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4 09:26:44

第1篇:高中读后感

翻开郑杰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91页的一段文字跃入眼帘。这一段文字的中心词——负责,正是我们教师值得崇尚的资本,正是我们教师一不小心会丢失的幸福。

“所谓‘负责’就是每一名教师都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每一位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一所负责任的学校一定是由负责任的师生来贡献的,一所向全社会作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承诺的学校,也一定是负责任的学校。”

读书是教师的责任,阅读是教师的幸福

一直以来称教师为“读书人”。郑杰提的第32个建议:学校里首先要“构造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他倡导阅读,每位教职工都要有学习计划,每天要阅读一小时以上。

他的一句话引人深思:“我们牢牢地坚守学校读书净土,因为书中自有浓缩的文化。”我们确实无法想象,教师不读书了,怎么面对学生,怎么面对自己,怎么有幸福可言,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不做掏空的教师就必须去读书,读书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在读书中,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幸福,才会享受到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快乐。

朱永新说:“读书意味着智慧。”郑杰也认为:“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有智慧才有幸福可言,有方法才有幸福可说。

当一个教师大谈自己没有幸福感时请扪心自问,你有没有静下心来读些书?你有没有担当起读书的责任?

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尊严是教师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爱因斯坦成为伟大,而不显得伟大。”教师虽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默默的、无声的,甚至是痛苦的。大凡名师,都是道德之师、育人之师。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教师,也要认识自己。郑杰的第76条建议:捧着良心教书。我们教师就是捧着良心教书的人。“看在学生的分上”,看在自己的称号上,我们要舍得拿时间、精力去奉献,不为社会的浮躁而浮躁,不为别人的聒噪而聒噪。郑杰的第23条建议:教师要静气。要我们少点俗气,不要躁气,摒弃匠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讨论;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静心做好这些小事,就是教师的奉献。奉献是教师的责任,它不追求及时、现在的幸福。

奉献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了教师的尊严,得到了获得尊严的幸福。

请扪心自问:今天,我走进课堂带了良心吗?

感动是教师的责任,感恩是教师的幸福

教育是不断感动的过程。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处处写到感动。他提出“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需要你用行动去感动学生;他建议“保存天真”,让教师儿童化,儿童特会感动;他认为“教师要敬畏生命”,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难道你每天与这些活脱脱的生命在一起,不会感动吗?……

第88条建议: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这一章节中,注入了“感动”的四种品质: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

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个会感动的教师,一定是受欢迎的教师,学生就会用语言、行动回报你,学生就会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你与学生的心贴得很紧很紧。你会遇到感恩的目光,你会碰到感恩的手势,你会听到感恩的语言,你会享受到感恩的心,你会体验感恩的幸福。

我也时常扪心自问:我会感动吗?

写作是教师的责任,记录是教师的幸福

我每天都有写教育日记的习惯,因为我觉得“写作”是教师应该做的。当然,这里的'“写作”并不是写什么文学作品,而是动动笔头,写写学生故事、教学心得、教育案例,或者给学生、家长写写信,也可以记一点自己的想法,这叫做“不动笔墨不教书”。

郑杰的这本书就是自己“写”出来的。他的第97条建议: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第一是投在学习上,第二是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增加个人经历”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作,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记录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点滴变化,记录自己透过现象的理性思考。

郑杰第17条建议: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其中一段话让人回味:“我们的思想,有时非常精彩,却被学术表达淹没或漠视,逐渐使教师丧失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而本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处于时代变革中,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应该闪耀思想的灵光,但这一切可能性,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的不可能。”其实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你的文思会如泉涌。写作使你畅快,记录让你确切地为自己活着、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

老师,请扪心自问:学生鲜活的语言和纯真的行为,你记录了吗?

最后,我引用、改动郑杰的一段话作结束语:“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要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功和利,更要带着责任去,你的心就会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的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啊,是那么富有魅力,是那么充满幸福。”

第2篇:高中读后感

《简·爱》之后,今天又看完了《傲慢与偏见》,感觉蛮有味道的。与朋友聊天说看完这两本书,不知道为啥,却着实被鄙视了一般,也许吧,正经的公务员书籍会计书籍不去看,去看这么些杂书,着实太不正经。只是现在的记忆力越来越不行了,又让我想到了“快餐”这个词,既然如此,趁还记得,就记录下点点思绪吧。

女儿买回一本英文版的《傲慢与偏见》,沟起我对少年中学时代的回忆。

那年,正是我初二放假的时期,那天,我正聚精会神的“偷看”“第二次握手”。当我正如痴如醉的感动在握手的精彩故事情节时,大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书丢在桌面上,在丢下书的同时也丢下一句话:“好好看看,别成天自以为是,看完给我写读后感,我要检查的”,说完就走了。我愣了半响,半天没反映。拿起那本书一看,就是中文版的《傲慢与偏见》。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外国小说,看书之前,我并不明白大哥的用意,看完之后,才知道大哥的用心良苦。

因为出身在军人家庭,再因为优越的家庭环境,更因为是家中之掌上明珠,我总是昂首挺胸、目不斜视、目中无人一般,从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除了长辈,除了大院里的孩子,除了需要关照的贫民百姓,对那些地方干部或一般阶层出身的孩子,我从不屑一顾,待人接物上从没给过好脸色、好语调。尤其是二个哥哥的同学到访,更是雪上加霜冷言冷语,这让二个哥哥很是头痛,虽不止一次的对我加以指责,只因我的反唇相击,令他们无奈则罢。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它是一本既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的个性和处世待人的一种行为和态度的认知。这本书,是我人生成长中第一个最为重要的认知转折点。

还是说说这本书吧,主人公是小贵族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和一个富家子弟达西,两个人的性格特色鲜明,一个直率坦诚但又略显固执,一个举止优雅事业有成而又有些目中无人的傲慢,这是刚开始阅读时的印象。

达西先生生于贵族家庭,年收入不下一万英镑,父母亲从小开始便教他保持高格调,并常常出入上流贵族社会中,慢慢养成了傲慢而目中无人的'性格特点。处于贵族身份并且有着高收入的他,有着那份傲慢是应该的,只是,可贵之处在于达西的性格在于与伊丽莎白之间产生的爱情而彻底变化,由一个举止优雅但无比傲慢的贵族子弟变成乐善好施而又体恤他人、风度翩翩而举止依然不失风雅的上流人士。

伊丽莎白性格直爽坦诚,初入世事的她跟有着少女共同的特征,天真烂漫而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又谨小慎微。除姐姐吉英和父亲外,伊丽莎白与妹妹们的交流较少,我认为这也是作者在突出伊丽莎白成熟的特征。伊丽莎白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一种不服输的心理,而我觉得这倒是极为可爱的性格。

