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5 07:05:06

第1篇:《我们仨》读后感

花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准确来说也四个来小时,篇幅较短,记录的大多是回忆的生活琐事,但就是在这生活琐事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满满的“情”,亲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带着满满的思念,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人来思念,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死别的深痛思念。

敬佩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点滴生活中发现乐趣。也敬佩他们对自己兴趣和工作的坚持,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工作,相濡以沫的两人有共同的乐趣是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要学的是这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淡然处之的态度,是这种始终不迷失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状态。快乐可以很简单,但快乐又来之不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

寥寥数句,聊表对本书的喜爱。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读钱钟书先生《围城》的兴趣了。

第2篇:《我们仨》读后感

很久没有因为看书感动得掉眼泪了。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没有惊心动魄的桥段,有的只是平静的诉说,点滴的回忆,直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杨绛的文字朴实简单,就像是在闲话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仨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如此紧密得贴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搀扶着经历了欢笑与苦难,有再大的风雨也冲不垮他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杨绛始终平静得叙述着,那种平静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行文轻盈流畅,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回忆总是片断的,就像是一颗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颜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们串成漂亮的链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组合及排列。显然,杨绛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无聊而琐碎的,甚至充满着烦恼和忧虑,精彩和风光只会像流星般划过天际。可当你回头再看,精彩和风光已然消散,无聊和琐碎让你觉得无比充实和甜蜜,曾经的烦恼和忧虑成了可以一笑而过的浮云。陪你走过无聊和琐碎,经历过烦恼和忧虑的人(人们)还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3篇:《我们仨》读后感

很平静地看完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对于往事的娓娓道来和对故人的怀念。

在那个动乱年代,“我”,阿圆,钟书,我们仨相依为伴,日子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书中囊括了“我们仨”一起走过的大半生,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简朴平淡,却也有工作、阅读、探险等雅趣的点缀。

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不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这一家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三人间流淌的无以言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女儿对父母的体贴、钟书先生与杨先生的相知相惜,总是那么细腻,那么温润无声。像春风,像细雨,像蜂蜜,甜得化不开。

看完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轰轰烈烈的一时总比不过相敬如宾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别是那段钟书先生对杨先生那句“没事,我会解决好”深信不疑的描写,真的是很让人羡慕了,却丝毫不嫌狗粮吃得撑。

我还想起一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厉害的人,远不止在某一领域有斐然的成绩或极高的造诣,在生活的各处都会显出他与别人的不同。钟书先生是如此,杨先生是如此,阿圆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写成诗,再放到蜜罐里蜜一蜜,多年以后,再拿出供人品尝,就只剩下甜了。

第4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时常梦见钟书忽然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站在荒郊野外里,钟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杨绛先生还在梦境里面看着圆圆生命逐渐的流逝。圆圆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继续坚持守在钟书的身边,直到有一天钟书跟她说:“绛,好好里”,她都忘记了有没有说“明天见”呢,也许时间太仓促来不及说再见。杨绛先生在书中以梦虚写死,记录了他们仨在最后一段相守的岁月,可能是虚幻的想象能给她一点安慰吧,那只是梦,他们在梦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寻觅归途,寻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儿,他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杨绛先生说“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罢了。钱钟书弥留之际对她说:“绛,好好里”,她答应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现在。如今在客栈歇息够了,她离开了这座客栈寻找他们仨的家,只是这一次她沿着的.这条路是他们走过的,她肯定能够找到他们 。他们父女两个像个哥们,还是她的两个小顽童的模样在前面等着她。而她会在钱钟书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儿,依偎在他的怀里,“钟书,我一直记得你的话好好里活到了现在,我们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第5篇:《我们仨》读后感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充满悲欢离合。

这本书讲述了杨绛钱钟书一家温馨的日常。在这个家中三个人互相守护的故事。正如杨绛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和普通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在无常的命运面前家庭的平淡幸福是如此渺小,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即使命运如此不公,她仍选择将三人的回忆沉淀,将生活细碎美好的经历当做生命的温柔源泉滋养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抵御命运给予的伤害。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这种英雄主义深深根植于日常生活和人与人间的情感中。人生里总是要将满满缺缺的点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块,成为一片,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第6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书表达了一个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一个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第7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随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随着那对父女的身影,最后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们顺流而下,化为一个点,直至不见。

