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口技》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2 16:39:33

第1篇:语文《口技》教案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4-5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4-5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能把全文正确地翻译了。那我们现在又来继续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全文并思考为了写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的?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3、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4-5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学生齐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第2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让学生使用工具书通译全文进行自学,若有不会之处,小组内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合作探讨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4.全文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三、合作探讨

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朗读课文。

要求:找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点评至无误为止。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或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读好。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若有错误并及时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发现错误起来纠正。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字、词、句按古汉语现象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明确:(共有三处:(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白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作用。)

五、研读赏析

师:再次朗读课文并讨论下列题目。

1.文章三个场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绘声为主,对声音的描绘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闹,由简而繁,试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你分析。

(生读文章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地介绍事情的'经过。)明确:(第一个高潮是渐起的,由深巷犬吠,妇人一人惊觉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种声响“一时齐发”有个演进过程作者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第二个高潮是突发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齐作”,人有“俄而”片刻时间紧张、纷乱、恐惧,造成了听众“变色离席”的效果。)

(在两个高潮间有过渡的场面即全家再次入梦。这把口技者精心设计的构思表现出来了。)

2.文章结尾处再次出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六、梳理巩固

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善犬吠妇醒神颈、侧目、微笑、默叹

闹而复静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第3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所复习的课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七年级也需要运用灵活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等,都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被动为主动,激起学生浓厚的情趣。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精彩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复习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积累词语,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

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精彩语句。

难点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学生做好自主复习,为更好地理解复习内容做准备。

授课过程

准备行囊(字词复习)

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乘着时空的列车,穿越时空的隧道,来一次惊险的的旅游。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一家人还在睡梦中,这一危急时刻,是真是假呢?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背起行囊出发一起体验一下吧!哦,对了,出发前检查一下自己的行李,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自我检查

(1)给下列划横线字注音。 呓yì语齁 hōu声?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è屋许hǔ许声? 几jī欲先走

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 ①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② 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③少顷:一会儿。 ④ 既而:不久,紧接着。

?⑤几欲先走? 几:几乎。 ⑥众妙毕备? 毕:全、都。

? ⑦未几:不久。 ⑧意少舒?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 ⑨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⑩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翻译句子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划分节奏

会|宾客大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老师强调 文言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 沂水县西片区联研学校校级教学能手评选

教学设计比赛

姓名: 单位: 学科:

------密------封------线------

2、互相检查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2)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会宾客(举行宴会)

(3)、一词多义乳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妙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绝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呼 忽一人大呼

呼呼风声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检查,有些同学准备的十分充足,也有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刚刚整理完毕,希望你平时细心些,夯实基础方能前行。生活总会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加油!

拜访老朋友(作家作品)

一缕轻盈的风,一曲优美的歌,让我们心灵得到一丝欣慰,几分充实。更让我们高兴的是途中遇见了一位老朋友,然后我们一起拜访一下。

1、《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文章选自《虞初新志》,这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第4篇:语文《口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

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第5篇:语文《口技》教案

《口技》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口技》 授课人 学校名称 教学对象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本文以教读说明文为主,而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而初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方面的任务,除了像阅读现代文那样要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外,还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特别是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较好的基础是本课主要的目的。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掌握“乳”“善”“名”“宴”等文言词的活用,一些通假字和表示时间的词语等古汉语知识。

方法和过程: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家作品,结合已有知识和注解疏通文意。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能够复述课文大意,并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第二层次的主要任务是概括三个场面,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前后照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1、情境法:用表演视频引入新课,这种形式喜闻乐见,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课结束前,通过闭目欣赏口技表演,让学生再次感受口技这种传统技艺的高妙,学生兴趣很浓。2、诵读法:

以“读”贯穿,一文多读,每个人都参与,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层层推进。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分组合作,集体交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三、听课文朗读,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四、疏通文意

五、字词归类

六、整体感知

七、小结

八、巩固练习

播放口技表演《哨所的一夜》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现代艺术家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 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

?呓语yì狺狺yínchì

伸颈jǐng ?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

意少舒shū

曳屋许许声yèhǔ?hǔ?

