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5 07:14:40

第1篇:伤仲永读后感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个五岁的小孩竟能作出诗的文采和思想资料都用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后好好栽培,长大后必成大器!

可仲永的父亲可不这样想,他靠着儿子做诗挣钱。“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出了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仲永只靠自我的天分,后天不努力,导致“泯然众人矣!”的可悲结局。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玉虽有完美的品质,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进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块一样微贱。美玉即是如此,何况人乎?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我的天资,而不去努力奋斗,也只能一事无成。天才可能变成庸才,而庸才不学习就会变成蠢才。

此刻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仅有此刻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出路。所以,努力学习吧,因为知识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第2篇:伤仲永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一课,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最终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讲的是一个名为方仲永的农家小孩儿,天资很棒,五岁就会作诗了!结果呢,他爸拉着他天天去别人家做客,收礼,让仲永写首诗给人家。不久之后(七八年),他的写诗本事渐渐下降,写的不如原先好了。又过了几年,便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了。

唉!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居然沦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啊!

最终一段发表了作者方仲永而联想起来的道理:我们都是平常的人,并没有骄人的天资,可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奋斗,去拼搏,不也一样能够成为伟大的人吗?如果没有天资,也不努力,那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吗?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小学的一件事——一位同学,刚刚入学时学习很好,屡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于他太过于骄傲,一次考试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宝座,从此,一退再退,最终成绩再也上不去了。

这件事不就是给我们的警告吗?——无论过程如何,努力了之后,你终将会成为那个成功了的方仲永。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会成这样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说:“仲永,上天赐给他的才能胜过了其他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有才能的人许多,但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为普通人,那么,如果普通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的话,会怎样样呢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决定了人一生的价值。

第3篇:伤仲永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伤仲永>。

<伤仲永>,是一篇关于后天教育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要书具,于是他的父亲便向邻居借来了文房四宝,没想到,方仲永拿起笔写了四首诗,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父亲把这首诗拿给了乡里的秀才,秀才看了以后,大大夸奖了这首诗,从这以后,只要人们指一个东西,他就能做出古诗来,他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于是便拉着方仲永,去四处做客,别人给他钱让他作诗,过了两三年后,再让方仲永作诗,他就做得不如原来的那样好了,等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方仲永生下来虽然受到上天的眷顾,天赐予他了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的`大脑,可是他没有接受后天良好的教育,从一个天才变成了普通人。方仲永变为普通人的因素不只是他自己,更大的责任应该是他的父亲。方仲永的父亲为了那一点小小的利,就把这么聪明的孩子葬送在童年,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再看现在的父母,哪一个不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周末还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方仲永父亲的观点和现在的父母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不管是什么年代都要让孩子接受知识、学习文化。悲哉!方仲永之父!

第4篇:伤仲永读后感

《师说》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一个人生来不可能会是人才。方仲永小时候天资过人,堪称“神童”!但上苍赋予了他的只是天资禀赋,如果后天不拼搏、不努力,再优厚的天资也会消失殆尽。

方仲永五岁时突然能出手成诗,展露出惊人的才华,但由于目光短浅的父亲“不使学”,同县人只是“渐渐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加上自己不思进取,最终令人叹息地沦落为“众人”。方仲永的天资比一般人聪明得多,但即使再聪明,要是后天不接受系统的教育、自己不够努力,也必然会成为愚昧无知的人。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的'学问再渊博,如果不继续学习,就注定要逐渐落后。仲永的事例给人们以警醒:“不勤奋学习就会落后”是一个公理。不论什么时候,不管你目前拥有多少学问、多大成就,你都需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唯有如此,自身才会日趋完美。

爱因斯坦,科学界伟大的圣人,科学史上与他比肩的人寥寥无几。可他曾经是一个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的“笨”孩子,被老师们认为“无药可救”。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12岁就验证了毕达哥拉斯定理,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那么A等于x加y加z。勤奋工作是x,y是娱乐,而z是把嘴闭上。”这略显风趣的话是爱因斯坦的人生信仰,这恰恰造就了“伟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方仲永的鲜活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不管你目前境况如何,永远不要放弃学习!不学习,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终生学习,提高自我,是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最直接、最切实际、最可行的方法。

第5篇:伤仲永读后感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做足了“读”的功夫,第二环节“解”就顺畅一些了。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接着小组内交流,解决一部分难点,然后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程老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再小组内讨论,当学生真的无法解答时,他才进行讲解。讲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着又随机检测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听懂了。这样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以为自己详细讲解了,学生就听明白了。殊不知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异。程老师不厌其烦地检测、检测,再检测,直到每一个学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会转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平时也有检测,还句句落实,一般抽测每组中的'差生。人数多,容量看起来多,但是对同一个学生的检测却缺乏反复检测的耐心。当这个学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或我经过解答之后,想当然地以为他听懂了,就没有再次检测。

程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前两个环节,用时最多,而第三个环节“悟”——通过解题“伤”,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他们来说“读通”和“理解内容”是难点和重点。真正读懂了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师告诫我们,前两个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学习,这是基础。

