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出自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读《哈姆雷特》有感作文。这部巨作和《奥赛罗》、《李尔王》以及《麦克白》,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今天,我怀着郁闷的心情又把它读了一遍。
故事主要是讲,哈姆雷特本是一个快乐的丹麦王子,他正直的父王被叔叔毒死了,叔叔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他的母亲。在国外留学的哈姆雷特赶回国,他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的被害经过,要儿子报仇。哈姆雷特为了报仇雪恨,装疯卖傻。哈姆雷特却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误把自己情人的父亲杀了,自己的情人也因父亲而死去。叔叔唆使哈姆雷特情人的'哥哥与哈姆雷特决斗,结果两人都中了叔叔的诡计,同归于尽。临死前,哈姆雷特奋力刺死叔叔,为父亲报了仇。
读完了这篇悲怆的故事,我觉得,哈姆雷特虽然报了仇,但他没有完成重整“颠倒混乱时代”的大业。在这出悲剧中,哈姆雷特代表的是那些具有先进思想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热爱生活,反抗邪恶但却思想多于行动,过于优柔寡断;叔叔代表的是封建反动势力,他荒淫无耻,奸险毒辣,诡计多端。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物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这部悲剧,也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丹麦国王被害之后,哈姆雷特千辛万苦寻求报仇的机会,但一直未能成功。最后,在自己死前才杀死叔叔。这个故事也说明,坏人终究不会有好报,但可悲的是,哈姆雷特与自己情人的哥哥雷欧提斯却都被局面所迷惑,没能识破敌人的诡计,也告诉我遇事要冷静思考,善于分析。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的悲伤始终没有抹灭。
第2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蕴含深意。
故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丹麦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却被时代颠倒了。
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之后,守夜卫兵多次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就告知了哈姆雷特王子。哈姆雷特与幽魂对话,获知了叔父谋害父王的真相。于是,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了一出老王被毒杀的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也以为王子疯了。
接着,哈姆雷特又误杀了女友奥菲莉亚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奥菲莉亚因遭受丧父之痛及爱人远离而投河自杀。这引起波洛涅斯的儿子——雷奥提斯的心头之恨,与克劳狄斯国王共谋比剑时在剑锋上涂剧毒,并且在酒内下毒,欲加害王子。但不料毒酒被王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也被毒剑所伤害,临死前告知王子真相。
哈姆雷特在短暂的几个月中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出了曾经那么多年所能承受的底线,令他措手不及。他曾经以为,身边有忠实的朋友,漂亮乖顺的恋人,有英勇的父亲,高雅的母亲,生活将是风平浪静。他把自己父亲作为榜样,向往着有一天自己和奥菲莉亚可以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幸福。
哈姆雷特接连遭遇了父亲被人谋杀,母亲又迫不及待地嫁给了害死父亲的人。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在经历了这些以后,他很感慨地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个观点。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利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人生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这无疑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故事的最后,国王下毒,王后因误饮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剑毒而不久于世。在此时此刻,哈姆雷特终于爆发了,他用尽最后的力量,把国王刺死,自己也随即死去。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场悲剧,但对他来说却也是最好的结果。当将命运的枷锁揭开了,他的责任也应该放下了。生存,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的意义。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形象,不仅在于塑造出了一个为父报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刻画出了他的英雄行为下的懦弱和优柔寡断,非常合理地把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性格集于哈姆雷特一身。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