美好的事物总需要一波三折的过程来铺垫和润色。从开始第一次见面跳舞后伊丽莎白的偏见开始,伊丽莎白的眼中就只剩缺陷了,着实是一个傲慢的纨绔子弟,而他人对达西的所有负面评价都是对的,并且升值超过与他人的描述。直等到达西求婚不成,傲慢而客观的一封信,才导致伊丽莎白感情的转折,当然这次的打击也是达西性格的转变点。从此以后,伊丽莎白对事实的求证使得对达西的感情愈加升温,达西则变得越来越体恤他人。最后,达西准备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也在与内心斗争,达西的舅母对伊丽莎白的恐吓和威胁反而成为了这桩婚姻的催化剂,坚定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心理。

我感觉这本书除了传达傲慢与偏见对人之间交流的阻碍外,同样在说明,如果爱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和自己是相似的,而且幕后做的事情总比眼前多的多。达西为了伊丽莎白,默默的帮韦翰还清了债务,并给了一定的财务支持,并最终促进了丽迪亚的婚姻而不致闹成笑话。而这一切,若非舅母柯林斯的回信,也许伊丽莎白永远也不知道达西所做的所有。

而伊丽莎白,作为女性的内敛美也是表现的惟妙惟肖。母亲对达西的冷落和嘲讽,伊丽莎白的内心是如此忐忑不安与痛苦,默默承受心中的愧疚。眼神表达的情感是无法掩饰的,伊丽莎白直率而不愿高攀他人,但在几次与达西见面而不敢直视,脸胀通红,伊丽莎白所拥有的女性美展现的如此可爱……

第3篇:高中读后感

你象一丝丝春雨,将“美丽的教育”渗透到我的心田。今天重新拾起,你的美丽依然。

有幸读了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美丽的教育》一书,全书有八章,但与其他教育书籍不同的是,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而纷繁多样的师生现实生活,与我们的教育实践更为贴近,看来感触更深。书中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孙老师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心。正如本书封面上写到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回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孙蒲远老师的高尚人格对其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孙蒲远老师,融43年的心血与智慧于一炉,谱写着栩栩如生的儿童生活,展现着爱的力量。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全书共八章,罗列了大部分班主任可能会碰到的178个问题。联想到我自己,班主任工作也多多少少碰到过一些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爱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感到幸福,我也感到幸福;我的学生感到快乐,我也感到快乐;同样,我也得到了他们最真挚的爱,爱是没有时间、距离的。

美丽,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夺目。朴实无华,润物无声才是持久永恒的美。淡淡的,从容的,心平气和的,就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一个老师只有先成为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才能成为好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心中才能真正写下“爱“字。孙蒲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关爱儿童,面时生理机能有障碍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她给了他们更多的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孙老师的小天使。试想:一个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的教师怎能做到这样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呢?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比以往何时候都要喧嚣热闹,生存和竞争是大多数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做的重要事情,这当然也包括教师。他们积极上进,不甘人后,为了做出成绩日以继夜地扑在工作上,这种拼搏精神是值得人赞赏和敬佩的。可是,你可曾看到,一边是教师在各种比赛载誉而归,不胜荣光,一边却是学生对教师敬意的缺失。难道是老师不够水平吗?当然不是。他教学功底扎实,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那是为什么呢?原因出在他的追求上。要超过同行,成为名师!于是他要不停地参加培训学习,不停地钻研教材,不停地参加各种比赛,不停地拿各种奖。他在意本班的成绩排名如何,在意学生在竞赛中能否获奖,在意自己的论文能否发表,他在意好多好多的和名利有关的事情,与同行们的竞争占据了他大半个心房。这样功利的他,还能平心静气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吗?一个不会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怎能收获学生的敬意呢?孙老师书中的诸多案例都是怀着一种安安静静的心情完成的,不气不恼,不温不火,就连她写的每一个文字也都流淌着静谧的气息。只有心态平和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文字吧。

工作中的竞争压力,生活中的锁事烦恼也曾让我带着一脸灰沉的心情走进教室。学生天真烂漫的阳光笑脸没有引起我的审美兴趣,相反,我的目光越发显得狭隘,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的缺点:怎么那么爱吵闹?一点儿也不遵守纪律;反应真慢,连这么简单的题也做不了;素质真差,专门欺负弱小同学……一连串的糟糕塞满了我的眼球。于是,批评学生和埋怨别人成了我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后果可想而知,不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绪也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工作中不能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以一种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对,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脚踏实地,对学生增加尊重和宽容,对于他人的评论也会不予理睬,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认为高兴事。这样,你才会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丽,你才会发现美丽原来是藏在平和的心态中。

许多人感叹班主任工作枝蔓纷杂,回首自己的班主任生涯,发现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又好像什么也没做,垫起岁月砝码的日子,就这般消逝于平庸的忙碌里,忙了三五年又忙了三五年,蓦然回首,生命除了收获一把年纪,别无所获,我们给学生解释过“碌碌无为”这个成语,此刻,这成语又是如此真切地描述着教育本身的生命状态。现代教师需要在蜡烛燃烧照亮学生的同时,擦亮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需要改变,改变工作的状态和人生行走的方式,改变蜡炬成灰后连泪也干了的喑哑人生。“投入工作,赢得乐趣”,正是书中给了我启示,正是调整了心态,改变了对学生的态度,我才收获了很多,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高兴的日子,我会收到往届学生最真诚的祝福。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中发掘出快乐和幸福,用宁静的、美丽的心情来看待我们辛苦的工作,那么在未来的生活中,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美的生活!就教师而言,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赏心悦目的心情至关重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赞美,所以做孙蒲远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从《美丽的教育》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你的学生也将是幸运的。

第4篇:高中读后感

今天,我轻轻地翻开了开始了细细的品读。《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小豆豆因为淘气而被原学校退学,于是妈妈就带着她来到了巴学园。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的教室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座位是不固定的,孩子们可以随意地坐、巴学园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和厌倦。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孩子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巴学园的课程是自己从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巴学园的运动会能够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如果上午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

我觉得小豆豆非常的幸运,拥有一个理解她的母亲。小豆豆在以前的学校被老师当成是“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我认为,小豆豆是一个童真的孩子,她很活泼、很好奇,正是因为她的活泼和好奇才被学校开除了。当她的母亲得知小豆豆被校方勒令退学时,并没有生气地对小豆豆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而是默默地寻找新的学校,并且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的呢!”让小豆豆可以不带着任何自卑情绪走进新学校。

正是因为童年的这段时光,改变了小豆豆——黑柳彻子的一生,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窗边的小豆豆》给我们呈现了一段成功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各种教育的失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是可塑之材,只是发挥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不同,只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所有的孩子都会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以前去朋友家玩的时候也是随便翻阅了一下,这个暑假,我自己买了一套合集。就选了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先看着。书中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理想乐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理想校长,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当然,还有一个既淘气又天真可爱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巴学园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它更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幻想的地方。小豆豆在这里学会了爱,生活和成长。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思考,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啊。小时候的豆豆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乐此不疲地开关桌子,站在窗边跟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但当我细细读着的时候,我就觉得眼前的小豆豆是一个多么天真、可爱、聪明、热情的小女孩子呀。所以,小林校长每次见到小豆豆时总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让小豆豆开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觉得小林校长特别了解孩子的心理,善于帮助孩子去掉自卑心。就从小豆豆与小林校长第一次见面时,小林校长能用4个小时的时间耐心听完小豆豆不完整的讲述,这也是一般人都不能做到的。

