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24 10:02:32

第1篇:《八佰》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电影《八佰》。在这之前,听朋友们谈论说这部电影很精彩,当我在影院坐了两个多小时从头到尾看完后,内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的历史,继东北沦陷、华北沦陷后,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撤退时,谢晋元团长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军团却坚决地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杀敌,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骨气和血性!

留守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其他县市支援的人,有的人意志不坚定,有的人想回家娶妻生子,有的只是想看看大上海的繁华……他们却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个中华大地,硝烟四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日军的铁蹄践踏着祖国母亲的每一寸身体,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不变法则!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当国民党军队都在撤退时,这群人却是当时的逆行者!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却有让全世界都敬畏的信念,那些浑身捆绑手榴弹,纵身跳入敌人钢板阵中的一个个“陈树生”,早已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入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决战,国难当头,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不朽丰碑!

在战斗之初,生活在依旧歌舞升平的租界里的同胞,似乎还觉得此次战斗与己无关,但看到壮士们一个接一个跳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后,中华儿女骨子里最深沉的民族精神被激发了出来,捐款、捐物……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支持前线的战士们!爱国是需要传承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无数先辈们前赴后继的奉献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

电影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很多,看完后我的内心很受触动,被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感动,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愿我们珍惜幸福生活,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世界没有战争。

第2篇:《八佰》观后感

最近上映的电影《八佰》票房已经突破20亿,点燃了刚刚重启的国内电影市场,同样也收获了许多好评。电影的上映也引发了网络上关于那段惨痛历史的热议,故事原型发生地上海四行仓库遗址纪念馆也随着电影的上映引来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

《八佰》是什么?

电影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开始,讲述在谢晋元团长的指挥下,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日军进攻达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迹,呈现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八百壮士的英勇形象。《八佰》是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是一条河间隔出天堂与地狱的战争史奇观;更是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英雄缩影。

电影里中国军人坚守仓库英勇抵抗与一河之隔的租界里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1937年的大部分国人并没有觉醒,他们不认为这个国家的战争跟他们有任何关系。很多人认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那是军人的事情,就算日本人已经轰炸了上海,摧毁了这个城市,也依旧炸不醒租界里的人们。在他们看来,日本人是不敢进入英国租界的,生意继续做,大戏继续听,日子一切如常。就连支援淞沪会战的地方保安团的民兵,都琢磨着赶紧溜号回家,好把家里的那几亩麦子给收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让租界的国人看到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舍生取义,仓库对岸的芸芸众生也最终完成了从麻木到奋起抗争的转变。

在收获好评的同时,电影《八佰》的热映也引来了网络上的不同看法,认为影片夸大了真实的战况,美化了国民革命军队,掩盖了主力军队溃败撤退的事实。这些批评大多是基于对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抵抗不利的不满情绪。不过,也许对于这部电影大可不必如此苛刻,以电影的`形式还原历史,本身就需要不少的艺术加工。更何况在《八佰》之前,许多人并不了解淞沪会战这段惨烈的历史,这部电影起码让人们知道了四行仓库,也知道了上海晋元中学是为了纪念哪位民族英雄。这难道不是《八佰》最大的意义么?

第3篇:《八佰》观后感

若不是观看了管虎导演的那场《八佰》,我的思绪怕是永远不会回到1937年,沪淞会战末期。

大多数人物的名字早已记不清楚。在国家生死关头觉醒的军人数不胜数。没有什么英雄是天生俱来的,然而就是这些芸芸众生中的小市民们,在看着自己身旁的战友一个个相继被枪淋弹雨击中,那眼神从惊慌转向了坚毅。每日晚上,对岸的英法租界莺歌燕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四行仓库的士兵们却正在悲壮地互立遗嘱。

四天的时间也许只是短短一会儿,而小小的四行仓库早已承受不住太多的苦难。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束上炸药包从楼上跃下,炸得血肉模糊。对岸的人们倾听着他们即将烧尽的生命做出的最后呐喊。不知那烧焦的气味是否犹如流星划过,给予中国一丝新的希望。枪眼无情,血淋淋的镜头反复上演,然而真实的历史只比眼前的更为残酷。

