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7:30:10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特点: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么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教学时,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他来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这样,课文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目标

1、认识枣、浅等8个生字。会写怎、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揭题: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生:济南,大名湖

师:你们知不知道咱们济南的市树是什么?——柳树

师:你们的知识真渊博,知道这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柳树和它的朋友小枣树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15、小柳树和小枣树,齐读课题)

师:(出示课件插图)小柳树和小枣树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朋友和难读的词,遇到不明白的字就请教一下课文下面的小树叶,小树叶一定会告诉你的!好,开始吧!

师:(出示课件)老师首先来检查你们的词语学的怎么样?

A齐读B找同学领读C开火车读

师:我们的拼音朋友因为有事先走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吗?

A开火车读B比赛读C男生女生互读

师:(出示二类字)

A教师指着读B学生领读C抢读

(三)朗读感悟:

师:小朋友们生字学的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你们一定学的更好!

1、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什么故事啊?(学生语言要简洁,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意见和说法)

2、默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来。听老师来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柳树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柳树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怎么样啊?)出示课件,对比着讲读。

3、进行分析比较:

第二段:(小柳树)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

(小枣树)弯弯曲曲的

第三段:(小柳树)芽—小叶子,浅绿色的衣服

(小枣树)光秃秃的

第四段:(小柳树)又细又长,得意地跳起舞来

(小枣树)小小的叶子

第五段:(小枣树)结了又大又红的枣子

(四)过渡:

时间就在小柳树得意的跳舞中一天天过去了,很快,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

(五)

体会5—7自然段:

小枣树上结了又大又红的枣子,而小柳树什么也没结,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1、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当小枣树听了小柳树说的话,它是怎样说的?读第七自然段。理解:温和

(六)概括总结:

最后,小柳树不好意思地笑了,为什么?

(七)自由畅谈,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更喜欢哪一位?

小朋友,无论是小枣树、小柳树,还是其他的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它们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献给了大家,他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其实我们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优点和缺点,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多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愿每个小朋友都能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点和思想感情,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设计的不精巧,前期的备课情况也不够充分!在课堂上总是想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讲,虽然表面看来很顺利,但实际是教师设计好了一个个陷阱往里面跳!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理解有困难,提的问题总感觉学生有些不明白。我认为原因是老师的语言太过成人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注意这些问题!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1、你们想去游泳吗?看课件演示小鸭说的话。

随着小鸭嘴的张合,配合体态,出示文字: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练习给小鸭子配音。要读出小鸭很想去游泳的心情。自由练、指名扮演小鸭来读。请所有的小鸭来读。

[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用配音的手法,多纬度训练孩子的朗读]

2、老师顺势回答:“好啊,我很愿意带你去游泳。”

课件演示:鸭妈妈说的话:“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吧。”指名读鸭妈妈的话。啊(老师作出很吃惊的样子)让小鸭自己去游泳,这鸭妈妈太狠心了,要是淹死了怎么办?

(学生争辩)可能出现的意见:①不会淹死的,如“我们鸭子天生的本事就是游泳。扁扁的身体和我们的脚掌会帮我们游泳”。“小溪里的水不深,不会淹死的。”②要是我,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这样吃苦冒险,我觉得这只鸭妈妈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③鸭妈妈想让它独立学会本领,认为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谢谢你们,现在我知道怎么当妈妈了,我们来好好读读鸭妈妈的话吧。

3、课件演示,学生给鸭妈妈配音,相机指导朗读、齐读鸭妈妈的话。

[通过争辩,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评议,理解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关心孩子,而是要锻炼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小鸭听了鸭妈妈的话就自己去学游泳了,没过几天。读最后一句话。(学生说):小鸭学会了游泳。

4、分角色朗读。四人小组合作(旁白、小鸭、鸭妈妈各一人,还有一人当评委。)师生合作(老师读旁白,男女生分别读小鸭、鸭妈妈)

5、分角色表演。

(1)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有兴趣来演一演小鸭和鸭妈妈吗?和你的学习小伙伴先演一演,自己可以想象一下,小鸭会怎么学,学会后的心情怎么样?它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2)学生上台表演(带头饰),师生共同评议。

6、指导背诵。大家说得真好,你们在生活中都是勇敢的小鸭。真了不起,让我们自己来背一背吧。学生自由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大家的表演真是精彩,又这么快地记住了故事内容,真了不起。课文后半部分小鹰学会了飞翔的故事也很有趣,想继续学吗?好,那就——自己去学吧!

1、教学“自、己”两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观察自己说说应怎么写,注意什么,然后尝试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评议后再写。

2、自己找伙伴合作,朗读或表演。提示:小鹰怎么对鹰妈妈说?鹰妈妈怎么回答?结果怎么样?

3、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学习结果,集体评议。

4、自由背诵。

[因为第一自然段已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旨在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但要注意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出危险。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学生安全自护意识。]

2、小鸭、小鹰自己学会了生活的本领,别的动物受到了启发,他们也自己学会了什么本领?

自己学会了游泳。

自己学会了飞翔。

猴子自己学会了。

小狗自己学会了。

蜜蜂自己学会了。

自己学会了。

[课堂的延伸,练习的综合,体现学生知识链的有机结合,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贯通。]

、自主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

1、写写: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想说的话写到日记里。

2、演演:回家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家长看。

3、画画:可以画小鸭子、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4、做做:自己学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回来介绍经验。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载(沉载浮):又。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

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柱石图

郑燮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妙香稠

浮云喧闹→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背儿歌。

二、教学重点: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三、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吗?这节课就让陈老师跟你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五,相信你们到那里能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

2、首先,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记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识字方法呢?(表扬)

3、那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谁能从“我的发现”中发现了什么新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0页,先自由读读“我的发现”中的12个字。读完请举手。

(示课件)指名读(正音;注意后鼻韵母的字音)齐读

4、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这12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眼就看出来了。请你在小组内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们听。(学生小组内交流)

5、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对。每组字都有相同的偏旁。(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金字旁与金属有关

表义衣字旁与服装、被子类有关

病字头与病痛有关

6、那说明了什么呢?(示课件:汉字的偏旁有表义的特点。)

7、你还能各写出带有这样偏旁的字吗?(生说,师板)

8、(示课件)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生字,会认读吗?(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开火车读)

9、会用这些字组词吗?(生口头组词)

10、示课件齐读生字词。(表扬)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数量词吗?老师知道你们认识很多事物的,可是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用数量词说出来?(师:拿起一支笔问:这是什么?......)

(2)请你把你在教室的看到的东西用上数量词说一说。

(3)、示课件两张老师再让你们看看下列图,看看你们会不会用上数量词说出来。(生说,师打字)

(4)接下来请你们再看100页最下面的”我会填“请你马上填一填。(师巡视,再投影学生的作业订正)

2、我会读:

(1)、刚才你们认的、填的接下来,我们继续往下学。

(2)、示课件“我会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呆会我请一些同学读,最后你们四组进行竞赛读。(注意)

(3)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语,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形式?(生说师板示ABCC、AABB)

(4)、你能各说出这样形式的词吗?(生说师板示)

(5)(有时间再齐读一次)

(三)、读读背背:

1、孩子们,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儿歌《走山路》这首儿歌是以绕口令的形式出现的。学完了这首儿歌后,我们来个比赛背诵,好吗?

2、生:自由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图:小猪、小鹿为什么事急坏了?(生说)小组内商量加动作读,表演读......

4、同桌读,互背。四组比赛背。

5、全课:老师想问问你,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反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2、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3、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4、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1、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1、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