在书中,我更寻求到了老师在看此问题时反思到的`关于教育的一些契机和方法。善于教育孩子的教师、校长,会善于运用欣赏的眼睛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用激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承认的愉悦。当我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像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多半会被当成是坏孩子,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顺利成长和才华的展示。这也让我再一次进一步理解了欣赏和激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记得书中的小林校长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成人总习惯于替孩子安排、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全都套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即使有用,那又有多大的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虽然巴学园是几十年前出现在日本的学校,但是小林校长那种尊重、爱护学生,民主、平等、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放回原处》,小林校长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书中说到小豆豆因为上厕所时心爱的小钱包掉进厕所不舍,而找来工具自己淘腾起来时被小林校长看见了。第一次他在问明了原因后选择背着手像散步一样离开了,第二次他在得到的答案是还没有找到钱包时,他像朋友一样和小豆豆说话,让她记得把倒腾出来的东西放回原处,然后又选择了离开。在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看到这种场面不是选择制止就是选择帮助孩子,但只说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原处”的也只有小林校长一个人了,真心觉得这个小林校长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

《窗边的小豆豆》其实是一种理念的体现,虽然这种理念不可能一下子被社会理解并接受,但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小林校长做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而是要学习他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学习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精神,学习他能够放下身架与孩子做好朋友的魄力。

第5篇:高中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第6篇:高中读后感

读了卡耐基的作品后,我了解到这里一部教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书,这部书正好合适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学会该如何待人做事,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获得成功,也有利于融合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让他人幸福,也让自己幸福。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例如,面对朋友时,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尤其是当面对朋友的过失时,要存有一颗包容的心,正如卡耐基所说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会招致愤恨。”小心地处理所谓的“批评”。这就是与朋友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不过,在平时面对朋友时,该学会如何真诚地赞赏朋友,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赞赏,当朋友取得成功时,给予最真诚地赞赏,那是很令人感动的。“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小火花会燃烧起友谊的火焰。”卡耐基的这番话真的是直入人心。朋友是我们一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要珍惜,要懂得该如何对待这难得的友谊。

那么,该如何对待陌生人呢?当我们走进一个团体,走进社会,会遇到各种各样我们不认识的人,那该如何对待呢?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在大家处理同一件事时,必须尊重他个人的意见,友善的对待他人,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想法,所以只有当大家彼此尊重和友善,才会达成一致解决问题。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人性的弱点》整本书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气和自信。书看完后收益不少,然而自信心的增加则是最主要的收获。

卡耐基说:征服畏惧以及培养仪态、勇气和自信是教师的责任,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勇气和自信的最确实、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让他在一组人面前大胆讲话。我终于理解老师为什么锻炼我们在同学们面前讲话的能力了。

要战胜自我,建立自信,首先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它与自信紧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超越了它,变之为发奋的动力,我们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显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也有碍于我们与别人正常交往。我们之所以害怕在人群面前讲话,是由于我们害怕自己犯错,也害怕自己的发音,音调或姿态被别人嘲笑,这就是自卑的表现。克服这种自卑的一个办法是,告诉自己,这种行动让我们只会赚而不会赔,因为我们有可能成功,即使不成功,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向自己保证下次能继续,并做得更好直到成功。恐惧和忧虑是一种消极,失败的心态,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它使人盲目担心,害怕,最终在恐惧的逃避中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中消极的心态以积极成功的心态作为有用的武器,相信自己:你能战胜它,并且毫无困难。一个人的内心的想法非常重要,好的想法考虑到原因和结果,可以产生很合逻辑的,很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想法通常会导致一个人的紧张和精神崩溃。

其次,积极地自我暗示,提升自己的欲望。 心态决定命运,思想极其重要。只要知道你在想什么,就可以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在一天里,我们脑海中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觉得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我们就会害怕…… 生命并不单纯,我们应该选择正面的态度,而不是采取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切我们的问题,但不能忧虑。当我们被各种烦恼困扰着,整个人精神紧张不堪时,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应当记住:思想运用和思想本身,就能把地狱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狱。 要提升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标明每个欲望的强度,标明目前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并强化动力,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某个目标,使这种想法深入潜意识,并不断强化,成为自己思想中最强烈的一部分,这样,目标其实已经很接近了。

最后,我们必须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把超越自己的.成果展现出来。 真实自然的自己,才会有个性魅力。当你出现在别人面前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怎样表现,装出什么样子,才能让别人认可和满意?”还是“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就要真实自然地表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将决定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是否自由平等,也反映出我们是否具有个性魅力。

超越自我表现,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并敢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是有着重要前提的。那就是:我们必须积累必要的知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工作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也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一些常识。 写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学及大学的学习生活真的很重要,我们要早这几年里利用好这个安静的环境汲取知识,建立勇气和自信并不断超越自我,让自己富有个性和魅力!所以教师及学校的每次活动,每种想法都不是凭空的,都有着自己锻炼学生的目的和意图。作为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抓住机会锻炼自己;而中学生还小,难以理解他们的老师的教学,但那些会乖学生默默并主动参与每个不起眼的活动,这将受益他们的终身!

第7篇:高中读后感

《边城》给我印象的最直接画面就是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着碎花布衣的天真活泼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在青山绿水间生活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这个故事中最美丽的一条线索就是翠翠的爱情。翠翠在山水中成长,象一只轻盈的小兽,又象一只美丽的飞鸟,和自然融为一体。她的成长中虽然没有母亲的指导,但是人的一切情感不会因为没有母亲而停止,十五六岁的翠翠也在这样的年龄情窦初开,灵魂也开始在睡梦里因歌声而浮起。在那样的年龄,在那样的时代,翠翠无疑不是很明了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靠爷爷对她的观察与猜测来体会她的心理活动,见到自己可心的人却如一头小惊兽,一下子消失在山林里,由此而来,彼此内心的信息得不到沟通与交流,造成的误会便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爱她的两兄弟中的哥哥心怀失恋的剧痛而落入激流淹死,弟弟在失去兄弟的同时也得不到爱的明确回应而离家远去。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还是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小儿子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永远有多远?明天又有多远呢?读这个故事就象看一幅韵味悠长的国画,无论浓墨重彩还是轻轻刷过都足让人细细品茗。

《边城》所展示的不仅是湘西的山灵水秀,不仅是翠翠忧伤的结局,更多的是显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这沈从文向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构建的湘西,有着美好品质的人们的生命是闪耀着光芒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成人之美”。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

