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3 16:28:31

第1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想象的神奇。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2、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

【教学难点】

体会妈妈的爱,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3、品词析句,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课文中的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你想知道这棵树的样子吗?那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教师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把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用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认读会认字。

(1)课件出示要认的7个生字,指名学生领读。

(2)学生读课文,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指名读词语,再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造句。

4、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齐读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麻烦

(2)教师提示。

①同偏旁的字:狐狸继续

②区别形近字:状——壮肠——杨

③注意笔画的写法:“巧”的第5笔,“肠”的第5笔。

(3)学生练习书写。

(4)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叙述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着各种形状的鸟窝,她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与小动物们吃好吃的,最后妈妈发现了英英的秘密)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第1~3自然段、第21~23自然段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课文第4~20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全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整体印象。通过区分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部分和作者想象的部分,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课文中哪些想象最大胆、最有趣?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课件出示句子: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提问: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她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的心情怎样?(英英因为想尽情地玩,所以想变成一棵树。想着想着,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她自己也非常惊讶)

2、课件出示句子: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1)读句子,讨论:你为什么认为这样的想象最大胆、最有趣?(英英变成的树跟我们生活中的树不一样,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这样的想象真是大胆、有趣)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英英变成的树的样子。(板书:鸟窝)

(3)再读句子,想想:这两段话采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讨论交流:

①设置悬念:让读者猜树上长的是什么。

②巧用标点符号启发读者思考,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省略号说明树上的鸟窝还有很多。

③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

3、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

讨论交流:

(1)你认为想象有趣的原因是什么?(让小动物住进鸟窝,让喜欢这棵树的人也可以住进去,真是大胆的想象。还特意讲了住进鸟窝的方法,真有意思)(板书:动物)

(2)通过读句子,自己有什么收获?(我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读读这两段话,注意语气和表情,读出人物的愉快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事物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体会到了想象的美妙与神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2、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部分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而且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想象,感悟神奇。

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1、品读描写妈妈出现的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思考:妈妈来到跟前,“我”的心情怎样?(紧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理解:嗵嗵地、丁零丁零)

(2)后来,妈妈又做了什么?(妈妈住进了三角形的鸟窝里)(板书:妈妈)

课件出示句子: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不知道“我”的变化,“我”有点儿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妈妈竟然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没有认出“我”来,不免让“我”有些失望)

(3)妈妈住进鸟窝后,又做了什么?(妈妈把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吃了起来)(板书:吃东西)

指名读课文第9~12自然段,了解了妈妈的言行,你认为妈妈具有什么品质?(说话有礼貌,爱护小动物)

分段朗读这部分课文。

2、品读描写“我”饿了的句子。

(1)小动物们在鸟窝里吃东西,“我”的肚子饿得“咕噜噜……”乱叫,“我”有什么表现呢?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我”肚子饿了,想起了家里的饭菜,想吃糖醋排骨了,“咕噜噜……”形象地写出了“我”饿的程度,这样的想象真有意思)(板书:咕噜噜……)

3、自读小动物们的对话,体会小动物的快乐生活。

学生自读课文第15~20自然段,汇报交流学习体会。(“我”嘴里流出了水珠,小动物们搞不清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有些不耐烦了)

三、研读描写现实生活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读一读课文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课文第21~23自然段。

(1)读了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妈妈对“我”非常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学生读句子,并说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妈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板书:秘密)

2、学生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妈妈叫英英吃饭,引起了英英的想象)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把描写现实生活的句子与描写想象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课文描写了英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和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里,他们在鸟窝里吃东西,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板书:想象——神奇)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呢?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

一棵树鸟窝{■("动物"@"妈妈")}吃东西咕噜噜……秘密

想象——神奇

第2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读写“流淌、秘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中关于宇宙另一边的秘密。

3、结合课文第8、第9自然段,仿写创作,仔细体会想象的奇妙和有趣。

4、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5、积累文中想象力丰富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想象的奇妙。

2、根据课文的段落进行仿写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中优美段落的反复朗读,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交流宇宙另一边的秘密,体会作者奇妙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1、仿照课文的描写,和同学交流想象宇宙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

2、发挥想象力,模仿创作和编写宇宙另一边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收集关于宇宙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写的宇宙另一边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板书:宇宙

同学们,谁能说说自己对宇宙的了解?宇宙里都有什么呢?(学生交流)

幻灯片出示:

宇宙:

