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大拇哥,二拇弟,三姐姐,四小弟,小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这是我给小朋友上的一节语言活动《大拇哥》。这首儿歌短小精悍,内容也较容易,主要介绍五个手指的名称,同时还能活动幼儿的手指,锻炼手部肌肉,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加幼儿生活情趣,五个手指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团结友爱,从而潜移默化的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刚开始我玩了一个 “大拇哥睡觉、大拇哥起床”的游戏,由于小朋友基本上都认识大拇哥,所以在说大拇哥的时候进行得比较顺利,小朋友也玩得挺开心的,接下来我介绍的是二拇弟,我是大拇哥,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我在家里是大哥哥,我还有四个弟弟妹妹,你们想认识吗?我旁边的是我二弟叫二拇弟,教师引导幼儿向二拇弟问好,一方面是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幼儿认识二拇弟的过程。然后继续玩二拇弟睡觉、二拇弟起床的游戏。接着我以同样的方法认识其他三个手指的名字及主要特点。三姐姐:站在中间,个子最高;四小弟:站在三姐姐和小妞妞之间,不高也不矮;小妞妞:个子最小,又矮又瘦,站在最后面。这一环节下来幼儿对三个手指认识得比较好了,有了这个环节铺垫,以便更好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来学习儿歌。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手指偶的形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孩子学得很投入。
一节课上下来孩子们基本已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并能边念儿歌边用动作表示。从这一活动中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可在教育中使用一些拟人的手法,多利用一些教具,多采用一些游戏的形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及方式,让孩子们喜欢、接受,学起来也更加的轻松。体现一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
第2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经典儿歌,内容诙谐有趣且朗朗上口。虽然儿歌篇幅短小,但形象概括出了“小老鼠偷油遇到猫”的情景,故事情节非常完整,所以我设计了此次语言活动。本次活动目标有1.掌握儿歌名称,理解儿歌内容;2.学会朗诵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感;3.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儿歌。活动刚开始以猜谜的方式导入,让幼儿边看教师画画边猜测老师画的是什么东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接着让幼儿欣赏儿歌视频,引入主题,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加深幼儿对儿歌内容的印象。再次引导幼儿学念儿歌,难度一层一层累加,先是小声念,再大声念,再边拍手边念,最后是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幼儿收获颇多。活动开展得较成功,各个环节衔接也很顺畅,幼儿基本上都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教师的教态较自然、大方,与幼儿也有互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本次活动,作为新教师,教授方式采取的是比较保守、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师比较把控得住现场。但是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及修改建议。1.活动刚开始,教师以画画的方式把小老鼠引出来,花费的时间会较多,且选用的纸张过小,不利于幼儿观看,建议改用手偶放在小黑板后面,教师导入与幼儿打招呼引入小老鼠;2.在环节二中让幼儿掌握儿歌名称,教师可出示儿歌名称图片,贴于最上方,这样儿歌图谱比较完整;3.教师在朗诵儿歌时,要有押韵,如“叽里咕噜滚下来”要注意韵律感,在幼儿练习念儿歌时,念的速度要慢慢加快。4.本次活动是要作为本周小班家长半日开放活动课,最后一个环节可设计为亲子互动,让爸爸妈妈作灯台,小朋友当做小老鼠在灯台上偷油吃。从而活动自然的结束。
第3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藏猫猫”一个比较有趣的游戏儿歌来进行今天的活动,在活动前夕,我们也已经与幼儿玩过一些“你问我答”的游戏来进行铺垫。通过设计图片:小鸟藏在白云后面;小兔藏在大树后面;小鱼藏在荷叶下面,这样幼儿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中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幼儿通过学习和理解儿歌来完整朗诵儿歌,其中初步尝试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让幼儿理解儿歌,这样就能充分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从而有利于培养了他们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幼儿对“藏”“猜”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总体感觉下来,活动显得有点单调枯燥。幼儿到最后兴趣骤减,经过老师们的评课,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在分角色“一问一答”时,幼儿对自己的角色不太明显,可以提供小问号和回答的标记,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白,也更加感兴趣。
2、在活动中过分强调幼儿学会念这首儿歌而忽略了语言游戏的趣味,在集体跟着图片念儿歌的时候适当的演示小动物的图片,增加一些趣味和身体动作效果会更好。可以不出示小动物身体部位,让幼儿畅所欲言,然后再一起来看看躲在后面的是谁,更加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3、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可以增强一个“藏猫猫”的游戏,让幼儿体验语言游戏的快乐。设置三个场景,在幼儿凳子下面放置小动物的图片,在根据自己手中的图片来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理解这首儿歌,还能够让幼儿体验在游戏中的快乐,这样更能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听君一席话,豁然开朗,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让老师们来对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第4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在《水果谜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了三个谜语,在猜第一个时,“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猜一种水果的名字,一开始幼儿能有兴趣的乱猜,不是水果的也猜了进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引导而在与幼儿一起分析谜面的时候,发现多是我在讲,给我的感觉是幼儿听不懂,而且兴趣也没一开始好了,因此我也急于把答案说了出来。