《边城》以其独特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用宁静清新的笔致将我们带进了青山绿水的茶峒,带到了诚挚淳朴的人们中,让我们随着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虽然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可能永远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但只要我们热忱的心灵还没有泯灭,只要我们还有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我们的生命也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性的美丽!也许,“边城”只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形式,真正的“边城”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要我们有向往,我们就有自己的“边城”。

第8篇:高中读后感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的哲理通过爱情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确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难怪《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说奥斯丁不知激情为何物,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正处于颠峰时期,而奥斯丁却把视线关注在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这明智吗?在当时的达官贵人看来这无可非议。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门当户对,此处的门当户对确切地说应是资产相当。于是,一个已婚绅士有一两个情妇,或是贵妇人们有几个消遣的情人也被当时社会所默认。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这一词来修饰。注重实际的人们始终以金钱作为信条,金钱至上方为他们的圣经,为之不惜赌上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钱成了地位的标志、有钱=有教养=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备做丈夫的一切条件。当贵妇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标榜自己的地位、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等的诸多美德时,她们决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美德得以形成的资本是钱,她们谈及金钱时,显现出蔑视和鄙夷,却不知自己的婚姻得以缔结不是因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作为她们丰厚嫁妆的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弥足的真爱……

第9篇:高中读后感

读完《巴黎圣母院》,我仿佛能看到到雨果所生活的年代时的情景。处于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社会,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人民群众不甘压迫,站起来同这两股势力英勇斗争。书中的副教主克洛德?孚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的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在这种大社会背景下暴露无遗,而小说中的吉普赛女郎拉?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作为反叛者的形象出现,是真正的美的化身。

作为一个反叛者,伽西莫多一开始也是束缚在副主教的牢笼里。伽西莫多因为长得丑陋而被抛弃,一个大脑袋上长满了红头发,左眼上长着一个肉瘤,脑袋缩在两肩当中,背是驼的,胸骨凸起,双腿蜷曲。因着这样的外貌伽西莫多被抛弃放在了弃儿木榻上,后来就遇到了克洛德。虽说克洛德是被激起了同情心才收养的伽西莫多,但这种同情也是在维护自己弟弟的基础上才成立的。克洛德在心里发誓,为了对小兄弟的爱,他一定要把这孩子抚养成人,万一将来小若望犯了什么罪过,也可以用这桩为了他才做的善事来补偿。所以,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眼里只不过是自己弟弟的替罪羊,但在伽西莫多看来,克洛德在他生命里是以父亲的形象存在的。

当伽西莫多长大成人以后,克洛德就让他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虽说这倒霉的身体障碍使他孤单一人,但自从有了钟的陪伴,伽西莫多成了圣母院的快乐的钟乐奏鸣家。他尤其喜欢那口大钟,每当克洛德让他去敲钟的时候,他就无比欢乐,他在那里把自己舒展开来,就像鸟儿在阳光里展开翅膀一样欢乐。但这个工作使他不完美的生命里增加了一种残疾--聋子。钟声震坏了他的听觉,这使大自然留给他的惟一开向世界的大门,永远地关闭了。这道门的关闭,把那条能深入到伽西莫多灵魂里去的惟一快乐与光明的亮光隔绝了,他的灵魂沦入了深深的黑夜!

人生的不幸,没有泯灭伽西莫多的善良,他在爱斯梅拉达被送上绞刑架的时候,把她带到圣地去避难。虽然伽西莫多之前也曾绑架爱斯梅拉达,但那是在克洛德的指使下做的。爱斯梅拉达会在伽西莫多犯错被众人唾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伽西莫多也能够在爱斯梅拉达处于危难之时救了她。当他勇敢地救下爱斯梅拉达的那一刻,爱斯梅拉达就是他的宝贝。此时此刻,伽西莫多的威武健壮征服了曾经驱逐他的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幸的人相互接触,相互帮助,这是多么地和谐、美好啊!

在说到伽西莫多的善良与友爱,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他所仰慕和喜欢的女子--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是一个流浪儿,带着一只公山羊,以街头卖艺为生。爱斯梅拉达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因为不忍心看到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就主动接受甘果瓦作为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便保全他的性命。当伽西莫多在烈日下遭受鞭笞口渴而呼求时,只有爱斯梅拉达把水送到这个丑陋的敲钟人的嘴边。然而,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被当时的教会、法庭污蔑为“杀人犯”、“女巫”,并被送上绞刑架上。由此可见,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冷酷无情!

伽西莫多在救下爱斯梅拉达后,两人在教堂里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在消除对伽西莫多的恐惧后,爱斯梅拉达也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伽西莫多在教堂生活了这么多年,他对教堂的一切都很熟悉,他仅仅靠着那些凹凸不平的雕刻的支持就能爬到教堂的最高处,他敏捷的身手就像一只壁虎爬在陡峭的墙上似的。靠着这熟练敏捷的技巧,伽西莫多经常会在教堂外的墙壁上摘一些花送给爱斯梅拉达,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意是深刻的'。当伽西莫多感觉到爱斯梅拉达感受到他所带给她的快乐时,伽西莫多欢快的敲起了所有的钟,那一天,大家被这一阵轰鸣的钟声惊醒,而伽西莫多也爬到那口大钟上,随着大钟的摆动欢快地飞翔!

爱斯梅拉达的遭遇在乞丐们中间得到很大的怜悯,乞丐们听说要修改法律处死爱斯梅拉达时,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来救她,可是伽西莫多不知道实情,誓死守护着爱斯梅拉达,不让爱斯梅拉达受到一点伤害,伽西莫多是那样的珍爱爱斯梅拉达,把她视为珍宝,想要把她藏在自己的身后,让她免受刑罚。可是当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被送到绞刑架上,看到克洛德铁青的脸上迸出的魔鬼般的笑容时,他非常痛苦。他想起克洛德有塔楼的钥匙,想起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黑夜偷袭,克洛德在他心中的尊敬、感激、忠诚,使他无法平复自己的心情。这种矛盾和挣扎没有让伽西莫多放弃对克洛德的怀疑。最终,他用自己的双手把克洛德从塔楼的高处推了下来。同时,他口中还喃喃道:“都是我爱过的人啊!”故事的结局,伽西莫多也随着爱斯梅拉达而去,终于与自己爱的人永远地在一起!

伽西莫多在为爱斯梅拉达报仇时,心里是相当矛盾的。因为克洛德在伽西莫多的心里的权威,以及伽西莫多对克洛德的依恋,是无可比拟的。这是出自维特家族关系的那种儿子的孝心,毕竟克洛德收养了孤苦伶仃的伽西莫多;也是出自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迷恋,从小伽西莫多只接触过克洛德一人;这更是一种报恩思想。虽然克洛德对伽西莫多苛刻,但也是从小到大养育他的人,但是,现实社会的压迫以及克洛德的邪恶,被伽西莫多一一见证和经历,所以伽西莫多会反抗起来,克洛德便由此送了性命。

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反叛,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叛,对封建王朝和教会的反叛。他们善良、友爱、舍己为人,但在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下,牺牲了自己。可是,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追求人性的完美与和谐,追求纯洁灵魂的浪花,必将在大海中凝聚新的力量,成为社会主流!

