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20:49:07

第1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象声词不达意“哇哇、哗哗”的意思。

2、培养学生遇事不慌、勇敢向前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象声词的意思。

2、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并指名口头组词。

2、听写、指名板写生字。

3、指名读文。

二、指导朗读。

1、通过读,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开火车读,指名轮读。

了解课文共有几句,每句写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读,理解词句。

灯片出示句子:“头上乌鸦叫”(生读)再出现句子:“头上乌鸦哇哇叫”(读)

比较一下哪句好一些,为什么突出乌鸦对熊的嘲笑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再读句子。

同样理解“桥下流水哗哗笑”。

三、拓展延伸。

1、想像:“走进桥上人乱跳”小熊心里会想到什么,

2、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

第2篇:语文教案

课时目标

1.学习“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2.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日积月累”,三是“成语故事”。

二、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句,边读边想这些句子具体写了什么?

2.讨论这些句子写得是否具体?为什么?

3.学生交流。

4.小结。

这些句子之所以写得这么具体,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观察,而且观察得细致、认真。希望同学们也要养成这种严谨认真的好习惯。

三、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自渎各句。

2.组成小组讨论。

3.教师予以归纳。

这些句子按月份写出了各月里的典型花卉。

4.自由读.

5.齐读。

6.背诵。

7.测试:教师说出各月里花的名称,让学生说出它生长的主要月份。

四、教学“成语故事”

1.自由读短文。

2.自由谈短文的内容。

3.谈谈《胸有成竹》的启发。

从《胸有成竹》的故事中得到一个启发:人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有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然后再去动手做。

4.讲一讲“胸有成竹”的故事。

五、小结

读了“日积月累”,学了“成语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什么?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师寄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天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解读课文过程中,了解想象的要求和特点;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培养创造力和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想象的特点和要求:合乎情理、富有新意。

教学难点1、认识想象的依据和展开的层次。2、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快乐导入:看图说话

二、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坎斯.彼勒,美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和《一代诗仙》。《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文,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

三、自学反馈: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褪色磨蹭??末梢???穴位

油脂ái症针jiǔ?闲xiá?

2、为文章划分段落,理清层次,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四、整体感知——读尾巴

1、人类的尾巴长成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这样打扮装饰自己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的尾巴功能还真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细节品味——析尾巴

说一说,作者产生以下想象的依据

1、想到人类如果也有尾巴,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的尾巴不会太长,也不会长毛,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想想男人的尾巴比女人的粗壮,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年轻的女子会用各色丝线将尾巴打扮的更漂亮,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议尾巴

作者在想象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后,最后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赞成人类有尾巴,还是没尾巴?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就让我们展开一次激烈的辩论会吧!

双方各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如:甲:人类有尾巴好,可以搬运东西。

乙:用尾巴搬运东西,手的功能可能就会渐渐消失,而且尾巴很小,搬不重大的东西。

(你还能说说哪些理由?)

七、拓展延伸

作者根据眼前的景象,想到了美丽的尾巴。同学们,通过你的观察,生活中有了哪些变化会更有趣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假如”说一段话。如:我有时作业做不完的时候,假如再多长一只手、、、、、

八、巩固练习,教学反馈:

1、下列字词或拼音错误的有

闲暇xiá裹guǒ着癌ái症针炙jiǔ

褪tuì蹭cèng神经末稍xiao

2、“以上仅仅是外表,而尾巴的存在则使人们更容易表达一些内在的东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人类的尾巴有哪些功能作用?

4、名句积累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英国】奥斯本

九、课堂小结,师生共勉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作者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大胆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想象的魅力。从古至今,正因为人类能够大胆想象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正如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的誓言——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够实现。祝愿同学们今天所想的明天都能实现!

第4篇: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能比较指定的形近字。

2、会给指定的词语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能划初步同类的词。

3、能看图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几句话:进一步懂得邻居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能比较指定的形近字。

3、会给指定的词语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比较上半部分的3组形近字,想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指名说。

2、比较下半部分的3组形近字,同桌互相说说。

3、独立完成组词。

4、反馈、校对。

二、第2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并填空。

3、校对。

三、第3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练习。

3、读句子,看一看词语填得对不对。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近义词。

例:迎—送生—熟收—放早—晚苦—甜

四、、第4题。

1、读题,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练习。

3、校对。

4、读读句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划出不同类的词。

2、能看图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几句话;进一步懂得邻居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以及做法。

2、看例子,说说为什么“鸭子”这个词下面要划上横线。

3、做题。

4、说说为什么这么划。

二、第6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式。(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

2、让学生说说:家用电器有哪些?水果有哪些?