而在猜第二个谜语时,“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在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听完谜面后,发现幼儿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幼儿的表现还是不会猜谜语,但是我还是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答案。可是还是没有我预想的那样。因此再一次的对谜面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出示了准备好的实物,边讲边让幼儿观察,发现幼儿对实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我也发现幼儿还是不会猜谜,兴趣没有故事的高。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儿对猜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们还不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谜底应是幼儿熟悉的,谜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显而生动的,用的比喻应和谜底实物相似的。 再次,教给幼儿解谜技巧,即让幼儿仔细听谜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要求他们对每一句描述应引起联想与分析,从事物特点上去猜。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猜谜活动之前,对于小班的幼儿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当然猜谜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学会的,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我也将在延伸活动中,饭后散步时以及教学活动开展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猜谜的游戏,相信,猜谜会让我们的孩子们愈来愈聪明!
第5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谈话的语言教育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学习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本次活动是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关心宝宝的、老师教会了宝宝什么本领等等。
设计和组织活动的第一步,是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我在活动的开端,通过老师的照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对话题有关经验积极联想,打开思路,做好准备。
在第二环节我引导幼儿积极围绕“小班的老师教会了宝宝什么本领?” 这个中心话题展开谈话,由于有了第一步的铺垫,又因为这是幼儿有熟悉度的话题,所以孩子们都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过一些宝宝说话不够完整,这需要逐步加强。总得来说这一环节孩子们有话可说、有兴趣说,并能进行交流和分享。
接着我们又围绕“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宝宝”这一话题展开谈话,引导幼儿说说老师在幼儿园怎样关心照顾宝宝的?这一环节我采用结伴交流的方式,放手让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允许幼儿说任何有关话题的想法。教师不做示范,不忙于纠正幼儿在谈话中出现的遣词造句错误。另外,鼓励每位幼儿积极参与谈话,真正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个别交谈,也可以由幼儿与邻座结伴交谈。
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启发幼儿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尊敬之情。,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老师,我爱你!”“老师,我喜欢你!”“老师、你辛苦了!”这真挚的话语,心里顿时觉得平时的辛苦都算不了什么,值得!
第6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新的学期开始,很多幼儿一时还不是很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昨天在家里还是一个众心捧月的宝贝,现在又要来幼儿园生活了。可是我们都知道,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让个性迥异的幼儿融入一体,确非易事。他们会面临一系列的变化,需要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听讲,安静地坐一段时间等。让我们营造爱的环境,帮助他们愉快地再次走进幼儿园,说声:“幼儿园真好”,让幼儿园在幼儿心目中变得可亲可爱。
我所上的《幼儿园也是我的家》运用手偶讲诉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比较简短,文字很简洁,中间有部分是重复的,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丁丁的小朋友非常喜欢幼儿园,而且也说明幼儿园比家里好玩的地方。这个故事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跟每个孩子心理想的是一样的。故事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温馨,在讲述的时候,老师平和温柔的语言,很容易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很喜欢我手中的手偶,始终是很安静地倾听故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了个别提问。而是采用让孩子反复倾听,多听多感受,再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说说故事中丁丁的话,从而理解故事,说说我们觉得幼儿园哪里好。让孩子一起说,一方面让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比较完整的说出故事的情节以及自己感觉幼儿园的好地方,幼儿都笑着告诉我:幼儿园也是我的家。