年仅十三岁的小湖北在四天之内,看着他的舅舅在对面的钟楼上被凌迟处死,目睹他的哥哥在护住国旗之后流血过多而活活死去。在这样的时刻,他只听到人们对他说:“活下去,替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又该是如何呢?在他夺过旁人的酒一饮而尽时,那一声“老子不怕”是迅速成长的标志。

外国人一字一顿地对谢晋元说,他们只不过是在演戏给西方列强们看罢了。那一刻,谢将军的脸庞上写满了茫然和失望。11月1日 ,国民革命军524团整建制退入租界退军。中国投降,并不是所有的努力与牺牲都会迎来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当我们的民族病了的时候,这些牺牲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他们说他们会微笑着死在霓虹之中。如今上海的东方明珠承载着国人的骄傲。灯光缤纷之下,国人的生活透露着幸福与安详。他们牺牲后化为的尘埃依旧游离在此。那一张张义无反顾的脸,永远、永远不会令人望却。

第4篇:《八佰》观后感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清晨,朗朗书声的校园里时常会出现这一幕——庄重而严肃的升国旗仪式,每当此时,颈系红领巾的同学们顶着烈日,将右手高举过头项,注视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敬。

我心中的国旗,是那高高挂在天空,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它矩形的红色旗面,象征着革命,象征着中华民族不败的灵魂;在这硕大鲜红的旗帜右上方,缀着五颗金黄的五角星,大星居左,四颗小星,环绕在大星之右。那颗大五角星正代表着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而四颗小五角星则代表四个阶级,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记得从幼儿园起,懵懵懂懂的我们在心中却已知国旗的神圣,这是一种信念滋养在心间。每当周一上午,国歌奏响时,那些顽皮的、爱上蹿下跳的小朋友们,此时此刻都安静了下来,抬头挺胸,那冒着豆大汗粒的额头下,那双似乎要瞪出眼眶的大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上小学了,学校经常邀请一些老党员、老红军来学校,给我们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悠久历史及优良传统,那时的我们还不懂事,总是觉得反反复复听了那么遍,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可是我们当时何曾想过,这一次次的宣誓、演讲、解说,积累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友爱,和我们今天幸福生的来之不易啊。

上中学了,伴随着功课多元化的增加,我们肩上的学习担子愈加变沉,在老师和学校的教育下,我们对党、对国旗的认知愈加深刻。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成长环境,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也为着心中的理想,在不停奔跑、努力奋斗,这不就是我们的初心吗?我们在国旗下成长,在党的陪伴与守护下长大。

五星红旗,伴我们成长;五红红旗,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为五星红旗祈祷:原将来的我们,都能成长为栋梁之才,化作五星红旗上面一颗颗小小的星星,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奉献出我们的一腔热血、一份力量。

我们在国旗下快乐成长,我们在国旗下幸福生活,让我们在五星红旗的带领下,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第5篇:《八佰》观后感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直到看完《八佰》后,我才真正了解到了这段历史,还有战争的残酷。

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可以去享受生活,可以安心的坐下来写作文。如果没有历史上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们,我们又何来这般安宁的生活。我常常听到一句话:“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砥砺前行。”那些勇敢的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才争取来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安全,这般美好的生活。当然,让我们能够享受生活的,也不只有在历史上那些血洒疆场,拼死拼活的战士们,更有直到现在仍在守卫疆域的各位解放军叔叔。他们在守护的,不仅仅是领土,更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就在去年六月,我们国家又失去了四位可亲可爱的战士。他们在于印度的边境冲突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同时,某边防团团长也身负重伤。他们的死,是为了守卫边疆;他们的死,是为了保障国家领土主权;他们的死,更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他们的死,说是为我,为我们,也不足为过。可是仍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网上高谈阔论,以为网络就是法外之地,发表那些不堪入目的言论,诋毁着这些英雄,让人心寒。

我希望,每一位中国公民都不要忘了到底是谁,给了你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每一位自称“炎黄子孙”的人,都不要忘了根,不要忘了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各位可敬可亲的战士,就没有现如今这美好的生活。

第6篇:《八佰》观后感

这个周末我看了《八佰》这部影片,让所有人都铭记了四行仓库的历史。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整部电影就讲了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一场由谢晋元带领的432名战士在四行仓库与日本人对抗的故事,但他们却向外宣称八百壮士,这就是为什么叫《八佰》的原因了。

