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5 16:11:12

第1篇:墨菲定律读后感

如果你听到墨菲定律四个字感到陌生的话,请看以下几个真实经历,很快你就能领会理解这个词了。

1、大二上马克思课程,老师从来不点名,我也几乎从不逃课,刚好某一次被室友怂恿说什么大学不逃课也会遗憾,就跟着逃课去做其他事,其实心里还挺矛盾:不会那么倒霉吧,不会老师今天就点名吧?结果,真的,那天老师就破纪录点名了,我就光荣上了旷课名列。

2、姐姐生小孩后,摆放东西都很谨慎,例如热水壶会往高处放,有次煮完水放在茶几去走开给客人开门,想着应该没事小孩还不会走路,结果走到门口小孩就大哭了。天呐,那天他都自己会站起来了,真的就撞倒热水壶烫伤……

3、平时出门我包包里都会放一把伞,前天就没带,看着天气应该不会,而且估计自己当天应该都在室内。结果,当天中午临时要出去给客户送资料,出门也刚刚好遇下大雨。

4、平时上班基本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即使单位很少开会,每周最多周一一早开大会。某次(周三)有点事耽搁了,不但迟到,当天老总就临时决定开会讨论项目进展,我就被批评了。

这非常符合墨菲定律的基本内容所讲的: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也说明了偶然中的必然。

只要是事件发生的'概率范畴,不管概率多小,都可能发生,而且出现的往往是出乎我们意料,我们所不想的那一面。

“墨菲定律”来源于美国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一次实验后的论断: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就是墨菲定律,它有一定的科学性。电影星际穿越里面很多个细节都验证了墨菲定律,例如当库珀开车前往NASA基地时,掀开副驾驶上的衣物,他多么希望会钻出女儿的身影却知道那不可能,可是真的……

经常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吐槽,例如“墨菲定律,怕什么来什么,刚想到我后桌那个老男人有些像他,今天还就要见了竟然还主动找我说一起去”、“不得不说墨菲定律是个神奇的东西。当我望着桌子上的钥匙,心想:出去可别忘拿钥匙的时候,已经注定了早早来实验室的我,只做了一张ppt就把自己锁在门外了”、“可能对于程序员来说墨菲定律就是绝对定律。可能发生的bug,就一定会出现”……

只是这些吐槽成分都差不多,擦个边球,跟墨菲定律打个招呼就没下文了。

其实,知道墨菲定律后,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生活。

1、推行积极墨菲定律。

结合吸引力法则,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希望一件事怎样,就大胆设想,同时让行动去靠近设想。例如备考时,就放下焦虑,多想“自己行”,专心温习;生病时相信自己能好起来,加强运动作息规律……星际穿越里,库珀答应女儿一定会回来,他就真的回来了。

2、坦然应对错误|突发状况,积极转化“悲观墨菲定律”。

知道了墨菲定律后,我们应该也更能坦然接受事实了,因为发生的都是概率内的事情,它不是无缘无故。

拿前面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唯一的逃课就被抓到,老师点名这本来就是正常会发生的事,雨天也是正常天气现象,所以我不是自认倒霉,而应该去接受,包容这事件的存在。

只是,并不是接受就完事,事发后需要思考原因,以后做事前更全面地考虑,在可预测范围、能力范围尽最大努力去规避和完善。例如:考试卷刚好某章节没复习就考到,怎么办?首先当然是更大胸襟去接纳这道陌生题的到来,其次考完应该加强备考时间规划,以后考前多安排时间全面复习。

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好事成真,坏事好转”,我们的心态及处理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2篇:墨菲定律读后感

作为一个时不时用算命骗人一点儿钱财的小神棍,我必须要说,这个墨菲定律之所以那么流行因为它跟算命有相似的东西

先说一下算命的把戏,分为五个步骤,压,敲,粘,惊,卸。

压:就是要给人以威压,或者通过一些繁复的仪式,或者通过一些深深秘密的故事,总之就是让被试者心存畏惧或者将信将疑。

敲: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语来试探被测者,从其面部表情和小动作里读出她/他感兴趣的话题,在意的事情。这里需要用一些技巧和经验,譬如年轻的女人来算命八成算姻缘,只需要说,你这命盘不错,不过最近几年似乎有桃花煞。

