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1 09:18:53

第1篇: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说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测、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在写字指导方面,“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4.课文的描写处处体现着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作者严谨的作风体现在:课文的开头,作者用了“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好与其他蜜蜂区分;在两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等。这一系列试验过程,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

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试验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能不能少掉其中的某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比较,体会作者科学的作风。作者不光是认真观察,而且用心思考。可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课文中的结论,作者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无法解释的本能)。

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可酌情给学生讲一讲法布尔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研究条件的局限,再结合参考资料的有关内容(也不一定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对试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也可能会发问:那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是什么?超常的记忆力算不算蜜蜂能辨认方向的一个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作者能够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地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5.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参考资料

1.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从小生活贫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初中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垒筑峰和蜂窝,从此“虫心”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昆虫学着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

2.探测高手:美国军方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两项研究,由美国蒙大拿大学的昆虫学家主持。一项是研究利用蜜蜂探测地雷并定位,另一项是利用蜜蜂探测生物武器。因为蜜蜂完全有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探测高手。首先蜜蜂有异常灵敏的嗅觉i比狗鼻子还强许多。其次它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大量不同的气味。人们很容易训练蜜蜂飞向一种散发气味的物质,不管它是不是食物。而且蜜蜂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它们不仅能够记住自己闻到的气味,还能把这种认识传给自己的同类。换句话说,只要训练一只蜜蜂,就能使同它接触的所有蜜蜂都跟它一样“训练有素”。最后,蜜蜂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它们基本上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都能生存。

3.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峰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联系课文理解本"悄悄"、"欢乐"、"欢快"的意思。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教学难点:

理解"悄悄"、"欢乐"、"欢快"

板书:

18、四季的脚步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溪水唱 金蝉叫 落叶飘 北风吹

小草绿 雪花舞

鲜花开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可神奇啦。你们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贴图:桃花、荷花、菊花、梅花)你们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

2、揭示课题: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优美的诗歌。

3、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丽的花朵,还带来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呢?我们一块儿伴随着司机的脚步去看看吧。

二、认定目标:(1分钟)

三、导学达标:(26分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听(教师配乐朗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大自然多美啊!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读准。

3、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或:你把春天叫什么?)

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节。

1、现在,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注意听:"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们听到了谁的脚步声了?它是怎样走来的?(悄悄地、笑着)

指导朗读:春姑娘轻轻地向我们走来,读的时候就要把"悄悄地"读慢些,"笑着走来"它多高兴啊。会读吗?谁来试一试?

2、你们看,春姑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演示课件:春天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春姑娘为我们带来了溪水的歌儿,带来了绿草和鲜花。溪水的歌儿多好听啊,你会唱吗?(指名读"丁冬、丁冬")请一个同学后三行诗。

3、哪位同学来读读第一节诗?

4、(配乐朗读)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节诗歌。

学习2--4节。

1、春天多美啊!春姑娘的脚步是悄悄的,笑着走来的。那么夏姐姐的脚步是怎样走来的?秋婆婆、冬爷爷的脚步又是怎样走来的呢?(指名说)指名读夏、秋、冬的脚步。

2、夏姐姐、秋婆婆、冬爷爷都是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歌声呢?(指名说)

你知道金蝉是怎样唱歌的吗?能学给大家听听吗?

你能模仿落叶的声音吗?

北风怎样吹的?谁来学一学?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三小节诗,你喜欢谁的歌儿就读那个小节。

4、指名读:你喜欢谁的歌?请你地一读。

5、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

6、朗读全文。小结谈话:四季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象,你们喜欢四季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达标测评:(10分钟)

1、认读生字词。

2、分小组讲件四季的特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读。

作业:

让学生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

全课共有三个自然段,两幅插图。

第一段写的是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让小树暖暖和和过冬。所配插图画面是:爷爷在认真地给小树的树干捆绑稻草。

第二段写的是天热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让爷爷在树荫下乘凉。所配插图画面是:夏天,小树枝叶茂盛,爷爷悠闲地扇着大芭蕉扇,在树荫下乘凉。

第三段赞扬爷爷和小树真好。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衣裳”、“绿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要切实引导学生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准确地理解意思,使他们初步学习到联系句子,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2.初步学习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理解“衣裳”、“绿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案

1.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3个生字;初读课文;指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5个生字;指导读第二、三自然段;指导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背诵。

2.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初读课文,认识全课生字,掌握其中3个生字的形和义;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

6爷(y6)爷和小树(sh))

2.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中写了谁?(爷爷)写了什么?(小树)随着

树”的图片。

3.教师设问,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课题写了“爷爷”,写了“小树”,中间用“和”连起来,其中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全课生字,学会三个生字。