第3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如果说太阳是目标的话,就要看着它一直追下去。读了《哈姆雷特》,我是更加相信了。
现在,在死神的地窖里,有多大的宴席,说不定席上各人又在提着酒杯追打,打得最凶的,一定是哈姆雷特了。我的确是为他感到婉惜的。父亲不明不白地去世,母亲这样快的改嫁,在如此大的波动下,偏偏父亲的鬼魂还要来说这样的话。所以那提着剑到宫内装疯卖傻的,是多么善良的哈姆雷特啊。可是,即使有那样大的善良,在这样大的压力与因扰下,人的野性也会渐渐地显露出来的,他的越来越大胆的举止,不曾掩遮过的想法,一直指导自己去见母亲,甚至杀死波洛涅斯,这可是一位没有过错的大臣,是一直忠于自己的主的。相矛盾的,在这样吓人的举动中,他也对自己的行为犹豫不决。不过是一直向目标走的。所以悲剧,才会在这样的矛盾下产生。
我只是惊叹哈姆雷特的执着,从他立下报仇的目标到实现它的整个过程里,时时都会有犹豫,不过是对行为的,对目标是从未动摇过的,他也一直走到了目标。不过于犹豫相对应的,这胜利者没有尝到果子,他和自己的果子,还有自己的仇人,一起沉在了泥里,应该也有原因是在重大的压力下对原本善良的违背,也就是在违背本心的条件下吧。所以实在是该对他感到惋惜的。
但是悲剧是哈姆雷特上演的,我们既然是观众,是不能也作一场悲剧的`主人公的。我们更要是守着自己的本心,毫不迟疑地看着目标向前走的,是不能和终点处的旗子一同烂掉的。
所以,一直向太阳走的话,应该是不会错的。最美好的年纪,应该是要向着太阳走的。曾经的梦想繁多而轻浮,就像自己现在的成绩,天天臆想着偷工减料,耍些聪明,最后发现,拥抱自己的并不是太阳,而是黑暗。不要在最需要心无旁骛的时期放弃了追赶太阳的权利,无论什么时候,脚踏实地的向太阳才会所向披靡。
一直向着太阳,它将会成为你奔跑时,永不会溃败的力量。
第4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装疯卖傻是哈姆雷特实施他复仇计划的第一步。第一遍阅读这部作品时,总觉得除了借发疯之态说出揭露谋杀真相、讽刺阴谋者的隐喻的怨恨且意味深长的语言外,没有太多的意义。再读时才有些理解:面对新王对自己威胁王位的隐隐存在的恐惧,只有装疯才能使谋杀者放松警惕,也才能为自己的复仇创造机会。
而新王对王子的疑心也在不断加剧,派出了年轻的臣僚前去窥伺王子的内心,为伶人们出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伶人戏剧的表演本是为安抚“业已疯狂”的哈姆雷特,但反被哈姆雷特利用,以窥伺新王的.内心来验证鬼魂所讲述的谋杀真实与否。在戏剧开演之前,哈姆雷特的心灵受到了第一次刺激,“这一个伶人……一定会让眼泪淹没了舞台……使所有的耳目迷乱它们的功能。可是我……忘记了杀父的大仇……我是一个懦夫吗……”对伶人的表演赢得全场观众的响应,对比自己承受杀父之仇却报仇无门的凄凉现实,哈姆雷特陷入了自责的痛苦之中。
戏剧开场了,演出的内容是王的弟弟趁王午休时将其杀害并霸占了王位和王后,影射的正是新王克劳狄斯的恶行。新王看戏时的种。种反应彻底证实了鬼魂的话,也坚定了王子复仇的心。
而新王在对王位被夺威胁的恐惧导致的愤怒下,决心彻底铲除哈姆雷特,下令将其送往英国,同时通知身为臣属的英国诛杀哈姆雷特。但在下令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新王忏悔的一幕,“我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诅咒,杀害兄弟的暴行!……我的更坚定的罪恶击败了我的坚强的意愿……但愿一切都转祸为福!”新王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为此感到忏悔,但罪行已经犯下,自身又无法战胜贪欲,只能微弱无力的祈祷“一切转祸为福”。
这一幕恰巧被哈姆雷特撞见,立即激发了王子复仇的欲望,但转念一想,“要是我在这种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的……等待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
第5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众所周知,“以恶报仇”是一个真理,读完《哈姆雷特》后,我知道这句话更好了。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亚。这本书讲述了王子的复仇故事—哈姆雷特王子的父亲被叔叔克劳迪乌斯毒死并登上王位。在他父亲的幽灵告诉哈姆雷特真相之后,哈姆雷特开始报仇,并最终在一场剑术比赛中杀死了克劳迪乌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屡屡应验,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克劳迪斯为了争夺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到头来自己反倒被杀。《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罪恶的行为总有一天会被发现,虽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们遮掩。”,这正跟我们说的“恶有恶报”有着相同的意思。
