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7 09:14:08

第1篇:语文教案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十三课,一起读课题。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上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老人很勤奋。

生:他很有毅力。

生:他很坚强。

生:他很自信。

师:这些印象是怎么得来的?

生:读书。

师:对,读书得来的。

师:老师没想到他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天游峰。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天游峰的一节,用书上的话回答。

生:在第二节。

师:“像——”读读,你们觉得天游峰怎么样?

生:险、高。(板书:险)

师:张老师这么高的山是不敢爬的,上次上黄山,不敢上。这句话怎么读?

指名读。

师:为什么好不得意?

生:觉得自己的勇敢,因为我爬上了。

师:其实这一节描写的是什么?

生:生活环境。(板书:环境)

师:这是一写人的文章,既然是写人的,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出场。

师:什么叫出场?你们看过戏吗?

生:要有前奏、敲锣打鼓。

师:读第三节,看看他是怎么出场的?

生读。

师:很有意思啊,他怎么写的。

生:他是借助扫路人的声音写出他的出场。

师:为了老人的出场,他用声音来铺垫,这使我想起了一首诗:“恰似―――烟波浩渺――”。

继续读,老人怎么样的?

生读。

师:作者怎么描写老人的。

生:(读)从是外貌上来描写的。

师:读后觉得老人怎么样?

生:很清贫。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很质朴、褐色的衣服。

师: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与一般的扫路人一样啊。第二次写扫路人在哪里?

找。

生:第八节。

师:纠正读音:“削”。与第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第二次写得清楚,面色黝黑。

师:我奇怪了,第一次时间早,第二次晚,天色越来越黑,却写得越来越清楚,为什么?

去读第4-7自然段。

生:作者第一次只是简略地看一看,第二次老人把他领进了自己的屋里,为他沏了杯茶,他们成为知己了。

师:一杯茶就贿赂他了?再默读思考。

(生默读)

生:他一开始简略地看一下他穿什么衣服,第二次写仔细地看了。

师:为什么要仔细地打量?

生:那层层叠叠地路,却扫上扫下,我很佩服他。

师:那山高不高

生:高。

师:游客爬上去都感到气喘吁吁、半途而返。

师:读一读第六节。

生读。

师:从第六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很乐观,他却说“不累,不累”,说明他爬习惯了。

师:难道他真的不累吗?

生:不是。

师:看看他怎么说的?

生: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说明什么?

生: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引读: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他把扫路当成了一种享受。

想想第三节,他扫地时“哗――哗――”一般人很累。节奏很快。把扫路当成了什么?

生:一种乐趣。

师:对作者来说是什么?

生:一种启发。

师:想读吗?

生:想。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师:有没有谁出老人对工作的热爱?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想听我读吗?

师:听老师读,哦,不,看着老师读。

师范读。(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我找个瘦点的同学。

生:我读我读。

(指名读)

师: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感到不累呢?

生:我把扫路当成看风景。

(生鼓掌)

再指名读。

师:我正在看他对我笑?把工作当成享受。很腼腆。为什么天不黑的情况下,我能看出大致的容貌,天越来越黑,却把老人看得更清楚了。

生:他一是一般的人,这么累的工作却很喜欢。因此,感动了作者,才仔细地打量他。否则是表现式的,轮廓式的。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了扫路人?找一找看一看,这些文字里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默读。

生:(读第十节。)

师:是啊,我能舍得走吗?

生:不舍得。

师:这节你感受到老人怎样?

生:老人很热爱祖国。看祖国的山山水水。

生:扫路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走。

师:老人说,他早该退休了。却舍不得走,(引读――)这是哪儿的?

生:天游峰。

生:老人很喜欢天游峰。

生:他很热爱大自然。

生:他喜欢天游峰的每一个地方。

师:(再次引读第十节)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老人太热爱这里了,你能读出来吗?我们换种方式。来跟我比一比。我普通话考了九十多分,播音员的水平,你们能比过我吗?

生:能!

