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9 17:01:54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学情分析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知识树的形式教学。这种板书在本课中给学生知识脉络的整体形象,回顾了全文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没有将写作的方法及特点,在知识树中呈现,使得构建不充分不完整。 2、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分层次来学习和体会文章。自学指导一,整体扫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学指导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学指导三,细读品位。学习前提出了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讲到西沙群岛物产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练读中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大概”、“威胁”、“一不留神”造句。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5.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课文第1、2两段。

一、 揭示课题。

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抽答,说出各段的起讫点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感情朗读第一段,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五、1.抽读第二段,生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2.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提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 (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3.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 (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六、课时。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教学三、四两大段,理解其中的比喻句,准备复述第—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教学过程

一、1.指名感情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小黑板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动身挑煤,板书)

二、1.抽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感情朗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抽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抽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抽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

三、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课后题3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

四、课时。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最后两小节。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分辨课文的详略。简要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听写本课的生字和部分难写的词语。

二、课文最后两小节,提问: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什么? (第二天挑煤)板书。

三、提问课后题1。先明确主要内容。再了解课文的详略,齐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画出重点部分,了解分辨详略的方法,再明确课文描写叙述有详有略的原因(突出中心,不重复拖沓)

四、生再熟读相应段落,指名按提纲复述第一天挑煤的经过。教给抓重点复述的方法。

五、归纳本课的中心。(课文以第—次挑煤为重点。写了作者童年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和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形成完整的板书。

六、课堂。完成余下的课后和作业本作业。

附课文板书:

动身挑煤

挑煤赶路 详写 受人欺侮

第—天挑煤 跌倒山腰 自强自立

空筐回家 刻苦磨炼

第二天挑煤 略写

资料:

关于课后习题

第1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情况。其中第一天挑煤(如挑煤赶路、跌倒山腰等处)写得详细;第二天挑煤写得简略。因为第一天挑煤作者的印象最深刻,受的欺侮吃的苦最多,最能表现旧社会穷孩子的苦难生活,为突出中心服务,所以写得十分详细,而第二天挑煤情况跟第一天大致相同,所以写的简略,使人看了不感到重复繁杂。

第2题:

第(1)句写出了看到一家人挨饿,“我”心里的焦急程度。

第(3)句写“我”在熟睡中受人欺侮,摔得重,摔得历害,反映了资本家及他们的走狗根本不顾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第(4)句写出了山上小路滑,“我”人小煤重,挑担艰难。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尔基——

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

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

2、学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的顺序,使事情更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3、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二、“我”读《童年》时大声地哭了,这也是读书地乐趣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小结

三、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板书设计:

意外

认识陌生人

看节目:往年之交高尔基

受到礼物

第4篇:语文教案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10做风车的故事

爱手工 做风车 议风车

(仔仔细细 几乎 每天 看一阵子) (得意发愣难受)

学习不太好 刻苦钻研愤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第5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知词句意思,感悟词语的准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①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哪些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在课余生活里最喜欢干什么?(指几名学生回答)

②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的课余生活呢?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看看他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22,板课题。(识字二)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①看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②读课文,圈出生字。

③自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抽查学生按要求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②让学生图文对照自读词语。

③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3、分析字形。

①复习识字方法。

②小组讨论: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下来的?

③检查讨论情况。

4、学习词语。

①认读词语。

②问:读了这些词语后,你有什么发现?

③巩固练习。

连线: 扫 水 搬 木头

推 地 抬 桌子

提 车 抓 小鸡

5、小结。

6、质疑。

三、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

2、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

3、扩词活动。

4、指导书写“琴”。

四、玩游戏(快乐传真)

1、玩游戏。

2、编写儿歌。

五、总结

1、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2、总结这节课的比赛结果,评出最优先的一组并给以奖励。

六、课外作业 熟读生字词

第6篇:语文教案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