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03 20:55:32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2、掌握4个新偏旁,学习按笔顺正确书写8个生字。

3、学会用普通话正确、连贯地朗读韵文,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诵读中体会春色美景。

教学准备:生词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美极了,老师带小朋友到郊外去看一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在哪儿找到春天?请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像牛毛)

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哪些植物的“嫩芽”?

布谷“布谷”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叫声?

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过渡:小朋友们,看到这副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吗?春天的景色证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小组内开火车读词。

3、全班认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景。

1、同学们,词儿读准了,读得也很美,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儿连起来读,你会感到更美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好吗?你们一定能行。

3、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读课文情况。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树、布、谷”。

2、学习新偏旁。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 sì)鼋(yuán)罨(tuó)

鲋(fù) 梓(zī)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2.运用学过的看拼音识字和问听读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书中插图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和好朋友丁丁一起走向外面的世界。(板书)

(一)播放课件

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我们在丁丁的带领下,来到一个热闹的地方,这就是丁丁居住的小区。快乐的丁丁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图中画了什么?你能回答吗?

(二)这些地方给丁丁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怎样把这些地方都记下来呢?老师有个小窍门,你可以从一个地方开始,像表针一样转一圈(大屏示范)。请你试一试。

(三)记住丁丁住的小区有哪些地方了吗?(大屏)如果鼠标指着的词语在丁丁住的小区里出现过,请你大声读两遍。

(四)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贴出来,方便小区的人们。

请一位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举词语卡,老师来贴。

我们大家一起读。

二、学习灵通姐姐的一段话

丁丁住的小区,生活很方便。外面的世界,可远不止这些,精彩的东西多着呢!要想了解他们,先来看看灵通姐姐说的话。

(一)请你自己来读一读。

(二)灵通姐姐想为我们朗读,好吗?(课件)

(三)灵通姐姐读得真好。你想为大家读一读吗?这段话里有不认识的字你怎样解决呢?

生:看拼音、问老师、家长(他们一定夸你会学习)。

听别人读(你真虚心)。

小组互相学习。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我们学习不认识的字,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快乐。

(四)你先自己练一练。

(五)用你喜欢的形式读一读。

和同桌一起读、和灵通姐姐一起读、读一句话、自己读。

(六)读完这段话,你懂了什么?

(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就是外面的世界;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外面有新奇有趣的东西,能让我们认识许多字。)

外面的世界是精彩的,你们的回答同样是精彩的。

三、学习这段话中的生字(大屏幕)

(一)仔细看,这些生字刚才在句子妈妈的怀抱里,和你们成为了朋友,现在它们单独出现,你们还能认识吗?(大屏幕)我们来试一试。

(二)小组学习,可以使我们每个人体会合作的乐趣。在你们桌上,有个信封,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把音节和字组在一起。(学生示范)

(三)你和大屏幕上核对一下,正确了,你把字再读两遍,然后放进信封中。

(四)现在,你一定能把句子读得更好了,我们一起读一遍。

四、这是外面的世界,你认识哪些字?还想学习哪些字?(大屏幕)

(一)自己认读,有不认识的字请认识的同学告诉你。

(二)会读的同学大声读。

(三)在学生读字的时候,老师做以下旁白:环保,不光是清洁工人的事,靠我们大家来维护;如果爸爸妈妈要用钱,你可以推荐他们到这里来取;学生专车,为我们上学提供了方便。

五、这些仅仅是外面的世界的几个场景,有一些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你们可要留心观察呦!(大屏幕)看看你认识哪些?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示范)问问同桌。

六、认识了这些字,你都能当小设计师了。

(一)(出示图片)这是冬冬的新家,有山有水,还有很多给他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地方。请同桌一起来设计,为冬冬的新家挂上牌子。

(二)学生活动。

(三)你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成果吗?

感谢你们为冬冬的家园进行了精彩的设计。

七、总结全文

我们的大设计师们,古老而美丽的北京是精彩的。(大屏)

看,养育着人类的地球是精彩的,神秘而伟大的宇宙是精彩的,这一切,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向外面的世界,去认识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第4、5自然段。

2、 继续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写景和叙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体会作者通过写景和叙事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1、导入新课,解题。

谁读过冰心奶奶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简介)

2、作者简介

二、认定目标(课件出示)

三、导学达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2、再读课文,投影出示思考题。

(1)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把两部分分开。

(二)精读第一部分。

1、认真读第2、3自然段的每一句话,想想每一句话都与哪个字分不开?(水)

2、威尼斯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为什么这座小城是极有趣的?用“―”画出从整体上说明小城特点的句子,并在重点词上加“.”。

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并练习背诵2、3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部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句子。

1、仔细阅读第5自然段。

2、细读第4自然段,理解讨论。

3、师小结,体会作者通过写景和叙事表达思想感情。

(四)、指导感情朗读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进一步理解有关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指导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填空:威尼斯是______的水上城市,这座城市是极_____的,家家户户__________。

2、认读生字词,说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二、认定目标:(课件出示)

三、导学达标:

(一)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2、分男女生朗读。

2、分小组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威尼斯小城。(课件出示)

(二)指导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导读2、3自然段,分析层次,指导方法。

2、自由分段背诵,分小组互背,指名背。

(三)学习本课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3、集体订正。

4、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5、写字指导。

(四)完成《写字》、《语文练习》

(五)课外阅读:《自读课本》14、15课。

四、达标测评:

找形近字组词。

帕( ) 呜( ) 塞( )

—( ) —( ) —( )