如此朴实、稳稳当当的一堂课,让我看到了程老师耐心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赶进度的浮躁。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学生累,老师也累。

第6篇:伤仲永读后感

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我感触颇深。文中讲述了一个世代以耕田为业的五岁儿童方仲永,在“未尝识书具”的情况下,做出了“传一乡秀才观之”的好诗。却又在“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沦落为普通人。

读完后,我才明白那个“伤”字,是哀伤,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对天才的告诫,是天才堕落后的千年泪。我也为他而伤,伤仲永那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天才沦为庸人的'父亲;伤那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最终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如果仲永的父亲有长远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绝四处拜访,努力学习,我想他绝对能取得一番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仲永一样的先天禀赋,哪怕只有一点,我也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即使没有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绝不会让弥足珍贵的“通悟”二字静静流失。这是最可怕的,庆幸的是它永远不会丧失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有拥有过它。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要比万中无一得“通悟”再“不使学”间悄然离去的方仲永强许多。我们虽然没有他聪明,没有他的才华横溢,却有着比他更长的求学路,比他更坚忍不拔的意志,更光明的前途。

《伤仲永》是一篇议论文,是为所有求知的人写的训诫,天才读后,会更加努力;普通人读后,会永远忘记自卑。人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堕落的天才,不过是反面教材罢了”。

第7篇:伤仲永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做《伤仲永》。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叫做方仲永的小孩,从小天资聪慧,五岁那年便作了四句诗。面对这样一个聪明的“神童”,他的父亲却并没有让他学习,而是拉着仲永拜访乡亲,写诗赚钱,结果使仲永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的故事。王安石为此感到很惋惜,于是写下了《伤仲永》。

这篇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认为,仲永最终成为了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教育,他的父亲为了赚钱而耽误了仲永的学习。有一句古话说:“学无止境”,一个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天生就掌握所有的知识,如果不去学习,最终必定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仲永身边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平凡的人,通过努力的学习,也是能和仲永一样的。而仲永不去学习,即使不失去年幼时的才华,也会被身边的人追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们就像仲永一样,天生比较聪明,比其他的同龄孩子稍微强一些,来到素质班后也可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但如果我们有好的条件,学习机会又把握在自己手里,却不去学习,或者不认真学习,那么我们就会被身边的其他同学所追赶、所超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我们有像仲永一样的才智,这是一件喜事,但如果我们成为了第二个仲永,那就是一桩“悲剧”了

第8篇:伤仲永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通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当初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就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了……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让仲永继续使学,继续努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一位大诗人,能与王安石相提并论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设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邻居们不花钱来求他来自己家里作诗,也就不会让仲永的父亲贪钱到极点,以至于荒废了一个好人才,设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第9篇:伤仲永读后感

一个月之前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上了一堂《伤仲永》。这是一堂观摩课,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花架子,没有令人望之兴叹的所谓创新设计,有的是令人感动的朴实、踏实。正如程翔老师自己所说,听了他的课,人人都学得来,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读、解、悟——三个非常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老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这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己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自由读、指名读、展示读、齐读,对于稍微简单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过了。因为齐读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达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其实这样整体的'检测是不准确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础差的学生在第一步就无法达标,后面的环节,他就更加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浑浑噩噩状态。长此以往,信心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渐渐消失殆尽,这样差生就只能更差。

第10篇:伤仲永读后感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该文大意为一个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儿童,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四周乡邻不禁啧啧称奇”。于是方仲永父亲每日带他“环谒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一事无成,令人们无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剧值得每位教师和家长认真思索。略作分析,我们便不难想见,“神童”仲永在不断向世人展示其超群才华之时,肯定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夸奖的话语、钦羡的目光,足令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的少年飘飘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处炫耀,无心功课,最后追悔莫及,只有徒叹奈何。

诚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夸奖与鼓励,只言片语的表扬也许可以让孩子获得肯定和激励,今后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可以让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旁人一句经意或不经意的夸赞使得不少名人伟人的生命历程从此峰回路转,精彩迭现。但是,片面夸大褒奖的作用并不科学,是不可取的,君不见即使天资聪颖、禀赋奇佳如仲永者,终日被夸赞的.溢美之辞所包围也难免使才华消失殆尽,更何况诸多普通儿童呢?

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先天条件、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四方面的综合效应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过人天赋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被淹没于一片赞扬声中;家长又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他实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是,仲永“十二,不能称前时之文”,成年后已“泯然众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历史烟尘,仍然带给我们今天的教育许多鲜活生动的启示与思考,不是吗?

第11篇:伤仲永读后感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的是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他智慧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非常好的文章诗句。方仲永的父亲为此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却没有意识到要让方仲永进一步接受更多的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词才华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差不多一样了。

这件事情,揭示了天分与勤奋的关系。天分和勤奋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好的天分必然是重要的,有天分的人,只要付出比平常人少一点的努力,就能轻易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如果一个人有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更容易实现别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有天分也要努力,如果不努力学习和工作,有再多的.天分也会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的。

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分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他们的天分可能很是一般,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论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他们小时候都不是什么“神童”,但是他们都是科学的巨匠,是后人的榜样,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些成功的背后,就是他们的努力学习、勤奋刻苦……

有天分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没有天分,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一个人,再有天分也好,但如果自己不勤奋,必干不成大事,甚至养活自己都非常困难;相反,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天分,如果勤奋学习,刻苦用功,也一样可以成功!