①天地万物的总称。

②天文学的“宇宙”概念指总星系,是人类的观测活动所涉及的最大物质体系。

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物都处于宇宙中,人类至今还无法确定宇宙的边界。除地球之外的宇宙还没发现生物的存在。这就很奇怪了,在宇宙的另一边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开动大脑,好好想一想。(学生交流)

板书:宇宙的另一边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看看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交流对宇宙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师课件出示初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画出要求会认的、会写的字和词语,多读几次,读准确。画出不懂的词语,并猜猜这些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4)独立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考考大家刚才读得怎么样。瞧!词语来了,快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课件出示会认字词:

浩瀚汩汩气喘吁吁纸鸢穿梭尴尬拜访

(指生读词,一生领读,其余生跟读。)

师重点帮助学生识记易错难记的字,如不要把“气喘吁吁(xūxū)”读成“气喘吁吁(yūyū)”。

课件出示会写词语:

流淌秘密一栋楼梯铃声乘法思绪

一篇穿越

课件出示词组:

浩瀚的星空汩汩流淌茫茫宇宙

课件出示古诗名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雨贵如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读了这些词语和诗句,你的心情怎么样?(美、奇妙)

设计意图:

在词语中认读生字,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和理解。通过朗读本课优美的词语和诗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三、整体感知。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短语,还有我们喜欢的诗句,看来宇宙的另一边真的非常有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哪些秘密。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或句子,看谁画得又多又准确。

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课文,课文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全班交流:

1、课文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板书:秘密)

学生回答后小结:宇宙另一边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相反,发生的现象也和我们不一样。

2、读了课文,你觉得宇宙的另一边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

示例:有趣奇妙好玩(板书:有趣)

3、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有趣、好玩、奇妙的宇宙遨游吧。

(师读)我趴在窗台上,看着浩瀚的星空。

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告诉我一个秘密:(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4、同学们读得真好,星光告诉我们的秘密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

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1)“倒影”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倒影)

倒立的影子。

(2)同学们一般会在什么地方发现倒影呢?(水边)

(3)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过倒影吗?它有趣吗?倒影和现实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不一样的?

5、宇宙的另一边和这一边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6、在宇宙的另一边,具体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读。

设计意图:

在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宇宙另一边的秘密的基础上,品读第二自然段,抓住本文想象的关键词“倒影”,结合生活中实际观察到的倒影现象,感受想象的奇妙。

四、指导写字。

1、顺势指导“栋”“铃”“越”的书写,“栋”字的右半部分是“东”,“铃”字的右半部分是“令”,不要写成“今”,“越”字上面不要忘写点。

2、学生练习书写。

3、展评,纠错。

设计意图:

巩固生字新词。

五、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不但读了本课的词语,还了解到了宇宙另一边的秘密,课后要多读读课文,品味宇宙另一边的奇妙。

【板书设计】

16宇宙的另一边

秘密倒影有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在宇宙另一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引导学生仔细朗读,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重点朗读第8、第9自然段,调动学生模仿创作的欲望。

3、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

浩瀚的(星空)汩汩(流淌)茫茫(宇宙)

课件出示古诗名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雨贵如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课文写的宇宙另一边的一个秘密是什么?

课件出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板书:秘密倒影)

3、你觉得宇宙的另一边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板书:有趣)

设计意图:

在复习优美短语和古诗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走进课文;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主动性。

二、欣赏有趣的事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你觉得哪些秘密有趣?画下来,读一读,说说有趣在哪里。

2、交流有趣的段落。

(1)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每个人限读一段,说说为什么喜欢。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受,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板书:奇妙)

(2)请同学们仔认真思考,课文第3~6自然段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朗读比较有趣呢?

提示:分两组,一组朗读宇宙的这一边;另一组朗读宇宙的另一边。

师生对读或两名(组)同学对读。

(3)接下来,我们一起评价一下宇宙另一边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交流后归纳:他们上的数学课。

(4)自由朗读第8、第9自然段,说说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交流:再现情景,想象雪地里孩子们玩耍的场景,想象古诗句描绘的画面。

(5)指名读第8、第9自然段。

交流后归纳:数学课按照我们语文课的方式来上,丰富、有趣,孩子们学得很开心。作者的想象合情合理,而且富有哲理。

板书:富有哲理

(6)读了这两段,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你是不是也想到了很多古诗句?那么接下来根据课文第9自然段,选一个合适的季节,利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创作一段文字。

交流后,课件出示:

乘法是这样的:“孟夏四月”乘以“小荷才露尖尖角”,再乘以“水光潋滟晴方好”,等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等于“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数学课上得这么有趣,那宇宙另一边的语文课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11自然段。

交流:想象力越丰富,作文写得就越好。

(7)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在宇宙的另一边,加法是这样的: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等于一片白茫茫,那时,无数的孩子会从家里冲出来,打雪仗、堆雪人、滑雪……这样,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又等于无数孩子的节日。

乘法是这样的:“早春二月”乘以“竹外桃花三两枝”,再乘以“春雨贵如油”,等于“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等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最后等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反复诵读喜欢的段落,感受想象力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模仿创作的欲望。

三、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1、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怎样才能知道更多呢?