在现代社会上,很多罪犯做下了违反法律的行为,最终还是被送进监狱。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剧发生,我们应该多行善,而不行恶。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漠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有一千种感受。以前并不理解,或者说没有这种感受,并没有觉得生命有何意义,但现在,在面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后,我开始思考我们为何要这么做,也许这么一说让所有事都充满了功利性,也许会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那么专注。
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临困难,都要面临许多困境。可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成长之后,我们仍要鼓着勇气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温柔的活着。
生活带给我们的除了美好,还有许多困难,但我们不该害怕,不该一成不变,哈姆雷特告诉了我们,在这个世界,改变也许不能让悲剧变成喜剧,但能让我们在短暂的生命中爆发出希望的曙光,去让更多人,更多迷失自己的人重新拾回对生活的希望,能让这个世界温情不减。
第6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这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的故事。
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遇见了父王的鬼魂,向他说了他叔叔是为篡得皇位让王后改嫁,所以把他害死。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开始了装疯复仇,一天,他叔叔国王克劳斯迪派王后劝说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叔叔想借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姆雷特识破,中途返回,正好赶上了奥菲利娅的葬礼,叔叔挑起奥菲利娅哥哥和哈姆雷特的决斗,准备了毒酒和毒剑哈姆雷特先获胜,国王假意祝贺给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没喝。后来哈姆雷特又赢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剑,又夺对手的剑刺了对手一剑。最后,王后毒死,奥菲利娅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阴谋,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发身亡。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他从一个善良的王子,久经磨难,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战士。他面对复仇,道德,与爱情种种不一样的态度,在复仇中表现的种种徘徊于后退,让这个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非常真实。哈姆雷特在与叔叔慢慢斗争的同时,黑暗的社会不断显露出来,使他认为世界的美好渐渐瓦解。黑暗的社会使他加快了复仇的脚步,我从影片中看出来它的装疯卖傻是进过深思熟虑的',他的报仇的意志在困难中越来越坚定,他告诉我们要勇敢去面对世界,绝境中锻炼自己,深思熟虑做好每一件事。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过掘墓人的话看透额生生死死:不管多么富有或多么贫穷的人,最后都是白骨一堆。这告诉了我们多思考,看透每一个小事。
第7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所作的惊世悲剧。剧中以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要线索,同时还掺杂着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以相互联系和衬托。在复仇情节外,莎士比亚还写了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的真诚友情,他与奥菲利娅之间的爱情和他与叔父与母后之间复杂的关系。
贯穿全剧的主角哈姆莱特,是个勇敢,理想崇高,品格高尚,思想深刻的好青年。但是突如其来的父王猝死,叔父继承王位并与其母后成亲,加上父王冤魂告诉他所有残酷的真相,并促他为父报仇,哈姆莱特顿时感到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丑恶。这些丑恶的事实引起了他对美好世界的怀疑和对人类善良观念的动摇。于是,悲剧开始扩散,蔓延……
复仇的道路是艰辛的,在这个环境中,他不得不当机立断,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他原本是那么优秀,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然而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不决,导致了一个有一个悲剧的上演:因为失误杀死自己心爱的人的父亲,心爱的人因为伤心过度而坠河淹死,母亲被毒酒意外毒死……一切的一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部惊世的悲剧巨作。