第10篇:高中读后感

在过去的35年中,美国出版家曾印刷过20余万种书籍,大多数是极沉闷的,许多是亏了本的。

我不是说“许多”吗?一位世界上最大的书局的经理最近对我承认说,他的公司积累了75年的出版经验,还是每出版8种书倒有7种是亏本的。 那么为什么我还敢冒险再写一本书呢?而在我写好之后,你又为什么要费事去读它呢? 两个都是很有道理的问题,待我回答它们。

为要清楚的的解释著述这本书的经过及理由,我难免免要简略地重复你在汤姆士导言“成名的捷径,中所已读过了的几件 事实。

从1912年起,我在纽约为职业及专业男女举行教育课程。最初,我只举行演讲术的课程这种课程的目的在于用实际经验训练成人在商业面洽及团体中,能站着思想,更清 楚、更有效、更镇定地发表他们的意念。

但渐渐的,经过几季之后,我觉悟到这些成人固然迫切地需要有效讲话的训练,但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在日常事务及交际上和人相处的艺术的训练。

我又渐渐的觉悟到我自己也深切地需要这练。我发现在回想那些年的情形,我对于手段及了解的一再缺乏,不禁惶惑。我真希望20年前在我手中有这样的一本书!那真是一件无价之宝了!

人际交往恐怕是你所遇见的最大问题了,如果你是一位商人,则尤甚。是的,即使你是一位会计师、家庭主妇、建筑师或工程师也是这样。数年前在 卡内基基金会资助下所作的`调查及研究,发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实,这件事实,后来又由卡内基技术研究院另外的研究所证实。

这些调查显示,即在这种技术工作面的工程中,一个人的经济成功,约有 50%是由于技术知识,约有85%是由于人类工程——即人格及领导人的能力。

有好多年,我每季在费莱台尔费亚工程师俱乐部举办课程,并且也在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纽约分会开班。总计约有1500以上的工程师参加我的班。

他们之所以到我这里来, 是因为在他们多年的观察助之后,最后发觉了在工程界 ‘得到报酬最高的人,往往不是懂得工程学最多的人,例如, 我们可以用每周25元至50元的代价雇用工程、会计、建 筑,或其他专业的技术能力。

市场上永远积满着这种能力, 但除了有技术知识之外再加上发表自面意念能力、担当领 袖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的热情的能力--那个人的收入能力势必增高。

当美国石油大玉洛克菲勒在事业的盛年告诉渤罗许说: “应付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正如糖或咖啡一样。”“因而我愿意对那种能力付酬。”他说,“而且酬金比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多。”

你不以为此地每个大学都要设立课程来发展世上最宝贵的能力吗?但如果此地只有一所大学为成人设立一种那样实 用的课程,至作者执笔时止,那一定跳过了我的注意。芝加 哥大学及青年会联合学校曾举行调查确定成人究竟要研究什 么。

那项调查费了25000元美金及两年的功夫。调查的最后 部分是在康乃提克的梅吕邓镇举行,这地方被认为是一个典 型的美国城镇。梅吕邓镇中每个成人都被访问过,并请他们回答156个问题,诸如

“你的职业或专业是什么?你受教育 的程度如何?肋口何利用闲暇时间?你的收入多少?你的嗜好是什么?你的志愿是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最喜欢的 学科是什么?”等等。

那项调查显示。健康是成人最为注意的,第二种兴趣就是人,如何了解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使人欢喜你,如何使他人随从你的意愿。

所以举行这项调查的委员会决定为成人在梅吕邓举行一 种这样的课程。他们竭力寻求关于这一题目的—本实用的教 本,但是,一本也找不到,最后他们去找到了一位世界著名 的成人教育家、问他是否知道有合乎这一层次所需要的书。 “不,”他回答说,“我知道那些成人需要些什么,但他们所需要的书却从未有人写过。”

以我的经验而知这话是对的,因为我自己也已经费了许多年功夫,寻求一本实用有效的关于人际关系的手册。

因为这种书不存在,但我已经试写了一本《人性的弱点》,为我授课所用。今天,我又写《人性的弱点续集》这本书,我希望你喜欢它。

为预备这本书,我曾读过所有我能找到关于这一题目的材料:从由狄克斯的报纸信箱问答、离婚法庭的记录、父母杂志以至亚佛斯德教授亚特勒及詹姆土的著述。

此外,我又雇用了一位受过训练的练的研究员,费了一年半功夫,在各图书馆中读我可能遗漏的东西,钻研各种心理学专集,浏览干百篇杂志文章;搜索无数的传记,要确定各时代的大人物如何应付人。

我们读过各时代的伟人传记,我们读过一切伟大领袖的人生记事,自凯撒到爱迪生。我记得仅仅是关于罗斯福的传记我们就读了100多本。我们决意不借时间、金钱,要发现自古以来任何人所已用过的关于交友及影响他人的切实经验。

第11篇:高中读后感

此书以三国人物为背景,以刘备在商场的打拼史为题材讲出了营销及管理的一些知识及法则。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以七课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创业者所应具备的自我修养,从这章内容可以得出作为个人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命运。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是积累起来的,命运也是前期工作的结果体现。其中我对第二课印象深刻,第二课描写了一向嫌贫爱富的叔,在刘备考上“大学”之后突然慷慨热情相助,并说出了“自助者天助”这一句。让我意识到:想得到他人的帮助,首先得提升自己,要值得他人相助。没有人会对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感兴趣。所以不要抱怨别人有贵人相助,是你不值得相助。如若自身不足,又怎能引起贵人的注意?其他几课就不一一详述,从中可得到如下道理:1、心在哪里,你的财富就在哪里;2、真心对待他人,收获一片忠心;3、相信自己,相信未来;4、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5、不要怀疑成功,永远激情澎湃。

当你在创业时,问问自己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在客观的环境中利用所有能用上的资源怀着激情的态度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我们只是沦落在鸡窝里的鹰,终有一天会展翅翱翔。

作为本书的第二章,以《把梳子卖给和尚》为引子,董卓、吕布及刘备三人的销售史告诉读者创业在具备的素养之后,作为企业家最重要的便是一个高尚的人格。我想此书这样的排版意在强调企业家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在成功之前先讲明没有高尚的人格终会玉碎宫倾。不过我想当今社会应以高尚人格放在第一章,只有具备了人格才有资格谈创业的七大素养。现今社会地沟油、毒奶粉、各种食品的劣质品层出不穷,就在于这些做企业的人缺乏社会道德,没有社会责任感,终在残害国人。对于这类人法律绝对不容姑息,应严惩严判。