通过这个活动,我感觉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关键是让孩子对你的教学感兴趣。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有需要。不要怕麻烦,不要怕重复,对孩子来说,重复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年龄的孩子。他们往往是在重复的过程中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7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我和小猪》是小班的一节语言课,图片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故事中将吃饭、睡觉、喝水等用"呼噜呼噜"、"啊呜啊呜"、"咕咚咕咚"等象声词加以表现,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从温馨的家庭走进快乐地幼儿园, 除了一小部分幼儿以外,绝大多数孩子逐渐学会在幼儿园里吃饭、睡觉、喝水,也渐渐自然地把自己的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在这一基础上,我将本课的设计意图确定为在愉快的体验中学说简单的词、句以及进行表演,体验模仿表演的快乐,培养幼儿热爱集体,热爱幼儿园的生活,以班级互动为载体,消除部分幼儿的紧张情绪。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可爱的小猪形象唤起宝宝的兴趣,让他们与小猪问好也在无意中发展了小宝贝的语言能力,然后通过小猪的睡觉、吃饭和喝水的声音模仿和带上动作的表演,小班的宝贝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时再教给他们说句子"困了的时候,我像小猪。呼噜呼噜,睡觉。"、"饿了的时候,我像小猪,啊呜啊呜,吃饭。"、"渴了的时候,我像小猪,咕咚咕咚,喝水。" 这样在幼儿的情绪活跃时因势利导,比干巴巴的教说句子要好一点,主要是幼儿都很快乐,最后老师告诉他们已经长大,要成为更懂事的孩子,举例说明以纠正不入园等不良行为,使幼儿热爱集体和幼儿园。
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我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秩序,幼儿在表演和说话环节有大声吵闹的现象,他们不会礼貌的回答,而是直接喊。今后在实践中要慢慢地避免此类问题,把细节做好。
第8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小蓝与小黄》是李欧·李奥尼的一部处女作,是一部抽象派作品。在这本书里,作者完全摈弃了我们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
小蓝是什么?小黄又是什么?它们不是两个小孩子,也不是两个小动物,就是两个简简单单的黄色色块和蓝色色块。
两位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分别设计了一个小班阅读活动和一个中班阅读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小班阅读活动,本活动先是从认识两种颜色开始的,教师出示ppt图片,帮助幼儿观察颜色——小蓝、小黄。接着又来了一群颜色朋友,是小蓝的家和小黄的家。小蓝和小黄玩游戏,玩躲猫猫的游戏,玩抱抱的游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颜色的变化。然后通过用油泥的具体操作,让幼儿感知两种颜色抱在一起,会发生颜色的哪些变化。
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绿色,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的自主学习,让幼儿亲手造作油泥,在探索中发现黄色和蓝色混合会变成绿色。这部分是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也是对幼儿认识颜色混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设置问题:“蓝爸爸、妈妈认识他吗?”和“黄爸爸、妈妈认识他吗?”把活动引入到故事中去,与幼儿一同分享故事。
本活动中,幼儿语言的参与量还是比较少的,以教师的说和介绍为主。教师通过拖长音等方法给幼儿思考和回忆的时间,是值得我学习的。语言活动中,采用油泥来进行操作,比较有趣的flash画面展示,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避免了活动的枯燥,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需要学习的。
另一个活动是中班的阅读活动。本活动开始,教师就出示线索角色的介绍图片,图片以撕贴画的方式呈现,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什么,并且让幼儿来给颜色取名字,激发幼儿兴趣。下一个环节,教师采用的是逐图讲述的方式,出示大图让幼儿相互讨论,自己创编故事。虽然有些地方幼儿的创编不是很准确,但是这一环节充分的调的了幼儿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的思考能力。故事创编完以后,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了更大的兴趣,去找寻和自己想象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教师还给每个幼儿一份小图,供幼儿相互之间复述故事,这样更有利于幼儿记忆故事,在游戏中学会故事。当然,本活动的教师也制作了一个精美的ppt文件,通过边看边听让幼儿再一次学习故事。
两个活动的设计方法,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我也要多思考,设计出更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计划。
第9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 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 ”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第10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甜甜的糖果》这是一节小班的课,这也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所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我认真思考的,活动中我所选用的教具是幼儿平时生活当中常见、熟悉的材料——糖,幼儿对于糖非常地喜欢,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也能帮我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这个活动虽然已经上好了,但仔细回想一下,还存在这很多不足,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里的预设中,我应该选用更形象画的东西来帮助幼儿认识这三个字,比如说字宝宝“红”涂上红颜色的嘴巴,给字宝宝“绿”涂上绿颜色的嘴巴,给字宝宝“黄”涂上黄颜色的嘴巴,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去认识字,也能让目标更好的实现,还有就是我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糖果宝宝,而不是一个,或许有些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送三个糖果宝宝回家,这个环节中,我把幼儿的能力给局限了。
还有就是觉得题目取得不好《甜甜的糖果》,这节课听起来像是重点在品尝糖果,其实我的设计思路并不是这样的,我中在于通过颜色来初步感受三个字,题目上有点偏题,应该改一个更合适的,《甜甜的糖果》范围太大,容易让听课的老师误解。
《甜甜的糖果》活动的实施,有收获也有吸取,从中折射出了自己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与欠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
第11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上《唱歌比赛》时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在上《唱歌比赛》时,提了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小猫能够得第一名呢?它是怎么唱歌的?
