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1 09:52:35

第1篇: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执著)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 个生字,识记3 个生字,认识2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美观的书写本课生字。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题目是《水乡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课文,听课文录音)

2、师:水乡歌在唱什么呢?(唱水乡的水、船、歌)

师:(教师板书: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水乡,好吗?

(课件出示水乡风光片)

师:看过水乡的风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是啊,水乡到处是水,渠里有水,河里有水,池塘里也是水。因此,歌中唱道:“水乡什么多”(师请三至五位学生来读本小节,在读中纠正读音)

师:水乡水多,为了出行的方便就会用到一种工具,是什么呢?(学生说,教师板书:船)因此,水乡的船也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课件出示水乡的船)

师:勤劳的人们为了把水乡装点得更美,他们设计了形态各异的船。瞧,有的敞开着,形如弯月;有的盖上了篷,叫做乌篷船;有的还插上了白帆。因此,歌中唱道:“水乡什么多?”(师请三至五位学生来读本小节,在读中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水乡水多,船多,你们猜猜看,水乡的人民会怎么利用水和船呢?(利用水养鱼……)

师:是啊,能干的水乡人民利用水乡的水,水乡的船,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瞧,他们在水里养了大量的鱼和虾,还有珍珠……他们把这些东西用船运到了全国各地。因此,每当他们外出归来,都会唱起水乡人特有的歌,来赞美水乡的好生活。听:“水乡什么多?”(师请三至五位学会来读本小节,在读中纠正读音。)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1)这些词语你能否读正确。词语的意思能读懂吗?

渠 处处 荡清波

驳 片片 飘满河

箩 装满 新生活

(2)哪个词语意思不懂?(借助图片来理解“渠”、“驳”、“箩”)

好,把这些词语再带到课文中,同桌互相读读,你读一节,我读一节,看看谁能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二、多种读法,读熟课文

师问生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现在我们来做歌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题目叫:我问你答。

师:同学们,水乡什么多?(水多)

师:怎么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

(后面两歌小节的训练方法如上)

1、生问,生答。(形式、内容同师问生答)

2、表演读。(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创造形式,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3、师:同学们真能干,玩着、读着,就把课文给学会了,哪位同学能把全文连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呢?(生独立朗读全文,师点评)

学生齐读水乡歌。

三、指导写字,课堂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生字,重点指导。

左右结构:船、飘、咱、新。认识“风字旁”。其中“船、飘、新”三个字左右同宽。“咱”左窄右宽,“口字旁”偏上。

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船 飘 新 咱

2、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1、3、4题。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3、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教具准备:对联一幅

过程: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明确写作目的;

2、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

3、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4、培养与人真诚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活动,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真诚。真诚的感谢,真诚的帮助,真诚的劝告,真诚的交流。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与别人交流时的诚意时,请听著名作家金波的一首抒情诗——《用目光倾听》。

二、学习

1、课题质疑;

2、从第一小节中寻求答案——“用目光倾听”就是与别人交流时,要望着对方,

3、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充分朗读全诗,寻找韵脚。

4、介绍作者金波和诗体(十四行诗)。

5、分小节朗读诗文,说说你对诗节的感受,老师适时补充。

6、进一步熟悉诗体,体会诗歌在表述上的方法。

7、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背诵。

三、延伸:

在与人交往、交流中,注重眼睛的对视、目光的倾听,真正做到以诚待人。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