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5:17:37

第1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第2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

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

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

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4y=380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x-14>72y+24

5x+32=4728<16+14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板书设计:

方程

樱桃的质量+2克=10克x+2=10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xx克4y=20xx

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2z+200=20xx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第3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小学数学四年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第4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学流程:

(一)、从生活实际抽象出数学模型

(出示图片)两条笔直的铁轨,看成两条直线,把它们画在纸上,它们的位置关系如同等号。如果你也来画两条直线,还会有什么不同的位置关系呢?

学生画一画。

(二)、分一分,初步感知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1、让我们用两根食指比划比划每组中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让你给这几种情况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先自己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和总结。

2、、交流分类情况。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分两类——相交、不相交

第二种:分三类——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

第三种:分四类——相交、快要相交的,不相交,相交成直角的。

(三)、归纳特点,探究规律

平行:

1、大家先来看第一类,这一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再画长点,会相交吗?

2、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

3、我们打开书56页,看看书中是怎么定义平行线的。(齐读)

4、在这个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

5、引导学生正确表述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介绍用符号表示平行线的方法。

7、出示课件:判断是否成平行关系。

8、再一次出示铁轨,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吗?

垂直:

1、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类直线有哪些共同特点?(有交点,都成了四个角)能不能按照角的大小也把它们分分类?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的四个角不是直角),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量角器),

2、谁知道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是什么关系?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

4、我们打开书57页,看看书中是怎么定义互相垂直的。(齐读)

5、在这个概念中,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6、引导学生正确表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6、介绍用符号表示互相垂直的方法。

7、完成题卡:判断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用符号表示出平行和垂直,写出读法。

8、生活中,很多时候平行和垂直都是同时存在的,把它们掺杂在下起,同学们能区分出来吗?

(四)、小结,梳理知识结构

刚才,同学们在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找一找等探究活动中,知道了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相交和不相交。不相交的这一类叫做平行。相交的这一类按照是否成直角也可以分成两类,其中相交成直角的叫做垂直。生活中有了平行和垂直,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有序和美丽。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辨析题: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3、垂线和直角如同孪生兄弟,有垂线的地方就有直角。

4、如图+直线b叫垂线。

(六)、拓展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关系,如果再加入一条直线,你还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七)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提升平行与垂直的应用价值

出示图片:(铅锤测平行,水平仪定平行垂直,测量跳远成绩)

引导学生了解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下节课做渗透。

板书:平行与垂直

不相交—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同一平面内

相交—成直角—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第5篇: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内容。新课程把估算作为独立的课时内容来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变化之一。

本节课的乘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估算打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估计算方法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估算方法与算理的经验支撑,又使解决问题能力与估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意识到:估算不是纯粹的估算得数,而是根据情境需要灵活地估算。

根据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境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学法体现自主性。

我创设了去游乐场玩的主题式情境,以情境教学法和引探教学为主,综合运用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开放,评价标准开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自主优化策略,自主迁移方法,自主应用,真正做到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学到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2.数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的展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使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出门多带点钱把数估大)自然建构了数学模型,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现实问题,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又可以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总之,整个过程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于“最大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实施备课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估算:94×7945×52

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2、试一试:48×103≈427×43≈647×11≈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讨有关乘法估算的问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对,现在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风景怡人的秋天,也正是出去秋游的好时光。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秋游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认真读题,弄清题意。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怎样列式?师板书:49×104

(三)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生1:(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生2: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生3: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