第5篇: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6”是一次看图练习。教材给学生了两幅图画,一幅图画的内容是一个小女孩看见一只小燕子从燕窝中掉下来了,另一幅的内容是一只猫摆好攻击的架势,双眼紧盯着小燕子。习作要求学生在弄清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会怎样。然后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我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这并不是难点,学生一下子就准确领会了图意。在归结图意的时候,我把图画中三个“人物”——小女孩、小燕子、猫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在写“猫”的时候,学生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学生说要写成“小猫”,有学生说写成“花猫”,也有学生说写成“老猫”,还有学生说写成“野猫”。从学生的不同意见中,我忽然想到,给这只猫准确“定性”,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想像,并能帮助学生确定文章的主题。于是,我和学生有了以下对话:

师:刚才有学生认为可以将图画中的“猫”看成“小猫”,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小猫比较可爱。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那认为可以看成“花猫”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花猫可以代替一切猫,既可以指“小猫”,也可以指“老猫”,还可以指“花猫”呢。

师:那认为可以看成“老猫”的来说说理由看。

生:图画上的那只猫像只老猫。

师:那认为是“野猫”的同学怎么想的呢?

生:野猫才会吃燕子。

生:我不同意,一般的猫都要吃燕子的。

从以上对话我听出来了,学生在给这只猫“定性”的时候,没有把猫和接下来的故事联系起来,至于文章的主题,还没有进入学生们思考的范围。于是,我继续引导:

师:根据课文所给的两幅图画,请大家想一想,这看图想像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燕子。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女孩。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是猫呢?

(没有学生举手)

师:觉得主人公是燕子的同学说说看,为什么把燕子作为主人公呢?

生:小燕子虽然小,但它很聪明,它和它的爸爸妈妈一起,把猫儿战败了。所以,主人公是小燕子。

师:这想法不错。以前课文中有一《麻雀》的文章,就是讲麻雀将一只猎狗吓退了。如果主人公是小燕子,那你觉得这只猫是只什么猫呢?

生(纷纷举手):是小猫,不然,小燕子会斗不过它的。

师:这理由说得好,符合生活实际。那觉得主人公是小女孩的同学说说看,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小女孩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帮助小燕子把猫儿赶跑的,小女孩是一个保护益鸟、爱护小动物的好孩子。所以主人公是小女孩。

师:这想法还真有意义呢。如果这样,大家觉得那只猫应该是只什么猫呢?

生:应该是老猫,因为老猫是很狡猾的,小女孩很难赶走它,这样,就突出了小女孩对小燕子的爱护和关心。

生:野猫更可怕,它是很凶狠的,小女孩要赶走它,或许还会遇到一定的危险呢,这样,小女孩的品质就更突出了。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看来,“花猫”是没人选了,是吗?

生(齐声):是!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对猫不同看法这一契机,通过跟学生关于给猫“定性”的讨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确了文章应该表现的主题,而且为接下来学生展开想像,也为继续想像故事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而且给猫不同的“定性”,还使故事有了多元的主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9个;能积累“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静心阅读,边默读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层次,及蝙蝠和海参休眠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学文的基础上能用流畅的语言作介绍。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阅读芳草地1”课文哪部份写蝙蝠,哪部份写海参。

3、查找蝙蝠和海参的有关资料

4、根据“语言直播厅”,自由查找冬眠或夏眠动物的资料。

准备蝙蝠休眠的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导语导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看。板书:动物

2、补齐课题: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两种动物?

板书:蝙蝠、海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参”是多音字)

3、这两种动物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习性?(都需要睡眠,理解此处的“睡眠”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睡觉”,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动不吃)。

蝙蝠在冬天睡觉。板书:冬眠。读准“眠”说说眠是什么意思。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4、引发兴趣:还有的动物要夏眠。板书:夏眠。

5、课文既介绍了蝙蝠的冬眠又介绍了海参的夏眠因此课文题目为“动物的休眠”。

补全课题。

说明:三年级仍旧要重视拼音教学。通过“蝙蝠”“海参”两个词语的拼音练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同时也复习了多音字的知识。“眠”是三拼音,通过拼读适时地滚动复习三拼音的音节,巩固汉语拼音。“冬眠”是学生已较为熟知的知识,已经能自行掌握,就不用反复强调,点出即可。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夏眠”这是学生所不知的“新知”。而简单的板书也就已经将课文主干抓住。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2、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3、齐读课文,交流

说明: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要注意反馈预习情况。读课文,将课后“阅读芳草地”的练习内容穿插于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段落及分段的方法。

三、深入研读课文,积累语言。

1、根据自学要求,分组学习。

(1)认真自读课文,根据课后格表,了解两种动物休眠的具体情况;然后小组交流。

(2)讨论: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它们睡眠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说明: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读文,培养学生静心读文,边读边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在小组主动与他人交流,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交流:

(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

●蝙蝠冬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

●朗读1—3节

(2)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海参怎样冬眠:睡觉(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读来顺畅。“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朗读4—6节

说明:在交流表格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例如在交流蝙蝠在什么地方冬眠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省略号还省略了什么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方有共同特点——僻静、避风寒,结合区分两个生字的字形。在交流蝙蝠冬眠时的样子时引导抓住动词,了解蝙蝠休眠的特点。

(3)读读课文,参照表格,说说两种动物的休眠有什么不同?

(4)读全文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体会第2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3、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

4、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也要“冬眠”(或者“夏眠”)?它们是怎样“冬眠”(或者“夏眠”)的?完成“语言直播厅”

五、布置作业: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