3、独立把句子补充完整。

三、第7题。

1、指名读图下的问题,搞清题意。

2、自由练说。

3、指名看图说话。

4、讲评。

第5篇: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诗,重在诵读。但诵读不能停留在同一层面,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体验和领悟。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合作探究

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文言的习惯。(具体操作: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点拨总结后,课件出示译文:

华山的山峰像赶集一样汇集一方,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峻.抬头望西都长安,心头感慨万千.我从秦汉故都旁经过,看到成千上万间宫殿都化为了泥土,不禁感伤无限.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这篇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6篇:语文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斗笠啃翘悠闲雨帘

2.掌握下列词语解释,特别注意对语境义的掌握:

柔和看管梳理翘偶尔雨帘生气

3.描写:是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可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拟人及其作用: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拟人使无生命的物人格化,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淡化情节、注重画面的写法,理解作者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2.学习散文中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

3.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三、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描绘的风雨童趣图的画面所表现出的生活的欢乐与纯真的童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描述结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面躲雨、谈笑的情形,表现出生活的快乐和姐姐弟的亲情。

《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文章共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一是风小雨稀,二是风疾雨急,三是风雨交加。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又写姐弟欢乐的形象。

二、思路结构:

《金黄的大斗笠》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描绘天气由晴变阴,小男孩儿在田埂上放羊的情形。

第二部分(2~11):写风雨由小变大,小男孩非常着急,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姐姐带着大斗笠及时赶来。

第三部分(12~25):写姐弟俩在大斗笠下避雨谈笑的情景。

三、.写作特点

1.本文跟一般文章写人记事的方法不同,没有具体详细地记叙事情的因果、经过,也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人物,而是在展示一幅风雨图画中,点出了人和事。可见构思之巧妙。

2.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善于在简洁的叙述中选取小故事来表现主题,择取了风雨中的几个镜头,烘托出了温馨、欢快的气氛。

3.本文的景物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抓住景物不断变化的特点写,一是景中含情。文章融写景、抒情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且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朗诵《金黄的大斗笠》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本文时要特别注意文字的停顿,根据词语意义的组合,不读破词语。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欢快的。

第一部分要读得平稳、亲切、柔和。因为这是风雨来临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图。蓝天是那么干净,乌云是偷偷溜来,梯田是那么美丽,小山羊是那么悠闲地啃青草,文章描绘出清新、和谐的气氛。

第二部分三幅风雨图,要读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语气加强,渲染出急促、紧张的氛围。

第三部分要读得温馨、愉悦。突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天真,可爱。要读出姐弟之间的情意。

五、可以这样组织朗诵活动

1.轻声读《金黄的大斗笠》,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2.列发言提纲,先在小组发言,然后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3.发言题目:我认为应当这样朗读《金黄的大斗笠》

4.发言要求:运用已学会的朗读方法,具体说明朗读《金黄的大斗笠》时语气、语调怎样把握,语速、重音怎样处理。

说明:列提纲和发言的过程,正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过程。

5.听朗读,描述画面。

请甲、乙两位同学到台前,甲同学依次朗读课文中三幅画面,每朗读完一幅画面,乙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然后,全班评议朗读和描述的优缺点。

说明:描述画面要绘声绘色。

6.从风雨图中看故事。

朗读第三幅画面(从风来啦!雨来啦!到它是那么有生气),然后,按顺序叙述姐姐给弟弟送斗笠的经过。

7.由同学们推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谈谈练习一段话朗读时该怎样停顿,然后请他(她)朗读一遍课文。

六、文章结尾讨论活动设计

在课文最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雨过天晴后的姐弟俩会做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体现的手足情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可以设想,在同学们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思维活跃,创造性的火花在相互讨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性。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通过朗诵和摘评,充分感受课文的诗情画意,分析人物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特点。

难点:朗诵过程中对课文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过程

1.试着朗诵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注意句中与句间的停顿。

2.文中哪些段描绘的是风雨图?这幅风雨图包括几个风雨镜头?分别请同学朗诵这几个风雨镜头,并简单概括一下每个镜头的风雨特征。

3.在这幅风渐大、雨渐急的风雨图中,什么人出现了?课文是怎么说的?

