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6:04:12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mián)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第2篇:语文教案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六年级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三、教学措施:

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六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六年级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六年级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六年级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六年级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四、教学预设: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六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六年级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六年级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六年级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六年级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六年级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六年级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六年级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六年级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六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六年级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六年级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六年级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六年级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六年级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六年级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六年级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六年级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六年级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六年级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六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六年级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第3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听讲

2指名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听讲故事

3组织评价评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故事的结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惊,还给你什么感觉?关于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说都是“窗”惹的祸,也有人说一扇窗户有什么错,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不忙下结论,等真正读透读懂了课文,我们才有发言权。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书、思考,写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或想提出来和老师同学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写法切入)

3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上交

4筛选问题选代表和老师一起筛选本节课拟讨论的问题

5组织招标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领回感兴趣的问题,自选学习伙伴,结成小小组,明确分工,讨论问题讨论前明确要求

6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语文活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1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

将续编的故事写出来,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

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90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

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

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

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091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

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

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

“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

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30鱼翁和魔鬼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

3、能讲述故事,从而认识到鱼翁是个有勇气、有智慧的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在朗读中体会鱼翁是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鱼翁和魔鬼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92

,语文A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鱼翁和魔鬼的图片,学生对比,认识到魔鬼的凶狠、可怕,鱼翁在魔鬼面前显得十分弱小。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鱼翁和魔鬼。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认字情况。

3、班级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同桌互相认读词语。

5、反馈:同桌一起读词语,看谁是学习的好伙伴。

6、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7、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选字组词或说话。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呢?学生自由说。

4、教师指导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6、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093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二、流利的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二、简介作家和写作背景:

1、作家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时期的年兄契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命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献身研究,只好搁起他的锦心绣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得此机会,他自然乐于应命。一连写了六篇,甫议搁笔,但已经欲罢不能了。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这时,出版商已争相出版。条件最优惠,许他不加修补,原样付梓。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他的华章力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预习检测

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

2、朗读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严格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议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你能否体会出本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探究主旨,归结理解:

1、让学生补充其他群体活动的生物例证

点拨:大雁、羊群、狒佛等;

2、综观全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性,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点拨:课文焦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传统生物学者)盲目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警示人类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危机,强调人类要有反省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动物社会行为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合力发展科学,共创和谐世界。

3、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课文语言特点。

点拨:多用修辞,风趣幽默。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尊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遇到人类种种困境,我们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布置作业

1、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改写课文写蚂蚁或蜜蜂社会行为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动物的联合智慧(必做);

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社会性事例(选做)。

第6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4、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直接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

2、读题,质疑:

师板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父亲为什么要开辟菜园?

父亲的菜园是怎样的?

二、初读质疑

1、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2、指名汇报:

多媒体随机出示重点句:

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3、学习这两句话:

齐读第一段。

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菜园对我们家的重要性,也写出了父亲要开辟菜园的原因。)

指名读第二句话:

句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碧绿的翡翠。

多媒体出示图:

(荒凉的山坡上有一块父亲的菜园)

理解荒凉的意思?(没有任何动植物,很冷清)

三、品读感悟

这么荒凉的山坡,是怎样被我父亲伺候出一块肥沃的菜园的呢?

自由读2~9自然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及父亲的神态,并用△点出代表父亲动作的词。

1、指名汇报表示父亲语言及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⑴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板书,理解坚毅(坚定有毅力)

感情朗读,体会父亲当时心情。

⑵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从信心十足你又体会到什么?

指名感情朗读。

⑶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难为、拼了命说明了什么?(强调了这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从父亲所说的这句话,有体会到了什么?(父亲不仅了解这土地,而且也热爱这块土地。)

指名感情朗读。

2、指名汇报表示父亲动作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父亲扛着锄头、挑起菀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里。

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锄头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看新开辟的园子,父亲笑了。

从父亲的这些动作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执著、聪明、坚毅、勤劳)

父亲笑了中的笑会是怎样的笑?(会心的、开心的、高兴的、心满意足的)

分别做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父亲执著、勤劳的高贵品质。

四、总结升华

经过父亲不懈的努力,荒凉的山坡也慢慢变成了肥沃的菜地。与此同时,也映射出父亲执著、勤劳的高贵品质,作为他的孩子,我会说些什么呢?而父亲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坚毅、不气馁

荒凉的山坡碧绿的翡翠

信心十足

第7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二由“口语交际”、“我的发现”、“习作”、“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这五部分组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向往,所以园地二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以诚待人”,这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一致的。可以结合课文,进一步体会真诚待人、处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创设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使学生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这可为成功写作作好准备。

本次习作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是说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我的发现是对习作方法的指点。

日积月累的的内容也是关于诚信的名句。有几句学生已有耳闻,如“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几句较难理解,要作解释,让学生会在适当的语文环境中运用。趣味语文是“说信”,这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是进行词语积累与辨析的好练习,可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作一填空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有关诚信的名句名言。

在作文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以诚待人是一种美德,它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增进友谊。

揭题:以诚待人

2.回忆第二单元的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3.教师讲述班级同学的一个以诚待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话题。

二、创设情境,明辨是非。

1.观看几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2.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是简单地批评几句,还是用更好的办法去说服他?

3.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三、联系生活,感受“以诚相待”。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办?

①家里来了客人,当时父母不在家

②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学校上课。

2.指名交流:

热情地招待,打电话问候,帮他补习,这些都是“以诚相待”的表现。

3.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是“以诚待人”呢?

你有没有真诚待人的经历或者是别人以诚相待的经历?

四人小组交流(尽量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四、再创情境,实践“以诚待人”

1.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说,怎样做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诚意呢?请同桌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情境进行表演。

2.全班交流:表演情境

①路上,有人向你问路,你真诚地告诉他怎么走。

②劝告小同学不要乱摘花草树木。

③搀扶同学到医务室擦药。

④诚恳严肃地帮同学指出缺点。

3.同学评价:哪些语言,哪些行动做到了“以诚待人”。

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五、总结经验,交流建议。

1.通过学习,联系你的生活,就做到“以诚待人”,你可以提供哪些建议?

2.交流:共同板书温馨提示:

用语礼貌

态度诚恳

真诚助人

以理服人

……

3.作业:写1——2条“以诚待人”的建议。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关于习作的哪些经验。

2.小结过渡:要写好作文,除了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勤奋于动笔之外,还要善于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想想这段话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2.学习,让学生明确:

①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形式。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

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三、学生动笔,教师巡视。

四、评议:

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选择学生例交交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一、日积月累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些名言,它们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释疑。

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放。

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交朋友,说话要算话。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④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粱惠王上》

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5.熟读、背诵。

二、趣味语文

1.自读这些句子。

2.根据自己的认识,或举例,或造句理解,理解、运用这些由“信”字组成的词语。

3.采用游戏法记忆。

4.练习:读短文,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带“信”的词语。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摄影师会原谅他的。在场的人知道后无不动容,都说这儿的人办事很()。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三、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同桌互查。

2.学生质疑,选择造句。

3.听写批改。

4.练习:

搭配填空。

维持()精湛的()()的财富

款待()赞赏的()()的情形

耽误()熟练的()()的眼神

讲究()沉重的()()的教导

写出近义词。

例外()抱怨()鼓励()赞赏()拮据()

写出反义词。

熟练()沉重()朴实()善良()僵硬()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照样子写词语。

()不解()不堪()()

狼吞虎咽走街串巷()()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