然而,莎士比亚要表现得远不止这些,这部戏剧中富有永远需要令人捉摸的哲学。主角哈姆莱特所具有的正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优点,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当然,随之时间的推移,之一部悲剧不朽的屹立在世界文坛的原因,是它所描绘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原型他的悲剧意义显然超出了文艺复兴一个世纪,他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牺牲品,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位典型形象。
第8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是莎翁笔下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的眼里,它只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大致讲了哈姆雷特的父王惨死,叔叔篡位,母亲嫁给叔叔。然后哈姆雷特在外回国后,恰好遇到他的父王鬼魂并且鬼魂向他诉冤,他经过求证,证明了鬼魂的话是真的,就开始准备复仇。期间他有过装疯卖傻,还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错失了报仇的机会,他还误杀了爱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接着奥菲利亚跳河自杀,她的哥哥向他复仇。最终在叔叔的计谋下,与雷欧提斯比武对决,两人中毒剑身亡,而哈姆雷特的母亲误饮毒酒死亡,哈姆雷特临死前刺杀了叔叔。故事说到这儿,既可以说哈姆雷特完成了复仇,也可以说他的复仇是失败的,毕竟最后所有人都是一无所有。
先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起初听到鬼魂的话他是充满着猜疑的,他是不相信鬼魂所说的,他不敢相信是他的叔叔杀害了他的父亲,也不敢相信他母亲竟然会在他父亲葬礼一个月后就改嫁给他的叔叔。这个矛盾其实一直困扰着哈姆雷特,但他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也证实了鬼魂的话是正确的。是他的叔叔弑兄篡位娶嫂,并且还假惺惺地称哈姆雷特仍然是国王的继承者,但实际上哈姆雷特的继位权利早就化为一片虚无。不仅如此,他的叔叔还千方百计地想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早已随着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叔叔篡位这一系列的事情,变得动摇,崩塌。他开始怀疑人生,开始思考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还发出“生存还是死亡”的感叹。他迷茫,他犹豫,好几次能够杀死他叔叔的机会被错失;他狠心,他无情,面对奥菲利亚炽热的爱,他竟然无动于衷,还亲手将她送到了死神的面前;他可悲,他无奈,他和雷欧提斯的对决,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那已被摧残所剩无几的信念。他对于复仇可以说是迷茫的,可悲可叹的,甚至是苍白无力的,就连生命最后一刻手刃他的叔叔,都还赔上了他最亲的最爱的人的生命,我们也能看到他复仇的无力,生活的悲惨。可现实就是如此,哈姆雷特的复仇也让他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一句俗话说的好,“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哈姆雷特,一个完美主义者,眼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经历过理想与丑恶的现实转变之后,他性格变得多疑,思想也变得偏激,他内心的矛盾却又让他想去奋起反抗现实,复仇中还依然恪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滥用暴力,这点却又显得有点悲情。可无论怎么说,哈姆雷特,自己一个人,在那么无助的时候,他就算拼上了自己甚至所有人的生命,还是亲手为他的父亲报了仇,尽管结果很惨烈,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哈姆雷特坚强的内心。
再说一说雷欧提斯,他同样是在复仇。他也在为他的父亲和妹妹复仇。但是与哈姆雷特相反的是,雷欧提斯一切的复仇并非是有计划的,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被他的意念支配着的,都是在感性的'冲动下,被激起的复仇的欲望。他起初认为是克劳狄斯害了他的父亲和妹妹,可是当他面对克劳狄斯,仅仅就被克劳狄斯的几句话给蒙的团团转,可见雷欧提斯缺少着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事情只想着知道结果,不去思索过程中的一些疑问,这是令人叹息的。当他被克劳狄斯骗,以为哈姆雷特才是仇人后,他开始找哈姆雷特复仇。当两人短兵相向,击剑对决,雷欧提斯的剑是被涂上毒的,但他被哈姆雷特对决前的话给感动了,所以他并未刻意刺中哈姆雷特,他也在犹豫不决,他的内心也在质问着他自己,可是最终他仍然抵不过克劳狄斯的添油加醋地劝说,他刺中了哈姆雷特,“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而这句话却又说明雷欧提斯心中仍存有良知。可当他俩的剑互换后,哈姆雷特也刺中了他,留下了伤痕,眼看自己要死去,雷欧提斯最终还是说出了克劳狄斯的阴谋。这就是雷欧提斯这个人物自身的复杂性,矛盾依然充斥着他,在真相与感性面前,他还是逃不出被感性支配的恐惧。
我认为故事中最成功的复仇者是小福丁布拉斯。他是挪威的王子,他的父亲在丹麦国王的面前死去,他聚集了一帮不怕死的卫士,准备进攻丹麦,接着他还想要收回被波兰侵吞的土地,并且守卫父亲,自己,国家的荣耀。他要为父亲报仇。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报仇之路还没有真正的成熟就已经凋谢了,他放弃了报仇,他在面对强力的阻碍时果断的,理智的放弃了,虽然完全意义上讲,他的复仇并没有成功,但是我认为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够理智的面对,去包容悦纳事物,这就是最成功的复仇。