课件出示(齐读):

趴在窗台上,看着浩瀚的星空,穿越茫茫宇宙,飞到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去拜访宇宙另一边的那个“我”。

2、接下来,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闭上眼睛,想着浩瀚的星空,穿越茫茫宇宙,飞到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找到宇宙另一边的那个自己,说出你的秘密。

课件出示:

想象一下,在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象更奇妙。

提示:也可以从别的角度来编写,比如根据自己读过的童话,想象要合情合理。

3、同学们交流后,课件出示示例:

宇宙,如此浩大;宇宙,闪闪的银河,渺茫无际。星星是小行星?还是陨石?在宇宙的另一边可能存在着“童话星”。

在那里,住着白雪公主、王子、灰姑娘、睡美人、小红帽……他们幸福地生活在那个五颜六色的星球上。早上,朝霞由红变橙,新的一天来临。大伙聚集在广场上举行大型舞会,大家都有自己的舞伴,尽管搭配有点不当,比如:小红帽配大灰狼。是不是很好玩?但他们仍然很快乐。就这样,从早到晚。夜幕降临,童话星全城戒备。

童话星里的小伙伴们就这样每天举行活动,快乐地玩耍……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编写宇宙另一边的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遨游了宇宙的另一边,感受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不得不感叹:想象力真的很神奇。怪不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课件出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呢?首先,我们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然后,我们要勤动脑、多思考。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利用我们的知识开发我们的头脑,相信我们的奇思妙想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板书设计】

16宇宙的另一边

秘密倒影

有趣奇妙富有哲理

第3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南极风光》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下第24课。它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三、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四、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五、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第4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语句或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把握关键语句的不同位置。

2、能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学习“对调”和“移动”两种修改符号,并尝试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滁州西涧》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关键句,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写下来。

2、借助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寻找关键句,如何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呢?

1、(出示课件)

《赵州桥》中的“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2自然段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有些关键句就是段意。

2、(出示课件)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把这句话改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为什么会不同”就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我知道关键句有时候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是还需要改一改,才能真正符合段意。

3、(出示课件)

“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话,《小虾》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1句话。”

关键句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如何判断是否是本自然段的关键句?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关键句位置不固定,位置可前可后。

预设:主要看看这句话是否与段意有关,有关就是,无关就不是。

4、教师小结:关键句有的能够直接概括段意,有的是与段意有关,但是需要改变一下,才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第一句,有时是最后一句,有时在中间。判断是否为关键句的重点是看是否与段意有关。(板书: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分析如何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学会归纳段意的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一)照样子写片段。

(出示课件)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读下面两段话。照样子写一写你的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板书:学写观察记录)

2、说一说,小组交流,这次仿写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要求我们写一段观察记录。

预设:要求把观察时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4、思考,并写一段观察记录。(出示课件)

示例:我用手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叶子就马上全部合拢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一捏又细又长的茎,整条茎就垂了下来,更多的叶子合拢了,好像不敢见人似的。含羞草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不禁碰呢?

设计意图:

通过读观察例句,学写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二)修改句子。

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回顾上册,我们学习了哪些修改符号?

(有改正符号、增补符号、删除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改正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新的修改符号: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出示课件)

表示对调表示移动

2、(出示课件)

下面这段话只修改了一部分,读一读,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3、仔细观察修改前后句子,作对比,学习了解修改符号。(板书: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观察一下,这两种修改符号分别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表示对调,对调符号,是调整对调位置颠倒相邻的部分;表示移动,是移动符号,位置颠倒、不相邻部分的调整。

4、集体交流,分析句子出现的问题,补充修改病句。

修改如下:第三句话,用移动符号把“用一根小木棍”移动到“我”的后面。第四句话,再用移动符号把“又”移到“我”后面。

设计意图:

认识两种常见的修改符号,并使用它们修改病句,提高了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简介:《滁州西涧》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两句写了涧边幽草和林中黄鹂的优雅景致,后两句写了春潮带雨和野渡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板书:《滁州西涧》)

4、(出示课件)词语解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译文: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出示课件)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板书:标有节奏的古诗)

8、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了如何找关键句及关键句在归纳段意时的作用;学习写观察记录,认识了对调和移动符号并学会用所学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学习了古诗《滁州西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利用关键句概括段意:关键句与段意有关,位置不固定

学写观察记录: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第5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字,会写“蜜蜂、辨认”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写字。

2.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蜜蜂)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除了采蜜外,蜜蜂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出示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得也很流畅。大家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学帮忙消灭“拦路虎”。

2.出示本课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学生互动,解疑促读。

说说文中的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五、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实验的。

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作者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默读第2~6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步骤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师板书。

4.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你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请同学们再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做事认真呢?

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预设:“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说明法布尔观察得仔细,用词准确。

说明法布尔边实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法布尔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的实验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法布尔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描写作者的实验过程及结论的句子,感受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板书:做实验)

4.说说作者这样做实验的原因。

板书: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

复习生字新词,巩固课文内容,引出法布尔的实验精神。

二、实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实验证明:蜜蜂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继续默读第3、4、5、6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出示:(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

“两点四十分”说明了什么?(女儿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我”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哪些词语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确确实实、尽管……但……)

课文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为什么还有五只左右的蜜蜂没有飞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研读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出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板书: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可能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提问:在当时的条件下,法布尔能够得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结论来源于什么呢?

预设: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4.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研读实验结论,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户农家。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他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法解释的本能

第6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把你熟悉的这个人介绍给大家。

2、相互交流,激发兴趣。

孩子们,有的人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人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有的人倔强、爱哭、爱闹;有的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人勇敢正直;有的人勤劳简朴,还有的人幽默风趣……那么,你要介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3、今天,我们就把你熟悉的这个人写下来。教师板书题目:(板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习作的学习中。

二、出示词语,选定题目。

(出示课件)

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

运动健将故事大王幽默王子

热心肠昆虫迷小问号

1、看了上面的词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起他(她)?

预设:看到了“热心肠”,我想到了我的.同桌;

预设:看到了“昆虫迷”,我想到了我的表哥,他特别喜欢昆虫,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设计意图:

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为习作打下基础。

2、给你的作文选择一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

如“我们班的昆虫迷”“故事大王张小乐”……

三、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明确要求。(出示课件)

(1)自己读读本次习作的要求。

(2)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归纳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熟悉的人。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通过一件事或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写。

④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可以选择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也可以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写,认真观察在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具体行为,写下来。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展示习作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这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他(她)的什么事例或哪些行为?

3、集体交流。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2)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着重指导学生在写人物时要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丰富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表达。并接着板书: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四、学生习作,下笔成文。

起草动笔。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开始自己的习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作文的旁边作标记,争取对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

写作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

六、与人分享,交流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通过一件具体的事,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

第7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 gēng,不要读成 gèng。弦,读 xián,不要读成 xuán,笔画是8画。“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⑵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1、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⑴ 指名读1~4自然段:

⑵ 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 ”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⑶ 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⑷ 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⑸ 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⑹ 齐读1~4自然段。

2、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⑴ 齐读5、6段。

⑵ 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⑶ 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3、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⑴ 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⑵ 同桌交流。

⑶ 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⑷ 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

⑸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8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解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9篇:三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携、蔡等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3、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

难点: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书积累知识吗?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谁平时积累的知识最丰富。谁发明了电灯。(爱迪生);孔明灯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的(张衡)发明的。

看来大家平时的`积累着不少呢,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与什么有关?(发明)我们今天的课就与发明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纸的发明》。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明确:

第一部分(1):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二部分(2—4):纸发明的过程。

第三部分(5):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文章主要内容明确:

3、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明确:蔡伦之前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来字写在帛上,虽然解决了重量问题,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无法普及。西汉时期用麻造纸,但是粗糙难写。

(三)深入研读

1、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轻便好用的纸张。

我从中体会到了蔡伦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很敬佩他,赞叹又自豪。

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关系?

明确: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明确: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所以是说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4、小组讨论环节:

(1)从文本中可以体会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蔡伦是纸的发明者。由于他发明了纸,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

(2)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蔡伦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书写流利,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被传承下来。

(四)巩固提高

观看视频《四大发明》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