从箍水桶的原理讲了团队的重要性,一群臭皮匠组成的团队远比一群诸葛亮但各自为战的团队来的优秀。第四章讲述治人者如何治人,管理是门控制游戏,要想在这门游戏中胜出,首先要设计好游戏规则并善加利用。第五章从兔子(员工)与胡萝卜(奖赏机制)的故事讲述了胡萝卜的用途及种类,个人对这章颇有兴趣,受益匪浅,原来给员工奖赏竟蕴含着这么多的道理。从兔子与胡萝卜的故事引出若干个奖赏道理,其中“奖赏要适度、过度奖赏是纵容”这个道理令我深刻。(其中糜竺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当记之,“对一个极度饥饿的人来说,给他第一碗饭是救命,第二碗是满足,第三碗则是毒药。等到他吃第三碗饭时,饭的.价值对于他而言,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他哪里还能体味”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呢?所以过度的胡萝卜不仅没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使得兔子们一个个变得骄奢淫逸起来。作为管理者必须先弄懂胡萝卜的含义,否则不仅无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反而惹出许多麻烦;您给他们的不是快乐,而是毒药。”)的确,对于一个温饱都有问题的人给予他丰厚的报酬,他会心存感激,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小有富足时报酬的多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追求的也许是尊重、归属及享受。此时报酬就起不到激励作用了。

如何有效授权。刘备过度放权给吕布最终导致吕布完全控制住了徐州公司。对于员工要懂得放权,让手下人大胆做事,自身从杂事中解脱。但是却要掌握核心资源,随时了解大的发展动态,才能运筹帷幄,事态发展尽在掌握中。之后几章从关心员工情感,寻找人才、销售理念以及寻找自己的经理人等做了详解。职业经理人就是稳健做事,突出一个“正”,老板突出一个“奇”。两者分工明确。这也就是为什么老板不能兼职首席资讯官的原因,也就是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

这里特别提出一点,在第十三章中“4C”与“4P”的比较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原来的“营销4P”分别是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这里重在强调产品,以产品为中心满足顾客需要。这里提出了新的营销理论即是4C:顾客需求(customerneedsandwants)、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4C是以讨好顾客为中心。在这个服务型的社会,4C显得越来越重。顾客真正需要的,使我们能够给他的、某种想要得到的利益。此书还以‘巧妻常伴拙夫眠’做了一个例子,女人并不需要一表人才的男人,女人真正需要的,是男人能够给她的、某种她想要得到的利益。比喻的确很贴切。

不过个人对于这本书的某些地方不敢苟同,譬如在第九章写“红脸关公的由来”,既然是由于性格分析而得出来的红脸关公。对于“跳槽”的来历,此书既然写的是因为关羽从曹操那儿跳走了,所以后人把离职后投奔新公司称之为跳槽,这完全有误导人之嫌。还有成君忆貌似对女性有点偏见?(详见第十一章《痛恨职场美女的五个理由》)居然把因为看美女而压线、撞杆也怪罪于美女的问题,真是让人笑话。对于以上几点请允许我有自己的意见。

此书写出了管理营销的一些道理,但不免有点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所举例子全都是作者虚构,没有说服力。如果能举出一些当今企业家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例子,兴许会更能让人信服。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觉得不对可摒弃。总的来说此书写出了营销管理的一个基本思路及大纲,无论是自我定位素养还是开始创业到最后发展壮大,都需要不断的管理,任何一个阶段的错误都可能功亏一篑。营销管理蕴含着众多东西需要学习,其中奥秘还有待自己体会。

第12篇:高中读后感

书的序言中提到,海鸣威说过“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序言作者的说法是“但是显然,我们还是能从《老人与海》中读出不少的象征意义出来。”这不失为一种解释,我也因此另有一番自己的看法。

也许在人们看来的“勇气”,“无畏”的“战斗精神”,只是作者所勾画的人类宿命——与命运抗争而又悲剧结局的一种解决而已,甚至是那段著名的独白:“人尽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奈的对抗。老人的生活与海联系在了一起,那是不是可以说是海束缚了老人呢?漫长的等待却等不到回报,老人还是在期待着一条大鱼,老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

扛着那面“仿佛永远象征着失败的旗帜”,老人等到的“胜利”又是什么?就连自己最终的收获,那条大马林鱼,也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一副骨架和一个送给孩子的头骨。老人说,我昨晚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觉自己胸口什么东西碎了……到了最后,看着海湾里和垃圾一起漂浮的鱼骨,那位太太说,我从来不知道鲨鱼有这么漂亮的骨架。

除了失败,还是失败。作为读者,我的眼里看到的是无尽的失败。作者仿佛在揭露这样一个“秘密”:人类即是失败。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地向一个方向奋斗,终究都会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得到一个与自己预期不符的结果。这种不完美即是令人痛苦的根源,也是我看到的《老人与海》的主题。

作者的用意难道就止于此了吗?我看不是的。满眼的失败后面,潜藏的是对胜利最真诚的渴求。海鸣威所描述的这个老人与海的简单世界也许正是我们复杂的现代社会的映像。老人的失败仿佛也是每个人经历的缩影。这就像一个警报,时刻提醒着世人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生活的目标与意义。毕竟,我们还要胜利。

写到这里,我的感想也算是结束了。我的观点也许有些与众不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部现代作品,对其的理解绝不能局限于一点。同时,任何人也不能说自己的理解就是完美的,正确的。对待任何一个作品都可以多层地来剖析。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才是合适而恰当的。

 2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读书,我喜欢灵动优美的诗歌,喜欢荡气回肠的小说,喜欢严谨朴实的科普杂志,喜欢幽默风趣的漫画......我仿佛就是那个“饥饿的人”,在那一个个跃动的文字中汲取着营养: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中,我读到了动物的聪慧、灵敏;从名人传记中,我学到了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从寓言故事中,我收获了一个个为人处事的良方......

