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如果不医治,恐怕将要严重起来。”桓公回答说:“我没有疾病。”扁鹊退出后,桓公说:“医生喜欢治疗没有病的人,想借这个来表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肌肉里面,如果不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公不理睬,扁鹊退出,桓公又不大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如果不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公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望见了桓公转身就往回跑。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肉之间,用药湿敷或热敷,药力是能够到达的;在肌肉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够到达的;在肠胃里面,是火齐汤的力量能够到达的;在骨髓里面,那是主管生死命运的神决定的,没有办法医治。此刻病已在骨髓里面,我所以不请求给他治疗了。”过了五天,桓公周身疼痛,派人到处寻找扁鹊,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注释:
1、扁鹊(que):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o)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终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
2、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样办,怎样样。
3、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4、肌肤:肌肉和皮肤。
5、使:指使,派人
6、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所以。
7、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石针,那里指用针刺治病。
8、益:更加。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我的本领。好(hào)——喜欢。(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我的本领。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10、功:本领,功劳。
11、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到达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2、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13、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7、恐:恐怕,担心。
18、还走:转身就跑。还(xuán):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19、寡人:古代君主对自我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20、遂(suì):于是就。
21、故:特意。
22、将:要。
23、及:到达。
24、有间:间,四声,有间,一会儿。
25、立:站立。
26、索:寻找。
27、是以:以是,所以。
28、应:答应,理睬。
寓意:
对待自我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理解批评,防患于未然。
中心思想:
讳疾忌医,有了病,必须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必须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对待身体,要善于吃苦,对待言行,不要专挑好听的和喜欢做的!时时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改正才会有提高!
解析:
《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喻老》篇是韩非用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来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文章。“喻”指的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一种方法。在《喻老》篇中,韩非将《老子》哲学中的一些命题注入了新的资料,克服了原有的消极玄虚的唯心主义糟粕,改造并发展了其中的朴素辩证法,同时还把现实斗争中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韩非在阐发《老子》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命题时,提出了“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之后,他又引用了一些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来说明这一观点。《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其中的一则。《扁鹊见蔡桓公》以二百字的篇幅,分为五个层次叙述了一个结构完整而意味隽永的故事。从“扁鹊见蔡桓公”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为第一层,是故事的发生,写扁鹊指出蔡桓公有病,但桓公却怀疑扁鹊此说的用心。“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代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扁鹊,古代名医,姓秦名越人,又称卢医,鄚县(位于今河北省任丘县)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传说中黄帝时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即下文的桓侯,名封人,蔡国国君,公元前714年至前695年在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引此事时作齐桓侯,与《韩非子》异)。
扁鹊指出桓侯有病并非凭空妄说,“立有间”一句证明了医师对病人有过一个观察容貌气色而后诊断的过程。此时桓侯的病症尚在表皮,只须药物热敷即可除去。但桓侯对于这种萌芽状态的疾病并未引起重视,他先是断然否认,自称“寡人无病”;又在扁鹊离开之后,把这位其时已负盛名的绝代名医看作沽名钓誉之徒,认为扁鹊“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就真正是讳疾而又忌医了。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为第二层,是故事的发展,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肌肤,扁鹊复见,桓侯不予理睬。“居十日”三字,反映了桓侯之病所以由腠理发到肌肤经历的过程(以下几个层次含义与此同);“扁鹊复见”一句说明他对桓侯采取的是负职责的态度,并未因为桓侯断然否认有病而放弃对他的谏劝治病;“君之病在肌肤”,回应前文“不治将恐深”,这证明了扁鹊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虽然此时桓侯的病症也还只是在肌肤,用金针石针就能够治疗,但扁鹊的话仍未引起桓侯应有的重视,他不仅仅未予理睬,并且对扁鹊的做法表示了不悦。
接下来的“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为第三层,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肠胃,但桓侯依然不加理睬。再往后的“居十日”至“臣是以无请也”为第四层,是故事的高潮,写桓侯之病已发展到骨髓,酿成不治之症,扁鹊也感到无可奈何了。这一层起首就写“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证明了桓侯之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连扁鹊这样的名医也无计可施。接下来写扁鹊“还走”的做法虽然引起了桓侯的惊奇,然而也仅仅是对扁鹊行为的惊奇而已,他并未理解这一行为的含义,更没有觉察到问题的严重,因而只是“使人问之”,而毫无求医的意向,可见他的思想已经麻木到了何等的程度。以上数句说明桓侯之病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中尚可奏效的治疗方法。最终指出桓侯之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而非人力之可及,同时也是交代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从“居五日”至“桓侯遂死”为第五层,是故事的结束,写桓侯病重身死。扁鹊多次谏劝桓侯及时治疗,桓侯均未采纳。
一向到遍体疼痛之后才“使人索扁鹊”,但已为时过晚,最终不治而死。扁鹊逃秦,一方面说明他对桓侯之病实已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统治者惯常的迁怒与诿过的做法深感畏惧。故事至此虽戛然而止,但它却留给了我们极为深刻的启示。它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于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以致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桓侯之病正经历了这样一个由隐蔽向显著发展的过程。
它由腠理而至肌肤,由肌肤而至肠胃,一时虽造成彻骨之痛,但病情却仍在不间断地逐步发展,以致由肠胃而至骨髓,发生了由量向质的转化,最终使桓侯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此外,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认真听取意见,尤其是听取有远见卓识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而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则是取祸之由。试想桓侯若是听取了扁鹊的提议,即使在病入肠胃之时,也还有救治的余地,决不至于丧命。正由于他拒绝了扁鹊的正确提议,才惹下了致死之祸,使扁鹊这样的名医也回天乏术了。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全文以桓侯之病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叙述了病情的发展、扁鹊的再三谏劝以及桓侯的执拗态度。每一层次中对于病情的叙述既是上一层次的必然发展,又为下一层次作了必要的铺垫,显得自然而合乎情理。在语言运用上,也显得平直而贴切。作者意在叙事,全无夸饰的形容,扁鹊敏锐入微的观察,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桓侯固执不知变通的态度,虽不事词藻的修饰,却都写得自然明白。说理部分也采用逐步深入的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写得脉络清晰,确切可信。最终以扁鹊逃秦,桓侯体痛遂死作结,无一赘言而使结局顺理成章,主题顿然显豁。
赏析: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资料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经过扁鹊“四见”的局势,经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我,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我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理解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我的缺点和错误,虚心理解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一样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我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资料,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零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所以,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蔡桓公,即田齐桓公,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到达鼎盛。
第2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
扁鹊觐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我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到达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到达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到达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此刻病在骨髓里面,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第3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
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我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能够治好;肌肉里的病,能够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能够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此刻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本文标题:扁鹊见蔡桓公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