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1:20:46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1.个人填空。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2.学生汇报、交流。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一)读读背背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4.全班齐背。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热爱科学

诺贝尔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无私奉献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3篇: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四个字。认识2个偏旁“舟、门”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感受睛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歌曲《小小的船》,生字和拼音卡片各8套,每人一张写有生字的16开纸。

教学时间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唱《小星星》这首歌。(同唱歌曲)

你在唱这首歌时,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月亮,看星星,板书课题《小小的船》。(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唱歌想象说话导入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让小朋友们轻松、愉快、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读准字词,感知课文。

同学们,请你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读准课文,并且用“——”划出生字。(边读边划)

谁能把课文读准,谁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

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看谁把课文读准了读顺了。(同桌互读、互评、互助)

{一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进行学法指导,设计这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自主探究,读懂课文。

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全班推荐。)

你从哪儿看出来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理解“尖尖的”

你还知道什么事物也是“尖尖的”?(学生举例)

用“弯弯的月儿”像“——”说话。

{这首儿歌富有童趣,学生很喜欢,在讲读课文时,充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放手可让学生自学、探究、推荐。}

让我们坐上这艘小船去天上看看,怎么样?你在航行中看到了什么?(播放音乐旋律《小小的船》,生学听音乐想画面)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够激发人的想像,把学生带入美妙夜空的情境,为下一环节的说话打下了基础。}

指导说话:我看见了()

我感觉()

(学生自由畅说)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设计这两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丰富语言。一年级学生的说话不是很规范,利用提供的句式协助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规范性。}

在空中飞行的感觉真美,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齐读课文第二句)

四、生动扮演,美读课文。

谁能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呢?指名读、评议。(生读、生评、生挑战读)

谁能加上动作读一读?

(学生自由准备)

同桌互演互读

齐读

背诵

{通过挑战,自身加动作扮演读等形式符合儿童心理,激发了他们的表示欲、进取心。}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说说有哪些生字?(口头组词)

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点,巡视指导。

学生练习

{低生级刚接触写字,教师要注意范写,起到指导的作用。}

第二教时

一、游戏引入,复习巩固。

这篇课文有9个字娃娃,他们现在来到了我们中间,想跟他们做游戏吗?游戏的题目是“给字娃娃戴上帽子。”(小组合作,取出信封里的生字和音节,使之一一对应,请一小组上台示范。)

{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识字教学自身是很枯燥的,但可以凭借各种有趣的游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加深对生字的记忆。不只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课文,书中还有一个没学的字,虽然不是生字,但你也能记住它。指导学习“尖”,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读课文,圈出“尖”)

{学习“尖”,协助学生积累的同时,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你能不能象学这个“尖”字一样来给其它生字编字谜啊?

(学生自编谜语,让学生猜。)

{自编谜语,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明性,无形之中渗透识字方法的指导。

同学们真厉害啊。看!我这里有很多星星很想跟你们交朋友。你愿意跟谁交朋友就来摘哪颗星星。要说理由,然后领读后面的生字词,过关了,老师就把这颗星星送给你!

(摘星星,说理由、领读字词。)

{语言积累、说话练习与游戏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在玩中学、玩中有收获。}

相机教学新偏旁“舟、门”,叠词的扩充。“弯弯的”“蓝蓝的”说话训练。

有的同学没摘到星星,别急有你的一份,请你拿出画有生字的美术纸,把认到的生字画上一颗星。

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谁来协助他?(自评反馈互帮互助)

{这一环节的设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关注每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二、想象画面,练习交际。

把刚才的星星图画一画,把你想象的美妙夜空画下来。

(播放音乐《小小的船》《月亮船》)

学生画,教师巡视。

{在轻松的音乐中,让学生动手画出自身放飞的思维、张扬的个性、独特的自身体验、充沛享受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谁来展示一下自身的作品?

(师当记者采访学生,学生简介自身的画。

学生当记者上台采访学生的画。

小组里推荐自身的话)

{口语交际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综合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口语交际最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通过当记者,小组推荐,从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展贴作品,小结延伸。

把你的夜空图展贴到墙上,互相看看,说说自身的画。

展贴作品推荐。

{学生在刚才推荐中得到体验,在展示过程中得到了胜利的喜悦。}

第4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的文体。

2.找出找出至少两处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说出“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内涵。

3.了解反弹琵琶的写作特色。

【评价方案】

1、检查学生是否将阅读体会写在“对话栏”;

2、能说出反弹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了解曹文轩;

2、阅读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几个主要观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课堂学习】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草房子》、《红瓦》、《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xx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文本研读

环节一、了解文章的本体布局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即:画面——联想——画面。

环节二、呈现研讨文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探讨补充解决,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几句话,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据,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主要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②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③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原因: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返乡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第5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词。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

④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2、过程与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在阅读中扫除字词障碍。

⑵围绕“自学提示”展开讨论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⑶以辩论会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灰尘的优缺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

⑵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大家都见过灰尘吧,是不是很讨厌它?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将课文读通顺、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在生活中灰尘都有哪些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生字多读几遍,能熟练认读。

3、熟读课文,思考: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⑵想想文中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我们都学了哪些说明

方法?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六、当堂训练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七、小结: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数字、假设)

八、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削弱阳光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做假设

具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做假设

第6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写

。后四句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照应,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