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9 11:34:12

第1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的科学家)

2、什么是“”?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9、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特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四、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五、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2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识11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运用听听记记、读读议议、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3、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媒体1:同学们,你们认识画面上的这些树吗?它们打扮着我们这座城市,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媒体2:你知道吗,大自然中还生长着各种奇怪的树?今天,就有几种奇怪的树坐进我们的课堂,你们想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吗?

二、听记训练,整体感知课文。

媒体3、听一听,记一记,奇怪的树叫什么名字?生长在哪里?

听后交流。

我们已经对这三种树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

走近它们,看看他们到底有那些奇怪的地方。

三、学习“面包树”

媒体4:让我们先来靠近面包树吧!

1)专心听,认真记,当地人为什么叫它“面包树”?

2)交流后再一次专心听,记一记,面包树的果实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结果时间长、果实又大又多:约1500克、一棵树一年两个人。)

3)读一读,记一记,理解字词。(约、烘烤、诱人)

4)了解了面包树,请你说一句评价“面包树”的话;或者说说你的想到些什么?

“面包树”这是一种的树。

我想:

四、学习“毒箭树”

了解了可爱的面包树后,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的奇怪的树。它叫毒箭树,也叫见血封喉。(理解)听了这两个名字,聪明的就能想到,它的特点是什么?——(毒)它到底有多毒呢?

媒体5:1)请你按照“指示牌”的要求来自己学习。

媒体6:2)交流:认读理解“分泌”“双目失明””夸张“

3)朗读:个别——伙伴合作——男女

五、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同学合作再去了解一种会“哈哈”笑的树。

媒体7:合作学习。

交流:

六、下面我们来完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任务。

媒体9:选择一个内容,准备后交流。

第3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本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身边人的姓名及已掌握的识字方法,会认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抓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探究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画风。

3. 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感受大自然中事物随风而动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风动的现象,做小风车,收集几张画出风的图片。

老师:小黑板或幻灯片,生字卡片,一幅画有房子、太阳、大树、鸟的画(参照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 学 调 整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阅读第一段,引出画风。

1.出示一幅画有太阳、房子、树、鸟的图画(参看课本插图)。

同学们,这幅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个别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指导:加上合适的词语说得更具体一些;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2.这画呀,是三个小朋友画的。(出示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抽读。

是哪三个小朋友在画画呢,你能响亮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吗?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小艺”,贴在黑板上(或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端正书写这三个人名)。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宋、陈、赵”人的姓。耳东陈、走肖赵。

我们再热情地给他们打声招呼。

4.这三个小朋友不但能画红红的太阳、漂亮的房子、绿油油的大树、可爱的小鸟,他们还会画风呢!(板书课题)

5.质疑:风是怎么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气味)

怎么画出风来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出示词语,抽读,正音。

洁白 乌云 眨眨眼睛

忽然 景物 斜斜的雨丝

旗杆 呼呼地转 显得更美了

3.出示多音字:

ɡǎn一杆秤 一杆枪 一杆笔 秤杆 枪杆 笔杆

ɡān旗杆 电线杆 栏杆儿

zhuǎn转身 转变 转达 转送

zhuàn旋转 转动

教师指导:“杆”是多音字。读ɡǎn时,往往形容较小的木条,可以做量词;读ɡān时用做较长的木棍。“转”也是多音字,做改换方向或不是直接的意思时读zhuǎn;绕着圈儿动的意思时读zhuàn。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两个字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深读课文,合作解疑。

1.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都用了什么好办法。找出句子,画上波浪线。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幻灯片或小黑板上):

①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3.自由读、抽读。句子中的“她”、“他”分别用文中的姓名代进去,幻灯片或小黑板上改好:

①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说着,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4.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为什么都画出了风呢?你从哪些词里感受到风?自由朗读四个句子,有关的词下加小三角形。

5.逐句讨论,交流,朗读,改编成小诗。

A“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①抽读,我们感受到风了吗?你从哪些词感受到?

②板书“雨丝斜”。简笔画。看来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个“斜”字,风啊,就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③宋涛真能干。如果你是宋涛,画出了风,高兴吗?高兴地齐读句子。

④我们也很能干,谁能用“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这样的句式编一句诗歌。

B“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①抽读句子,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风。

②板书“小树弯”。男女生比赛读这句话。现在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有风吹过的感受,请你和小树一样弯弯树枝、树干(手臂和腰)。

③风藏在哪里?能再编一句诗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C“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①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风?

②板书“旗子飘”、“风车转”。 简笔画:没有风时垂下的旗子和有风时飘动的旗子。玩一玩自制的风车,板画转动的风车(风车转动,三片风叶看不清了)。

③编成小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动了,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来了,风把风车吹动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D小结:瞧瞧我们多能干,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有表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吗?

