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3 19:44:34

第1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收集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设计: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作为一个武汉人,咱们都很熟悉六渡桥,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六渡桥的.来历。

传说一: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传说二:旧时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很多地名都是有来历的,有些地名的由来,非常有意思。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2、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个性化备课:

课题:习作我喜欢的季节

第2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4、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教学建议

1、课前阅读抗日英雄故事等有关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并说出自己受感动的原因,还要加以适当的评点,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

例如: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朗读时,要体现出五壮士的战斗豪情。

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某个自然段,例如,阅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可提出下列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完这个自然段;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一行一行地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准备转移,有两条路可选,决定走第二条路,把敌人引上绝路)。读后让学生交流这样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

教师在学生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

在引导学生回答“思考·练习”4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四、参考资料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1941年秋天,日军纠集三四千人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干部和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第3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对联,就是写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对联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你对对联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么优美的对联,还认识了郑板桥这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让我们最后读一读这意味深长的对联。

五、作业: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大家交流一下。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4.郑板桥对联趣话

4、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

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5、郑板桥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6、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7、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8、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9、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春天双方商定一年酬金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老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

第4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第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5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第6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谁生字新词,了解、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凭借自主阅读,了解堂吉诃德复杂的性格特点。

3、了解作者抓住典型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自主阅读,在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中,体会堂吉诃德复杂的性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说《堂吉诃德》上下两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风车”入文

1、揭题、读题师:话说上回,我们进入《三国演义》,看了一出孔明草船借箭,好精彩的故事,好过瘾的故事!今天我们将走进一部外国名著,欣赏其中的一个片断——战风车。写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了解风车师:课题中的“风车”是什么?预习了课文的同学会发现课文中有好几处对风车的介绍,谁来说说。学生畅谈对风车的了解后,课件出示欧洲风车图片。

3、由课题着手,学生提出困惑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默读浏览,梳理小说人物及身份生交流后,课件出示人物名称及身份,师指导读通读顺人物名称,并板书主人公名:堂吉诃德。2、生再次默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师:课文围绕堂吉诃德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三、细品语言,交流对堂吉诃德的认识

1、谈对堂吉诃德的表面认识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对堂吉诃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实话实说。(预设:可笑、傻、愚蠢等)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出示学习目标师:如果你认为堂吉诃德仅仅是个滑稽好笑的人,那你的认识就太片面,大肤浅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堂吉诃德性格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生自主学习,师全班巡视

3、汇报交流,感情朗读,提升对堂吉诃德的认识师问:你觉得堂吉诃德是个怎样的人?或你对堂吉诃德还有什么看法?你能读出这种特点来吗?请讲得好,理解到位的同学上台板书关键词预设1(课件幻灯片7):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充满正义、锄强扶弱、无私无畏)(全班齐读)预设2(课件幻灯片8):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拼命好了(固执、武断、勇敢、无所畏惧、勇于牺牲)(指名读)预设3(课件幻灯片9):他满不理会,认准了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你们这伙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固执、盲目自信、勇往直前、毫不怯懦)(小组读)预设4:即使你们挥舞的胳膊与巨人布利亚瑞欧的还多,我也要和你们见个高低!(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亮剑精神)(指名读)预设5:(课件幻灯片10)他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盲目、奋不顾身、英勇)(男女生互读)预设6:可是到头来,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失败后不沮丧,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理想)(指名读后全班读)

四、概括梳理,感受堂吉诃德复杂的性格特点

师:俗话说得好“我口抒我心”。同学们刚才从堂吉诃德的大量语言和行为举止中,对这个人有了多方位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自己的学习收获整理一下,请看屏幕……

1、补充句子(课件出示) 堂吉诃德既 ,又 ;既 ,又 生看板书后口述(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2、补充句末标点师:两个关联词无法完全概括堂吉诃德的特点,那么我们在句子后加上什么标点符号最恰当?(补充省略号)

五、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师

人们都说堂吉诃德性格十分复杂,既可悲又可笑,既可怜又可敬,你想更多地了解他吗?那就要看谁写的名著?

1、出示小说:上下册的《堂吉诃德》

2、课件出示《堂吉诃德》故事简介

3、课件出示塞万提斯简介结束语:看过《堂吉诃德》的人都说,从书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受到许多的启发,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同学们,读书明理,读书启智。希望同学们能从书中感受到文字传递的快乐,也希望同学们能从好书中获取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六、自主作业

阅读小说《堂吉诃德》或写一篇课后感

第7篇: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够独立认识17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3.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理解词语意思。例如:一筹莫展、无地自容、嫣然等。

重难点

能够在阅读中识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比赛,小组对抗等形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走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上一节字词检测课。我们已经预习了,小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组长按照预习要求检测,组长记录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2.汇报交流,师生解决问题:

强调:邀---遨

蓬---篷

二、读写检测,强化巩固。

1.检测认识的字。

同桌互考认读,开火车读,赛读。强调黍shǔ字,cán蚕字

2.交流自选词句,练习用给的词语说话:一筹莫展、凄风苦雨、

3.听写生字:指名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听写,其余同学在本上听写。

艾蒿珊瑚联合筹集杰出颤动挪威邀请

至于桑树皆是缘分蓬松饮酒腊肉社会

听写完毕集体订正,老师指导易错的字,同桌互相批改。

三、综合检测,学以致用。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曼黍圃萧嫣

2.听写:

邀请缘分蓬松筹集颤动挪威社会

3.写词语:ABB式:空荡荡

补充词语:一()莫()头()眼()

()()长夜风()雨()

凄()苦()()()自容

4.我能写:仿照《修鞋姑娘》一课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写片断进行练笔。(任选一项)

5.小组间互相批改,老师点拨,讲解,评出优胜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