几欲先走jī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重点讲解词性活用:

(1)妇抚儿乳 :“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2)善口技者:“善”是动词(原为名词), “擅长”

(3)不能名其一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 “说出”

(4)会宾客大宴:“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座位

时间词: 少顷、既而、当是时、一时 未几、忽、俄而、忽然

提出问题:

1、这篇文章叙述了哪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

第6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的】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 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 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看图说话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 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 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 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 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1、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学校快乐教学的原则,我从备课开始就关注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用心备课的同时也认真地备人。因而这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我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行文的流畅和精彩的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体验;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2、不足之处:

⑴ 有一个问题向学生提出时,我措辞有不够精准之处,以致让学生在回答时有一些小偏差。

⑵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我有急于道出的心理倾向。

⑶ 我上课还不很老练,有一些紧张,没能做好挥洒自如。

⑷ 教学机智尚待加强,我在处理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应变不好。

第7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第8篇:语文《口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间jiàn许 许hǔ 曳yè 几jī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第9篇:语文《口技》教案

一、作者简介

二、朗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少顷(shǎo ) 犬吠(fèi )呓语(yì )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ǎo)中间(jiàn) 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惊觉欠伸(jiào)

三、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字词,想一想与现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于是( 在这个(时候)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今意是:承接连词)

2、两股战战( 大腿 )

(今意是:量词事物的一部分; 屁股)

师:“两股战战”什么意思:两条大腿哆嗦直抖。 这个词好像在哪学过?在蒲松龄《东郭先生和狼》里面有一句话“屠自后断其股”,其意思是“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指狼)的腿。”

3、几欲先走 ( 跑 )

(今意是:步行、行走)

师:“走”古代作“跑”讲,我们能不能联想到一个词?(走马观花)释 义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常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cū luè)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mí huò)。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师:这几个词属于一种什么文学现象?

(古今异义)

师:那么同学们在课文中再找找还有哪些属于古今异义?找到的举手

古意 今意

1 (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聚合,合在一起

句子翻译(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2 (但)闻屏障中 只 转折连词,但是

句子翻译(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

3 当(是)时 这 判断动词

句子翻译(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4 微(闻)有鼠 听 用鼻子嗅

句子翻译(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5 宾客意(少)舒 稍微 数量小

句子翻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6 (稍稍)正坐 渐渐地 稍微7 中(间)力拉崩倒 夹杂 房间、中间、间隔

句子翻译(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8 (虽)人有百手 即使 假设连词 虽然 条件连词

师:课后要注意归纳整理

四、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坐 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名词 口技人坐屏障 坐 动词2、妙 众妙必备 妙处 名词 以为妙绝 好,奇妙 形容词3、绝 以为妙绝 极 副词 群响必绝 灭,消失 动词师:那么这种现象叫什么?(一词多义)

师:这个在课文当中就比较多了。同学们再找几个,找到举手。

4、呼 忽一人大呼“火起” 呼叫 动词 呼呼风声 拟声词 5、指 手有百指 手指 名词 不能指其一端 指出 动词 6、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动词 儿含乳啼 奶头 名词 7、起 夫齁声起 响起 动词 夫起大呼 起来 动词 8、一 又一大儿醒 一个 数词 一时齐发 相同 形容词 师:课文当中像这样的词应该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要归纳整理。 师:其实我们文言文当中除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还有一种现象叫什么?(词类活用),同学们能不能在本文中找几个?

五、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2、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3、妇抚儿(乳 )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4、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5、妇(手)拍儿声 用手 名词作状语

(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6、无不伸颈,侧(目 )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师: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名作动 2、蹄之,用蹄子踢 名作动)

师:下面老师给一分钟时间给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的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以前就有一个同学问过我,老师:那个“惊觉欠伸”的“觉”字,好像读惊觉jué啊。大家认为应该读什么?有没有同学读jué的?

