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08:42:38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的特点。

2、通过诵读,领会文章大意。

3、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

4、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5、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的确,《出师表》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传诵,那么(陆游在《书愤》)中怎样评价《出师表》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yùnchóuwéiwò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蜀汉建兴五年,他率师北上伐魏,出师前写下了传唱千古的表文《出师表》,向后主陈说了自己的请求和愿望,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正音,范读。

殂cú陟zhì猥wěi诹zōu夙sù遗wèi否pǐ裨bì咎jiù

3、学生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通假字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四、分析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出师表》这篇文章并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文章,我们说,读文章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读清作者的思路,写文章的时候作者他自己有一定的思路,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了解他的思路,那么,我们看看,我们今天学习《出师表》这篇名篇,板书《出师表》,那么我们看看人们是怎样评价《出师表》的,在上节课老师提到了陆游在《书愤》中有一句是评价它的,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句?提问后板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文,那么,我们看看他的思路,文章共有几个自然段?(9),那么作者首先写什么?大家看看课本。板书:(分析形势,提出建议),1~~5:;接着写什么?(自述经历)6~~7:;再写什么呢?(各方职责)8;最后写到什么?(结束语,表心情)9

所以,《出师表》它的整个内容主要是这样,以出师为中心,首先:在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其次,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和效忠心愿;接着重述前议,要各司其职;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那么,请同学们看看黑板,(画线),大家发现没有,它有一个怎样的特点?所以整篇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这样的,他出师的主要目的就是什么?(北伐)

那么。我们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我们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吸取他的智慧,那么我们想想,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吸取诸葛亮哪些智慧呢?下面我们进入深层次的分析:

2,第1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诸葛亮北伐,以图中原,实现兴汉大业,为何要在临走前向君王刘禅奏章呢?(因为刘禅懦弱无能)鉴于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因此,诸葛亮向刘禅奏章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进行奏章的。

(!)全班朗读,思考:

A、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又是什么?

B、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C、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D、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提问,教师归结)

A、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板书),

教师:那么蜀国是不是没有利的条件呢?不是,那么,有利条件是

B、明确:“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教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完先帝之业。那么,面对客观条件(不利条件)与主观条件(有利条件),作为蜀汉的国君应当实行怎样的政策呢?由此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E、C、明确:“开张圣听”即要广泛听取意见政策,我们用一个成语概括此意是(广开言路),诸葛亮提这一意见其目的是:诚宜“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假如不广开言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教师:“开张圣听“自然是主要的政策,那么诸葛亮还向刘禅提出怎样的建议?大家看2自然段

(2)全班齐读并思考:

A、作者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明确:“严明赏罚”,作为国君跟宫中亲近,跟府中疏远,如有所偏私,则会造成“内外异法”,即宫中府中法令不一;因此作者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如有作奸犯科以及尽忠立功者,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执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强调依法办事,由此才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教师:作者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意见是什么?(亲贤远佞)大家读3~~5自然段。

作者在出师前在内政上(宫中)作了怎样的安排?大家看看第三自然段。

首先作者想到的是(宫中之事),向后主刘禅举荐了贤才,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而作者还特别强调这些贤才都是谁简拔的?(先帝)板书:(先帝简拔之臣),由此提出具体做法:“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样就能够得到怎样的好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教师:那么作者除了在内政上作了安排外,还在什么上作了安排?(军政上)板书:(营中之事)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作者在军政上举荐了谁?(向宠),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从前试用此人,先帝是如何评价的呢?(先帝称之曰能),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教师:这两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都是为下文说“亲贤臣”张本。且看第五段:

教师:1、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教师: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亲贤远佞的利与弊。

教师:先帝在世时痛恨叹息谁?(桓,灵二帝昏庸误国)由此使后主引以为戒,促使后主要亲贤远佞。

教师:诸葛亮在宫中之事中举荐了郭攸之、费讳、董允,他还向刘禅补荐了哪些贤才?(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说明“亲贤臣”才能是国家兴旺发达。

