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0:36:37

第1篇:语文教案

课题:雨说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

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

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

田圃()喧嚷()洗礼()

温声细雨:

润如油膏:

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

(1),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2),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出西》

(3),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

(4),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吹风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杜甫《春夜喜雨》

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

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朗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

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她。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诗上段押韵,下一段押韵。

(2)诗人把许多话语,凝练在短短的诗篇中,体现在形象上,诗人描绘的“老马”是一个比喻,它比喻。

(3)诗中未出现“马”,而用四个“它”代替,在第一节中描绘它的,第二节写出它的。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写法,揭示主题。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学会声母Z.C.S,能认清形,读准音。

2、能借助图学会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认清形,能读准它们的四声.

3、能熟练地拼读书的音节.

4、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整体人读音节.

教学重点:

1、Z.C.S.和Zi.Ci.Si发音方形。

2、区分声母和整体音节形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

拼读与直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bpmfdtnlgkhjqx

二、讲授新课:

1、出示Z的图。

看图师问:小学生在干什么?(小学生在黑板上写字)。

(1)指导读音。

师说:“小学生中黑板上写字,“写”音读成一声轻短些就是Z。”

发音方法:Z是平舌音,发音时舌头伸平,面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然后稍微放松。让气从窄缝中挤出来。

师范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记字母形。

Z与2相似,就是把Z的头稍变成角形。顺口溜,像个2Z、Z、Z。

2、学习C

(1)出示C的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画一只刺猬)

(2)指导读音。

师说:“刺猬的“刺”读和轻短些就是C。

发间方法:C是平舌音,发音动作加Z基本相同,只是吐气流较强。

范读―――领读―――指名读

(3)指导记字母形。

半个圆圈C、C、C。

3、学习S

(1)出示S的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三的是蚕吐丝。)

(2)把“丝”读得轻短就是声母“S”。

发音方法:S也是平舌音,发音时,舌尖平伸,顶住上门齿中间挤出来。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字母形。

丝弯的样子很像S。

顺口溜:半个8个S、S、S。

4、规纳:

刚才我们声母Z、C、S都是平舌音,我们把这三个声母的音和形用顺口溜的方式牢牢记住,读顺口溜。

像个2个Z、Z、Z。

半个圆圈C、C、C。

半个8个S、S、S。

5、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Zi、Ci、Si

师问:这三个字母与我们刚学的Z、C、S有什么不同?(多一个i)

师说:“这是整体认读音节,其中的i不不发衣的音,不要拼读,只要把Z、C、S读得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我们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去记,去读,也可以表示一个字的音。因此也有四,标调在i的头上。

(2)指导读四声。

zīzízǐzì

cīcícǐcì

sīsísǐsì

6、指导书写

Z、C、S都是一笔写成。占中格;

ZICISI占上中格,i的圆点在上格靠下写。

7、指导读音节。

(1)声母读得轻短,韵母读得重些,连续快。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直呼音节。

例:摆好声母Z的发音口型,心里想着a的读音。一口呼Za。

老师边说,学生边做。

学生学生练习直呼共它音节――指名读――齐读。

8‘做读音节的游戏。

(1)猜一猜。(投影)。

(3)看准能得小红花。

三、读13课

四、作业:

1、写拼音。

2、读课文。

板书设计:

zizīzízǐzìcicīcícǐcì

sisīsísǐsì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

七、自主合作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n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朗读4、5两章,提问:

①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朗读第6章,提问:

①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4、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冒号的用法;

2?理解与积累成语;

3?读懂故事,体会寓意;

4?通过参与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5?以校园活动为话题,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6?自主阅读短文《美丽的蝴蝶谷》,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1.用小黑板写几句含有冒号的句子。

2.准备宣传所需的标语或其他材料。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冒号的用法

1?学生自己读句子,看看对冒号有什么新认识。

2?教师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冒号的用法。

3?学生再读几个句子,想想这几个句子中冒号表示的是什么作用。

4?总结:冒号不但可以用来表示人说话,还可以用来提示下文和用来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5?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句子,让学生判断是表达的什么意思。

二、语海拾贝

1?自读成语,认准字音,在读的时候想想是什么意思。

2?说说自己理解的成语。

3?说说自己不懂的成语,请求老师或别的同学解释。教师注意引导和补充。

4?熟读,记忆。注意字的正确书写。

5?分组多读几遍。

三、读懂故事的寓意

1?学生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复述故事。

3?说说读了故事后的感受。

4?引导学生理解“半途而废”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讲讲身边这样的事情。

四、指导综合活动(口语交际)

1?地球知识知多少。让学生尽情地说说自己对地球的了解。从而体会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

2?说说人类对地球环境保护得不好的行为。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4?如果我们要进行一次宣传,宣传保护地球,你准备做哪些准备。可以准备宣传标语、口号,可以准备宣传的传单、小旗子,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节目。考虑好宣传活动的时间、人员安排。

5?进行宣传。

6?总结活动后的感受、经验。

五、习作练习指导

1?引导语:校园是我们长智慧的地方,也是我们快乐的天堂。老师、同学在一起,开展过很多有趣的活动。你还记得吗?讲给大家听听吧。

2?学生讲述校园活动。教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3?让我们拿起笔来,记下这些有趣的活动。然后再比一比,看谁写得精彩。

4?教师选择一两篇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5?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六、阅读《美丽的蝴蝶谷》

1?自己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2?感受蝴蝶谷的美丽:蝴蝶多,蝴蝶色彩的丰富,蝴蝶飞行时动作的优美等。

3?领悟《美丽的蝴蝶谷》语言的优美。排比句、比喻句的运用,使美丽的蝴蝶谷更加美丽。

4?熟读短文,朗诵短文,达到能够背诵。

第5篇: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案-难忘的启蒙。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老师,也都会对启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板书课题,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难忘的启蒙》。”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谈感受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教师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从而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语文教案-难忘的启蒙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