对于提出的问题发现幼儿没有一个答的出来,因为问的句子什么意思其实幼儿都还没听明白,以至于幼儿都不知道。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第12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我主要是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让幼儿知道是妈妈的节日,让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请幼儿自己用动作进行创编加表演并体验游戏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在活动开始之前,我请幼儿回家观察妈妈在家里做家务的情形,对妈妈的辛苦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加深对妈妈的爱,更加的爱妈妈。
在引出歌曲的时候,我用了较大的篇幅,我出示了几张照片,分别表现了相同时间段妈妈在做的事情和宝宝在做的事情,联系活动前观察的内容,引出活动的主题,让幼儿体验妈妈的辛苦。接下来,我就问幼儿,妈妈这么辛苦,我们能够帮妈妈做一些什么事情?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帮妈妈扫地,帮妈妈捶背等等,我进一步的将问题细致,妈妈累了一天,上班回到家里,我们宝宝能为妈妈做什么?幼儿回答都非常的好。这些铺垫虽然效果很好,可是我觉得导入花的.时间太长了,需要再压缩一下。而在前面这些问题的铺垫后,幼儿有了足够的兴趣,于是我便开始范唱歌曲,接下来幼儿认真的跟我学唱了歌曲。在学会歌曲以后,我再请幼儿,自行的对音乐加上动作,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让幼儿来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我充分鼓励幼儿参与创编活动中,一开始我先让幼儿边唱边表演,对表演好的我会加以鼓励。在活动的最后,我请幼儿,想一句感谢妈妈的话,在妈妈来接的时候讲给妈妈听。整个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而且对妈妈的感情更加深了。
第13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活动时从认识老鼠爷爷入手,进而引出老鼠全家为老鼠爷爷做蛋糕过生日的故事,将其中老鼠爸爸、老鼠哥哥、老鼠姐姐、老鼠弟弟、老鼠妹妹等急急忙忙跑出去买东西的画面提取出来,让孩子们观察一下它们在干什么?与做蛋糕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进而学习"急急忙忙"这个词及动作。
最后才来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找出刚才问题的答案,并在讲故事时强调老鼠哈哈哈话:"要悄悄地做蛋糕,不要让老鼠爷爷知道。"从而让孩子能比较顺利地回答老鼠也要最后的疑问:"他们不是都在忙运动吗,哪里来的时间做蛋糕呢?"这样层层铺垫,很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所有的问题都能解答,孩子们显得很高兴,感觉很自信。
最后完整讲述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也能够被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寻找问题答案的心情吸引,听得很认真,效果也比原先边讲故事边提问要好。
今后遇到这样的绘本教学,可以找出这次活动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从这个问题入手,在听故事之前先解决这个问题或提出疑问,将绘本中的一些相关画面先提取出来帮助孩子理解、寻找答案,最后再来完整讲述故事,这样的学习效果明显,目标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易达成。
第14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幼儿的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语言活动中,要注重让幼儿来讲一讲、说一说。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图片的情景、小朋友的表情、动作,从细节入手,询问幼儿能做到吗?会做吗?并让幼儿学一学“我能……”、“我会……”。在活动中,幼儿比较容易记住句子的关键词,如:“我能一个跟着一个走,慢慢下楼梯”中,幼儿对于记忆“下楼梯”比较容易,但是完整地简述短句就较难,这时,教师就需要强调要完整表述语句,给与能完整表述的幼儿表扬。在看完三幅图片后,教师要进行简单的小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在拓展经验中,可以找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图片。选用贴近幼儿生活的图片比网上找的图片更易使幼儿产生共鸣感,更容易吸引幼儿注意,更容易使幼儿理解图片的内容,能使幼儿愿意讲一讲、说一说,增加兴趣。将图片通过PPT的形式播放,让幼儿看看平时生活中的排队、洗手、做操等的情景,询问他们能做到吗?以此来诱导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树立好的规范,做一个能干的宝宝。
第15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在开展小班语言活动《圆圆歌》的过程中,为了先让幼儿形成对圆形的初步感知,我选择了利用孩子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装着圆形物体的“魔术盒”里“寻宝”,并启发幼儿能用“××圆圆”的短句表达自己手中的物品形状,课堂效果以及活跃程度都是可以的。
不足之处就是在组织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选择的是部分拿到“宝物”的小朋友去交给另外一部分没参与的小朋友,或许是无形间增加了消极等待,孩子们的思绪已经开始转移到自己是否顺利“交接”。对于此环节如果放在另外的活动比如交换的前提下,我想会更加适合,而小班幼儿略显有点专注力不够,以致于孩子注意力有些分散。
接下来我在抛出儿歌中“什么圆圆红彤彤”的时候,过于着急给出答案(太阳圆圆红彤彤),以至于后面听到了有孩子说“小脸也是圆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优先以开放性的问题发问,养成幼儿独立思考,培养起初步的创新意识。如果是在幼儿讨论之后,再师幼共同总结出好听的这首圆圆歌,或许效果会更好一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的同时,以幼儿喜欢的方式组织开展活动。