影片开头,大部队进了四行仓库住了一道道防御工事,埋了许多地雷。小湖北是被收留的,在这里他结交了一个伙伴小七月。第二天早上日本大军攻来了,许多人冲进仓库,但他们中计了,全部身亡。门外还有很多的日本人,他们停下进攻商量对策,仓库内战士们把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全部收集起来开始训练,突然无数个介子毒气弹砸进仓库,大家手忙脚乱带上防毒面具,没有的就尿湿毛巾捂住口鼻,整个仓库叫声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橙色毒气。团长大喊:“打开排风扇!快!”毒气从仓库南面散了出去,而南面就是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租借的人纷纷向中心跑去,河边空无一人。过了半天,好多日本人从水道溜进仓库,嘴里衔着刀,就这样一场在仓库内的战争开始。一个小时后,我方损失好多士兵,但获取大量刀器,这么一场一场的战斗打了四天,最后所有士兵在英国的帮助下快速过桥,影片结束。

整部影片里有许多令人震撼又感动的片段。我对陈树生烈士身捆手榴弹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段最有感触。当日本人用钢板顶在头顶时,大家朝下扔手榴弹,可总会被弹开,于是一名叫陈树生的烈士把十几个手榴弹用线串起,捆在自己身上,走到墙边缺口,英勇地拉下了所有引线,跳了下去,嘴里还喊着:“娘,是孩儿不孝了!”说完,纵身一跃,用身体砸开了日本鬼子的盾阵,手榴弹爆炸了,顿时破坏了鬼子的阵型。陈树生舍身杀敌令我感慨万千,他只有21岁却能做出这么英勇的决定,我想一定是因为他心中想着国家,不顾个人安危。而且他肯定想着如果我不跟着跳下去就没办法阻止日本人,就会让他们把墙打穿,我们也就失败了。这正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所说的一样,我们都要有陈树生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

《八佰》是一部令人震撼,又令人感触的影片,我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牢记历史不忘历史!

第7篇:《八佰》观后感

看完《八佰》之后,非常心酸,非常震撼。

首先,不得不说电影的开头,警笛声从无到有,越来越大,我内心渐渐感到压抑,仿佛回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之后老奶奶的自述把我带入了她观看的八百壮士的故事。

剧中所用的对比是非常多的。老葫芦从贪生怕死到被日军凌迟处死时还要告诉端午和小湖北好好活着。端午从连杀人都害怕,还带着同伴去下水道探路企图离开,直到最后自己挺身而出保护军旗壮烈牺牲。人们都有贪生的本能,但是在国家受到威胁的时候,爱国之心是永远不可泯灭的。

最触动我的是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口跳下炸日军的场景。他们虽然只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甚至有的什么也没留下,带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的光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部影片演绎最真实的是士兵们疲惫不堪、贪生怕死、软弱无助的一面。因为它真实揭露了人性的背面,在危难面前,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去生存下去,而不是舍身报国一类看起来高尚的行为。但在最后时刻,得知自己不可能活下去时,也便没有了这种想法。此时便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举动。

最悲壮的场景是当将士们撤离四行仓库时,一批敢死队主动赴敌。羊拐和老算盘走在前,老铁在楼顶挥刀高唱《定军山》。即使他们知道自己即将牺牲,仍然主动走了上去,忽然生出一种悲壮的感觉。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苏州河的对面是天堂,而这面则是地狱。开始,对面唱着戏,大街上熙熙攘攘,也有一些人如看戏一般观望对面的将士们拼死厮杀。是啊,四行仓库何尝不是一个舞台?可是渐渐地,人们都被触动了,甚至有些外国士兵开始打对面的日军。人们也开始筹款、捐赠物资,也有一些人为对面的将士加油鼓劲,甚至有一些人不顾性命,冒着枪林弹雨飞奔到河对岸参与战斗。最后“后庭花”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慷慨赴死。