6.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课文4~8段体会)

四、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1.填空总结并朗读下面一段话,复现再记生字。

赵小艺画了在旗杆上飘动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和斜斜的雨丝。他们都画出了风。

2.抽读生字卡片。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3.比较记忆:乌――鸟 丹――舟 涛――寿 陈――阵

4.指导书写:艺、丹、涛、陈、丝。

艺:草字头的横宜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尽量向左边斜,弯处较圆,向右稍平,钩往上。

涛:右边三横一长撇,右下的“寸”不要写得太偏右下。

丝:上面两个绞丝没有提,没有点,下面长横托住上面的两个绞丝。

丹:第一笔竖撇,整个字稍瘦长,只有一点。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1、2、3、4题。

六、板书:

15 画风

宋涛 赵小艺 陈丹

雨丝斜 旗子飘 小树弯

风车转

(上课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及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能够适时地进行这样评价:“你真是一个自信的孩子”,“你善于向别人学习”,“你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真会动脑筋”,“你能主动修正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为第二课时评价人物做准备。)

第4篇:小学语文教案

6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第5篇: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书设计:

17.登山

路险第一次必须走在后停住

第二次仍旧走在前毅然决然

(学生板书)

第6篇:小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四个字。认识3个偏旁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和一个笔画卧钩。

2、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2、让学生画一张自己喜欢的蔬菜画,并想办法写上蔬菜的名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84电7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四个字。认识3个偏旁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和一个笔画卧钩。

二、教学重点: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当堂板书:菜园里)谁来读一读?

(二)、创设情景,自主识字

菜园里的蔬菜五颜六色、光泽诱人。大家喜不喜欢?

(1)教师任意出示一种蔬菜,让学生从自己面前的字词卡片中挑出表示这种蔬菜名称的卡片,举起来带大家读一读。谁记得快,读得准,就由谁领读。

(2)老师再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读谁就起立读,进行巩固生字的练习。

(3)让没起立读的同学把生字卡片读给大家听。大家给这些同学找出进步点。

(三)、自学儿歌,朗诵擂台

菜园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优美动听的儿歌更让我们入迷。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

出示儿歌中的生词,让学生边读儿歌边动笔对生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圈圈、点点。

2、小组合作识字。菜园里教学设计教案

3、师生讨论,扩展词语。

先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再让小组代表汇报记字方法。

4、认记偏旁,了解规律。

这些生字中哪些偏旁我们没学过?学生找出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大家识记。本课中草字头的字出现较多,这是为什么呢? 5.抓住关键词,突出重点。

5、运用游戏,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做开火车的游戏,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

6、朗读摆台,体验成功。

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提示学生看看图,做做手势动作。

四人小组请每组一名平时朗读有困难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做动作。比赛前,请小组成员一起朗读儿歌,帮助这位选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朗读擂台赛。在比赛时,注意点拨,肯定学生朗诵的精彩之处,并让大家评议。

(四)、运用生活经验,扩展识字

1、小组交流。

每人在四人小组中出示自己准备好的自己画的蔬菜画,带领小组同学认读。

2、成功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并领着大家读蔬菜的名字。

五、作业布置: 去菜市场认蔬菜的名字。

六、板书设计: 菜圆里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85电7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用生字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识字。

2、自由选择朗读课文,给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成功展示的机会。

(1)你喜欢读哪里?请向大家展示。

(2)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哪个词读得好?说说理由。

(3)你哪里读得比他还好。能和他比试着读吗?

(4)谁还想读,站起来一起读。

(二)、体验交流,展示评比

1、在四人小组中说说放学后随父母去菜市场尝试买蔬菜瓜果的体验,

2、各组把参展的作品贴在各组的墙报上,并由讲解员把各组的墙报向大家介绍。

3、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出优秀板报。

(三)、练习写字,重点指导

1、仔细观察课后四字格里的四个字,想想怎样才能写好每个字。

2、你能写好哪个字?写好这个字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师范写

3、重点指导写好心、凤。

(1)心字里的哪个笔画你没学过?有没有同学认识这个笔画?整体观察这个心字,看看三个点的方向、位置、高低有什么不同?再看卧钧,它像什么呢?(一个人正躺在床上,抬头弯腿在锻炼身体呢。)

怎样才能写好它呢?(随机边范写边讲清写字要点。)

学生自己描红、临写,体会写心字的要领。

(2)再看凤字,整个字像什么?(被风略略吹开裙摆的裙子)

写好风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学生交流。老师边点拨边范写。)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回个别指导。

(四)、练习 菜园里教学设计教案

1、读一读。

青菜 土豆 萝卜 越长越大

细心 风光 公园 捉迷藏

2、补充句子。

我最爱吃( )、( )等蔬菜。

3、看谁说得多。

青青的 ( ) ( ) ( )

越长越大( ) ( ) ( )

五、作业布置:把心、凤两个字每个字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 在田字格中写心、凤两个字。

七、课后反思:

第7篇:小学语文教案

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今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近日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周婷婷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富有爱心的父亲周弘不忍女儿一生生活在冰冷寂寞的无声世界之中,他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基础训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聋哑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与正常儿童一样走进了学校。周婷婷6岁已认识20xx个汉字;8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时,她与爸爸共同完成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她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她的毕业论文《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被指导教授称赞为“可以成为载册的精品”。大学毕业后,周婷婷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托福考试,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加劳德特大学“推荐”自己,最终接到校方发出的录取通知书。

婷婷的人生定位是做一个自己快乐并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为聋人服务是她最强烈的愿望。因此,她选择到全世界对聋人的心理世界研究最多、最新的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去学习。在赴美读书之前,周婷婷像海伦.凯勒一样创作了自传小说《无言的歌》,最近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