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读书心得
阅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势,他认为个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教师在学校中的研究,应当是实践加反思型的。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据此,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
比较自我以前一提起研究,就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总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自我上好课么就行了。回顾自我的教育教学,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写过就算完事,而没有从根本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一批批的毕业,但问题、我一切依旧。此刻我明白,应当是问题出现了,把它作为起点,给自我确立一个目标,鼓励自我坚持不懈地围绕这一目标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那样才会提高。而成果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种,并不需要长篇的学术论文,“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其实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育日志”这种研究方式中还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经过这些形式来展现的话,我想我不会再为写长篇大论而感到头疼,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更多地反思,帮忙我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然而要使自我不断成长,我清醒的认识到并非写一些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学案例就认为自我在真正研究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要让自我学会反思,提炼出有效的方法,再进行实践。学会思考,培养自我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参与,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学会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找出自我的困惑。
研究中要找问题。选择一个我们在教育学生当中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如:低年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教师不能仅仅用知识,更要用自我的思想、智慧、情感、精神去工作,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对问题的选择要小、实、活。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我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能够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课题的内涵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我仅有不断为之努力,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2篇:教育读书心得
爱在何处?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是的,爱看不见,摸不着,犹如透明的空气,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然而,读了《爱的教育》,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出的是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和《少年鼓手》了。
《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孩子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抄文件。眼看着爸爸早生白发,小叙利奥就想帮爸爸抄写,多赚点钱。可又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只好每天半夜起来偷偷的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小叙利奥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了,很是生气,还屡屡责骂他。虽然小叙利奥很委屈,但还是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儿子了,万分愧疚。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十分感动。小叙利奥虽然出身贫苦,但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还默默为家庭分忧,即使是受到了责骂也默默地忍着,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他也曾想过停止抄写,他深知这样的下去绝对不行。可是一到十二点,就有一种力量促使着他去做。不做,就像偷拿了家里几块钱似的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责任感。“穷人孩子早当家”,叙利奥小小年纪就背起了支撑家庭开支的重担,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且,他顶着爸爸的'责骂去帮爸爸抄写,更是一种坚强。为了看到爸爸舒展的笑脸,他宁愿自己默默吞下泪水和委屈,如果是我,肯定会和爸爸赌气不干了。叙利奥的责任感,和那种坚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的叙利奥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少年鼓手》就是一个爱国少年为国而失去一条腿的故事。
那是柯斯脱寨战争开始第一日的事。意大利军队忽然受到奥地利中二军的袭击,被敌人包围在空屋里。虽然意大利军队顽强反抗,但敌人还是步步逼近。情况越来越危急的时候,大尉写了张纸条,想向远处的本队求援。于是,他派了一个少年鼓手,让他速速去搬救兵。然而,少年鼓手受伤了,但还是坚持着找到了救兵。救兵来了,意大利军队得救了,大尉负了伤。在医院,大尉看见了少年鼓手。他已经失去了一条腿,但他依然感到自豪。
我深深地触动了。想当年,在我们的中国,也曾经发生过战争。然而,我们没有被打倒,我们重新站了起来。经过战争的洗礼,我们的人民更顽强了,更有凝聚力了!这是为什么?正是我们中间,有无数像少年鼓手这样,热爱国家,肯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出一切的人,他们在战争中,有的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人的肢体残缺。但是,今天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有了现在和平安定的社会,才有了现在我们幸福的生活。不光是我们中国,或者是意大利,世界上任何的国家都是这样,有一些人,正是用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心血,才换得今天的幸福和安定。少年鼓手,只是他们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这,便是金银不换的赤子之心,这,便是对祖国那深如海水的眷恋与热爱!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像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像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像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撷……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第3篇:教育读书心得
我们老师现在都面对着学生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面对着越来越关注分数的家长和社会,在工作中,是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还是片面追求高分数,我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这样的现象甚至让我一度迷茫,举棋不定。怎样才能实现高分高能,素质与分数两不误呢?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后,我既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又找到了坚强的后盾和奋斗的方向。我们只需要改变一下我们的行走方式,每天朝着目标不断地前进,就可以过一种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享受工作带给我的快乐。
朱永新的《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用触动心灵的哲理箴言给我们引领方向、指点迷津。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模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和每月一事都让我深深地震撼,朱永新的新教育竟能把教育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方方面面考虑得如此完善。
除了这些指导性的实施模式外,《新教育》中很多语句也同样精辟、凝练,每读一遍,都会在我的意识里产生共鸣,例如:教育就是对平庸的挑战,对成功的跨越,永远服务于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超越性、创造性地成功;既然我们当了老师,与其痛苦承受,不如开心拥抱,与其平平庸庸地活,不如扎扎实实地干;新教育的理念是让教师、学生、学校、一起成长,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一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学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务;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分数,不以不讲科学地敬业去贻误学生,不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里涌起一种爱的热潮,只有持之以恒地把这场爱的接力赛坚持到底的人,成功的大门才会敞开,他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要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和激励,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就会有无数个学生找回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模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诸如此类的教育箴言数不胜数,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将这些牢记在心,并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实施,相信我们能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
朱永新的新教育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很多地指导与期待,我对照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找出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忽略的方面,希望实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更进一步感受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系统化和完善性。
总的来说,《新教育》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通过读这本书也很好印证了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性。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华,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让我们的工作更得心应手,更有快乐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完美,充满希望!
