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0:57:10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准备】

1.短片(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2.歌曲VCD《五星红旗》。

3.课件:重点品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播放课件)同学们,看完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

在一位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一面五星红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词,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五星红旗)课文有几处写到“五星红旗”,画出有关句子。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机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作者去漂流旅行,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举着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

①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老板提出用面包交换五星红旗?

②“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

③“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

①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什么呢?

中国留学生:……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五星红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实录及评课

一.导入。

(师放课件)

师:这是什么?

生:红旗

师:能说准确一些吗?

生:五星红旗。

师:关于红星红旗,你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五星红旗是1949年10月1

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

生:我知道它由五颗星组成,4颗小星,1颗大星。

师:中间的大星代表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我们全国人民。

生:我知道它代表了我们中国,是中国的国旗。

生:我还知道《国歌》。

师:自从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有关这面红旗的许多感人的事就层出不穷。请大家打开书读课文,仔细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体会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想用其它东西换面包,但老板却要求我用五星红旗,我不愿意,后来饿昏了,老板把我送到了医院。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要去换面包的呢?尽量把话说完整。

生:是我去飘流,不小心出事了,丢失了背包和食品的情况下。

师:课文讲了我在国外去飘流丢失了背包后,宁愿挨饿也不愿拿国旗换面包的事,可我到底需不需要面包呢?(需要)请你拿笔从课文中圈出他需要面包的句子,告诉大家,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画句子)

生:他醒来以后,发现……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转了三天三夜,才来到一个……

师:“荒无人烟”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到处都没有一个人。

生:就是说很荒凉,一户人家也没有。

师:那请你读一读,想像他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着急。

生:害怕。

(抽生读,进行反复的指导和体会,再读)

师:你们能把你体会到的心情写出来吗?

(生动笔写,师巡视)

师:如果是当时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赶快走出森林,找吃的、疗伤。

生:我会感到害怕,再不吃东西会饿死的。

师:怎么样把你感受到的着急读出来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

(抽生读,齐读)

三.思索感悟

师:后来,我终于走到了一个小镇,来到了一家面包家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老板呢?请大家读后面部分。

(生自由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板呢?请你们来评价一下。

生:他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人。因为他把“我”送到了医院,帮“我”付医药费,愿帮助人。所以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他是个喜欢考验人的人,因为他没有要“我”其它的东西,只要我的国旗,他要看我是不是爱国。

生:他是个讲求公平交易的人。因为课文中他说“我是个平等交易的人,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师:老师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那时受了伤,饿了三天,可他还要和我公平交易,我觉得他有点---

生:(齐)冷漠。

师:猜一猜,那个面包多少钱?

生:一元

(8角、1.5元、2元)

师:这么便宜的东西,他都不愿给我,要和我公平交易,可后面,他却愿帮我付医药费,再猜猜,这医药费大概会要多少钱?

生:二百。

生:五百。

生:一千元。

师:为什么这个老板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因为他看见我不愿拿红旗和他换面包,宁愿挨饿。

生:因为他被我爱国的精神感动了。

师:这样吧!我们读课文,找句子,再小组讨论。

(生读,师课件展示:我摇摇头,吃力地收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趔趔趄趄”这个词体会到“我”当时非常虚弱,走路都很吃力,可我也不愿用红旗换面包。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还从“摇摇头,吃力”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他拒绝得很坚决。

师:体会得真好,你能读好吗?(生读)

师:是啊,我热爱五星红旗,除了这儿,你还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种热爱。

生:出发时我手举红星红旗,表示我是中国人。

生:在危险时,我把红旗系在脖子上,把背包那些却系在木排上。

师:的确,从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文中的我,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一直以来,也有许多人用实际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五星红旗作为我们祖国的像征,无处不在。

(师课件播放: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联合国升起五星红旗,南极升起五星红旗,香港、澳门回归升起五星红旗。申奥成功、载人肮天……)

师:所以,我的行动感动了面包店的老板,当“我”醒来的时候,看见心爱的五星红旗在鲜花中微笑。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下课。

总评:

本堂课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小语新大纲的精神,也表现出执教者较强的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特色,教学设计精当巧妙。

