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7:22:41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中初读读准字音,再到交流识记字形,最后到指导写字,很好地扫清了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拍手歌,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儿歌。(课件出示“讲卫生”拍手歌歌词,大家边拍手边读。)这首儿歌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拍手歌”。喜欢读拍手歌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动物的拍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3》。板书课题。

(学生跟着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读准字音。

1.读课文,找词语。

请同学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拍手歌里还藏着一些小动物,边读边画出是动物的词语。

(学生自己读课文,记生字,画词语。)

课文里出现了哪些动物呢?(课件出示动物图片,学生读出相应的名称。)

(学生读词语)

2.自主识记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男女生比赛读)

(2)去掉拼音读词语。(小组开火车读)

哪个词语不理解?了解“飞翔”“雁群会写字”“唱不休”“嬉戏”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齐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三、交流方法,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同桌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2.全班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交流识字方法)

提醒:雀,隹部,跟鸟一样,带这个部首的字与鸟有关。你能从咱们课文里的动物里,再找出带有“隹”字的字吗?(学生第一次学习“隹”部字)

再一次出示关于动物名称的词语,找带有“隹”的字。

3.同桌合作,你指我认。(学生利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4.边读边收回卡片。(学生整理卡片)

5.识记这些生字我们都是用到了哪些识字方法?(指生发言)

四、再读课文,巩固生字。

1.同学们,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你喜欢哪种动物,就去读一读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喜爱的感情。(学生自由练读)

2.现在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让别人也喜欢它。(同桌互读)

3.谁想来读一读这首拍手歌呢?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开火车读。小火车,开起来,谁来开?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听一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字,谁读得最好。(小组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

4.这是一首拍手歌,让我们边拍手边读儿歌。(学生边拍手边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学习书写“熊”字,看哪个同学最快找到它。(指生说出生字的位置,并组词)

2.仔细观察这个字的结构和田字格中的位置。

3.描红。(学生描红,师在田字格里书写不规范汉字)

4.学生来找毛病。

5.师生一起来修改,教师范写,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熊”上下结构,注意横四点的写法,最左的点朝左,其余三点的朝右。)

第2篇:语文教案

内容预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

第3篇: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译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联系修改自己的作文。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任务的才思敏捷。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没译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依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译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二、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三、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一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的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四、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读书的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好似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五、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课后反思: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激情,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依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全班交流:最想写什么?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事实,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伤害,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二、自主习作

三、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在读一读。

四、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己读文章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二、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三、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四、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五、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六、趣味语文

1自读二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七、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第4篇:语文教案

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第6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12个词语都与木字旁有关,并利用这一特点识记这些词语。

2.在读词中认识“柳、榆”等5个字,学写“树”“松”等7个生字。引导学生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字。

3.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了解木字旁在不同位置书写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了解字义。

2.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初步懂得偏旁表义的作用。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有什么树木呢?(指名答)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树为我们挡风遮荫,美化环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几种树。(板书课题《识字一(2)》)

二、认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词语,想想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树。(自由认读、同桌互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相应的图片,观察树的特点,指名说树的名称,师板书。

3.再读书中的词语,找一找带有木字旁的字。去掉拼音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木字旁?

4.读词语,想想生字的写法,指名说说记住生字的方法。可提示学生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识记“杨、柏、松、树、梨、枝、材”。

5.:这些生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木字旁,说明它们都与树木有关系。所以木字旁表义,另一部分表音,这种字叫形声字。)

6.齐读生字词语,巩固识记效果。

三、指导写字

1.探究发现。

本课中带木字旁的字按照“木”字所在的位置怎样分类?(按木字旁在左边和在下边分为两类。)

2.交流发现。

“木”字旁所在的位置不同写法有什么不同?(木字旁在左边的要写窄一点,最后一笔捺变成点;木字旁在下边的要写宽一点,托住上面的部件。)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树、梨、松、杨”。“树”字左中右3部分要写紧凑,中间的“又”字最后一笔变成点,左右高低要对齐。

4.每字写3~5个。

四、巩固拓展

1.齐读12个词语。打乱图片位置,指名贴出相应的词语。

2.拓展训练。

(1)我知道树木的种类很多,有……,还有……

(2)我还认识很多带“木”字旁的字,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