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一定要去影院再看一遍《八佰》。

第8篇:《八佰》观后感

还记得半年前你看的什么影片嘛?记得大银幕开启的音乐声吗?记得光影中的那些笑和泪吗?180天后久别重逢,最难的时刻总会过去,大幕开启,疫情后的第一电影约嘛?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的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八佰》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这些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便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这支队伍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四行孤军”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时,我已泣不成声,结束出来的观众大多带着久违的泪痕和激昂的情绪。影片最大的激发了悲壮的血性!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大义凛然的牺牲,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种久违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凝聚了中国军民齐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绪,慷慨激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第9篇:《八佰》观后感

片名用“佰”而不是“百”,是在提醒我,“八佰”不只是数字,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是英雄,也是人,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爱与恨。

舍生取义

日军开始拼命挖四行仓库墙洞,企图安装炸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陈树生直接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给母亲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而其他战士不但没被敌军的枪炮吓倒,而是一个个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毫不犹豫。战士们逐个跳下去,用自爆来阻止敌军攻击,无人畏惧。而仅仅一河之隔,如天堂般的租界,老百姓望着对岸如地狱般的残忍恐怖的战场,咬牙切齿着,义愤填膺。

算计三逃

老算盘,账房的会计,凌乱的头发配上圆眼镜,眼神总是闪躲着。怯懦卑微中藏着最显著的特点“算计”,千方百计地想逃出去。第一次意外发现一匹白马,而马受惊冲出去,念头落空;第二次顺水道游进苏州河,日军试图进入楼中,犹豫之后选择大喊示警;第三次吸取教训,换了军服,被战友发现,为保命跪地求饶,暴露了他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性,成功逃进租界。

蜕变觉醒

端午第一次遭遇日军,被吓得惊慌失措,眼神里充满恐惧,浑身颤粟,队伍被打散,便逃进四行仓库。意外发现出口通往租界,被误认为是英雄,又回去尝试做一个真正配得上群众欢呼呐喊的英雄。短短几天,一次次面对死亡,第一次面对亲人被敌军杀害,第一次杀敌军,第一次中弹。护旗促成他最后的蜕变,挺身而出,忘了恐惧,举枪击回日军飞机。战胜恐惧的本能,心中只有责任与使命,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中弹。

端午的觉醒代表着“八百壮士”身后的普通中国人的觉醒,结尾一双双伸出围栏,施以救援的手,带给我们足够震撼,激起每个国人爱国热诚。

我们从电影中一个个小人物的成长中,反思战争的残酷。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的成长都足够震撼我们的心灵。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强国的建设者,我们要铭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坚定志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第10篇:《八佰》观后感

这部电影很震撼,画面感超强。人物感情刻画非常细腻,真实。深处其中,仿佛飞越到1937年。激荡的岁月,永不磨灭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献出生命,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去守护它永远的不灭!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这就是对在四行仓库坚守的人的意义,唤起人们反抗侵略,对民族与国家的保卫之情!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与万一,我的肉体即使陨灭,灵魂却你们同在。

剧中我印象最深是那匹白马,这个白马是一种精神象征。首先它被藏在仓库里面,这意味着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封闭的状态。继而被不小心放了出去,这也就是象征着日军侵华时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茫然不知所措,四处逃亡。继而它又回到了仓库,这表示中国人在抵抗入侵时的精气神在复苏。继而又随团长与日本军官对阵,日军那边是黑马,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与白对应的邪恶与正义。也是两种意志的较量,这更让白马显得的高大与圣洁!最后,它又自由回归到仓库了,这也表示正义终于战胜邪恶,自由的意志永不磨灭!

起初,没人相信还有人在上海坚守,直到听到四行仓库的枪炮,然后没人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直到后来日军久攻不下,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终于最后,唤起了国人的清醒,无数的期望的眼神,无数的默默呐喊,无数捐钱捐物的!

旗帜就是信仰,当旗帜树立在仓库楼顶的时候,人们的信仰也就一起树立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保证它不倒,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还很渺小,只有在无数次的保证旗帜不倒的情况下,人的信仰变得坚定,即使最后旗帜倒下,人们心中的旗帜却升起来了!