本篇课文以一面五星红旗线索,紧紧抓住店老板前后不同的行为变化进行探究互动,整堂课流畅有序,层层深入,学生的感情也随着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2、以读为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整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想法。在读中体会到“我”对祖国的无比深情。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在着一个小小的不足,在学生自读体会后,评价面包店老板的时候,学生的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差异,教师在引导的时候方法有些欠妥,值得考虑。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懂得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

2.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3.能按“阅读提示”的要求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学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板书:《第六颗钻石》

围绕题目质疑。

(一共有几颗钻石?前五颗钻石怎么样?第六颗钻石什么样?围绕第六颗钻石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与第六颗钻石有关的人是谁?为什么要以第六颗钻石为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后,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珠宝店的售货员,不小心把六颗钻石掉到地上,她拾起了五颗,第六颗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失业者捡到了钻石,心地善良的他听了“我”的话,把钻石还给了当售货员的“我”。)

2.自读课文后,刚才看到题目产生的疑问有哪些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做上记号。

3.自读课文时,哪些字词不明白,用查工具书的方法自己解决。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解释供老师们参考。

严格: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

临时:暂时;短期。

建议:向集体、领导等提出自己的主张。

溜达:散步;闲走。

来之不易:得来的不容易。本文指的是作者在当时得到在珠宝店当售货员这份工作很不容易。

偶然:本文指不经常,不是必然的。

珍惜:珍重爱惜。

忧郁:忧伤,愁闷。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焦躁不安:着急而烦躁,不安宁。

关照:关心照顾。

友善:朋友之间亲近和睦。

三、默读课文,寻找问题或自学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1.在自学课文时,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用“”画下来,然后从中寻找问题。

如:对“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十分努力。”这句话我感受最深。

问题:作者为什么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或为什么说这机会来之不易?

2.在自学课文时,把你认为不可思议的情节或句子用“”画下来,然后从中寻找问题。

如:对“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又高又瘦的人总在柜台前溜达,从他苍白忧郁的脸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失业者。”这一情节我不理解。

提问:(1)对于一个温饱都有问题的失业人员怎么会有能力,有心情进珠宝店里溜达?

(2)“我焦躁不安,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

提问:课文第四自然段说:“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上,”为什么在找钻石时用“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而不用“像疯了一般在地上胡乱找起来”?

3.在自学课文时,把你认为可以填充内容的地方用“∨”标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他缓缓地转过身来,“你有事吗?”他脸上的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

提问:(1)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脑子里闪现出的是什么?

(2)“我展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提问:她看到手心中的钻石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

4.在自学课文时,把你认为本文的重点或含义较深的地方用“()”画下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于是,我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

提问:(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母亲常说的话?

(2)她从母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

又如:“他也看了看我,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

提问:失业者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5.在自学课文时,对标点产生异议可用“?”表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提问:(1)为什么不在“人”后面点个逗号呢?

(2)这句话什么意思?

6.在自学课文时,把你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兴趣的地方圈起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我展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第六颗钻石回来后的心情、动作、神态等?

又如:题目《第六颗钻石》

提问:为什么不以《第六颗钻石回来了》为题?

四、快速读文,合作学习。

1.自己快速读文,想答案。

2.小组合作学习,说答案。

3.选出代表,班上汇报。

上述问题的答案归纳如下,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1.“作者为什么说这机会来之不易?”

(因为在众多应聘者的竞争中,作者通过了笔试、仪表、与顾客交流、推销商品的语言、艺术以及对钻石这一贵重商品技术、工艺的了解等等考核,终于迎得了环境好,薪水高的临时售货员工作。而这份工作又是自己走向社会寻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因此说这机会来之不易。)

2.(1)“对于一个温饱都有问题的失业人员怎么会有能力,有心情进珠宝店里溜达?”

(他可能正在为将要过生日的妻子选购一枚既便宜又美观的钻石作为送给妻子的礼物。或者结婚周年的礼物。……)

(2)课文第四自然段说:“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上”,为什么在找钻石时用“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而不用“像疯了一般在地上胡乱找起来”?

