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8 19:05:32

第1篇:高考作文

放下《红楼梦》,一滴泪水承载着所有的怜爱与尘埃融为一体。这是为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而流的。

林黛玉,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她,因为她的体弱多病,她的盈盈泪水。

而我不同,我就很喜欢林黛玉。我认为,‘只有像林黛玉这样的女人,才可以显示出东方女人的美感:美如玉,柔似水,偶有小肚鸡肠。像薛宝钗,王熙凤这样的女人,虽然能力很高,性格坚强,长相出众但以我们现在的说法,她们是男人婆,没有一点儿女人味。

林黛玉整日梨花带雨,特别是遇到贾宝玉之后,记得我刚开始读到这部分时,便为林黛玉感到庆幸,贾宝玉应该会是林黛玉以后的依靠。可当我越往后读,越是气愤。愤恨贾宝玉总喜新使黛玉泣泪,愤恨薛宝钗横刀夺爱,愤恨贾老太棒打鸳鸯。

整部《红楼梦》中,我最不想看的便是结尾。我第一次看结尾的时候,眼前便会出现一个白衣佳人倚在床沿孤独的泣泪,另一边,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片喜庆,我当时只有一种感觉就是贾宝玉太混账了。可当我读到贾宝玉出家做和尚,又不免伤心,好好一对鸳鸯一个死,一个出家,不禁使书上多了点点泪斑。

我读完书才知道,为什么林黛玉中“玉”的含义了,美得似玉,脆得像玉,而四大家也像玉一样支离破碎。

第2篇:高考作文

各地高考录取已近尾声。有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透露,他在调查中发现,被录取却不报到的情况日益增多,一些名校也难幸免。有些考生在高考前就已拿到海外名校录取通知书,并决定到国外读书,却继续参加高考,填报志愿。

这些学生是想体验国内高考吗?未必尽然。有的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据称是应中学和老师的再三要求,希望他们报考并填报志愿,为母校的一本升学率和名校考取率作出贡献。而且,对于这些学生,中学和老师还会把获得的奖励分一部分给他们。换句话说,就是利用这些准留学生的高考剩余价值。

为提高一本率和名校率,竟想出这样的招数。这表明,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宣称不再用升学率、名校率来评价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但实际上,升学率尤其是一本率和上名校的人数,还是评价一所中学办学最重要的指标,主管部门也是根据这一指标,对学校和老师论功行赏。

围绕升学率,基础教育已经演绎出了很多故事。而就在高考这个环节,除了学校动员已经决定出国的优秀学生参加高考,以提高一本率之外,还有的中学则动员那些平时成绩不佳,上一本、二本无望的学生干脆放弃高考报名,这样也为学校的升学率作出贡献。此外,我们还看到过这样的报道:有些地方的高中,用重金收录高分复读生,就是希望他们来年能上名校,而上了名校之后,还有学校动员学生继续复读。

对于准留学生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被录取却不去报到,很多考生很不满:既然你已决定不在国内上大学,为何还要去抢录取名额?而大学也感觉自己被玩弄了,并建议采取办法限制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对于考生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很难限制的,因为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了而不去报到,是考生的正当选择权利,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法剥夺。要治理这种现象,还是只能在我国的考试录取制度上做文章。

从根本上说,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二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高考目标展开教育教学。要让基础教育不再关注一本率、二本率等功利的办学目标,靠政府部门发文是解决不了的,惟有探索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推行教招考分离的教育革新方式。

另外,考生被录取而不报到,就导致高校招生名额闲置,根源也在集中录取制度。由于只有一次集中录取,因此,当学校按招生计划数发出录取通知书而学生却不来报到时,学校已无能力和机会再进行招生。对此,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多次招生。在美国,像耶鲁大学这样的学校,发出100张录取通知书,也只有60多个学生去报到,而由于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可以根据学生报到情况调整录取通知书的发放数量,以及可以多次录取。因此,就不存在所谓的招生缺额问题。

总之,集中录取制度不调整,上述情况还会继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相应地,我国基础教育也仍会继续围绕这一制度办学,从而出现更多不合理的现象。

