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5 09:46:57

第1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育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既反映学生学业成绩,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努力获取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三、评价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操行表现评价、学业发展评价和个性特长评价等三项内容。

1、操行表现评价:对照《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养成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习惯与生活能力、个性品质与情感态度等个人操行表现。

2、个性特长评价:通过开展书画赛、体育运动会、六·一、元旦、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英语竞赛、作文展评等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对有特殊表现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记录。

3、学业成绩评价:对照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学生学业达成与发展的状况,主要以期末考试试卷测评成绩呈现。

期末检测内容:

语文:考试试卷和学生语文素养。

数学:考试试卷和平时测验。

英语:考试试卷、英语会话和课文诵读。

科学:考试试卷、实验操作、小制作。

品德与生活:考试试卷和社会调查。

音乐:歌曲演唱。

美术:作画、剪纸、手工制作等。

体育: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手册得分为依据。

四、评价结果与方法

1、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行等级评价,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四个等级。

2、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要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评价重视过程。

3、各学校在组织实施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要本着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扎实做好考核工作。学期结束,学校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及其家长。

第2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xx省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方案(试行)》,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一)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1、组长:

2、副组长:

3、组员:学校各处室、年级主任,团委、工会负责人。

4、基本职责:

①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细则》。

②组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③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④受理咨询、申诉和复议申请。

⑤统筹协调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其他工作。

(二)级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1、组长:年级主任。

2、副组长:年级副主任。

3、成员:班主任、组长及教师代表、家长代表。

4、基本职责:

①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细则》的宣传告知。

②学生《成长记录袋》各项材料的收集、填写。

③根据学校统一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项目的评价实施。

④学生综合素质各项目评价等第初审。

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填写、归档、告知学生及其家长。

二、X实验中学Z校区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既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错误做法。

(二)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原则。评价学生的基础素养要用发展的观点,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质性评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各自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加大学生家长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评价改革。

(五)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原则。学生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终结性评价要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六)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具体,实事求是。

三、评价内容及基本要求。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四、xx实验中学xx校区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的组织实施。

级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组织评价实施,处理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行政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与参与评价。事前,应当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作出说明,提出要求。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6个维度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6个维度实事求是地给自己评价。学生自评,要与家长一起进行,与家长沟通。

2、同伴互评。

每个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评,为小组每个成员作出评价。共同商议填写一张表格。

3、任课教师评价。

班主任召集本班任课教师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及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及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其中,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内容的评定由文化课老师负责。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分别由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负责评定。

4、班主任评价。

在学生自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价的基础上,班主任老师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及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及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报学校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委员会审核批准后,记入有关档案和学生发展评价报告。无论跟学生走的档案(《学生发展报告》),还是学校存档的学生成长记录材料,都将永久保存。

5、学校审定及通知或公示结果。

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位学生六方面的素质评定给与审核,并在学期末和毕业前,以书面形式将评价表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各评价内容得优秀等第的学生在校园内公示15日以上。

6、若学生及其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在公示期间向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或复议,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收到申诉或复议之日起7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如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复议仍有异议,可通过正常的途径和程序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

7、评价结果由班主任统。

记入《xx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基础素养发展状况(一)——(六)”中相应处,每个学生每学期一张,并在六个学期表的基础上形成高中三年的综合评语,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

8、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中包括每学期的评价表四张,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突出表现的材料,其他有价值的材料。年级部将成长记录袋收齐后交教务处存档。

9、xx实验中学xx校区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时间。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每学期1次。

五、评价细则。

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同等级评价加综合评语的评价形式:对基础素质六个维度的前两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进行合格、不合格的评定,后4个维度(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行四等级评定,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基础素养6个维度的综合表现写出评语。

(一)评价办法:

1、在等级评价过程中,师生都是对“要素”(二级指标,下同)进行等级评定,评价时分4个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其中评为“优秀”等级的又分成90分和95分两级,评为“良好”等级的又分成75分和85分两级,评为“合格”等级的又分成70分和60分两级,评为“不合格”等级的又分成50分和40分两级。

2、在评定过程中,根据教师对同一维度中各要素的得分算出该维度的平均分,然后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得分和等级转换:90分以上为“优”。75至89分为“良”。60至74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3、学生互评后,共同填写一张评价表。

4、根据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和学生互评中每个维度的得分,按照“最终总分=(教师评价分数+学生自评分+学生互评分数)÷3”的公式计算出每个维度的最终得分,并根据得分与等级之间的转换原则,转换成相应的等级。

