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4 07:53:40

第1篇:《我们仨》读后感

读《我们仨》第二部分有感:用情至深,之前没读过,当时觉得太过深情,不适合我等爷们读,这次在武威一禾书店拜读,当真被打动。原来一个人身边至亲离自己而去就是这样的孤苦、失落。这样一个古驿道的梦,这么突然,这么残酷无情,把杨绛先生内心失去亲人的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也许就是这么如梦幻泡影。杨绛先生的文笔有种独特的跳跃和灵动,初以为真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慢慢才知道这是杨先生用自己的回忆给“我们仨”重新安排了一场告别仪式。在那里,圆圆、锺书还是那样调皮、鲜活,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杨先生的内心柔软全部击溃。终于无法不面对现实,收拾好心情,重新整理我们仨相处的一点一滴,好好的生活。

杨绛和钱锺书的爱情令人艳羡,两个高智商学者之间的爱情,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唯一无二。老乡加校友,杨女士当初也是才女加名门。选择了老乡大才子,甘愿照顾钱先生的后半生,真的让人感慨姻缘真实神奇的东西。曾经有个女孩说想跟我住在一起,做好吃的,两个人偎在沙发看电视,每天就这样。结果我无动于衷。我们之后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终于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后来,又有一个女孩跟我说,如果两个人总有一个先走,她愿意自己先走,这样不至于落得一个人孤苦伶仃。这是我听到这个问题最快的回答,不假思索,仿佛她一见到我就托付终身。我是否应该珍惜这份信任呢?

第2篇:《我们仨》读后感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杨绛的文字,清新脱俗,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便是归本,珍惜。我仿佛看到杨绛夫妇正坐在无限好的夕阳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镜,柳树在晚风中飘扬,他们在人群中不是最显眼的,却有着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气质。

第3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严严冬日,它似一抹春风,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寒假。

这本书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我们仨,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第4篇:《我们仨》读后感

昨晚看本书看到了夜里十二点多,看到杨先生描写阿园去世的文字,不禁泪如雨下,不能自已。妈妈的爱,永远伴随着她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即使是六十岁的老人,始终是一个孩子。依然有着孩子的调皮,稚嫩,全部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最亲的人。杨先生记得女儿去世的年纪,六十岁欠两月。这样的数字恐怕也只有母亲能够记得住了。

杨老师一家三口的生活让人羡慕,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却过得十分幸福,这就是家,是能让每个人向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只有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一生以书为伴,不受世俗的束缚,做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一点让人特别羡慕。

杨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况下,多次组织中关村大讲堂,还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长夜,她是怎么样度过的吧,每每想到这个场景都觉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没有生离死别该有多好,可是如果没有生离死别又有谁会重视情感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会让我们能够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杨先生自己所说,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虽然他们都不在了,可是还有回忆可以作伴。

而现在,杨先生应该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心爱的丈夫和女儿团聚了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第5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杨绛先生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第6篇:《我们仨》读后感

周日一天看完这本出自杨绛先生的小册子,知道杨绛是从《围城》开始,一本几乎家喻户晓的书籍被改编成电视剧后又火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像我这么不爱看书的人都知道了钱锺书以及跟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杨绛先生。在去年追忆杨绛的过程中对她的生平又增添些了解,一直想看看她写的书,这本《我们仨》被再次映入眼帘,但一拖又是一年。

一天看完一本书,现阶段的我显然还没有这个能耐,是因为这本书准确讲应该算一篇长篇散文,回忆了一家人一辈子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度过的那些艰苦而又快乐的日子,平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

这个标题本计划由一家三口合力完成,各自写一部分,在钱媛写了一部分后因病去世,第二年钱老也相继离世,于是任务就落在母亲身上,时隔四年后她在92岁高龄完成写作并发表出来。

网上对本书的评价很高,特别是从专业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给予高度评价。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母亲、一位妻子对家人的深深思恋,在家庭里表现出的温暖亲情,对相聚的呵护与期盼。

第7篇:《我们仨》读后感

16年杨绛先生走的时候就像看看这本书了,但是最近才偶然打开这本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读完。

开篇就是杨先生的梦境,有点云里雾里,但是读着读着,那些意象我竟然都能理解了,船作墓,柳别离。心中所思,梦中所见。呕心沥血,不能自己。读到杨先生描写自己心脏从胸腔爆出来,自己又将涌着热血的心脏按回去的时候,泪水已经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杨先生在孩子丈夫面前装着坚强,别过脸,还是哭地一塌糊涂。

而后是杨先生对我们仨一生的浓缩,有阳春白雪,也有人间烟火。那个年代的压抑和痛苦,在杨先生一家这里,变得只是一段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又细水长流的时光,他们从这难水里面只取一瓢,那幸福.感恩的一瓢。

世界以痛吻,而我们仨以文字,笑声,忍耐,珍惜,感恩去回报。尽管我们也知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那又何妨,我们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彼此拿出最好的一面坦诚以待,此生足矣。

感谢杨绛老师,感谢你们仨,我以后也会向您学习哒,你们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却永远活在了我们读者的心中,并被大家所羡慕呢。

第8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钱钟书(Pop)、杨绛(Mom)、钱媛(圆圆)。一本记录先生一家三口家常点滴的书,没有华丽的言语,感觉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却泪目不堪,原本是钱媛住院期间想写的回忆录,然而或许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钱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他们仨人就此失散了。于是由先生延续完善了这本书。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仨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先生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如此让人羡慕的一家子,博学多才,正直善良,温暖亲切。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是幸运的,两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对什么坎坷磨难,没有戾气,只有温情。先生总是轻描淡写,甚至总能感受到他们苦中作乐的幸福。先生和钟书相处的陌生,实在是让人太羡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远迁就包容对方。一辈子,实在难得。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爱、有情、有趣还有调。他们这一家实在是太让人向往。