1.请学生打开书,自己指读课文一遍,做到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不好的句子可多读两遍,然后看田字格范字认读生字的音,最后看读课文一遍。

2.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全课八个生字。

3.指导学“衣、裳、伞”三个生字的形和义,并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伞”

①先指名按部分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再举起一把伞,引导学生利用伞

②指名说说伞有什么用?(伞可以挡雨,可以遮挡阳光,到了夏天太阳当头照时,打开伞就凉快多了)。

③先指导观察田字格范字,然后照范字写两个“伞”,上宽下略窄;上短下长,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三、四两笔斜压横中线,最后一笔“丨”压竖中线写。

(2)出示生词“衣裳”

①指名读词,说明“裳”要读轻声。再说说什么是“衣裳”。

②指名按笔画记“衣”的形,然后照田字格范字写一个“衣”字,注意第二笔横要比下边的大撇、大捺写得窄。

③指导记和写“裳”字的形。先告诉学生“裳”字上边是个新偏旁叫小字头,“小字”作字头,竖钩要变成竖,左点往右下点,右点变成撇。再让学生按部分记“裳”的形。指导写两个“裳”字。“裳”字容易写长,让学生观察田字格范字时,要着重让学生看清横中线上是哪些部

上。“冖”和“衣”字的撇捺要写得一样宽。

4.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先指名读,说全课有几个自然段。(3个)再指名3人按自然段读,读后组织学生按声音清楚响亮和正确的要求评议,订正读错的地方。

——课中休息——

(三)指导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子

在黑板上出示第一句话: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1)指名读。

(2)引导理解。

①这句话写了谁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爷爷)写了爷爷做什么?(给小树穿稻草衣裳)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②句子中的“衣裳”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到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意思的方法。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衣裳”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认真读句子,在句子中找答案。当学生经过读句思考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在句子中把“衣裳”指的是“爷爷给小树穿上的稻草”用线画出来,使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注意了这个联系,就能确切地理解意思。

③看插图(1)问稻草是“穿”上去的吗?课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认真读句子,想想句中把稻草当作什么,所以才这么说。

(3)指导读。读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给小树穿衣裳,穿什么样的衣裳读清楚。

小树有了稻草衣裳怎样?在黑板上出示第二个句子:小树不冷了。指名读,要强调“不冷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一自然段,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先自己试背,然后指名背或齐背。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部分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组织(猜谜活动):

说它是条牛,不能拉车走,说它力气小,却能背屋走。

小小轰炸机,攻击用针吸,痒的叫妈咪,快喷杀虫剂。

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丛中,长得最漂亮。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教学过程】

一、欣赏白鹅图,揭题

1、你们想看看白鹅吗?

(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的图片)

可以和你同桌说说你想说的.。

2、集体交流:

刚才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3、揭题。

板书:

白鹅

4、过渡:

同学们所感叹的是白鹅的外表很美;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好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2、(出示词语)同学们,老师摘录了文中的一些新词,请你读一读,能选择几个词,说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文中的白鹅吗?

同桌试说,指名说。

3、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就在书上写一写。

(师巡视,如发现错误率高的字,实物投影出示,指导书写。)

4、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文中的白鹅,那么作者认为:

白鹅是怎样的一个动物?

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这个句子;它的高傲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5、小结:

板书:

叫声

高傲 步态

吃相

三、聚焦高傲

1、(机动)从姿态中感悟:

⑴ 出示句子: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⑵ 你是怎么理解的?模仿左顾右盼,你说它在想什么呢?

⑶ 指导朗读。

2、从叫声中感悟:

⑴ 鹅的叫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傲呢?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研读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同学们再读读,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谈自己的理解,品词厉声叫嚣、与引吭大叫你能想象白鹅好像在说什么吗?

⑶ 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指名读,小组赛读。

⑷ 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抒发对鹅的喜爱之情。

⑸ 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3、从步态中感悟:

⑴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从步态中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⑵ 集体交流: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① 指名读句说感受: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的?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② 朗读体会:

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⑶ 集体交流:

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① 看看净角出场片段:

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② 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③ 赛读体会: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生读鹅的步调,女生当评委。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女生读鹅的步调。

⑷ 再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2、掌握4个新偏旁,学习按笔顺正确书写8个生字。

3、学会用普通话正确、连贯地朗读韵文,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诵读中体会春色美景。

教学准备:生词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美极了,老师带小朋友到郊外去看一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在哪儿找到春天?请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像牛毛)

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哪些植物的“嫩芽”?

布谷“布谷”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叫声?