第16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和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活聪慧。我觉得小班打击乐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和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我想,只要从小班就开始逐步渗透打击乐的内容,我相信对培养幼儿的音乐和非音乐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这节课我设定的目标是:
1、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并表现音色。
2、在教师帮助下,幼儿探索乐器与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儿在集体演奏时学会控制乐器,不随便发出声音。
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能积极地配合我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乐器与故事非常感兴趣,下面,就本节活动《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浅的反思。
1、教师准备充分,教态亲切,但是在语言上有教频繁的口语出现;
2、活动个环节清晰,目标设立明确并在活动中逐一体现;
3、本活动为艺术领域的音乐活动,贯穿、围绕的是音乐的主题,但教师在实际组织活动时却没有穿插使用背景音乐或其它音乐。
4、环境布置可以再丰富些,体现音乐活动的音乐性、情景性。
5、我觉得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在夸张一点,还可以请配班老师跟幼儿一起参加游戏,更好的完成教学与游戏活动。
我想,只要从小班就开始逐步渗透打击乐的内容,我相信对培养幼儿的音乐和非音乐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节课,我体深刻地会到,好的课堂需要把握好它的精髓所在,融合新的打击乐教学理念,相信以后打击乐活动我会上得越来越好!
第17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三只蝴蝶》这一个故事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理解与表演的。在活动的一开始就以谈话的方式引出了三只蝴蝶,教师问,这三只蝴蝶它们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的导入会引发孩子们的猜想,以及激发孩子们的注意力,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否想仔细听结果的欲望。
活动中的挂图片让孩子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整个故事会怎样发生。故事中,三只蝴蝶同样结构的问话与回答,便于孩子们的学习与理解。还有就是教师逐步循序渐进,然后有规律的提问,让孩子们进行有顺序的进行表述,有利幼儿对对话的学习与模仿。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挂图,幼儿很快的就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让他们扮演小蝴蝶的角色来学习其中对话,幼儿兴趣很浓,故事中的这些对话都具有一定的语言结构,一下子幼儿就能很快的掌握。
故事中的对话首先还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然后再个别的形式来进行,逐渐增加难度。对于故事中让幼儿感受到同伴之间要相互关心,要相互帮助,幼儿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些孩子还觉得为什么这三只蝴蝶都要去淋雨呢。对于这种情况,个人觉得,有时遇到问题,还是要灵活机动,可以自己单独去找避雨的地方,所以教材里的有些情节并不适合现在的孩子们。
第18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在《水果谜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了三个谜语,在猜第一个时,“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猜一种水果的名字,一开始幼儿能有兴趣的乱猜,不是水果的也猜了进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引导而在与幼儿一起分析谜面的时候,发现多是我在讲,给我的感觉是幼儿听不懂,而且兴趣也没一开始好了,因此我也急于把答案说了出来。而在猜第二个谜语时,“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在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听完谜面后,发现幼儿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幼儿的表现还是不会猜谜语,但是我还是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答案。可是还是没有我预想的那样。因此再一次的对谜面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出示了准备好的实物,边讲边让幼儿观察,发现幼儿对实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我也发现幼儿还是不会猜谜,兴趣没有故事的高。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儿对猜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们还不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谜底应是幼儿熟悉的,谜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显而生动的,用的比喻应和谜底实物相似的。 再次,教给幼儿解谜技巧,即让幼儿仔细听谜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要求他们对每一句描述应引起联想与分析,从事物特点上去猜。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猜谜活动之前,对于小班的幼儿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当然猜谜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学会的,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我也将在延伸活动中,饭后散步时以及教学活动开展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猜谜的游戏,相信,猜谜会让我们的孩子们愈来愈聪明!