粘:一经试探准测试者之所在意,就抓住这个话题不放手。之前那些用以试探的似是而非最终不准确的东西,都会随着你把话题放到测试者关注的话题上而被忽略。

惊:就是骗钱的步骤,具体也就惊吓,按示事情会变得更糟糕。

卸:就是推卸责任,思路是把一切归为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时表示自己不愿意趟浑水,劝测试者不要再问,所得钱财全部还给测试者。

接下来,无论最终事情往那个方向发展,测试者都会感恩戴德,并且哭着号着要让你收钱。

这个墨菲定律里面有算命五步骤的,压和敲。

本身这个定律听着就很高大上,属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墨菲定律的名称据说可追溯至1948至49年,美国空军John Paul Stapp上校进行MX981研究计划时,想用高速载人工具火箭雪橇测试火箭减速时的G力,团队中的工程师爱德华·A·墨菲在试作时让助理连接线路到受试黑猩猩的安全带上的感应器,结果读数却是零,后来才发现所有感应器都接反了,墨菲因此感叹说一件事可能出错时就一定会出错

然后就是敲:

让你自己会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墨菲定律”能够流传甚广的'原因。

但是,墨菲定律说的事情根本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它谈的是高精密工程!!!

对于精密仪器,是不容许有一点错误存在的!一个小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所以“墨菲定律”其实是高精密系统工程师工作的一条指导原则,那就是要反复检查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

至于后来广为流传的“墨菲定律”,其实是脱离了高精密工程这个情景而产生的一个与原来意思完全不同的通俗版本。

如同“三个臭裨将顶一个诸葛亮”流传成“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搞得诸葛亮好像是个卖皮鞋的一样。

脱离了高精密工程,“墨菲定律”几乎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如果对日常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来确保其不出差错,基本上日子就不用过了。

通俗版的“墨菲定律”更加广泛地被运用在了成功学,心灵鸡汤,宗教读物等畅销书上,本质还是算命把戏中的压和敲。先唬住你,再给你一个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法,至于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要么是信个什么神,要么是用一套什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改变命运,要么是向宇宙发波,比较靠普的就是让你早睡早起多锻炼、、、、总而言之,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些废话。说来说去就是赚个算命钱。

故而,“墨菲定律”是好东西,但仅仅适用于高精密系统工程。通俗化的“墨菲定律”基本都是骗钱的把戏。我上厕所腰带断了这种事情虽然难堪,但也不值得我每天出门前拿放大镜去检查腰带上有没有裂纹。去参加高考遇到外星人绑架虽然很糟糕,但也不值得我高考前每天晚上拿着望远镜观测天空。

把“墨菲定律”曲解成“怕什么来什么”。

把“量子力学”里双缝衍射实验曲解成什么,意志能决定物质,心力能改变宇宙。

把“人工智能”一套深度学习的算法夸张成能独立思考超越人类的存在。

把“胚胎干细胞”吹成包治百病,可以任意培养成所需器官的神器。

把“量子缠绕”当作可以超光速通信的手段、、、、

唉,什么时候把爱因斯坦的塑像放到庙里,我们就真的大圆满了!所以你们别怪我时不时去算命骗钱,世上有些人有被愚弄的需求!

最后,看到此帖的人别找我算命!摆明了告诉你,都是骗你的!

第3篇:墨菲定律读后感

读书过程:这本书是我看到某音推荐后网上购买的,书到后正赶上赴厦门参加培训班,是在培训期间把这本书读完的,书整体读来比较轻松,不是那种很难读完的,但内容却又是很耐人寻味,需要细细琢磨的。其中的很多内容对我的帮助比较大,解释了人生的诸多现象,也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特分享于此。

关于本书:“墨菲定律”想必大家都知道,百度百科的定义: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但本书不是介绍墨菲定律这么简单,而是介绍了墨菲定律、洛克定律、木桶定律、二八法则等39个经典的定律、法则和效应。并着重就如何运用它们解释人生中的现象、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进行了说明。推荐所有的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就像书的前言所说:“不管你是否知道这些定律和法则,它们都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如此,何不早点了解并运用它们呢。