第9篇:《我们仨》读后感

从朋友那里偶得《我们仨》这本书,认真拜读之后,我思索良久。

对于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实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于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杨绛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

我佩服她对万事万物淡然处之的超脱,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论周遭境遇高低始终保持真我,静守自己的一片天空。用杨绛翻译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可以称之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敬佩她在面对繁华时的从容,面对坎坷时的沉着冷静。人活一生,酸甜苦辣都会经历,于是能敢于面对者,才是真正的见过“大世面”。所谓见过大世面,不是无知者无畏,也不是楞头青式热血沸腾,更不是退缩者的看破红尘,而是经历磨难后的坦然,是经历风雨后对自身的修持,是承受悲欢后,对生命的敬畏!善待自己,不忘初心。杨绛先生便是如此。

一个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从她们身上时时会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杨绛先生真可谓是见过大世面的女中豪杰!

第10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第11篇:《我们仨》读后感

用了三个小时停不下来的节奏看完。在读完《围城》之后品读这本书,才能领悟这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的感情。一开始的小船客栈和不断的噩梦是形容作者女儿和丈夫疾病缠身一程一程的送他们走,其中的悲伤无法言喻,文章大部分都是易懂的白话,每个简单的小菜谱每封寄托思念的家信和每次见面互相取乐的“小石子”。和父亲亲如哥们的钱媛女士工作认真生活中可爱,为父亲画像画的尤其是好,在病痛之中还总是形容自己丑圆,自己吃不下饭还担心爸妈。杨绛先生在至亲走之后忍着难过把他们之前点点滴滴的生活一字一句记录下来,还原了他和钱钟书老先生在国外辗转留学之后生下圆圆以及回国之后所有的经历。

可以看得出对爱女和丈夫深深地思念。从那些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和搬家的经历中,体会到文学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一寸光阴一寸金”但他们也是苦中有乐,简单的西餐,牛奶红茶,日子过得跌宕起伏却也有小资情调的一面。一家三口互相学习也互不打扰,争分夺秒读书看书积累。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子书,截取了一些我喜爱的句子和道理,看到很多评论都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动情的感人瞬间,我也泪目,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女儿做了母亲也是为了体会和回报自己的母亲,“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珍惜时间和光阴珍惜身边的亲人吧!

第12篇:《我们仨》读后感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让我泪流满面。第二部我几乎是留着泪看完的,亲人的相继离去让先生内心装满了太多太多痛苦吧。人生是如此的不易,如此的孤独,假如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牵挂,生活苍白无力的快要失去活力。感动于先生和钱先生的伉俪情深,感动于钱媛和父母的骨肉亲情,正是有了这些纯粹的情感,生活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苦难中有快乐,挣扎中有甜蜜,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借用刘墉先生的.话“孤独使人成熟,孤独使人面对天地,孤独使人面对心灵,孤独使人面对生命。我们由孤独来,往孤独去。又总是被这世界、人群环抱着,稍稍往远处想一想,就不再孤独”。

回忆大抵是最无用的东西,可偏偏只有回忆才能让我感受到你曾到我生命中路过…

想来,这些年蹉跎了多少时光,现在体会到读书带来的踏实宁静,现在读也不算晚。多读书 读好书 定下自己的读书目标。

第13篇:《我们仨》读后感

世间所有感情中,唯亲情的爱最为热烈,最为持久,最为真挚。

真情流露的文字,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比得过和家人在一起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更为强烈的感觉了吧,因为亲情,总是血浓于水的。虽然平淡,但是真实。百味人生,才叫日子。

当爱情在生活的蹉跎下,依然保鲜,融入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真真正正的变成亲情之后,依然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杨先生与钱老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更是我们这辈人望尘莫及的,说成奢饰品也不也过。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好的娘,唯杨老一人。最真的生活,最善的亲情,最美的仨人,唯“我们仨”一家。

仨个人的亲情,在杨先生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在仨个人的生活里,总是那么有滋有味。你们在,我就在。在一起,就是一切。

我想,这才是一家人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流露吧。只有家人才是最懂你,最爱你的人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吧。

第14篇:《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带给我复杂的感受,会跟着它开心的时候欢笑,跟着它悲伤的时候流泪,跟着它的离别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朴实无华才能显出情感的真挚,才能真切的打动人。钱钟书一家三口的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全书以梦魇般的古驿道开头,杨绛先生天天的梦魇,感觉到她内心的极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而后失散,年迈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跟先生相继去世,更是伤心悲痛。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这份凄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而后,杨绛先生用了平淡朴实的需要回忆了他们的过往,刚结婚随钱钟书先生去牛津,两个人自己第一次做饭,称自己笨,每天早上钱钟书都会为杨绛先生做好早饭,苦中作乐,志同道合,而后有了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三个在一起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为这个家庭幸福感动的同时让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别人觉得你苦,但是你们苦中作乐你们觉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因为我们仨在一起。只要我们在一起,这就是幸福,永远幸福!

第15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书表达了一个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一个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一是挚爱亲情的浓墨抒发;二是爱国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宁和凸现。作品用朴实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态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家,才是最好的港湾。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