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2 11:19:12

第1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虽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梦的解析》的读后感,但只是将该书的大致内容加以概括,并进行议论,并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我想借这篇读后感,单独的谈谈书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据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与其相反。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思想、本性是邪恶的。而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从本我那儿得到满足,并且手段必须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等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人在刚出生时,超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所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没多大用处。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据了大部分位子。婴儿在渴、饿、不舒服时会嚎啕大哭,这便是本我的表现。那为什么说婴儿的本性是邪恶的呢?因为婴儿“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这种思想与强盗无异,只不过婴儿没有成人的行动能力罢了。

当人逐渐成长后,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无形的束缚在被超我吸收后,超我渐渐强大起来。此时,自我便成了“和事佬”,为了满足本我的基本需求,又要遵守道德规范,自我就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调节,所以人成年之后本性是否善良取决于超我是否强大。简而言之,本性是靠教育得来的。

中国为何要普及九年制教育,我想其一大原因就是人类是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下去。

第2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另外的一点,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理解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好处。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能够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就应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务必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就应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务必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虽然《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这本书在心理学界中里程碑般的地位。它从一个其他人从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要了解西方的心理学发展,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弗洛伊德,要了解弗洛伊德,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这本《梦的解析》。

第3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梦代表愿望的达成,但是如何来解释让人焦虑的梦,让人感到惊恐的梦?梦是需要解释的,并非梦表面所显示的意义那么简单,这就是梦的伪装特征。

通过种种的例子,我们可以充分证明:一个看起来内容很痛苦的梦,其实是可以解析成是愿望的达成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些在解析时发现的,“碰巧”就是人们平时不愿意去想或去做的一些事。其实这些令人不快的感觉,和平时我们面对不愿做或不愿提的事所产生的反感情绪一样的,是在解开梦之谜底的时候,必须克服的种种阻力。当我将所有不愉快性质和梦的伪装一起来考虑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梦都是经过伪装的,梦中的愿望,在平时被严重压抑了,所以愿望的达成被伪装到初开起来似乎无法看出的程度。所以,我们说,梦的伪装其实就是一种审查制度在工作。针对所有梦中令人不快的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下边这个公式: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而)达成。最后,我还需要提到和这些以痛苦为内容的梦相近的“焦虑的梦”假如把这类梦也看作是愿望的达成,恐怕对那些没有接受过梦的解析训练的人来说,更加的不好理解。

焦虑的梦事实上并非梦的解析的另一对象,它只不过以梦本身来表示出一半焦虑的内容而已。我们梦中所感受到的焦虑就是梦内容所明白地表示的那些念头而已。如果我们想对这种梦再作解析,那就会发觉梦所表示的焦虑就如恐惧症所产生的.焦虑一样,它只是由某种念头的存在而引起的焦虑。举个例子,从窗口掉下去是有可能,因此一个人走进窗口时应当小心点。但是我们就不懂为什么对这类恐惧症病人而言,靠近窗口竟会给他们那么大的焦虑,远超过事实上所需的小心,同样地对这类恐惧症的解释,也可适用于焦虑之梦。这两者一样,焦虑均附着于另一来源的某种意念上。

佛洛依德认为,神经官能症焦虑都是起源于性生活的,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里比多从正常的对象转移,而无法发泄引起的。焦虑的梦的内容很多和性有关,是因为这种内容中所带的“性欲”转成了“焦虑”。

第4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时有时记得而有时又不记得。梦的内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最近读了弗洛伊德先生的心理学著作《梦的解析》才对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达成”,尝试用潜意识来解决各部分的冲突。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潜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潜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所以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按照弗洛伊德所说,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

看完他的作品中的`观点,然后想到我个人以前做过的梦,就能够大概的解析自己梦了。

我记得,自己在上高中时,曾喜欢过班上一位男同学。但当时还有很多班上的女同学也都喜欢他。其中的一个女生还和我是同寝室,有一天,我就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和那个男生一同在我家,他还在称呼我的爸妈为爸妈。还跟我哥哥一同睡在一个卧室。然后,又是我在学校的场景,我在公共浴池里洗衣服,那个男生他把自己的要洗的脏衣服拿给我,让我洗,而正当我准备拿过来洗时,我的室友,也就是同样喜欢那个男生的女生出现了,她从我手里夺走了那件衣服,然后,我就被惊醒了。

醒来,才发现自己是在做梦,看到那个女生,我也实在没忍住就笑了。

相信通过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大家也不难理解我所做的这个梦。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正值青春期,所以对于异性有好感也难免。但是,那时的我们学习压力大,学校是严格禁止谈恋爱。所以,我内心复杂的情感就可由梦来实现。