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过渡:小朋友们,看到这副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吗?春天的景色证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小组内开火车读词。

3、全班认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景。

1、同学们,词儿读准了,读得也很美,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儿连起来读,你会感到更美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好吗?你们一定能行。

3、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读课文情况。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树、布、谷”。

2、学习新偏旁。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6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个字(板书爱)。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人或事?

2、师:听着大家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述说)

师:爱是什么?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大爱无言,那时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至爱无声,那时沉船时,哈尔威船长伟岸的身影。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认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或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些深深打动你的句子,作上记号。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思考:围绕这几个人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诗歌语言运用所产生的绘画美(诗画合一);

2、中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格的成功运用;

3、本诗的学习理解作者面对逆境时候积极面对、坦然接受的态度。

教学中难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沃尔柯特--拥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尔法语(本地土语)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的国家圣卢西亚1979年才获得独立,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得作者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然而正是作者对多元化文化的包容、糅合,产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6年)。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渎

1、 诗人笔下的是什么季节?有何特点?

明确--雨季;晦暗而又漫长(山岭冒烟、河流泛滥、他不露面。。。。。。)

2、 诗歌第二节中的“她”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格?明确--太阳;拟人。

3、 找出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格的其他诗句?

明确--拟人(“她仍然不肯起来止雨、她躲在房间里赏玩古老的东西。。。。。。”);夸张(“肿胀的天”、“哪管雷像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

比喻(“山岭冒烟像口大锅”等)

4、 作者对光明的太阳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太阳(拟人)--盼望她的出现(从诗歌的前两节可以看出来)--重新出现(全诗的高潮:作者的心情是无比的欣喜--“体谅的眼”、“繁华的额”、“雨的珠帘”等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始终如一的爱

5、 面对晦暗而又漫长的雨季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有变化(“过去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厌恶(“这么多的雨水”、“正如黑八月肿胀的天”)--学着去爱--学会去爱

三、具体研习:师生讨论

1、诗歌中的“太阳”和“雨季”你觉得有没有所指?如果有你认为他们象征什么?(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有的说:是人生的雨季和人生的阳光;是社会的黑暗和光明;是人性的善和恶等等,明确:诗歌中的太阳和雨季不论指什么都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2、诗歌中作者为何要学着去爱“晦暗而又漫长的雨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无论人生、人性、社会都会有所谓的“雨季”,如其选择逃避不如积极的去面对。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有这种态度才能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世间一切称之为“雨季”的东西都无法对诗人坚实的世界构成任何威胁。

四、课堂小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底片》,大家看到的是人和社会中一些不好的地方,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坦然的去面对“晦暗的雨季”。

五、课后作业

课程探究的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雨季--厌恶--学着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盼望--出现--始终如一的爱

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

第8篇:语文教案

一、启发谈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我们都很尊敬自己的老师。课文“她是我的老师”(板书)这里的“我”是谁呢?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老师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听,听完写出有几个自然段。

三、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标上拼音。)

四、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段:

1.提问: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出生在哪儿?

2.区别下面的句子:

居里夫人是科学家。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什么叫“世界著名”?

说明知名度大,声望高。

(二)齐读第2段,说说有几句?

1.提问:居里夫人回到哪儿去开会?人们是怎样对待居里夫人的?她是怎样做的?说明什么?

(要求回答出2、3句话的内容。)

2.板书:拥、献

3.提问:突然,居里夫人有什么变化?人们有什么反映?

4.板书:目光停下急匆匆地走下奇怪

5.指名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三)指名读第3、4段

(边听边思考:居里夫人走到谁身边?怎么做的?)1.回答下边问题:

(1)居里夫人走到谁身边?(出图)

(2)从哪儿看出居里夫人非常尊敬她的老师?

(3)找出表示居里夫人尊敬她的老师的动作的词来。(提示:拥抱吻推着)

(4)她的老师怎样做的?

(5)理解“紧紧地、深情地、苍老、慈祥”

2.区别句子:

居里夫人拥抱那位老人。

居里夫人紧紧地拥抱那位老人。

“紧紧地”说明居里夫人兴奋、激动的情绪。

3.指导读3、4段,要读出感情来。

(四)指名读第5段:

1.理解“热烈的掌声”“更加尊敬的目光”

2.提问:台下为什么响起热烈的掌声?

(提示:对居里夫人的做法表示拥护、赞赏。人们本来就尊敬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对自己的老师这么尊敬,人们对她也就更加尊敬了,用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板书:更加尊敬

(五)齐读第6段

1.提问:这位老妇人是谁?

2.讨论:你明白台下为什么响起热烈的掌声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的?

(六)小结:这课书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想法?

板书: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