师:那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读jué,而读jiào呢?(是因为这里是“睡醒”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对课文的字词,进行疏通,老师教你们的方法就是,学会归纳整理,课后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再找找。然后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者课本上。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文结构

六、课文结构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第一部分(1)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过程(写表演者表演的几个场景)

第三部分(5)表演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第10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第11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解释字词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无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流畅准确,熟悉课文情节。

3、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分析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五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4、通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一)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1、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分别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教师总结:(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2)一家人醒而梦(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2、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口头作答,并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3、继续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思考: “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6、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二、拓展延伸:请学生当堂翻译理解《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贯、姓氏。“本”字为下文“变姓”伏笔。]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简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锋芒,点明具有良好的说书基础和天赋。]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市中说书,“见”者多矣,而独莫后光发现柳的“机变”,莫确有伯乐之眼力。“鸣”照应下文“名达于缙绅间。”]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开端启蒙就高标准,严要求。如此严师,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响鼓何须重锤。“退”即“简练揣摩”,说明求教谦虚、心诚。]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功夫不负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两个“又”字,说明柳并不满足现状,精益求精,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严师且发“喟然”之叹,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三“期月”闭门苦练,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通过刻苦奋斗,柳终于从一个逃犯成为艺坛明星而“名达于缙绅间”。]

本段写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刻苦演练,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12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口技》复习指南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关键字:善:善于;擅长。者:……的人。

句译: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表演的人。

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关键字:会:适逢,正赶上。施:设置,安放。而已:罢了。

句译:正赶上有户人家大宴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八尺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面,道具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关键字:众:众多。团坐:相聚而坐。少顷:一会儿。但:只。抚尺:作动词用,敲醒木。满坐:即“满座”,坐,同“座”。寂:安静。然:……的样子。哗:喧哗,吵闹。者:……的人。

句译:宾客们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障中敲了醒木一下,满座静悄悄的,没有敢喧哗的人。

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关键字:觉:睡醒。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她的。呓语:说梦话。

句译:远远地听见深深的巷子中有狗在叫,接着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5.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关键字:既而:不久。抚:拍。(妇抚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儿含乳啼)乳:名词,(妈妈的)乳头。呜:轻声哼唱哄孩子入睡。之:代词,指孩子。

句译:不久孩子醒了,大声啼哭起来。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妈妈的乳头啼哭,妇人拍着孩子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6.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关键字: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止:停。

句译: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

7.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必备。

关键字:当:处在(某个时候)。是:这。初:刚。叱:大声呵斥(大声责骂)。一时:同一时候。众:众多。妙:妙处。毕:全,都。

句译:在这时,妇人用手轻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哼唱(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孩子含着妈妈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一时间一齐发出,各种妙处,全都具备(各种声音摹仿得极像)。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关键字: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叹:赞叹。以为:认为。妙:奇妙。绝:极,到极点。

句译:满座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奇妙极了。

9.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关键字:未几:不多久。齁:打鼾。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倾斜,翻倒。

句译:不多久。丈夫鼾声响起,妇人拍打孩子也越来越慢,声音渐渐停止了。隐约听见有老鼠悉悉索索地出来活动,盆罐(被碰到)倾斜翻倒在地,妇人在睡梦中咳嗽。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关键字: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稍稍:渐渐地。

句译:宾客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都坐端正了。

11.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句译: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身大喊,妇人也起身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起来。

12.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关键字:俄而:一会儿。

句译:一会儿,成百上千人大喊,成百上千个孩子啼哭,成百上千条狗在叫。

1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关键字:间:夹杂。力拉:拟声词。崩倒:(房屋)倒塌。作:兴起,发出。曳:拉。许许:拟声词。

句译: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裂的声音,呼呼风吹的声音,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发出;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从火里)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救火的声音。

1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关键字:凡:凡是。

句译:凡是(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1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关键字:虽:即使。(手有百指)指:手指头。(指其一端)指:指明。名:作动词用,说出。其:其中的。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一处:一个地方,这里亦指“一种”。

句译: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人长了一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一百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1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关键字:于是:在这个时候。于:在。是:这(时)。色:脸色。奋:张开,展开。股:大腿。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乎,差点儿。先:争先。走:跑,这里指逃跑。

