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能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还怕他读不好句子吗?让词语也感性起来,是我这节识字课中一个新的尝试。我在教“含苞欲放”这个成语的时候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过老师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词语本身的美,随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个词。我觉得,假如我们每天都这样坚持做了,总有一天,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词语也感性。
四、在教学意识里注重词句的积累
可随时随地积累,如在设计教“花苞”这个词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含苞欲放”这个词,我就将“含苞欲放”引进了我的课堂;也可有意无意间进行积累,如在教“咆哮”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随口说出了“咆哮如雷”这个词,听到者,理解者有份,会将它纳入自己的词语记忆库。但这种种的积累要合适,切勿为了积累而积累,而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设计执教这节课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课都是一次表达,为了表达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感谢林老师给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恳请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11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将心比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学法为: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说——读”的方法通过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通过说,进行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引导揭题──检查预习──阅读体会──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围绕“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这一主线问题,学生自主读课文,做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⑴本环节主要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⑵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交流,讨论后,板书:关心帮助他人,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做?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到了吗?
(4)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幸福的,开始我的心情是这样的吗?生:不是,是抱怨的。师: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以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我会想到什么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就要学会去宽容和理解别人。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真正的阅读要是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此环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深入文本,升华情感
生活中,“将心比心”的表现举不胜举,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这正如作家罗兰所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5、拓展延伸,提升品味(板画出心)让孩子们在这颗心里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装什么呢?学生们会写很多词,如:帮助,关心,温暖,理解,宽容,鼓励,尊重,信任等等,这样设计能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文静态的呈现,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关心 帮助
将心比心
宽容 理解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反思这节课我感觉有收获的是:
学生逐步学会了抓重点句段和词语体会理解课文的方法,在感受温暖的过程中,理解了“将心比心”。汇报时虽不够流畅深入,但却由心而发,有理有据。
此外,孩子们这节课特别的投入,把心融进了课文情境,并由课文想开去,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到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但本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没能跳出精读课的圈子,指导、讲解过多,还是没有把学生推上主角。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今后,我要把握好“精”与“略”,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第12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四、说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
上这节课之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教育资源网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物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并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这一词语是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播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达到了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的课堂效果。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整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合作表演等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对鹅的认识,再从旧知识入手,背诵古诗《咏鹅》,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过程。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出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对课文有个感知。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习作作准备。
八、说板书设计
13 白 鹅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13篇: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⒈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⒉授之以渔,合作学习
⒊交流对话,开放学习
⒋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⒌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习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习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第14篇:语文说课稿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莫高窟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并非需要细细咀嚼文字,从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经典文本,而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去学会把握的普通文本。对这样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三、设计理念
1、体现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认识。
2、体现学习语文的特点,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3、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学
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在出示课件的同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这样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发兴趣,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里描写了哪些彩塑?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来读一读吧!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更多苏教版精品教学设计尽在拇指教育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敦煌的风沙、石山和工匠们制作彩塑、壁画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敦煌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积淀情感,延伸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向学生提建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15篇:语文说课稿
王海英老师的《尊严》一课给了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教学中,老师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王海英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能利用课件来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出自学的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多次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让学生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使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做一个像哈默一样自尊、自爱、自强的人,又要做一个像杰克逊大叔一样善良、朴实、有爱心的人。特别是在细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从描写中体会年轻人哈默的尊严。如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学生自读、自悟学得很认真。
第二、王海英老师能够抓住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重点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这很好。
然而,金无完赤,人无完人,再好的一节课,也有它的不足,建议教师应该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学生对“尊严”一词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应加以指导,对中心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合作探究学习精神不够,语言积累有待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