(因为她已找遍了墙角和柜底,也就是说她找遍了她认为地面可能存留钻石的地方,然而,结果使她大失所望,因此她盼望出现奇迹,在实际上不可能掉在地面以上的物体上乱翻起来。)

3.(1)“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脑子里闪现的是什么?”

(她会说什么?如果问起钻石我怎么应对?……)

(2)“她看到手心中的钻石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

(她看到手心中闪闪发光的钻石,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她望着他的背影心想?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人呀!想到这里她高兴地跳了起来:钻石找到喽!……)

4.(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母亲常说的话?

(2)她从母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

(由于“我”看到那人的“表情很不自然”,使“我”想到母亲的教诲,使“我”想到捡到钻石的这个人并无恶意,他也许是太穷了,也许是还要养家糊口,也许一整天没吃东西……所以才被逼无奈,悄悄拿了那颗钻石。)

(3)失业者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不会因为我的失业与贫穷而连累你,不会让你步我后生。的确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找一份这样好的工作更不易。我怎么能因为我的自私与贪婪毁掉一位责任心很强的女售货员呢?)

5.(1)为什么不在“人”后面点个逗号呢?

(如果自然断句在“人大”后面,那意思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人”后面加个逗号,不但一看、一读就明了,而且强调的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本性,由此看来,“人”后面加个逗号比较妥当。)

(2)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即使有的人偶然之间存有非分之想,但未必已经是良心泯(mǐn)灭,我们要善于唤起他们的良知,帮他们克服邪念。)

6.(1)作者为什么不写第六颗钻石回来后的心情、动作、神态等?

(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意犹未尽的感觉……)

(2)“为什么不以《第六颗钻石回来了》为题”?

(《第六题钻石回来了》这是以结果命题。对于猎奇者来说知道结果就不愿意或没耐心去了解事情的题目、经过了。而《第六颗钻石》这个题目有引人入胜之功效。人们(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产生许多奇想,第六题钻石怎么了?落到谁手里了?发生什么事了?哪来的钻石?价值多少钱的钻石?……)

五、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页。该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走近村居”

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

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

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2、配乐演绎,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动画”,该页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三)“留连村居”

1、配乐诵读,外化词意

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页中“诵读尝试”再现诗境,进行自主配乐诵读。

2、诗情画意,领会词境

指导学生借助课件中的“诗情画意”和“旧词新唱”来“说诗意,唱诗词”,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四)“放眼村居”

1、指导学生进入“宋词简介”中的“辛词全集”、“田园诗句”,及页中的“唐诗宋词”、“全宋词”等站搜索查找辛弃疾的背景资料和田园诗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

(五)综合实践。

课后开展“辛弃疾宋词朗诵会”

六、整合点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整合点一:音画共赏,情境导入

欣赏古典诗词,贵在欣赏诗词意境,体会诗中之意,感悟弦外之音。《清平乐村居》向我们展示的是乡村恬静的生活。而古代与现代,距离遥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对这种安宁、平静的生活没有体验,小学生的感受难免会浮于表象。而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清新的村居图为学生创设恬静的田园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文本开了好头。

整合点二:互动探究,体会词义

《清平乐村居》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感悟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由教师对每一个词语作出确切的解释,就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此外文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当讲“可爱”,而非今之“奸刁、撒泼”;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好”当讲“相互逗趣、取乐”;这些仅靠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页资源,学生自由组合,借助页中的“词义点拨”、“课文动画”,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读懂课文,有效地突出、突破了重点。

整合点三:美文美读,感受情境。

《清平乐村居》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页中的“美文诵读”,让学生和着古典乐曲,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伴着“诵读尝试”中的古乐,学生有韵味的自主配乐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借助“诗情画意”的“茅檐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及“小儿剥莲图”,学生赏图、品读,诗意地描述心中意象;和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旧词新唱”,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而“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教学难点就在乐声的徜徉中,情感的交融中轻松突破了。

整合点四:借助媒体,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在教学时,我把词人生平、时代背景、诗体介绍、相关站等相关资料制成页,上课时学生只要打开“宋词简介”和“田园诗句”,利用多媒体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赖宁是怎样苦练跳绳的,懂得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锻炼好身体。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跳绳、体育、操场、练习、满头大汗、讲解、一拐一拐、不好意思、回答、昨天、感动、成绩、连蹦带跳、感激”等词语的意思。

3、能给句子加上似的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写。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赖宁苦练跳绳的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明白学好文化知识与锻炼好身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拼读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理解第1自然段,教学有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让学生说说学习《铁棒磨成针》、《不是为了分数》后受到的教育。

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学跳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英雄赖宁跳绳的故事。

可见出示赖宁画像,简介赖宁事迹。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4学跳绳,读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谁学跳绳?