当然,故事中还出现了许多有特色的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复仇的对象,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这是一个被莎翁刻画出的丑恶形象,似乎不好的坏事都被他一个人做完了。弑兄,夺嫂,篡位。这样昧着良心做事的人,最后也是恶有恶报。尽管他阴险,行事十分小心,心机重,却仍然逃不过被报复的厄运。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做人一定要做到正义,不能昧着良心做事,否则逃脱不掉被复仇的命运。接着,还有故事中一个封建女性的代表奥菲利亚。她拥有着少女的纯真,同时也有着封建家庭中女性的软弱,她面对父亲和兄长的话,她言听计从,不敢反抗。哈姆雷特装疯扮傻,她体会不到他的用意,她听闻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竟可怜地想到自杀。生命何其脆弱,奥菲利亚的行为充分展示出当时女性的软弱可悲,也只是哈姆雷特复仇路上的一个悲惨的牺牲者。还有就是哈姆雷特的母亲,一个为了地位和欲望而活着的女人,她其实是给哈姆雷特影响最大的人,她对爱情的背叛,让她彻底的沦陷了,她也逃不掉命运的判决。
《哈莫雷特》中复仇贯穿着整个故事,它无疑是整部剧的核心,是我们一个宝贵的思考点,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我想大致如此。
第9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第一次阅读《哈姆雷特》这部世界文学巨著,约估摸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学外语出身、很喜欢外国文学名著,又对我管教极严,规定了阅读书目,当时就选择了这本书。现在重新拾卷,想到《王子复仇记》书籍本身讲述的就是王子为父报仇的历程,而身为读者的自己又是在父亲的启发下接触此书的,于是,在翻开书本时,不禁为这种奇妙的偶然而产生一种近乎“百感交集”的感受。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在中世纪的北欧国家丹麦,故事的主人公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剧中人物也以丹麦王室和大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讲述了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艰辛历程。
作品的开篇地点是厄尔锡诺的城堡露台,借士兵和哈姆雷特挚友霍拉旭之口讲出了举国戒备的.原因——先王与挪威王依决斗获胜而获得土地,挪威王之子急于为父报仇、招兵买马,引发丹挪两国争端以致战争阴云密布,为丹麦先王鬼魂出现的原因——“前世孽障未尽”做了交代,鬼魂也随之出现,游走在城堡露台。与孤独的先王形成对比的是,先王的弟弟克劳狄斯在继承王位后迎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葛特露,举国欢庆新王大婚的盛景掩盖了先王逝世的悲痛。新婚之夜的宴会上,只有哈姆雷特一个人郁郁寡欢,为母亲的迅速改嫁而不满,“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还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她就改嫁给了我的叔父……”幽怨的情感溢于言辞之中。新王面对哈姆雷特的愁容,说出了“你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我要给你尊荣与恩宠…”之类的话来安慰他,但无济于事。新王怀着对篡位的深深不安对哈姆雷特给予王位传承的许诺,妄图以此赢取哈姆雷特的忠诚,但实际对王子有着极大的担忧。而哈姆雷特对自己叔父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对于功绩、德行远不如父亲并占有自己母亲的叔父,王子本人是及其蔑视和鄙夷的,这些情感中似乎也包含着对叔父取得王位合法性的某种怀疑。
在得知父亲鬼魂出现的消息后,哈姆雷特迫不及待的前往露台查证。果然遇见了鬼魂,而此前一直沉默的鬼魂的开了口:“必须替我报仇。”鬼魂向哈姆雷特讲述了先王遭到自己兄弟阴谋谋害、夺取王位和霸占爱人的可怕真相,悲剧就此埋下祸根。哈姆雷特心中的疑问得到了证实,复仇之路由此开始。
第10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这部戏剧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对金钱、权利的欲望。对于哈姆雷特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也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第11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历史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细细读来,慢慢咀嚼,愈发让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单纯,也是幸福的一个王子,他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时,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这下,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从浑噩中觉醒过来——他要为父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并认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许许多多安逸的物质生活。