几点体会:就像前面介绍的那样,这本书是类似人生法则的书籍,所以短时间无法完全吸收,而更适合作为桌头书、枕边书时时翻看,细细口读。我在这里也只是简单介绍几个给我触动很深的定律与法则,抛砖引玉,希望能启发大家的思考。

1、链状效应: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文中主要是针对办公室抱怨这种负能量产生的链状效应来分析,其中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抱怨的人总觉得抱怨完心情舒畅,同事们一定会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替自己打抱不平。可结果是同事们只会觉得你气量小没有担当、心胸狭窄爱记仇,会慢慢疏远你”。读完之后,我赶紧把自己反思了一遍,千万要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种“讨人嫌”而不自知。

2、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这个效应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苏东坡和佛印的论佛典故,文中也运用了这个典故,但真正触动我的是文中举的一个运用案例:公司招聘人员时,若想了解求职者真实的应聘目的,常会这样设计问题。问题一,你应聘本公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二,你认为其他应聘者前来应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显然,第二个问题就是考察求职者的心理投射,求职者一般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推测别人,其答案往往就是求职者内心的想法。读罢也是吸一口凉气,想想自己如果提前不了解这个效应,能保证不跌入第二个“陷阱”吗。但话有说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并不是坏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掌握“防御”的方法只是治标。

3、犯人船理论:这个理论故事来源于18世纪,美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长途运输囚犯到新殖民地澳大利亚时,为了解决运输途中犯人死亡率高的问题而实施了一种新制度,即不再按上船时运送的囚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而是按下船时实际到达澳大利亚的囚犯人数付费。毋庸置疑,问题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解决,由此可知制度或者说是方法的重要性。这个给我受最深,现实中真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当犯规的基数特别大(包括特别多的人犯规或者一个人多次犯规),就要考虑是不是制度、方法上出了问题,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两点说明:1、墨菲定律的版本有很多,但核心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列出定律法则的数量或所引申的内容不一样,大家可以任意购买一款来读。2、大家都知道定律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定律,就是因为它的普适性,它们往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因此,需要我们去不断拓展它们内涵,结合我们自己的思考总结,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

第4篇:墨菲定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也是我准备开始读书的第一本书。我想好多人都听说过,但却不一定深刻的去了解过,就是抖音推荐书之一的《墨菲定律》。

书里主要讲的就是警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好的选择。其实书里面包含了四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思想,虽然有点像鸡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总会发生类似的事件: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下面说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和对我自己的一些影响吧:

首先说一下好多人身上都有的通病“侥幸心理”。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大多数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大多数人都还会因为侥幸湿了鞋,下面我讲一个书里说的故事,了解了这个故事你们就明白侥幸心理对我们造成的危害了。

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情节吧!其实现实中也有泰坦尼克号,这艘轮船的建造者曾宣称“这是一艘永远不会沉没的轮船”,但结果还是因撞上冰山而沉没。就是因为制造者说的不会沉没,所以轮船上才配备了那么少的救生艇,才会发生了这么悲惨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事的.时候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以为不大可能,就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谨慎的去计划这件事会发生的一些结果,吸取以前的失败经历,戒掉侥幸心理,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在生活、工作或是感情中我们总是会去在意一些对自己并没有意义的事情,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心理负担。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医生和一个农民同时患上了癌症,最后这个医生因为知道自己生命没有多长时间了,天天都提心吊胆的导致抑郁而终。而农民虽说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但因为对此病没那么了解也没那么在意,最后癌细胞神奇的消失了,恢复了健康的身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越在意可能越不好。在现实生活中我有一朋友,他的个性签名就是“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越折磨你”,以前我不懂,自从我经历了一些所谓感情上的事情我好像懂了。有些事情其实不值得你去在意,就像很难实现的梦想,你一直去纠结这个事情就是在对你人生的一种浪费。去浪费自己的时候你要想一想,值得么?如果不值得你再想一想为什么不选择关注一下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比如说“学习”或者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在世总会面临一道道选择,我记得在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年长一些的哥,告诉过我,当我们面对一些事,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心里第一选择99%都是不好的答案。所以在生活中面对选择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有的时候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些选择,去想每种选择的利弊,做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答案。说到这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虽然这本书我也没读过,但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叫《第三选择》,我觉得应该和墨菲定律有很多观点是相通的,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人是惯性的动物,天生喜好避苦趋乐,我们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贪婪着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比如说有的人跟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想把那个人变成自己想要的人,从而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舒适感,也可以说是所谓的安全感,昨天我在喜马拉雅听到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是说其实有的时候不要把所谓自己的安全感依附在别人身上,说一句反鸡汤的话,人这辈子大多经历不好事情的时候都是自己在陪着自己熬过去,所以我希望读到这的朋友们都能坚强一点,其实安全感还是自己给自己比较踏实,并且自己永远都不会离开。