师:比过我的方法是什么?孩子们,好好读吧。

师:推荐两个最好的跟我比。

生:我推荐我自己。

师:为她的自信而鼓掌。

(女生读。男生读)

师:我读前喜欢咳嗽两声(扮老人相,呵呵)。读。三人谁读得好?

生:老师。

师:还有哪里写老人?

生:我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三十年后,老人多大了?

生:一百岁。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老人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特别健康。

师:神仙,老神仙。

生:自信。

师:能把这种自信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朗声大笑”怎么笑?(生笑)把老人的大笑读出来。

师:老人是怎样的人?

生: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人。

生:是个勤劳的人。

生:他是个自信的人。

师:他要活到一百岁。这节课,我们也和游客们一样,游兴未尽。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青头的话,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真心去帮助别人。

4.了解反刍现象。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蟋蟀和牛的图片、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你喜欢旅行吗?你到过哪里旅行?谁愿意向大家讲讲你的旅行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又惊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激疑。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为什么要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对读,互相检查读书效果。

4.讨论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感触最深?再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

2.认读生字词,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检查自学情况。

3.指导写字。相机指导:用“换一换”的方法可以记住“堆、怜、吞、眯”四个生字。重点指导:旅,右边部分共六笔,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不要将这两笔合为一笔。胃:上下结构,下部“月”的第一笔写成“竖”。

4.将自己从本课中积累的词语写入“我的词语库”。

四、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在草地上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行。这节课我们随同红头和青头再作一次旅行。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中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1)读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找出描写青头的有关句子标记下来。

(3)读句子,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青头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理解课文。青头的动作:蹦到牛身上、不顾疼痛爬起来大声喊,又跳到牛背上、爬到牛背上用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为了朋友,青头不顾个人的安危。)青头的语言:“躲过它的牙齿……吞到肚子里去”“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青头教给红头脱险的方法,给红头鼓气,从精神上鼓励它,让它不害怕;青头知识丰富。当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是战胜困难的力量。)

(4)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①自由试读。

②生生互评。

3.了解反刍现象。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反刍现象的认识。

(2)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jǔjué)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通常称倒嚼(dǎojiào)。牛、羊、鹿和骆驼都是反刍动物。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红头的紧张、着急的心情,读出青头的真诚、勇敢和沉着。

四、想象表演,深化理解。

1.想象: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与青头还会说些什么?

2.讨论交流。

3.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加上合适的动作把整个故事表演出来。

4.学习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人人都离不开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要多交好朋友……)

五、课外延伸。

阅读、收集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第3篇: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4篇:语文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从军行》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五)尾联:

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四、布置作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

三.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课堂小结: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四、布置作业: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1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第5篇:语文教案

一、情况分析

· 1、幼儿已学过诗歌《摇篮》,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过仿编其它诗歌的经验,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摇篮 》。

· 2、多数幼儿已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联系的事物告诉老师,能力较强的已开始学会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 3、多数幼儿讲述时用词较为准确,但表达不很流畅。

· 4、部分幼儿未能养成主动讨论,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如庄涛、艺友等)

二、活动目标

· 1、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优美形象,增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2、要求幼儿运用学过的动词,结合已有的经验仿编诗歌,并能通过画画、摆图等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 3、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摇篮 》》。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 1、集体活动:

·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名称,引入课题;

· (2)复习朗读诗歌;

· (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激发幼儿对仿编诗歌的兴趣;

· (4)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学习仿编诗歌;

· (5)幼儿上来仿编诗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集体将仿编较好的诗歌朗诵出来。

· 2、延伸活动:

· (1)摆图仿编

· 水平一:能用教师提供的底板做摇篮,画出相应的宝宝卡片,仿编诗歌;

·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 (2)画画仿编:

· 水平一:要求幼儿能将有联系的事物画在一起,根据绘画内容仿编诗歌;

·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

· (3)表演组:

· 水平一:要求在课堂上已仿编好诗歌的幼儿能两两合作制作摇篮与宝宝的头饰、仿编诗歌;

· 水平二:要求幼儿合作将仿编的诗歌表演出来。

四、环境与材料:

· 1、环境布置:摇篮(大树、泥土)

· 2、壁画:摇篮(大海、天空、泥土)

· 3、教学挂图4张;

· 4、底版与小卡片;

· 5、纸、笔、幼儿自编的彩带。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1个生字只识不要求写;认识金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国重要的旅游景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旅游有关的归类识字课文。板书课题:识字2(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看看有几幅插图,图上画了哪些著名的景点。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学习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桂林山水。

2.指名读生词。

3、开火车读、齐读。

4看图理解词义。

四、指导书写

1.学生看笔顺图。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5.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朗读课文。

二、继续看图说话

1.图上的两个同学游览了哪些自然景观?

2.老师介绍这几处景点。

3.你们觉得这儿的风景美吗?能看图说说美在哪儿吗?指名学生说图。

三、指导读韵文

1.范读、自由读、齐读。

2.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以我喜欢XX为题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

1.按廊的笔顺书空。

2.教师范写生字

3.在《习字册》上描红,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在《习字册》上仿影、临写。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aishe ningjie zhihui jiangu chengqiang yuhangyuan

( )(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从充完整

()山()岭 互相()应

蜿蜒( )旋 气()雄伟

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艰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

第8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理解文中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具准备:

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学们想不想去亲眼看一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 指导看图

1.图上有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碧水 秀峰 倒影

对歌 榕树 壮乡

象鼻 骆驼 笔架

竹伐 鸬鹚 画廊

三)、 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学生打开书。

2.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音有没有错误。

4.说一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读起来较困难,现在你能读得准了吗?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5.出示:

bi feng ying

碧 水 秀峰 倒影

对 歌 榕树 壮乡

bi luo tuo jia

象 鼻 骆驼 笔架Lang

竹 伐 鸬鹚 画廊

⑴学生自由读。

⑵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强调“峰、影、廊”是后鼻音;“骆、廊”是边音。)

⑶指名读,齐读。

⑷小组组织“找朋友,你说我猜”的游戏,加强生字的读音。

⑸看图理解词意。

对歌:对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行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壮乡: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及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地。

竹伐: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鸬鹚:水鸟名,俗叫“鱼鹰”,羽毛黑色,闪绿光,嘴扁而长,暗黑色,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食鱼类喉下有囊,捕的鱼就放在囊内。渔夫常用来捕鱼。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叶子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黄色或赤褐色。生长在热带地方。木料可制器具,叶、气根、树皮可以入药。

⑺齐读生字词。

四)、 教学字形,指导书写

1.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出示: 碧 峰 影 鼻

3.说一说你会记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4.学生描红记字。

5.教师范写。

6.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 作业设计

1.朗读生字以及韵文。

2.扩词:

碧 ( ) ( )( )

峰 ( )( )( )

影 ( ) ( )( )

鼻 ( ) ( )( )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写字。

二、教具准备:

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朗读课文。

二)、 看图说话。

1.看图,运用书中的词语练习说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

(壮乡小朋友在榕树下对歌的欢快场面;“象鼻、骆驼、笔架”的样子;想象自己在画中游的情景等等)

2.四人小组交流,选一名说得好的代表上台说。

3.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三)、 开展“我是小导游”的活动

学生准备好导游证,导游词,先在小组里进行“我是小导游”的活动,选一名说得好的代表上台说,评比出“最佳小导游”。

四)、 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3.出示:骆 驼 架 廊

4.说一说你会记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5.学生描红记字。

6.教师范写。

骆 、驼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架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要写紧凑,中间的横要写长一些。

廊:注意笔顺,先写外面,再写里面。

7.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设计

1.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架 驾

( )驶 笔( ) ( )势 劳( )

峰 锋

山( ) 秀( ) 刀( ) 笔( )

2.写出下列风景区在什么地方。

漓江 故宫 西湖 长城 中山陵 黄山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⑴暑假里 妈妈带我去桂林旅行

⑵漓江的风景多么迷人

⑶鹚的羽毛是黑色的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