前不久,我读到了一本《老人与海》,刚刚打开这本书,作者海明威的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称之为打不败的人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慢慢地走近了那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

圣地亚哥是个靠捕鱼为生的老渔夫,可命运似乎给他按下了“不幸”的按钮,他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我想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不愿意再出海捕鱼了,而他却没有放弃,在第85天他决定去深海碰碰运气,他凭借着娴熟的钓鱼技艺,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是这条鱼实在太大了,圣地亚哥没法把它拉到船上,反而被它拖着渔船在海上飘了三天三夜。在这三天三夜中,他经受着饥饿、受伤、鲨鱼群的袭击,可面对困境,圣地亚哥又一次表现出了他那顽强不屈的硬汉本色:没有食物时,他钓海豚生吃海豚肉;手上被鱼绳勒出了血,他仍然紧紧拽住绳子不放。大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鲨鱼群他也不怕,他用鱼叉和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他就用船上的小刀刺鲨鱼,小刀掉入海中,他又举起球棒击打鲨鱼......直到把鲨鱼群赶跑。最终,他带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到了他生活的小镇。

故事中的圣地亚哥老人,自信、乐观,坚持不懈,让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奶奶今年66岁了,可她从不服老,每天和她的老年舞蹈队中的奶奶们,一起跳舞、敲鼓,那股子韧劲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奶奶就喜欢上了十字绣,她说练十字绣能够锻炼一个人的耐心。我家客厅的《百寿图》、《时尚》《梅兰竹菊》《黄金满地》......都是奶奶绣的。去年开始,她又下定决心要绣一幅《清明上河图》。爸爸知道了劝她:“《清明上河图》太长了,人家绣了几年都没绣好,你这么大年纪了,就绣绣小一点的吧。”可奶奶决定的事,是不会改变的。她每天一有空就坐在小桌子前,手一上一下不停地绣着。有时还把十字绣带到床上,我们都睡觉了她仍然不停地绣啊绣啊,终于在今年的九月大功告成。这幅十字绣的作品现在挂在了我家的客厅里,它长3.5米,上面有2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5条大小不一的商船。每一个到我家来的客人,都会被这幅精美的十字绣所震撼。

读着圣地亚哥的故事,看着奶奶的一幅幅十字绣作品,再想想我自己遇到一点困难时就想要退缩的模样,不禁感到一丝惭愧,我想,在这些老人们的身上,都有着那样永不言弃的精神,作为少年的我们又怎能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呢?

第13篇:高中读后感

故事中的主人公——弗雷德,是美国邮政的一名普通邮差,相貌极为普通,但工作十分敬业。他以把工作做得最好为前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人的承认与赞赏;坚持服务至上,在带给服务的同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使服务具有人性化;同时,在不增加支出的状况下,透过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客户带给超值的服务,让每一天都成为自我的代表作。

1。在工作中认知自我。邮差弗雷德的平凡,以及在他平凡的岗位上所做的点点滴滴平凡的事,这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做到,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小事的重要性,结果一事无成。我想之所以《邮差弗雷德》一书能感动那么多人,能在众多励志书籍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平凡的,但只要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知自我,相信自我,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所作为。

2。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弗雷德始终勤奋而快乐地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也不是为了得到升迁的机会,反而因此损失了一些个人的时光和金钱,但他没有抱怨,而是一向在努力的工作,并品味着工作给他带来的快乐。弗雷德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正是这种追求乐趣的精神使他的工作变的更搞笑味,也使他更加热爱自我的工作。弗雷德和他的工作方式,对于当今社会任何期望有所成就以及脱颖而出的人们来说,都是极为实用的象征。因为我们每个人也一样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享受快乐。

3。在工作中懂得尊重。弗雷德使邮递员这一普通的职业变得无尚光荣。又如中国的普通士兵雷锋、售票员李素丽、管道工徐虎等等,都让他们的工作有了尊严,也让他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其实,对工作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工作是完美的,工作不仅仅能满足人们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更能满足人们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比如稳定感、归宿感等,当然,也许还有成就感。每当念及过去的岁月,我们不禁感叹生命的那份匆忙和短暂,“独伧然而涕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去获得心灵的那份满足感,让每一天都在充实的忙碌中度过。不论对这份工作是否喜欢,不论是否会得到升迁,不管是否有抱怨,我们都就应尊重自我所从事的工作,尊重自我的生活。

4。在工作中学会创新。邮差弗雷德会根据业主的作息习惯对信件和包裹进行保管和投递;他会根据业主的职业特点提出个性化的邮政服务资料;他会利用自我的.休息时光拉近与业主之间的距离。弗雷德已经成为创新服务和增值服务的代名词,很多企业都设立了“弗雷德奖”,专门鼓励那些在服务、创新和尽责上具有同样精神的员工。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了用金钱来衡量自我的价值,很多人通常相信:只要有足够的金钱,总能够做成一切事情。但生命中真正有好处的挑战是:在竞争中能够以智取胜,而不是靠钱出头。要想赢得胜利,务必发挥自我的想像,在工作中进行思考,用创造性的工作来代替资本,只有在工作中揉入了自我的思想,工作才不是一件简单的无味的事情,而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

主人公弗雷德是一名邮差,他的职业普通而不起眼,但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工作中,弗雷德处处为客户着想,甚至细致到客户都想象不到的地步,这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到的,只有像弗雷德那样真正从内心里热爱自我的工作,真心期望自我能为人们做点儿事的人才能作到。所以真心期望社会上再多些像弗雷德这样的人。

当代社会,物欲的极度膨胀令越来越多的人把追求物质的丰富当成了生活的全部,自私、狭隘、冷漠的风气渐长,正直、忠诚、热情离我们渐远,职责感的弱化让人们学会了寻找借口,随之而来的是诚信的稀缺。对于员工的私心、功利性、实用性、拜金拜权的思想,我们不能仅简单地反对,还要用心引导改造他们。因此我们更渴望在当代社会和企业中有越来越多的“弗雷德”。所以对于社会和企业中的“弗雷德”,我们要挖掘认识他们,肯定宣传他们。并构成一种“弗雷德”文化。要成为一个“弗雷德”,不难,他不受你职业的约束,只要你有一颗“弗雷德”的心,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想他人所想,思他人所思,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凡事别总记着回报,而应多想奉献,这样整个社会上就会构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弗雷德”,这个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邮差弗雷德是一个平凡、忠诚、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正是他的出现,使原本普通的邮差工作变得不平凡,也使他自我的形象变得非同一般。读过这本书,使我深有感触。

古人说过,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也恶小而为之。邮差弗雷德正是从小事做起,从不起眼的小细节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善。他和我们的雷锋一样,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然而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让人们从平凡中看到了伟大。

第14篇:高中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本享誉全球的商业经典之作,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美国陆军中尉安得鲁罗文临危受命,历尽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古巴丛林中找到了加西亚将军,完成了送信这一神圣使命,为打败西班牙侵略者立下了卓越功勋的故事。

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至今畅销不衰,始终被人津津乐道、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的答案,就是因为每个时代都在寻找"罗文",各个国度、各个行业都在推崇和呼唤"罗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爱岗敬业、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就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就是顺应潮流、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需要具有这种精神的人,需要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学习、弘扬、践行这种精神,为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认为,世界上到处都有"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从书中了解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之人,也不是那些权高位重之人,而往往是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主动进取、忠诚敬业的员工。工作中怎样去寻找这些员工,那就要象瓦格纳上校一样去了解、信任、知人善任、培养他们。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既要学会写信,又要学会送信。对待上级,就要学会罗文的敬业精神、主动创新精神,义无返顾地送好信,始终不渝地忠诚上级;对待下级,就要学会麦金莱总统的豁达大度、信任无忧精神,相信和信任下级;对待单位工作,要学会瓦格纳上校的知己知彼、知人善任精神,了解手下人员,忠诚上级领导。