第12篇:伤仲永读后感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着作,虽是古文,但读起来会令人回味无穷。

这篇课文写方仲永长不到5岁时,就闹着要墨、纸、砚,他当即写四句诗,并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了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人们让他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都能立即写好,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花钱让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可利图,就每天让他给同县人作诗,不再让他学习。过了几年,由于不能学习的仲永,作出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几年,他作出的诗已平平谈谈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

这篇课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从小就懂事,会作诗,是有天赋的。有天赋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终却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贪图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来不当成一回事,不让孩子接受后天的教育。从而倒致孩子从天才论为变成了平庸之辈。然而,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但他们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努力学习,从而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伟大人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伟大科学家爱迪生胡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告诉我们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了:后天学习对于人成才的重要性!作文

第13篇:伤仲永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一课,我深深为仲永这个人才感到惋惜。

仲永天资聪明,甚至能在没学过习的情况下做诗,但他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的父亲只为了眼前一点小利而耽误了仲永整个前程,这是错误的。

另外,文中写道,仲永因为不学习而无法成功,那我们平常人没有仲永那么高的天资再不好好学习不就更没希望了么?!

所以它给我的启示是:不能为小利而误大事;如果不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成功!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像仲永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还不如了。”

今天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一课,我深深为仲永这个人才感到惋惜。

仲永天资聪明,甚至能在没学过习的情况下做诗,但他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的父亲只为了眼前一点小利而耽误了仲永整个前程,这是错误的。

另外,文中写道,仲永因为不学习而无法成功,那我们平常人没有仲永那么高的天资再不好好学习不就更没希望了么?!

所以它给我的启示是:不能为小利而误大事;如果不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成功!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像仲永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还不如了。”

第14篇:伤仲永读后感

一个天才儿童,因他的父亲贪图蝇头小利,不让他学习,终日带着他四处拜访同乡,题诗赚钱,以至于他到弱冠之年沦为庸人,平庸无奇。王安石所撰《伤仲永》就讲述了这么一个十分令人叹惜的故事。

学完了《伤仲永》一课,我不禁对方仲永感到惋惜,本来天资聪慧,若后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学习,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学大家,甚至有可能与当时的王安石、苏轼相提并论,却因父亲贪利、短见,“不使学”,而使其成为泛泛之辈,大浪淘沙,被埋没在历史的沙滩上。

方仲永后天没有学习,从天才变成庸人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从笨蛋变成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三四岁时还不大会说话,有点迟钝,上学后,还笨手笨脚的,经常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经常受到嘲笑。接下来爱因斯坦醉心于几何学,忘了游戏,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数学定理并自己证明的世界里。上了大学后,他热衷于物理学。他毕业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爱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都沉浸在物理学问题的思考、研究与证明上。他出门时,口袋里总会有几张纸和一支笔,因为他散步时也在思考,这样以便于及时地将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记录下来。爱因斯坦26岁时,他发现了“相对论”,后来又相继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重要的人物。

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出于勤奋。”方仲永虽为神童,但后天没有学习,未加以磨练,身上的光环便渐渐暗淡,直至“泯为众人”,而那些不是天才、神童的人,如若不学习,那就更糟了。所以,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就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天资有多么聪慧,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否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15篇:伤仲永读后感

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论述了人的先天才能和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对吾辈教益匪浅。

天才到底是什么?虽说余已过不惑,但偶还是认为这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悲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爱迪生以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思之,不禁汗颜。倘若灵感不光顾,岂不是俺们的汗水都白流了?还好,姓爱的并非只他迪生一人在说话,还有个叫爱因斯坦的,这个爱也说过一句话: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再思,确也是。你可能不是天才,但你却可能成功。如是,吾心释然。

想俺四十余年光阴,书也读了些,人也见了些,神童不少,天才不多。王荆公晓得个方仲永,然其父不使学,终泯然众人矣。哎,咱也别老拿孩子说事,你如若摊上这么个老爸,也只能由命了!只是可惜了仲永那孩子!

俺倒也附庸风雅,与琴书画无缘,硬是和棋搭上个边,说到玩棋的,以前有个吴神童,有幸碰到段执政,渡洋学弈,后竟自独步天下;又有个高丽神童李,入曹府深造,数十年也无人能敌。此二人,不可不谓天才!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们执着、他们进取、他们拼搏、他们坚持不懈,---总之,他们成功了,你说他们是天才也就不为过,因为他们以前确是神童!好脑壳,爹妈给的,打小又不让咱混吃混喝,见天叫咱黑的白的,直弄得咱是天才咱怕谁!

然则却也知晓神童若干,终未进身天才,个中原委,莫衷一是,余生也愚,不明就里,乞明者明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