第5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虽说本人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梦的解析》的读后感,但只是将该书的大致资料加以概括,并进行议论,并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我想借这篇读后感,单独的谈谈书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据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与其相反。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思想、本性是邪恶的。而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决定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从本我那儿得到满足,并且手段务必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等构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理解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持续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务必始终是和谐的。

人在刚出生时,超我能够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所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没多大用处。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据了大部分位子。婴儿在渴、饿、不舒服时会嚎啕大哭,这便是本我的表现。那为什么说婴儿的本性是邪恶的呢?因为婴儿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这种思想与强盗无异,只但是婴儿没有成人的行动潜力罢了。

当人逐渐成长后,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无形的束缚在被超我吸收后,超我渐渐强大起来。此时,自我便成了和事佬,为了满足本我的基本需求,又要遵守道德规范,自我就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调节,所以人成年之后本性是否善良取决于超我是否强大。简而言之,本性是靠教育得来的。

中国为何要普及九年制教育,我想其一大原因就是人类是需要不断地理解教育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下去。

第6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我想大多数人都曾经做过关于考试的梦,我原来对此的理解只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这些考试而且害怕取不到好成绩才会做这样的梦,但其实这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弗洛伊德指出,考试的梦往往发生于梦者隔天就要从事某种可能有风险而且必须承担后果的大事时。同时他认为,梦者不会梦到他以前考试不及格的经历,而会常梦到过去那些当时担心通不过,花费了很大心血,而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难通过的那类考试。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这类考试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其实这类梦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太过害怕紧张,因为即使过去很害怕的考试也一样通过了,梦境是在给我们心理暗示提醒我们只要尽力一般都会通过将近的考试的。

尽管这本书享有很高的赞誉,但是在我看来应该理性辩证地去学习它,而不是一眛地照搬全收。或许是我阅历太少,知识量太贫乏,但在我看来,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有两个方面是我不能轻易完全认同的。1、弗洛伊德在全书中把人的欲望都归结于性本能的驱使,把所有本“清白纯洁”的梦都看成是因为稽查作用的效果,而稽查作用的动机明显就是性因素。弗洛伊德把梦中出现的物体都联想到了性,例如一切长形物体,如手杖、树枝、雨伞都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盒子、箱子、柜子等中空物体都象征子宫,而上、下阶梯都象征性活动......这些让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在我看来,人不是只有对性这一欲望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偏向。他把人的一切梦的隐义都与梦者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联系起来,这太牵强了。他根据其性欲理论来解释梦,不是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单纯看成是一种生物。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是受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在我的梦中多以遵从权威、崇尚礼仪的人文传统为主题,或是其实这些都暗中指向“性”而我不自知。2、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在我看来显得有些过于主观,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对梦的解析尽管考虑了梦者的童年经历、近期经历、想法观念,但是他对材料的选取却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则,而是任意从中抽取能够支持他观点的材料加以拼接而成,这让我们没有办法对自己的梦足够客观地进行分析。

第7篇:梦的解析读后感

前天读完,昨天上班地铁上不经意间想写点读书笔记,就写下去了。写作好久违的感觉啊。很好,想继续写下去。自从读了那本《富爸爸穷爸爸》之后,就感觉要舍弃小说一段时间了。要正式开始读读财经啊、哲学啊、历史啊,甚至科学之类的书了。这些书说不定会完全打破你那些固有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这本书使我对于自己每晚的梦多了关注,每天在地铁上会尽量的回想前一夜的梦,是因为什么原因会有那样这样的梦境……时间越长,越是想不起来梦了什么,比如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夜晚的梦了……

前天清晨阳光明媚,我以为自己睡在家里的床上,心里却在期待是睡在现在的屋子里,没想到醒来确实是睡在现在的.屋子里。

【来做客吗】梦是欲望的满足。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关于梦的谚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都是相反的……”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这些人类共有的东西,真的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呢。很有意思。书里提到,梦往往跟当天发生了事情紧密相关,尤其是白天不为我们所特别关注,甚至都没意识到的东西相关。

有时候我也发现是这样的,有一天高中同学建了个班级微信群,一个高中同学加了我,最近的那两三天的某一天里,我就梦见了他。但是很多时候又感到困惑,因为你往往不能梦到现在每天跟你相处密切的人,往往是梦到从前的那些人那些事。譬如,我自己现在或者上大学的时候就会经常梦到高中的同学。而且常常梦中的我,考试找不到考场——走啊走啊,到处找教室,可就是走不到自己的考场,走到的时候又已经迟到了;不然就是要误车了,火车、客车、飞机,没一个不被我耽误的;或者是高中的同学出现在小学时候的教室里。

书里,弗洛伊德总是提到对于性的焦虑是产生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这种那种关于性的象征物,因为有“审查机制”的作用,人们在梦中总是想掩盖对性的渴望,并由此获得满足——梦是欲望的满足。

这些都很有意思,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呢,也可以开始记录自己的梦,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