后来,我知道古驿道是医院,那一个连一个的梦是真实在她身边发生的事时。在深夜,心是沉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杨绛在每日早晨去医院靠着钱钟书谈论圆圆,黄昏又颤颤巍巍回家的情景,在听闻父女俩死讯时站不稳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忆往事泪湿衣襟的场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宝,血淋淋地从心里面拿出来。钱钟书自嘲笨手笨脚,却还是为了杨绛做了一辈子的早餐。钱媛天资聪慧,却仍听信赞同父母的话。钱钟书爱杨绛,为她写出至高无上的评价。

钱媛爱杨绛,年过六十仍亲昵地缠着她。他们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间没有永远,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让几十年的爱情生死两隔。杨绛是很可怜的,又是很幸运的。她一人独守这世界,却有人为她编织长达万里的.梦。我不敢想多年以后,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回忆录,除了肝肠寸断,是不是所有温馨甜蜜都夹杂着苦涩?

但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的最后,他们仨,肯定会再相聚。

第8篇:《我们仨》读后感

看惯了现今的明争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义不忠,现在静下心来细品这三个人走过的一路,真的有种难言的感动。经历着社会的洗礼,可心灵依旧纯洁;经历着战争的侵扰,可信仰依旧坚定;经历着疾病的纠缠,可亲情依旧温馨。犹如品味一盏香茗,苦涩中夹杂着清香,“我们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没能逃过命运,如书中所说,只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圆圆离去,钟书也没能陪着杨绛走到最后。不敢想象,这位老人要怀着怎样苦涩的心情完成这本书,但还好,这本书确实真真切切地记录了他们仨的幸福。

读过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点点滴滴,才懂得真爱亦是知己,爱人亦是灵魂的伴侣,是何等的幸运。当今的情侣又有几对是这样呢,拥有再多的甜蜜,也没能牵手走到最后;而今的夫妇又有几对是这样呢,可笑那么多匆匆的离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们急着完成人生的.任务表,考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老去。结果一切都是那么仓促,仓促到我们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样的精神生活才是我们想要的。然而请你别忘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而家,也永远是你最温馨的港湾。

第9篇:《我们仨》读后感

曾高中时听说过杨绛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读,曾杨绛一百岁逝世,引起世界轰动,她曾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自己。被她书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泪,在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刚正不阿,坚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杂,只读自己书,她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远记挂着对方,问候着对方,了解着对方的处境,竟会有如此般令人羡慕的爱情,亲情,友情。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耐人寻味!

第10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钱钟书(Pop)、杨绛(Mom)、钱媛(圆圆)。一本记录先生一家三口家常点滴的书,没有华丽的言语,感觉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却泪目不堪,原本是钱媛住院期间想写的回忆录,然而或许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钱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他们仨人就此失散了。于是由先生延续完善了这本书。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先生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如此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博学多才,正直善良,温暖亲切。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幸运的,两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对什么坎坷磨难,没有戾气,只有温情。先生总是轻描淡写,甚至总能感受到他们苦中作乐的幸福。先生和钟书相处的陌生,实在是让人太羡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远迁就包容对方。一辈子,实在难得。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爱、有情、有趣还有调。他们这一家实在是太让人向往。

第11篇:《我们仨》读后感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

看杨絳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絳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第12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第13篇:《我们仨》读后感

因为前两天看了围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这本书,拿着纸质书就是和电子书不一样,感觉像看到好吃的一样扑过去,当时说两个小时能看完,我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别多,我的视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读了倪萍的 姥姥语录,有时候忍不住泪目。但是这本书却更感动我,到心里。 从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读的时候也有点半梦半醒,到后来的他们仨的石子我感觉他们真的好快乐。现代的人总是想红,但是他们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欢的。 包括钱钟书分不清左右脚,分不清颜色,杨绛不怎么做饭,被虾吓到,我总是好奇他们(高大上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原来也是普通人一样,不知不觉把我的心又和这本书拉近了一段。后面看了杨绛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来的毛巾床角一样 简单漂亮。杨绛先生去世时104岁,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大学看了大概500部电影,好多都没写影评有时候都忘了剧情内容,我觉得什么东西都要经过自己处理才是自己的。以后坚持写点把。

第14篇:《我们仨》读后感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第15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

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

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