4.随着姐姐的出现,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请一个同学简单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5.读完这个故事,你对姐姐和弟弟有什么看法?(分析人物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特点)

6.再次朗读课文,可由教师示范朗读,也可听朗诵录音,请同学注意体会朗读每一部分时的语气。

7.同学们在本上摘评,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简单写写喜欢的理由。

8.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点评高手,并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9.老师为学生提供三幅画面(有条件的制作成幻灯片),配合画面内容,学生反复练习朗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手段:以朗读训练为基本形式

设计思想: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同时,重视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的训练。

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做好句、好段的摘抄和点评。学生自主选择句段,点评围绕遣词造句、画面的意趣、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在学生细致地读书,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分小组发言,评选出点评高手在全班交流。为了能够控制交流的进度,使交流有条不紊的展开,可按照课文所描绘的三幅画面进行交流。一方面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探究好句、好段的方法和规律,可以加深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应当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重在让学生发言,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上加以点拨。切忌教师喧宾夺主,使交流活动流于形式。

第7篇:语文教案

一、导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一起告诉老师。

生:竹子。

师: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叫做……

(出示卡片“笋”)

生:笋。

师:你们看这就是笋。

(出示:食物笋)

师:笋的偏旁是,请你仔细看看。

(竹子头)

(多媒体演变竹)

师:笋的下半部分怎么写,我们也仔细地来看看。

(多媒体演示笔画)

师:你们会写吗?拿起手来咱们一起来试试。你们要注意这一横要写得特别的(长)而且右边得出头。你们观察地真仔细。

师:笋再小一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笋芽儿),大胆地说出来。

(多媒体出示:笋芽儿)

师:你们看老师把笋芽儿给带来了,你们看小小的、嫩嫩的,谁想来和它来打招呼。请你好吗?

生:笋芽儿你好!

师:你的声音真响亮,笋芽儿说它很喜欢你。还有谁愿意来跟它打个招呼?

生:笋芽儿你好!

师:你真可爱,真会交朋友。笋芽儿想和你握握手。真好。我们大家一起和笋芽儿来打招呼。

师:你们好,小朋友,笋芽儿的名字中“笋芽”这个词是个生词,你会写吗?

(会)

师:请你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1页。找到田字格了吗?找到“笋芽”这个词语吗?请你拿出笔来,在“笋芽”这个词语后的田字格里认真地把这个词语写一写。陆老师看看谁的写字姿势最端正。

师:你写的真认真呀!是的,你看清楚了笋芽“笋”的一横在横中线上。

师:注意:“笋”和“芽”的偏旁是不一样的:

笋的偏旁是(竹子头)。

“芽”是(草字头)。

师:看得很仔细,真好。已经写好的小朋友请举手,请你自己看看你写的正确吗?还有的小朋友没有写完,请抓紧时间。

师:已经写完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的怎样。你说。

生:我觉得他写的特别好,就是用笔太粗。

师:用笔粗了一点,如果能再细一点就好了,是吧。

生:这个同学写的很好。下边的竹子头一个太宽了,一个太窄了。

师:是的,一个太宽了,一个太窄了。但是陆老师觉得他有一点写的很好,你看他看清楚了笋的这横应该在(横中线上),芽的哪一笔在横中线上(竖折)竖折的折,对吧。说明他看田字格看的特别认真。(如果再小一点就更好了。)陆老师也希望小朋友看清楚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样我们不仅能把字写的正确,而且能把字写的漂亮一点。请你轻轻地把笔放下,把书也合上。

二、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就叫(笋芽儿)。陆老师想请大家自己先来读读课文。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师:第一遍读的时候,请你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课后的拼音,想办法把这些字音读准确。

师:如果是读第二遍,请你用这样的手势告诉陆老师,这样陆老师就知道你在读(第二遍了),第二遍读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把课文读的通顺,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读第三遍。明白了吗?开始读,抓紧时间。

师:好,轻轻地听下来了。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已经在读第三遍了,说明他的阅读速度非常快。有的小朋友第二遍读完了。有的小朋友虽然只读了两遍,他们读得很认真。

陆老师这里有些词语,看看会了没有,男女轮流读,谁先读,女孩子先读,女士优先。

生:呼唤。

师:陆老师可以读的更好听,呼唤,好听吗?