第4篇: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所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在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源远流长,无独有偶,国外的学者对其师的尊重、感情也值得我们学习。即使已经过去了四十四年光阴,安利柯的父亲也不忘他的小学老师,还专程去看望他,并像小时候那样爱戴他、尊敬他。这是多么好的一位父亲!我顿时觉得安利柯很幸福,他不仅仅拥有如此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父亲,而且还拥有一个值得他学习的好榜样!
师生之情固然使我感动,但亲子之情更敲动我的心扉。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禁对主人公马尔可的敬意油然心生。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首都一个富有人家去当女佣,之后就与他们断绝了联。13岁的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并告诉他能够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在马尔可的多次请求下他的父亲最后答应了,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的路上遇到了许多人,有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也有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在这些人的帮忙下马尔可最后找到了母亲。这个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爱的力量:只要有一颗挂念家人的心,即便相隔千里都还是心连心。
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虽花费了很多时光,可是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爱就像花蜜,我们不能缺少爱,正如蜜蜂不能缺少花蜜一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就将因为爱而变得更完美!
第5篇:教育读书心得
读了张平的《什么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资料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就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理解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以前说过:“习惯真就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透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够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潜力的培养。”“创新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完美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精神,首先就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指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分类得出的,就是指在教育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透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第6篇:教育读书心得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一生写照。也许有人会埋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太枯燥、太平凡、太琐碎。然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可以与淳朴天真的孩子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咀嚼到甘甜,体味到精彩,这全都源于一个字——爱,她是那么真切地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亦或是一个手势,让我们随时都能感觉到它的温馨,都能感受到她如冰雪融化时,潺潺地清亮透彻的流水声。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決问題。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現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滿希望与理想。
第7篇:教育读书心得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有父母与子女之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对劳动之爱,对学习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大自然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对祖国的爱......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实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第8篇:教育读书心得
今天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里的《意外灾难》这一篇故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篇主要讲了以下内容:今天早上,爸爸送我安利柯上学。快到门口的时候我看见学校门口围了一群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刚刚上学的路上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突然挣脱了他妈妈的手,摔倒在马路上,正巧一辆马车开了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他了,二年级的学生罗伯特正好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像火箭似的冲了过去,把小同学抱离了危险区,不幸让车子把自己扎伤了腿。过了一会儿,罗伯特睁开了眼睛,要自己的书包,被救孩子的妈妈说:“担心,书包在我这里”,就这样同学们陆续走进了校门。
读了这篇故事我知道了:罗伯特很有爱心,不顾自己的危险救别人,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有爱心的精神。帮助别人,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我们把这种精神发扬广大,继续保持。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00]
作者的父母非常细心,观察很仔细,及时发现孩子思想上的变化。经常以写信的形式纠正孩子错误的做法,有时写信介绍一些知识。这样做充分尊重孩子,照顾到孩子的脸面,使得孩子易于接受批评,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很好。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我们作为家长完全可以模仿这种做法,相信效果肯定很好。
作者的父母非常有爱心,经常帮助周围的人,尤其是资助一些穷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同时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认为拥有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对待别人自私冷漠,尤其需要这方面的教育。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要想孩子有爱心,首先父母有爱心。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此言不虚。
作者的`父母非常爱孩子,体现在经常邀请孩子的同学去家里玩,从书中可看出作者的家境还不错,但家长对待孩子的同学很热情,很友好,非常照顾家境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孩子与人交往的时候也能考虑到,长大成人后就是一个正直友爱的人,自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9篇:教育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第10篇:教育读书心得
本学期我读的一本书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优秀生培养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他们认为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2、“优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3、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老师笔下的程桦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学习、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而李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积极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第11篇:教育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一本《爱的教育》,读后令我深有体会......