小结: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三条建议,在表达方式上是运用寓情于议,,具体地说,在议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分析第二部分:

1、全班齐读6~~7自然段

逐句分析第六段:

A、叙述本志: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B、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

先帝: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C、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教师:本段。。。。。。。。(见教师用书P558)

逐句分析第七段:

A、叙托孤之事

B、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C、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D、补笔

小结:第二部分表达方式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名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的心愿。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难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有关柳树和枣树?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读准生字的读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记住生字的读音。

4、识记生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生字?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听老师读生字,学生找生字卡片。

7、指导书写。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词语。

二、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句。

三、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

四、班上汇报。

五、小组赛读、全班评读。

六、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后说说你的想法。

八、布置作业。

第3篇:语文教案

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1、清晨到了,让我们一起去叫醒晨光的好朋友们吧。

出示第一句话,一起读。

(1)晨光是怎么叫醒风的?它对风说了什么?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演一演?还有谁想扮演晨光和风再演一演的?

(2)小朋友,把你想到的和感受的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吧,谁来读第一行吧?

(3)请同桌的两个孩子一块儿学习第二、三、四行,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4)学生用说、演等方式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5)这么多好朋友都被叫醒了,真热闹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2、调皮的云娃娃又会做什么呢?赶快读读第二句话你就知道了。

(1)调皮的云娃娃做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2)谁来把这美丽的景象读给大家听,

(3)红彤彤的太阳放射出万道光芒,喜欢阳光的小朋友们一块儿来读读吧!

3、引导并出示第三句话,然后想象说话。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阳光下的世界真美呀!谁来把这美丽的世界带给大家?

指导读好第三句话。

太阳的眼睛里还看到了谁呢?出示: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望着------,望着-----------。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难怪说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

三、诵读诗歌,感受美好。

四、指导写字

上节课我们学了四个生字,还有三个生字宝宝等着被你送回家呢。

打开习字册,写“的、阳、处”三个字。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这首古诗语言平淡,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这首诗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引言: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踊跃背诵古诗)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古诗《静夜思》。

(课件出示李白图片)

2.教师点拨: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学习会认字。

1.教师在《思乡曲》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请学生圈画本课的会认字。

2.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这些会认字。(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教师讲解:(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认字)“夜”的拼音是“yè”不是“yiè”,不要写错;“举”的拼音是“jǔ”不是“jǚ”;本课的三拼音节字有两个“床”和“光”,韵母都是“ang”,本课的韵母是“ang”的字还有一个是“望”。

三.品读古诗,深入思考。

1.教师活动:(理解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学生回答)

2.教师讲解: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3.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4.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5.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6.理解第三行诗句: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7.理解第四行诗句。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8.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9.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

四.细读感悟,朗读比赛。

1.教师活动: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诗的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五言诗,每句都有停顿,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在学生对诗意大概有所了解后,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诵,最后达到能够背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课文,每个小组推举出一位代表,在小组间开展比赛,我们投票选出读的最好的小组。(学生组内朗读)

3.学生朗读比赛,评选读的最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五.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教师活动:本课的会写字一共有七个:思、床、前、光、低、故、乡。(教师在黑板依次按笔顺写出这七个字)

2.学生活动:学生看黑板笔顺图,自学描红课文的七个会写字。

3.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巧计生字。比如:“思”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可以记为:动脑筋种好田,让禾苗长出好多麦穗;“床”字,可以记为:广西有根木头;猜字谜“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踢石子”,谜底是“低”;等等。

4.教师活动:教师强调书写。比如:“床”字在书写时“广”要把木包住;“前”第三笔横要写长一些;“光”的中间一横要写的长一些,最后一笔不是不是捺,是竖折勾;等等。

学生活动: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七个会写字。

5.教师活动:学习了这七个会写字,请同学们用他们组词。(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组词,并列举其他词语,拓宽学生的思路。

六.课后作业。

1.熟练会认、会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板书设计: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