向上钻这个“钻”是平舌音,对“滋润”的“滋”是平舌音。“山冈”是第几声看看书。好象没有读出“自豪”。

师:同桌两个小朋友读读这些词语,如果不会请教同桌小朋友,老师打断一下,好吗?

我发现你们特别会学习,刚才发现有的同学你读一个我读一个,有的是两个一起读,有的是一个读完另一个再读,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已经会读的小朋友眼睛看着陆老师。陆老师发现这位穿绿毛衣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同桌读完后自己又读了,而且一边读词语,还加上自己的动作。

三、研究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读,我们不仅会读词语,而且还感受到笋芽儿慢慢地长大是一件(高兴)的事,陆老师认为还觉得笋芽儿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困难,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幸好在它长大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朋友,听听他们是谁?

(播放声音)

师:春雨姑娘,雷公公都是笋芽儿的(朋友),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呼唤)笋芽儿。

(出示卡片“呼唤”)

师:再读读课文,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有什么不同?

(生读)

师: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春雨姑娘莎莎的叫着笋芽儿,雷公公是轰隆隆的叫。

(师纠正)

师:声音完全不一样。

生:春雨的声音是很小的,雷公公的声音是很响的。

师:你怎么知道春雨姑娘的声音是很小的,课文中哪个词语告诉你?

(低声)

(板书:低声)

师:春雨姑娘是低声呼唤笋芽儿,雷公公是……

(粗重的嗓音呼唤)

师:他们呼唤笋芽儿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春雨姑娘怕惊吓了沉睡中的笋芽儿,所以它是低声,陆老师想当笋芽儿,是一棵沉睡当中的笋芽儿,你们都是春雨,请你们来低声呼唤我吧!我是笋芽儿,我睡着了。(生读)我听见你们的声音了,是轻轻柔柔的,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遍,起。(生读)听了你们的低声呼唤,我就从睡梦中醒来了,这里还有一些笋芽儿,让我们再来呼唤他们。听了你们的呼唤,笋芽儿也(醒了),你们这些春雨可真了不起。跟春雨姑娘不一样,雷公公的声音却是粗重,雷公公用它粗重的嗓音也在呼唤笋芽儿,这两个字你会写吗?我们仔细看一看。呼唤是同一个偏旁,发现了没有?(口字旁)

师:“唤”字注意,陆老师也在旁边写一个唤。你会写吗?能写的比陆老师更好吗?

(生写“唤”)

师:谁的背最挺?已经写完的小朋友,想一想雷公会说些什么?

(生准备)

生:笋芽儿醒醒呀,春天来了。

师:声音的确非常粗重,笋芽儿不是已经醒了,雷公公会说些什么呢?

生:笋芽儿快快出土吧,春天已经来了。

生:笋芽儿快快出土吧,春天已经来了。

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听了春雨姑娘、雷公公的话,笋芽儿是这样说的。自己读读。

(指名读)

师:陆老师看出来了你是高兴地说的,有不同的语气吗?

我听出来了,你是个小懒惰,你是生气地说的,

你不明白是谁在叫你,所以你是奇怪地说。

到底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课文中有个词语告诉我们“撒娇”。平时你会和谁撒娇?

(妈妈)

是呀,笋芽儿是个小不点儿,小不点儿最爱撒娇,我们也学着笋芽儿的样子来撒娇。

我看到了那个小女孩扭动身体,再来试一次。听了春雨姑娘的话,笋芽儿是撒娇的说,就醒了;听了雷公公的话,笋芽儿

怎么样?谁来读读这句话,自己读读。

(指名)

师:再请一位小朋友力气用的不够。他刚才有个词语读的特别好。

(一个劲)

师:我们一起来读。我们的手就是笋芽儿的身体

(表演地读)

师:对钻呀钻呀,不停的钻,使劲的说,妈妈忙给它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还不停地唠叨,妈妈在说些什么?