(二)评价等第及参考标准:

1、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评定:基本符合标准者,可视为合格。

(1)有见义勇为等行为得到省市县校有关部门表彰。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集体财产、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县校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等第,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存入成长记。

“突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本学期中受到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

①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道德品质方面不评等第:

a、有偷窃、诈骗行为,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b、有流氓行为,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c、其他各种触犯法律,构成犯罪行为者。

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公民素养方面不评等第:

a、经常性进入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b、严重破坏公共财物,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c、参与,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d、看或传播色情书刊、光盘等,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e、考试舞弊,无故旷课,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交流与合作方面不评等第:

a、参与打架。

b、违反手机使用规定,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c、擅自校外留宿或将校外人员带到学生宿舍就寝,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d、不听从教师教诲,无理取闹,受学校警告及警告以上处分者。

2、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

(1)学习能力:

①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得优:

研究性学习成绩显著,得到社会的公认或权威部门的认可。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在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等。

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得良:

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完成课程要求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读写竞赛、作文竞赛等活动中获奖。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学习态度认真,主要学科成绩保持良好以上等。

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得合格:

能参与研究性学习。学习态度较认真,能基本完成规定的各项学习任务,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主要学科成绩基本达到合格等。

④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得不合格:

学习态度极不认真,经常不交或抄袭作业。考试有舞弊行为。主要学科成绩基本不合格。

(2)运动与健康:

①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方面得优:

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获单项前六名或集体比赛前六名主力队员、市县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单项前四名或集体比赛前四名主力队员。

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方面得良:

达到体育与健康标准规定的五级水平良好以上标准。能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参加市教育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单项获前八名或集体比赛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方面得合格:

达到体育与健康标准规定标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

④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方面得不合格:

达不到体育与健康标准规定水平。故意不参加两操一课的等。

(3)审美与表现。

①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得优:

在校内外大型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参加省教育部门的前两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进行合格组织或认可的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奖的(含集体项目)。参加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含集体项目)。

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得良:

参加校内外比赛获奖的。艺术课程考核成绩良以上的。

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得合格:

能重视并认真上好艺术课程,艺术课程考核达到合格的。能积极参加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的。

④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审美与表现方面得不合格:

艺术课程考核不合格者。拒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艺术活动的。

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把握激励学生发展与客观评价的关系。

通过评价激励、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但不能因此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特别是在国家有强制性标准的问题上,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评定学生的发展。评语的撰写,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反映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不回避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对学生优点、进步的描述,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其词。对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要在具体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改正或改进的建议。评语要具体,反映学生特点,不能千人一面。要亲切、中肯,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健康发展的期盼。

(二)作出“思想品德”、“公民素养”不合格的等级评定决定要极其慎重。

除非学生有严重违法乱纪或犯罪表现或国家有强制性规定,思想道德素养一般不评定为不合格。

(三)等级评定争议的处理。

学生对等级评定意见有异议,可提出复议申请。评价委员会应及时组织复议。学校评价委员会对等级评定有终栽权。终裁维持原定等级的,评价委员会应委托专人向学生说明。

(四)评定资料的公开与保密。

等级评定为优秀等级的应当公示。涉及学生隐私、评定为不合格等级、评价过程中不利于维护学生团结和师生和谐关系的相关资料应当保密。

年级部定期收缴并保存各班学生成长记录袋资料(含每学期的评价表、三年的总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突出表现的材料,其他有价值的材料)。毕业前,各班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统一汇总到教务处,永久保存。学生发展报告按县招办要求整理好,以便高考报名和录取。

七、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第3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改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参照外地评价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各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二、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评价应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出合理的、全面的评价。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不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同时,还要适当接受家长和社会的评价。

3、全面性原则:对评价内容进行全面考核,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学业考试的内容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评价目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具体情况,建立简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

5、发展性原则:充分尊重人的发展性与特殊性需要,注重评价的内容多元、方法多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6、参与性原则:要加强学生之间、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理解与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民主、平等、理解、和谐的学校文化的形成。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占15%)、公民素养(占10%)、学习能力(占40%)、交流与合作(15%)、运动与健康(占10%)、审美与表现(占10%)等六个方面。

2、学科性发展目标

学科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侧重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评价、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四、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成果评价、访谈交流、行为观察、问卷反馈、情景测验等)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发展提高的重要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的评价信息,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学科检测的阶段成绩,学生的最佳作品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和管理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同时便于展示。