第5篇:墨菲定律读后感

墨菲定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被证明是对事情出错的最好解释,它告知我们容易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错误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往深了想,就是意外和错误不可避免,人生总是伴随着万一、惊愕以及措手不及,看似跌宕起伏是主旋律,实则是一个“由0到1”以身体验的扩充过程。那扩充的是什么呢?曾晓涛译版《墨菲定律》横跨32门学科,包括政治、等级、设计、运动等等,有的正面积极,有的过于激进偏驳,与大多的书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同一而论。书中记载的,有些是墨菲定律的推论,有些是其他伟人总结出的准则,汇集而成近千条,称之为墨菲定律。本文只阐述几条印象较深的相关经验论定律,实属抛砖引玉。

1、克拉克第一定律:如果一位杰出而年迈的科学家说有可能,他几乎肯定对;如果他说不可能,他很可能弄错了。冯·布劳恩忠告:我学会了非常谨慎地说“不可能”。

2、莫金格言:如果吃不准,就预测趋势会持续。

3、奥利维尔定律:经验是一种在需要之前没有的东西。

4、琼斯定律:当你重复同样错误时,经验就是让你承认错误。

5、杨氏官僚政治定律:朽木支撑大树。

6、米德定律:你遇到的事情,你认识的人都遇到过。

7、施耐德定律: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8、辛普森定律:在最后失败以前,输赢都无所谓。

9、凯普定律:找回青春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曾经做过的蠢事。

10、希格登定律:正确的判断来自痛苦经验;而经验则来自错误的判断。

追根究底,各类名人名言、学科理论、前车之鉴等等,甚至连《墨菲定律》都是对“经验”一词的总结。人不可能走过两条相同的河流,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却能总结出相同的经验论,抽丝剥茧,经验一词慢慢趋于真理,越发不可忽视。

什么是经验?它究竟来源于什么?百度上给了两层定义:一是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二是人亲身经历。个人觉得这两层含义就是对两个问题的合理解释。有的朋友会说,我的经验来源于和他人交谈中汲取的涵义,可他人告知的未尝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这点无可厚非。

那如何更好的利用经验?这个问题的答案,些许类似二十四个比利,有可能一个人就会产生近十种、近百种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一否定又再次肯定,最后也不知道哪个是最优的,美其名曰用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伟人的哲学就这么被曲解了。1776年创建的神秘组织—光明会,一直在试图声称以黑格尔辩证法制定新世界的秩序,历经了几个世纪也是枉然。因此,只有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优选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一汪池水,如果一个人不渴,喝再多都没用。

看清看淡,游戏人生。从实际的工作出发,亦是戒骄戒躁,认清优劣,扩容经验,盲目的抱怨体制缺陷,忽略了经验的重要性。看清看淡的是自我的.评价,相关形容词有膨胀、自私、自负等等,没有人瞒得过自己,除非是掩耳盗铃。游戏人生是借上篇《人生因极简而至美》来的,不可钻牛角尖过于偏激。本文中所指的经验论并非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单单是想说明经验与学识一样不可忽视。经验一词在英文中是,experience,ex作为名词代表前任、以前的男女朋友,与人密切相关。我们面对意外总会描述说,头脑一片空白、“轰的一下”、蓦地定住了等等,都是人的各种反应,是经验空白的表现。量变产生质变,辛普森定律恰恰说明了这点,在最终失败或成功以前,输赢都是经验。

以前,总把突如其来、万一意外等等产生的烦躁、愤怒归咎为强迫症作祟,一遍一遍的告诉自己,这就像洁癖时间长了就会好的,实则是经验的匮乏而不自知,更不愿承认自己的认识浅薄、行为缺点。读书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其中学科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有所启发,促进深入认清、完善自我也同样重要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