(生答)

师:笋芽儿的妈妈和我们的妈妈关心我们一样,他时时刻刻在关心笋芽儿,有了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帮助,有了妈妈的关心,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

。哪一自然段写了笋芽儿钻出地面,赶快读读第六自然段,笋芽儿钻出了地面看到了什么?

(生读)

师:笋芽儿看到了什么?

生:桃花笑红了脸。

生:柳书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的叫着。

师:课文中没有写的,他还会看到什么?

生:草都绿了。

师:小草宝宝从地里钻出了,露出了小脑袋。

生:他还会看见彩虹。

师:雨过天晴,天上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

师:所以笋芽儿它是“这儿看看,那儿看看”,怎么也看不够,笋芽儿是太喜欢这个“世界”了。“世界”也是今天要写的字。小朋友可以把

这句话补充完整吗?

世界真是_______。

(反馈)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吧!看到这么美好的世界,小笋芽的心情特别的(高兴),它会说

什么,谁来试试?

(指名读或齐读)

师:课文前面有个词语提醒我们这句话怎么读这个词语是(高兴。)是的,春雨是低声呼唤,听了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撒娇的说,雷公公是用粗重的嗓音在呼唤,看到美好的世界,小笋芽儿是高兴地说,看来课文中人物怎样的说,这个怎样对读好这句话是很有帮助的,非常重要的朗读方法。

四、表演读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把1~6自然段演一演:

谁来做春雨姑娘,大家帮他们想想哪些动作。

谁愿意做雷公公,雷公公可以做什么动作。

其他小朋友做笋芽儿,该你醒来的时候你就得醒来,该你撒娇的时候你就得撒娇,该你使劲往上钻的时候,你可不许偷懒。把你看到的世界跟旁边的小笋芽儿听听。

其他的话陆老师来读。

我们还缺一位妈妈,全班表演。

师:还有哪些内容要在下节课学习的,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评析】

1、老师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如教学中的这些环节: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第一遍读的时候,请你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课后的拼音,想办法把这些字音读准确。如果是读第二遍,请你用这样的手势告诉陆老师,这样陆老师就知道你在读(第二遍了),第二遍读的时候,我们得想办法把课文读的通顺,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读第三遍。我发现你们特别会学习,刚才发现有的同学你读一个我读一个,有的是两个一起读,有的是一个读完另一个再读,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发现这位穿绿毛衣的小朋友特别会学习,同桌读完后自己又读了,而且一边读词语,还加上自己的动作。课文前面有个词语提醒我们这句话怎么读这个词语是(高兴)是的,春雨是低声呼唤,听了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儿撒娇的说,雷公公是用粗重的嗓音在呼唤,看到美好的世界,小笋芽儿是高兴地说,看来课文中人物怎样的说,这个怎样对读好这句话是很有帮助的,非常重要的朗读方法。从这些细节中可以发现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渗透,善于抓住一位孩子的优点,将他放大。包括最后让学生帮着教师想还有哪些内容要在下节课学习的,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向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决定还需要学什么?让课堂真的变成学生成长的摇篮。

2、尊重孩子,鼓励孩子:

我在做这堂课实录的记录时,发现了陆老师有许多鼓励孩子的话。如刚开始进行师生问好,陆老师就表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多,如:你们真会学习,你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读的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遍等,陆老师的这些话和她甜美的笑容一直陪伴着学生度过这段学习生活,让学生始终成长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3、将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教学融会贯通:

识字教学与阅读如何结合是我平时感到困惑的,而陆老师的行为告诉我,识字教学可以和阅读很好的结合,更不会破坏文章的教学的气氛。我非常佩服陆老师的随文识字的方法,在她的教学中使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的结合。就拿本教学为例,陆老师三次安排写字。写“笋芽”“呼唤”“世界”将识字教学贯穿课堂,但并没有使人觉得枯燥。

4、教师的语言是否可精练:

在为陆老师做记录的过程中,我发现陆老师的有些话是多余的,似乎对学生不放心,导的太多,如果能更精练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的说完整自己的话,这堂课会更出色。如就是让学生写笋芽两个字,陆老师是这么说的,请你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1页。找到田字格了吗?找到“笋芽”这个词语吗?请你拿出笔来,在“笋芽”这个词语后的田字格里认真地把这个词语写一写。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而已。

总的来说,陆老师这堂课是十分优秀的一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多媒体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尊重学生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