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经济危机

句文网    发表于:2022-10-18 11:04:12

又到了给学生讲罗斯福新政的时候了,其中牵涉到的关于经济危机的问题尤令我头痛。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几十年,一向不得其解。看教科书,却越看越糊涂。以己之昏昏,怎能让人昭昭?之后,想起东坡先生跳出庐山的教诲,经过独立思考,全面审视,自以为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条叙于下:

封建时代,经济以小规模农业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很多自由农民虽然占有生产资料,但生产分散,生产力低下,往往仅能自给自足,没有多少东西可卖,对市场的依靠度不高。至于手工业和商业,和市场的联系虽然紧密一点,但其规模也很有限。农业、手工业产品也相对简单,不需要其他多少部门的配合就能完成生产。所以,封建时代的生产就不能称为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不足、物资贫乏,是封建经济的常态。这种经济是低水平的、没有前途的经济。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在大资本的运作和组织下,生产由分散渐趋集中,一线生产者专务生产,不再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有所变化,比如给工人以少许股份),以出卖劳力挣取工资为生。生产力不断提高,这时的生产就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而是为市场销售而生产,为变现利润而生产。它需要社会大众的购买,很多复杂产品(如汽车)也需要社会多个生产行业部门的合作才能生产出来,也需要发达的金融业来支撑,所以是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工业化,农业的地位退居其次。生产本事、效率大幅度提高,很多物资不再贫乏,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是,资本主义却会因为生产过剩而发生经济危机。

教材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决策权在投资者自我手中,政府不得干预(自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本家为了生存和追逐利润,容易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国内外民众的购买力总是有限的(即市场容量总有饱和的时候)。当许多行业的生产远远大于消费之际,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之时。于是,生产停滞、贸易缩减、资本家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

失业意味着失去收入,民众收入越减少,就越没有购买力,越没有购买力,生产就越不能恢复,生产越不能恢复,民众就越没有收入,如此恶性循环……

于是,卖不掉的保质期限短的或实在剩余而廉价的东西只能忍痛毁掉(我认为那种“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为了维持商品价格而故意销毁商品”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何是好呢?

按照我们教材的逻辑,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也应当社会化,即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样,由政府来高瞻远瞩,通观全局,统一规划,统一制定和发布指令性生产计划,生产和销售的所有环节都由政府掌控,似乎这样就能避免那种由于资本家之间争夺市场而出现的盲目竞争,从而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避免生产过剩。这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正是这样做的。没有私有企业、没有个体经济,劳动者以全民或团体的名义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似乎应当有主人翁精神),政府大包大揽、统购统销,避免了盲目竞争。

结果如何呢?确实避免了生产过剩(顺便也消灭了私人剥削和贫富分化),但却出现了生产不足(苏联的军火除外)。市场上物资短缺,票据时代的存在就是明证。其原因,大概是忽视了人性自利的一面,公有制大锅饭的体制无法激发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进取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今日我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同病,所以政府要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革)。

在生产过程中,私有制的自由放任容易出现过剩的危机,公有制的大包大揽又容易出现不足的危机,那么,经济发展的出路似乎在管与不管之间了?问题是,管多少,不管多少?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这中间的度,实难把握!

但无论怎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资本主义开始收束了,社会主义开始松放了,两者都被迫发生了变革,像是在互相靠近,互相借鉴。一收一放之间,就分别有了罗斯福的“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时代,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向西方学习,不再是清一色的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又开始了。所以,此刻的中国,照样有生产过剩的可能(我们已经看到过中国菜农任由蔬菜烂在地里之类的报道),如果过剩到必须程度,谁能保证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所以,当今之世,经济危机已不再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这就是我们今日不断听到“去产能”、“供给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之类声音的原因,也是贸易战之下,我国政府要和美国谈判、并在谈判中有时也愿意作出承诺和让步的原因(我们至少也需要美国的市场)。

经济是一头怪兽,既需要驯服,更需要有让它自由奔跑的空间,这大概是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共识。另外,从理论上讲,政府经过宏观调控,让节制生产和刺激消费双管齐下,经济容易正常运行。然而,有时候过热的消费(如信贷消费)又会带来过热的生产,导致生产过剩。

经济问题真是复杂!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担当什么主角以及此主角的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们并无共识。

真话刺耳,但能让人不糊涂。也许我仍在糊涂中,望有识者教我!(作者:魏忠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