《爱的教育》记述了发生在同学们之间的一百多个感人的故事;例如:“78号囚犯”、“卡隆失去了母亲”、“神圣的祖国”、“夏天里的奋斗者”、“具有爱心的`同学”等等!
这本书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图画鲜亮生动,可以引领我们兴趣盎然地走进名著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中学会真、善、美;让我们学会友爱和坚强!
《爱的教育》不但让我们学会真、善、美;让我们学会友爱和坚强,而且还让我们知道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第12篇:教育读书心得
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主人公安利柯在小学生活的小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久久难以平静;安利柯离开了以前老师,接受新老师、新同学的那种陌生,面对那各种各样的同学,见到那舍己救人的场面,认识了一个愿饶恕人的卡隆·罗纳的勇敢、善良、宽厚,父亲教安利柯做人道理。
在文章中我了解一个离开了往日的朋友是一件难过的事,当随着时光的改变,我们总要依依不舍地惜别往日的朋友,泪光总夺眶而下,但我们总要学会面对接受未来,接受明天,在这个明天的天空下安利柯认识了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不同家景、不同身份的朋友,还有一个总得第一名的代洛西,但是不管他们是多么不同的人,但是能够相聚在一起,总是有缘,我们要像家利柯一样要学会去接受与珍惜喜欢他们。直到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洛贝谛不惜牺牲自己的双脚,去救一个与自己素昧平生的小男孩,洛贝谛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可贵,我是由终佩服与敬佩,小小的年纪竟有这样的动力与实纪真的很感人,他虽然失去了不只是一个生命还是一个家庭啊!如果是我的话,说实话我也只不过是空口说说罢了,却始终没有这个勇气去做阿!洛贝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
安利柯的新集体中有不少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常常欺骗侮一些家世不太好,比较贫困的`学生,当面羞悔、打他、取笑他、可是一些心地善良的人都学会了饶恕他们,这些公子哥仗着家世比别人好一点就欺侮弱小的人,面对这些人,其实,饶恕是一种美德,俗话说得好嘛。
父亲教我该怎么样做人,安利柯都老记在心中,父亲教我要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如果我们具备不了这两点,可能这个我们就称他为冷血的人,就会是讨厌他、厌恶他,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这种人,有爱心才受大家的欢迎嘛,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有温暖。
《爱的教育》这部小说很贴切我们的实纪,所以变得很容易就懂,但是懂了并不能完全,我们学会实纪运用啊!它让我看到现在我们的许多毛病和缺点,如不爱守纪律、爱慕虚荣、有妒嫉心,有的还欺负弱小的同学,但我们更多的还有许多的闪光的美德。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要更加地极力颂扬啊!还有我们还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因为他们都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请珍视你眼前所有幸福的时刻吧!因为他去了再也不复返还了!
我喜欢《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他很实际地展示我们现代孩子的优点、缺点,而我们应该将优点保存,而缺点,我们要改善弥补一切的缺点吧!相信我们现在的学生并不差,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更棒,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13篇:教育读书心得
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是明白一点的,可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我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之后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我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能够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善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研究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职责。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景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景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向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必须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头,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能够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构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必须的差距,但也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教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教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日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贴合心理学规律的。
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明白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明白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教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以往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教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那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能够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十分深奥的事情,是那些十分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可是此刻,我想我也能够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很多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很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14篇:教育读书心得
一口气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乡国之恋。令我不由得被感动。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无不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使爱在升华。
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爱,是什么?爱,如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还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实的爱、深厚的爱。
我想《爱的教育》这本好的书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深深打动着我,老师的爱是无私的,她们为我们辛勤的奉献着。人们都说:“同学们是小苗,老师是培育小苗的辛勤园丁,老师犹如一支蜡烛,用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们不图回报,默默的燃烧着自己!”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它是一部非常贴近生活的书,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告诉了我不同的深刻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虽然比较短小,但是每一个个小故事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爱是什么?爱,宛如一盏孔明灯,明亮的灯火温暖着人间,给予了我们信心与希望。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更是对“爱”的伟大深有感触。
走进《爱的教育》,我仿佛到了爱的天堂,是爱,拨动了心灵的旋律;是爱,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挫折,坎坷;是爱,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了活力与关怀!
爱有很多种,有同学之间的友爱;有长辈对晚辈的父爱,母爱等。每种不同的爱都令人无比的温暖,“爱”是世间多么重要,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爱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深深打动着我,老师的爱是无私的,她们为我们辛勤的奉献着。人们都说:“同学们是小苗,老师是培育小苗的辛勤园丁,老师犹如一支蜡烛,用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们不图回报,默默的燃烧着自己!”
本文标题:教育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