"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书中的主人公罗文在接到送信的任务后,不提要求、不讲条件,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国家,历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前进中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熔铸着心血。这种奉献精神,在1XX年前的战争时代需要,在和平发展的年代需要,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时期更是迫切需要。这种奉献精神军队需要,企业需要,政府部门更加需要。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既然肩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重担,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真意为祖国出力,就要像罗文那样,不怕吃苦受累、不怕困难重重,脚踏实地、拼搏奉献,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崇高的价值追求,献身于科学发展的宏伟大业。具体到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倾其所能、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上成为一个甘于奉献、尽职尽责的人。

罗文接到命令后,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不屈的毅力,置生死于不顾地勇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为教师工作,虽说不是什么要害部门,但关系着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的培育,任重而道远,所以,只要我们选择了教育,选择个教师这个称呼,我们就要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忠诚于教育事业,用我们饱满的热情、永远的童心来呵护孩子们,用我们的爱心来践行一个教育人的职责。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你非要辱骂、诅咒和没完没了的贬损不可,那么你为什么不辞职哪?当你身处局外时,你可以尽情发泄。但是,我请求你,身在其中时,不要诅咒它。当你贬损它时,你身置其中,那么你也是在贬损自己。"就如我们昌乐二中的师生,从他们的口中,听不到一个关于二中不好的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所在?忠诚!如果说,生命力使人们前途光明,团体使人们宽容,脚踏实地使人们现实,那么深厚的忠诚感就会使人生正直而有意义。

罗文在送信的`长征路上,不仅要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凶险的社会环境,情况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他思想僵化、观念陈腐,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那送给加西亚的信很有可能就石沉大海,甚至落入敌人手中。教育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的思路、办法和成效,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实践经验的积累、时代要求的转换,我们要做到善于创新,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主动了解新情况,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开拓自己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法则,那就是:"只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忠诚才有信任,只有主动才有创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这本书以一种足以让所有人信服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一种极为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人才价值观,使我深刻感悟到"罗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的态度直接体现在工作的质量上。让我们停止无谓的抱怨,收拾好心情,从头开始,从现在开始,忠诚于你要做的每一件事,不时完美自身,做一个现代的罗文吧!

第15篇:高中读后感

《物理世界奇遇记》这一本书通过一个普通市民汤普金斯先生在梦中的奇遇和一个教授的若干篇演讲,介绍了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主要领域——相对论、量子论、统计物理学、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基本粒子、大爆炸理论等。全书语言幽默生动,深入浅出,具有良好的科普性,非常适合读者阅读。

此书是一本儿时的读。,神奇的大师——盖莫夫,一位俄裔美国物理学家,曾经预言了宇宙由大爆炸创生而留下了余烬(微波背景辐射),也最早提出了生物遗传密码的概念。在本书中,他又将普通大众领进了一个新奇有趣的物理世界。

由于我们的爱丽丝——汤普金斯先生很容易在聆听或思考抽象的物理问题时酣然入梦,也就将我们一次又一次带到了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梦境,一个个想象中的世界:一个速度的极限(光速)比我们的慢得多的小镇,以致在那个世界里相对论效应(时钟变慢、长度变短等等)变得显而易见、普通平常,甚至根据同时性来判断凶杀案也变得不那么简单;或者一个直径很小而简单的宇宙,体验时空弯曲而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并随着这个微型宇宙迅速膨胀和收缩;或者一个量子的丛林,因为量子常数很大而不得不面对一只量子老虎的无数影像;或者从一个原子跳跃到另一个原子并加入那里的快乐的电子部族,却一不留神与一个正电子同归于尽;还碰到了那个出名的麦克斯韦尔妖,看着他如何恶作剧,将老教授杯中的啤酒的熵减少;甚至还可以和那位古怪的老木雕匠一起,摆弄那些红色的质子、白色的中子和绿色的电子,随心所欲地制作他们想要的原子核;而在那个幽深的狄喇克的电子海洋里,聆听他与海豚的对话……

当然,对于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来说,光速不变、弯曲时空、量子效应、宇宙大爆炸、测不准原理、隧道效应、泡利不相容……是无法用理性去认知和思考的,而更像是童话世界里那些五彩斑斓的泡泡,当然也无法理解我们的主人公汤普金斯先生为什么对老教授的女儿更感兴趣了。不过,盖莫夫真的好像是从书中跑出来的一位魔法师,将现代物理学那些抽象的理论以及复杂的数学点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使普通大众在经历了一次次奇妙的旅程后,对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宇宙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也是现代化的认识。

《物理世界奇遇记》是20世纪科普经典收藏。20世纪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创新性成果为标志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水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世纪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英雄世纪,一大批别具一格的科学大师风云际会,相继登场,使科学的舞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风采。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催生的原子弹,使社会公众了解了科学的巨大威力,也促使人类认真地审视科学,了解到科学必须要与人类的良知,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造福于人类,才能有利于和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类更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携起手来保护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是20世纪阶级社会发展观进步的一个重大的事件。

回顾20世纪科学走过的道路,从突飞猛进的科学创造,到科学与人文伦理的深度撞击,形成与人文精神交融并进的局面,最终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同寻常的篇章。

20 世纪诞生的科学和思想大师所取得的非凡的科学成就、创造的充足科学和思想养分,孕育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人们可以跟着爱因斯坦、薛定谔、伽莫夫、沃森、温伯格、霍金等等科学大师的生花妙笔去领略科学创造的历程、登攀一个个科学顶峰的征程和科学高峰的神奇景观;可以跟着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思考知更鸟的命运;可以跟着萨根去观察宇宙和生命……。今天这些科学大师和思想大师大部分都已离开了我们,但那些优秀科普作品是他们留给后代的不朽的精神财富。

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肯定是一个全球化、知识化的世纪,也是科技国际化、网络化的一个时代。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人类唯一的发展道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精神将交叉融合,世界的文化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东西方文化将会在激荡过程中进一步融合升华,创造出具有国际化,又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在未来15年,中国要基本完成向一个创新型国家过渡。建立创新体系、创新机制配套的基础是要大幅度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科学素质,把我国庞大的人口负担真正转化为无可比拟的创新人力资源。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传播普及科技知识、科学精神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倡导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中国科学院也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有义务整合全院资源努力把科普工作做大、做好,为国家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出版社是科普图书出版的一支战略方面军,应该大有作为。《20世纪科普经典特藏》把原汁原味的经典科普大餐奉献给新时代读者,辅之以中文点评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希望这些经典著作能给读者以启发,开拓读者的科学视野,更希望这些经典著作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推进我们自己的原创科普和科学文化作品的创作和出版。

我们对人们把“时间简史”,这样的书当成科普读物来读,勉强去读的结果就是一头雾水之后随意的曲解。而此书却不同作者把深奥的相对论用一种生动有趣的理解方式,讲述起来,让读着可以通过联想更容易的理解相对论的基本思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