(2)他是怎样学跳绳的?

(3)遇到了哪些困难?结果怎样?

二、听老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能回答哪个问题?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介赖宁事迹——赖宁是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1988年3月,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国家财产,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赖宁学习。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难生字的字音。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重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评议,正音

赖宁、操场、一拐一拐、昨天、脚肿、连蹦带跳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他功课都很好,只有体育不太好”这句话的意思。[穿插理解“其他功课”、“不太好”]

3、教学有关字词

赖:“束”加“负”,束的捺变成点。

宁:宝盖头,组词:宁静、安宁。

育:月字底,书空。

4、齐读第1段。

5、赖宁体育成绩不太好,那他事怎么做的呢?读读2-4段。

五、书写指导。

赖:左右相等,靠紧。

育:上下结构,一横最长。

老师范写、讲解,学生书写3个。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2、3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2、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一个小朋友读第1自然段。为了学好体育,赖宁事怎样苦练跳绳的?找到读一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那几句话写出了赖宁的苦练跳绳?你还明白了什么?

2、“满头大汗”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从哪个词看出赖宁跳绳很费劲?]

[做课后第5题]

3、赖宁不仅在学校练,还在家里练。不信,轻声读第3段。从哪里看出赖宁在家里也苦练跳绳?(一拐一拐、晚上练跳绳、跳的时间长、脚肿了)

4、交流、讨论。

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男生读赖宁的话,女生读郭老师的话,提示语由老师读。老师的话(奇怪),赖宁的话(低声、不好意思)。

5、讨论:为什么赖宁会不好意思地低声回答?

(1)赖宁觉得会拖班级后腿。

(2)他本不想把晚上回家练跳绳告诉同学老师,现在老师既然问起,只好如实回答。

三、学习字词。

操:加一加地方法记,左右结构。

场:为什么用提土旁?“扬”换偏旁。

第:“弟”的点和撇换成竹字头,表示顺序。

拐:请学生表演一下。

脚:左中右结构,数笔顺。

昨:换偏旁,与“作”比较。

肿:形声字。

感:为什么事心字底?注意“咸”的里面部分。

四、指导写字。

范写:操、场、脚、第、感

学生模仿写3个。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所学的字词。

2、学习、理解第4段,教学有关生字词。

3、完成剩余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卡片认读学过的字词。

2、完成课后第3题,组词。先口头组词,再写下来。

操:()()()

感:()()()

育:()()()

二、学习第4段。

1、齐读第4段。

2、说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理解:连蹦带跳[让学生动作演示],他为什么那么高兴?

教学:绩:言字旁,组词:业绩、功绩、成绩。

蹦:为什么是足字旁?左右结构。

激: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为“白加方”,三点水和反文旁均可。

3、他为什么要感激郭老师?

4、比较“感激”和“感动”,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感激,什么时候用感动?

选词填空

感动感激

1、赖宁十分()郭老师对他的指导。

2、看到赖宁刻苦练跳绳,郭老师非常()。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感激、高兴的语气。

三、总结课文。

1、赖宁为什么跳绳考试能取得好成绩?

2、赖宁学跳绳这件事,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问题1:一是自己刻苦练习;二是老师的热心帮助。

问题2:学习赖宁既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课,也要学好体育课,锻炼好身体的好思想;二是学习赖宁刻苦练习的精神。

四、完成作业。

1、指导书写:绩、蹦、激

2、指导课后第4题。

读例句,看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划出来。说说这个词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仿照例句完成。

3、完成第5题。找找两句话的变化规律。自由完成。

4、完成《课堂作业》的题目。

板书:

学跳绳

满头大汗

体育_脚肿___好成绩

不太好勤学苦练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