句译: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几乎想要争先逃跑了。

1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关键字:毕:全,都。绝:停止,消失。之:代词,指屏障里面的情形。

句译:忽然醒木一敲,所有的声音全部消失。撤去屏障看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内容理解

1.本文被收入清朝张潮所编《虞初新志》。作者是清初林嗣环。

2.作者按表演的顺序叙述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演出前的准备状态,交代了口技艺人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做铺垫。(“善”统领全篇;道具简单——衬托技艺高超。)

第二部分(第2—第4段):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

第2段:口技艺人表演深夜四口之家被犬吠惊醒的情形及宾客们的由衷赞叹。(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第3段:口技艺人表演这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

第4段:表演一场突发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信以为真,惊慌欲逃的状态。(表演的第二个高潮)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道具简单——反衬表演的繁复、热闹,表明口技艺人表演全靠“口技”,衬托出其技艺高超。首尾呼应。)

3.精彩描写:

(1)描写口技艺人表演四口之家的夜间日常琐细之声:

由远及近,由简而繁,由静至闹,再至静,层次分明,生活气息浓厚。

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突发的火灾情形:

历数口技艺人所模拟的火灾现场纷繁、激烈之声,以表现所模拟情境中的火势之猛烈,救火情势之紧张、激烈,令人如临其境。声类之繁多,难以尽述,作者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来概括,并以夸张的手法(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来表现。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除以上正面描写以外,作者还运用侧面描写,以听众的反应来烘托现场气氛,衬托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从欣赏赞叹到心情松弛,直到表演进入高潮时的忘其所处,信以为真的恐慌,宾客们的神态、动作无不告诉我们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4.巧妙结构:

(1)文章首尾反复提到“一桌、一椅……而已”,首尾呼应,意在强调口技表演功夫在“口”,道具的简单,更衬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以表演顺序为线索,层次分明,波澜起伏;“少顷”、“未几”、“既而”、“俄而”等时间副词准确而有变化地交代了时间的推移,表演的推进。

5.中心归纳:

本文通过对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的描写,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口技》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一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据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阶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让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再现。这样一来,从学生的即席表演中,我感受到他们的兴趣和表演天分。同时由于发动了学生自身的参与,不仅使学生听起课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且使学生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明确了课文内容的学习目标,解决了难点和重点。另外,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这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表演者利用简单的道具却能摹状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从而体会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使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而言,这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创新教学中,总是提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和体会。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操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教每一篇课文之前,自己首先下功夫把课文读好。而口技一文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须把每个阶段的摹状情景惟妙惟肖地读出来,该紧张的地方就紧张,该舒缓的地方就舒缓,否则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当时听众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也是一样。我应该多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提问中看到自己知识水平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为老师,课前课后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自己和学生多一分思考的空间。而对于一名称职的教师来说,学习和思考是不应停止的。

第13篇:语文《口技》教案

[学 法 点 悟]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整 体 感 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疑 难 解 析]

质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解惑: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质疑: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解惑: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质疑: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惑: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质疑: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解惑: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质疑:通读全文,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解惑: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人乱。

[语 言 揣 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超。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研 究 课 题]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揣摩课文语言,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节选自清朝 编的小说《 》。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二、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

嗣( ) 少( ) 吠( ) 许许( )

曳( ) 叱( ) 间( ) 几( )

2. 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妇抚儿乳( ) (2) 众妙毕备( )

儿含乳啼( ) 以为妙绝( )

(3)以为妙绝( ) (4)手有百指( )

群响毕绝( ) 指其一端( )

3.给下列字形相近的字组词。

倾( ) 嗽( ) 懒( )

顷( ) 喇( ) 蔌( )

三、语言积累

1.将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 表示突然发生:----------、------------

(2) 表示相继发生:-----------

(3) 表示同时发生:------------

(4)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2.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朗读背诵

1.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五、问题探究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 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欣赏评价

1.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提示: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2.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提示:“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七、拓展阅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 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篇: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第15篇:语文《口技》教案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