第19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我上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语言活动。它用儿歌的形式形象的讲述了孩子们上幼儿园第一天和适应幼儿园生活后的情况,以此来鼓励孩子们热爱上幼儿园。
在本次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看图,来猜测故事内容。然后,教师讲述儿歌内容。在讲述儿歌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肢体动作来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并记忆儿歌内容。例如,“缩在椅子上”就双手抱住膝盖;“飞来又飞去”就伸开两手臂做蝴蝶飞的状态。孩子们看到老师边做动作边念儿歌觉得很有趣,自觉地就和老师一起学起来了。
通过肢体动作、图画内容,以及教师的引导,孩子们在记忆儿歌的过程中表现良好,绝大多数幼儿能将儿歌边做动作边完整念诵出来。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体验了“我上幼儿园”的快乐情绪,知道了在幼儿园可以找到许多好朋友。孩子们上幼儿园的情绪也变得积极了许多。
第20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树真好》是一个整合活动,又是一个生活化的活动。丰富的生活给整合活动提供了多彩的内容,综合的生活给整合活动提供了多种的样式。这次活动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选材生活化
新《纲要》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回归生活和游戏,让幼儿的学习课堂生活化、游戏化。这次综合活动《树真好》我充分地考虑了课程的生活化。题材“ 树”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见的一种植物,对幼儿来说开展这样的题材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
二、内容整合性
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的整个设计内容整合了科学、数学、社会、语言领域的内容,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获得了“树”的一个完整概念。
活动的目标定位为:1.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感受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2.感受植树中的各种排列乐趣。从这两点目标上看,就可以发现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这一内容整合了科学、社会、数学这几个领域。而语言领域的内容——欣赏散文诗《树真好》是作为活动延伸,所以我在目标中没有写到。同时也能看到,其中的主要领域为:科学领域,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三、过程探究性
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幼儿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动探究者。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现象、人员等都是幼儿探究的对象,甚至幼儿也会探究生活中的自己。因此,生活化的课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鼓励幼儿自发的、持续的和深入的探究,把幼儿看做是有巨大潜能的个体,有智慧的个体。
小小遗憾:
整个活动虽然自然、流畅的开展了下来,活动目标也基本达成,但在活动的一些细小环节中,我还是找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二环节——说说认识的树”中,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发现虽然“树”普遍的种植于我们的生活周围,但孩子对以往的记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丰富。他们只是知道柳树,以及期初我们开展过活动的“水杉”、“银杏树”等,当一个小朋友说到“橘子树”时,孩子们的思维被打开了,“苹果树”、“石榴树”、“香蕉树”,“梨树”,甚至连“西瓜树”也从孩子们的口中跑出来了,因此我想如果我事先准备一些常见树的图片,在孩子们回答的同时出示就可以丰富幼儿对树的认识,加深幼儿的印象。
第21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在语言活动《毛毛虫》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这个生动的小故事,帮助我们小六班的孩子们感知毛毛虫怎样会变成蝴蝶的过程,同时学习正确地使用量词:个、只、颗、块、片,并学说短语“我吃了……”。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由于小班幼儿说话没有完整性,重难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蝴蝶是毛毛虫变成的,学习量词并敢于在大家面前表述。
活动中,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运用课件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设想让幼儿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量词,发展语言表的能力。最后设置了表演环节,让幼儿扮演毛毛虫,练习固定语句并巩固对毛毛虫变蝴蝶这一过程的认识。当然,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的引导语有些繁琐,不够精简,引导幼儿练习说固定句的机会较少;在在完整讲述故事时,跟我一起念故事的幼儿不多,我应该调动起他们和我一起念故事的积极性,这样活动效果会更好。
第22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糖果是幼儿爱吃的零食之一,对于小班的宝宝爱吃糖果却不能够按时刷牙、漱口,使宝宝们有了蛀牙。小班语言活动《小河马拔牙》目标是让宝宝们知道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漱口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河马拔牙》这个故事在我第一遍讲述后孩子能基本明白故事内容,当我提问:小河马的牙齿为什么疼时,孩子们能讲出来是因为河马睡觉前还吃了糖果,有的幼儿还说“我们小朋友睡觉前也不能吃糖果”……,要不牙齿就会痛的。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故事,有的孩子学小猴医生给小河马拔牙的动作,有的孩子互相模仿起了故事中小猴医生与小河马对话的情节。通过本活动,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样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