在特派员下达撤退的命令时,说的一句话: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才是本剧的宗旨,有灵魂,有思想,不服输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第11篇:《八佰》观后感

电影开场就布局了两个场景,充满和平和喧嚣的苏州河对岸以及形成强烈鲜明的宛如废墟,荒无人烟的四行仓库。很明显,河的一端是充满希望和繁华的“天堂”,而另一端则是遍布残缺楼房,荒凉的“地狱”。

我想,影片中贯穿全程的一个线索,就是白马。白马的出现,是四行仓库人们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白马的白,新,亮和四行仓库的黑,破,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在四行仓库这种黑暗,破旧,充满绝望的逆境中有了一丝照入的希望。这也象征着人们内心开始从对死亡的畏惧转换成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的决心。而最后,纯亮雪白的白马,身上染上了鲜血,在路上奔驰,这难道不是人们用献血染成的希望吗?希望从头到尾都没有消失过,反而因为人们的英勇奋战,不惧艰险更加熠熠发光,重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展现了我军几百个人防守四行仓库四天的经过,见证了士兵们从刚进来的稚嫩敏感到了成熟勇敢的蜕变。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害怕死亡的那一面,但是当家国破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所有害怕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满腔热血。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团附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面对日军更加猛烈的进攻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显然,在谢晋元眼中民族荣誉感和唤起民族危亡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有效。而之后用鲜血护住不倒的国旗,也正向河对岸展示了正如何香凝先生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而影片最后,接到了撤退命令后,在日军的猛烈射击下,四行仓库的士兵撤离到对岸的途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岸人民密切注视着民族同胞的生死存亡,纷纷献出自己的努力,这一过程也是唤醒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团结对外的高潮。尽管看似并不成功的撤退,却带来了最成功的结局。士兵们所展现的精神给中华民族的病打了一剂良药,只要有活着的士兵冲出重围,就能唤起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而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这种意识势必是大势所趋,也势必会带来最终的胜利!

第12篇:《八佰》观后感

华人皆如此,倭寇岂敢——题记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掀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同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这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一边繁华美丽、歌舞升平,一边是炮火猛烈,断壁残垣,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一河之隔的人,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希望渺茫,依然坚持战斗;明知此去不回,仍抱着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明知一去难见妻儿,仍愿为国捐躯……没有人想要牺牲,却有人为了和平,不得不牺牲,国难当头,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其中。八百壮士用行动证明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为蝼蚁亦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却仍有不屈之心。

电影中,租界里的人看着八百壮士浴血奋战却无能为力,现在的我看着那段黑暗的历史心潮起伏。电影展示的不是全貌,却也撕开了历史的一角,从中我看见有希望,从那无奈无助、无尽的黑暗中孕育。

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族血性一直如此,八百壮士代表的不只是战争的惨烈,更代表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决心。

没有战争不惨烈,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面对新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少,我们可以多了解那个黑暗的年代,“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忘先辈为和平作出的牺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要铭记历史,毕竟,历史不是简单的白纸黑字,它是鲜活的记载,未来的灯塔。我们应该学习八百壮士的炽热的爱国之情,为将来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添上自己的一笔。

第13篇:《八佰》观后感

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飘荡着歌剧院里优美歌喉,充满了舞台上高昂的戏腔,小贩的叫卖声在这里游行,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晃得人眼花缭乱,明亮如白昼。

欢乐在这里定居,它和这座城一起开怀大笑。这是天堂。横尸遍野的废墟中,是乌鸦骇人的鸣叫,是炮火恣意地怒吼,是日本人凶恶地呐喊,是伤员凄惨的悲史鸣。这儿的一切黑压压的,烧焦的尸骨,炮火肆虐的痕迹,不计其数的子弹。它永远是灰蒙蒙的。一个叫恐怖的客人久坐不去,和这死寂的城一起,蒙着黑纱,颤抖着默哀这是地狱。有谁能想到这个天堂和地狱的分界线只是一条小河,同是上海,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它们近在咫尺,却没人能擅闯。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只因为那个天堂有个别名:英国租界。日军号称:三天就能打下四行仓库。三天?三天!用四百人的骨髓和皮肉组成的拳脚。还有人也不敢打的枪也不会用的人拿子弹抗敌?让他们对战用活人当靶子的日本人和他们铁打钢造的大块头?我又不住地紧张起来。