(3)、学业考试。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可设置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验操作、上机操作等形式测试,允许学生进行二次考试。纸笔测验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开闭卷结合考试等不同形式。

(4)、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1)、各学校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评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可适当细化六项评价内容)与具体程序,编印各种相关的评价子表,汇总、上报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评定过程,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纠正评定中的错误。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各学校要通过教师大会、班会、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培训,争取各层面的知晓、理解与支持,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综合素质评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每个班级成立一个评定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各位小组成员为学生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一年,且要对该班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品质。班级评定小组由学校评定委员会提名成立,要提前向评定班级的学生公布。

(3)、综合素质评定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参考各种资料,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数据和其它形式的行为表现,并利用这些数据和表现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填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终结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应由学校组织进行,要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完成。评定时以学生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通过对相应等级赋分的办法进行换算,取所有阶段性评价的平均分值作为终结性评价结果,记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2)、赋分转换标准:优秀记10分,良好记8分,合格记6分,不合格记4分。

五、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40%。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确定应十分认真、慎重,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应经学校评定委员会审核,并报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其中还可以包括等级评定中没有包括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低段学生的评价应浅显、生动。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定结果只公示“优”等级,其余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由校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与处理。最后,学生和家长要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签字。

(2)、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定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3)、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同时也作为学校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六、实施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

2、健全相关制度

第4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育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评价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在实施评价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制度等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发展潜能,实现自主管理;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打磨成长的轨迹;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德育为先、素质为重的过程性管理;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注重素质、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淡化终结性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三)多元性原则。评价内容力求多元化,要从情感态度、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评价主体和方式务必多元化,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方式,注重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实现多角度、多方式的评价。

(四)可行性原则。立足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培训,评价内容和评价标为师生所理解、接受。制定的评价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

(五)客观性原则。认真领会评价标准,让客观的评价标准贯穿评价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关注并尊重学生平时的表现事实。科学收集评价信息,采取科学的评价步骤,采用科学的评价鉴定方法,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

三、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具体评价内容包含以下3个维度:

1、情感态度:爱国情感、懂得感激、富有爱心

2、思想品质:明礼诚信、乐观向上、遵守规则、珍惜资源

3、行为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

四、评价实施细则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体系的一级指标由3个维度构成,二级指标由10项内容构成,三级指标由24项内容构成。在运用该指标体系实施评定时,要认真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逐条评定。(具体内容见附件)

五、评价结果的呈现及作用

1、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行等级评价,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四个等级。

2、填写《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必须填写等级。

3、评价结果作为评选、表彰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

六、组织实施

1、成立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德育处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

2、各班在组织实施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要本着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扎实做好考核工作。学期结束,学校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及其家长。

七、关于《小学生手册》填写补充说明:

1、每个学期须填写2页内容,学生思想品德及身体心理素质均按等级填写。(优、良、合格、待合格)

2、学生考勤、爱好特长、奖惩记载须如实填写,没有的写“无”。

3、老师的话,须用正楷字撰写,且无错别字;学生的话,须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好,家长的话由学生放假领回之后要求家长认真填写,下期开学班主任要检查。

4、填写完成后各班将《学生手册》交德育处统一检查盖章后方可下发给学生。

第5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

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品德行为、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等五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关键表现提示等。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家长心声四个内容组成。自我描述: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绩;同伴赠言:记录自己最信任的同学或同龄朋友的希望与祝愿;教师寄语:记录班主任或你最欣赏、信任的老师对自己一学年的评价;家长心声:记录家长的反馈意见。

四、评价操作程序与方法。

1、本评价方案给每个学校以创造的空间,学校可以根据本评价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评价细则,体现校本特色。

2、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班级为单位,要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整个评价重视过程,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每月评价记载表来呈现。

3、学生综合素质月评价要按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依据年段具体行为目标达成情况,在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等意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记载完成,但每次评价结果必须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签字认可。

4、学生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由班主任依据月评情况,分析学生发展状况,给予客观评定。

5、学生综合性评语,在每学年即将结束时形成,其整理归纳活动,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表中的“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和“家长心声”均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完成,并于下学年报到时反馈给班主任备案。

6、材料整理粘贴栏,可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主要粘贴学习过程的记录材料和关键表现的材料。(举例参照附表)

五、本方案从20xx年春季开始在全镇小学各年级试行。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