通过本活动,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样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由此可见,幼儿故事不需要老师过度的“挖掘”,而是在孩子能理解接受的层面上通过引导让幼儿直接与作品互动,使孩子真正领略作品的魅力,获得独特的体验,成为学习文学的主体。
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在我执教的这个活动中,我的主导地位太强,《纲要》指出:语言活动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机会。在这个活动中,完全可以给孩子充分的形象以及说的机会,在我出示第一幅图的时候,幼儿猜测的非常的好,有的说“小河马牙痛”,有的说“小河马的爸爸妈妈不在家”,还有的说“小河马不舒服”……其实,我完全可以直接引入第二副图,给幼儿猜测,形象之后,加以总结,提升,从而给幼儿更多的表达机会。
活动时,发现有一小部分幼儿在家里是不刷牙的,根本没有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因此在活动后,我对幼儿进行了延伸活动,给幼儿看了一些正确刷牙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在看看,说说中掌握一些刷牙的方法,并鼓励他们每天都要刷牙,保护好自己的小牙齿,不要让虫子吃掉我们的牙齿。同时,和家长交流,建议家长在家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不能因为偷懒而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第23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和同伴、老师、家人抱抱,本次语言活动是以小刺猬想要得到动物朋友的抱抱为情节展开,始终以情感为主线,渲染小刺猬想要和别人抱抱的心情。在倾听故事和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想说、愿说、敢说。在帮助动物们想办法表达对于刺猬的喜欢时,拓展和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与经验。
开场老师和幼儿亲密地抱一抱,可以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使幼儿感受到拥抱的快乐,在此间教师随机与幼儿互动,倾听幼儿对于抱抱的生活经验。这一环节为整个活动起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使幼儿了解拥抱是一种情感表达,为引出故事做铺垫。
小班幼儿的倾听习惯是语言活动中重要的能力培养之一,在理解故事内容的环节中,要注意观察幼儿倾听的能力。讲故事分段进行讲述,并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回忆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在此环节要着重情绪上的渲染,使幼儿感到小刺猬非常喜欢和大家抱抱,和大家做朋友,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通过前一环节中老师与幼儿讨论了和小刺猬做朋友的办法,激发了幼儿亲近动物的情感,在此处教师要用肢体和表情感染幼儿,带动情绪提升到最高潮。幼儿在唱唱、跳跳中体验亲近同伴,与小动物做朋友的快乐。
第24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一、修改教学目标,选择组织形式。
原目标有两条,我细化并修改提升为三条目标。第一条目标修改后新增“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要求,因为《秋叶飘》作为散文诗还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的,三段内容有一定的排比性,适合于小班幼儿欣赏,且非常具有童真与趣味性,最后一段内容也依旧放进去,让幼儿学一学燕子南飞过冬的知识。目标二原来是重点学习诗歌中的动词等,我觉得对孩子们来说都非常简单,所以就把重点放在学习短句上,难度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也能锻炼小朋友的口语能力。目标三是新增的,也是根据孩子们理解故事的年龄特点来制定,能让孩子们动静结合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整个活动过程也是都根据目标的修改,重新细致地进行了改动,更加详细具体了。
二、灵活设置问题,增进师幼互动。
在第一遍讲述故事以后,我便提问幼儿:“秋风起了,树叶是怎样从树枝上掉下来的?树叶分别落在了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可是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我的提问反应很淡漠,有孩子举手说了,可是他们却只是说了故事里的几个小动物的名字,并不能正确回答我的问题。我只有继续组织提问:“树叶先落在了哪里?”课后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设置,才明白自己的连续性问题太多了,连续的几个问题放在一起,加大了难度,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对于故事中的提问,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应该设置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是一些孩子们感兴趣想一想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大胆地举手说一说,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小朋友说话的自信心,就不会无话可说、不敢说了。
在故事分段讲述的时候,我的提问就相对有针对性、简洁了,一步一步地将重点转向孩子们,孩子们的思考就非常活跃了,也愿意积极模仿其中的动作和句式,积极地与我互动,大大增进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25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小鸭找朋友》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语言比较简单,有重复性,利于小班孩子的理解与学习。故事中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幼儿知道有的动物能和小鸭在池塘里玩,有的动物不能和小鸭在池塘里玩。