第3篇:高考作文

我看不见海,我却能从一滴水中感觉到它的存在。

又是一年高考季,莘莘学子们载着梦想出发了,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结束了,信念的彼岸就是水儿向往着大海,不顾一切,忘其所有,征程的开始就是以胜利号角的响起而停止了奔腾,却又再一次的逐梦,水儿们不甘止步,向着远方的地平线奔腾而去。

水远远而来,始自涓涓细流,在永不停息的流动中壮大和充实着自己。无论高山积雪,还是地底清泉,相同的生存理念将它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哗哗作响是它们不离不弃的质朴允诺。

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在茂密的林间左冲右突,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延续跑的轨迹。水的心中只有朝理想奔腾的理念,它毫不顾及天空的脸色,山的表情,甚至连树枝友好的招呼都懒于理睬。自恃美艳的花瓣悄然飘落水的胸膛,却缠绕不住水前进的方向,反而自己陷入空前的迷乱。阳光尖锐而强烈地直刺水的脊梁,然而水清澈的无懈可击,它丝毫不在乎这遍野的燥热,它藐视鸣蝉耐不住寂寞的俗套言语,忘情地奔跑,直至抵达悬崖边。

空荡的谷底是未知的命运,连风也不曾透露半点秘密,水会停下来么?就在这仰望白云幻化的自在,倾听风过枝桠逍遥?不!水不会停止向目标奔跑的脚步,它拒绝被囚禁在悬崖上。水曾经的忘情奔流因为心系远方,曾经风雨兼程也是情牵浩海。水的理想是海洋,它曾想变成大海里朵朵小浪花,悄悄地扬起美丽,它也想成为浩瀚海洋里汹涌的波涛,尽情地演绎壮阔,水以坚毅的步伐,勇敢地迈过悬崖,以最美的姿态朝命运的深处纵身一跃,在耀眼的瞬间水支离破碎,飞溅的水滴如同双双鲜活的眼眸,透露出智慧的灵感和生命的火花,水的灵魂绚烂中得到升华。

纷飞飘扬的水重新聚拢,再次踏上漫漫征途,谷底只余下水四散芬芳。弥漫了整个山岗。

水永无止境地往前奔跑,它心静却也锵然作响,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白浪滔滔向海洋奔腾,即使有天蒸发后重回原点,依然会再次向它的理想奋力奔腾,那不是宿命的轮回,那是一次重生!

水还在往前不住的奔流,它的理想永不搁浅,触礁,如同旗帜的飘扬,我们仿佛看见青春的本质,在于奔跑的同时带上理想,自信而敢于展露坚强且意志饱满。

第4篇:高考作文

偶然进入蚌中一粒沙,若无蚌之日日磨砺,也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一树种,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亦不能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

正如——众只道是《格林童话》出版是偶然,就不知格林兄弟满心努力尽血汗!

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

君知否?华人名导王家卫,成就事业的偶然。青葱之年他便打工于电影公司剧本创作,郁郁不得志而度日如年,后困机缘巧合,恰有一小成本电影邀不到导演,他的毛遂自荐才成就了一段佳话。然若其无满腹的才华和过硬的电影技术,这样的“偶然自荐”又怎能成就其日后留名影史的光耀?偶然的背后是必然,我们又怎看得见他积年累月钻研电影艺术的辛酸!

君可知,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尔森似偶然成名一凡人耳!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的摩尔森只是偶然旅行至中东地区,这一为告别苦闷的举动却让他的爱心播种在那片仇恨美国人的土地!《三杯茶》中详尽地记录着这个美国人在中东地区为这个落后的世界奉献的点点滴滴。看似偶然的契机,仍是必然的铺陈,若非摩尔森心怀对其他民族悲悯、怜爱之情,又怎会愿意让爱在他乡盛放出灿烂之光!

众只云梵高成功是偶然,却不见那个终日于阿尔小镇拥抱阳光并付出身心的青年;众只知体操王子童非成功是偶遇名师指点,却不知年少时的他在老师门前为求一见而不停地翻着跟斗;众只道周杰伦偶然被人提携而渐成为华语天王,却忘记当年的他日夜写歌,将梦积累成厚厚一叠歌词卷……

总有一种成功被误读成“偶然”,然而其背后总氤氲着“必然”的辛酸!

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

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堑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

偶然的成功?

请用必然的毅志绘就!

”组成的奥秘。

第5篇:高考作文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著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