但我们中国人用智慧,用毅力筑起一个巨锤,狠狠地砸破了日本人的诺言。可是这巨锤染上了中国人猩红的鲜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让人不禁感叹:中国人是好样的!可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又放狠话:三小时打下四行仓库!三小时?三小时!只见一辆形似挖掘机的爆破车缓缓朝仓库使来,日军身上笼罩着一个铁盾,拢成一个圆,像一个龟壳,慢慢袭近仓库,有铁盾的保护,子弹纯属无用之功!炸药丢下去,又一次次被扔上来。还能怎样?只有人体爆破!仓库里已是排成一条长龙的队伍,人们胸前背后都是一圈的炸药,灰头土脸的面容洋溢的满是自豪,他们视死如归:为了国家,这算什么?这比日本人张牙舞爪要厉害得多!一个个英勇的战士,负担着炸药,满怀着爱国的心,从楼下朝龟壳一跃而下,每一跳就是一簇黑烟,就是一颗决心。这让身在天堂那一边的人悲叹:日本怎敢亡我中国。是啊!怎敢亡我中国。越是在危难时刻,中国人越是顽强。

《八佰》给我们诠释了中国人民的魄力与爱国之心,你们注意到了吗?它为什么叫八佰,可他明明只有四百士兵!我想是因为能增大声势,更因为中国人的爱国之心,英勇之志已经远超过它本身。

第14篇:《八佰》观后感

如果说《1917》是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凭借着一个人的英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传达了正确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力量、民族力量,这种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触动人心。

抗战中的上海,已经几乎沦陷,被困在四行仓库中的四佰多名中国士兵是这个城市最后的防线,如果他们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沦陷了。

隔着一座桥对岸的租界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舞升平,是美好的天堂。同时也有很多心怀国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们心中有着无奈、有着失望,更有着对中国士兵的期许。

日军扬言三小时之内攻下四行仓库,想要击溃这上海的最后一丝反抗,当日军试图通过工事摧毁墙体,让仓库中的中国士兵失去作战的阵地。紧要关头,有人身体上绑了炸弹,开启了自我牺牲式的爆破,去摧毁日军的工事。紧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士兵排成队,身体都绑了炸弹,只留下自己的姓名,然后就为国献身了。

不禁让人发出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飞机中有各国的观察员,为了向其他国家表明中国的立场,冒着挑衅敌军的危险,中国士兵决定升旗,护旗手被机枪扫射,旗杆将倒之际,中国士兵用身体继续护旗,不顾生命的成为旗杆下的水泥桩。

战斗机中的士兵对这种举动甚是惊讶,飞机的玻璃时不时被中国士兵打中,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佰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但是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就是多一分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记录不去忘记,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好好生活,也是先驱们当初最真挚的期望。

第15篇:《八佰》观后感

今天,我们全体人员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历史题材电影《八佰》。

我们生活在如此繁华昌盛的今天,是多少革命人士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为我们后辈打下的江山。在观看电影中,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想不是一点点,在电影中虽然刻画的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都是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为了保卫祖国最后一道防线,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电影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许多情节让人泪目。

在观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对岸的爱国民众不畏惧生命的危险,趁着夜色游过河对岸将国旗带到四行仓库,交到壮士们的手中,在危险面前,在正义面前,团长选择升旗,他希望这样的选择能够燃气中华人民的斗志与激情,也让中国人民燃气希望,不要“隔江犹唱后庭花”。为了鲜红的旗帜能在四行仓库平台上升旗,战士们奋力抵抗,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守住了战士们用生命、献血凝固而成的国旗,让它屹立不倒。战士们用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下,中国不会亡。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之际,我们会前仆后继的去战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屹立不倒。

河对岸有爱国人士,也有“麻木不仁”的一群人,随着镜头在“浴血奋战”与“坐以待毙”间来回切换,让我感觉到民族的悲剧,八佰壮士是个孤独的存在,即使绝望的死亡感,无力感,却丝毫为动摇战士们爱国之心,他们愿意舍生取义,唤醒对岸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当然,整部电影下来,那些用生命用血肉来守护国家的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名族之魂。明知仓库是坟墓,甘愿舍命守护,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拼命也要遵守军令。

致敬那些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八佰壮士誓死不退的血性和中国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应该被和平年代的我们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应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