整个活动围绕找朋友展开,环节安排合理清晰,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突出了语言活动的特点,给幼儿创设了大量的讲述机会,在不断地讲述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活动的一开始,幼儿听音乐《小鸭子》学学游泳的动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以小鸭找朋友的方式自然引入下一环节,提问,还有谁也会到池塘里来玩啊?也是为难点的解决做了铺垫,帮助幼儿回忆有哪些动物会游泳。
接下来,通过完整欣赏故事→分段欣赏故事→完整欣赏故事三个环节帮助幼儿从初步感知故事,到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进而学习运用故事中的对话,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即突出了活动的重点,又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尤其是第二次完整欣赏故事之后,让幼儿在图片中寻找会游泳的动物,互动的问答设计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充分激发了幼儿运用故事中对话的兴趣。
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在活动的引出环节,幼儿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可能是小班的幼儿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导致一进活动室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听课老师地方,而我也急着开始,没有及时调整幼儿的情绪和注意力。
2、在图片中寻找会游泳的动物互动问答的环节,可以把媒体的制作加以调整,如当幼儿讲到鸵鸟时,一点击就会放大,增加真实感。
3、分角色表演的环节,可让幼儿互换。
第26篇: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是我来到转龙镇幼儿园第一次公开教学活动,虽然以前也参加过此类型的教研活动,但是还是有那么一点小紧张,在紧张的情绪中准备了此次活动。我设计这节课是希望通过儿歌欣赏,图片展示,游戏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体验儿歌和游戏带来的快乐。为了这一节课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设计流程,编写教案,下载音效,选配乐,制作课件等,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课心情并未感到轻松,在反复回忆活动过程及听取同事们的听课意见后,我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活动准备不够充分。
教授者对课堂状况应该有个预设,对幼儿的认知面应该有个预测。如我在问到"什么是旅行?"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答不上来,最后在问几个孩子未果的情况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这样明显地削弱了课堂的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也就是说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既没有预设也没有预测,只是重点备了教材而忽视了还要"备孩子"!"备孩子"就是对你教授对象年龄层次,认知层次应该有个很准确地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你抛下一个"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继而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而平时我们在和孩子交流关于旅行的话题时总是说"去哪儿玩的呀?"等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接触一些书面语,导致了认知面的狭窄。这是我要在以后的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的。
还有我的课件中西瓜爷爷没有在火车头上,以至于活动中幼儿发现后一直在强调谁来开火车,还差一个,这些都是以后我在设计时应该想到的,应该准备更充分些、考虑更周全些。
二、环节需要多推敲,语言需要多锤炼。
有人说教无定式,的确,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教学就是一种驾驭的艺术,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那么他的课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气场!但这种驾驭是基于一个很科学的环节设定而说的。比如说我这堂课的游戏活动就没有设计好,事前我想过用头饰带幼儿游戏,可是我考虑到我班幼儿平时我们就会以角色扮演来游戏,所以在活动中我也没用头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还是应该准备一些头饰,那么孩子会更感兴趣,效果就更不一样了。
一个拥有超强驾驭能力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也是超强的,每句话都不累赘,每个问题都击中要害。而活动中我发现我的语言有些啰嗦,太多的"嗯,呀"等象声词。有些地方过度不自然,比如在导入西瓜爷爷的卡片时就很含糊地带过了,如果换成这样:出示了火车图片后就问"火车是空着的,要想让他动起来必须有人来开呀,那他是谁呢?",然后亮出西瓜的图片,贴近火车的驾驶室,再问"西瓜爷爷开火车去干什么呢?",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导入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这样一来干净利落,毫无赘述,环环相扣,紧密流畅。
教育就是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备课,注重环节的科学紧凑性,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锤炼,争取做个有超强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