然而,就当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时候,却中了国王的奸计,被毒剑刺伤,但他最后还是杀死了国王。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他的灵魂因为自己的抉择而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爱情。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人,但他却不停地与不平抗争!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像哈姆雷特这样能抛弃个人情感,维护大众利益,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12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如果你身上背负着深仇大恨,你将怎么做?如果你的仇人是你的亲人,是你不易复仇的对象,你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并非不存在。
父亲去世,母亲再嫁给自己的叔叔,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所谓为了减少悲伤而办的喜事。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亡的真相时,他心里应该是很痛苦的吧,自己的母亲竟然是那样不堪的人,而叔父成了他杀父夺母的大仇人。因此他决定复仇,他所选的办法是很通俗的装疯。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人;为了复仇,他冷酷的对待性格柔弱的母亲。他内心的那些善良呢?他内心的那些柔情呢?他内心的那些正义呢?在仇恨中,他丧失了这一切。他在真理和仇恨中挣扎,在仇恨中燃烧,在仇恨中呐喊:“To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他喊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敢出口的,但在内心深处都曾思考过的对生命的怀疑。
无法理解哈姆雷特的做法,或许是无法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情节里,我并不赞同他的行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过于优柔寡断,若非如此,有些人的死是不必要的。他很勇敢,但有常人所有的缺点他也拥有了。过于谨慎,不断的在杀与不杀间徘徊,思索着他认为最佳的方法,全副精力的在做决定,而错过了时机,这或许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
虽然,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矛盾的是双重的,但是在我心中,哈姆雷特依然是那个才智过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不曾泯灭的高贵的王子!对于那些奉命想从他口中套出他癫狂的真相的所谓同学,他采取的是智斗,用亦真亦假的话混乱他们的视听。对于爱情,我无法评价他起初对奥菲利娅的感情是否出自肺腑,但至少我认为那并非作假,只是他身上背负的仇恨不允许他去爱吧。奥菲利亚是个令人同情的人,她的悲剧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父亲不明不白的去世,连丧葬也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她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悲伤,导致精神错乱,她的美丽,高贵,优雅成了泡影,最终失去了生命。这些不必要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它却发生了,这或许就是悲剧的悲所在。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第13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丹麦的王子,作为理想与爱的结晶,在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后,他无疑是明朗、阳光、幸福的宠儿,他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现实似乎像乌托邦一样完美。而就在此时,传来了哈姆莱特父死母嫁的恶讯,心中的美好城堡顿时坍塌,面对叔父杀兄占嫂,置侄儿于死地的卑劣行径,恋人、朋友的无情背叛以及外敌的虎视眈眈,哈姆莱特对世界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变化与差距而迷失了自我。直至他昔日的梦幻、理想和信念的破灭,由“快乐的王子”转身成为“忧郁的王子”。
此时,复仇成为哈姆莱特生活的重心。他精神阴郁、犹疑。一方面是现实的悲剧,他孤身回国,自身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他偏激且悲观的认识人生,认为每个人都有恶的潜质,“复仇”使他否定人性中的美、善的一面,于是他想到了逃避——死,却无此勇气,内心矛盾而激烈的碰撞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使哈姆莱特存活于每个人矛盾的内心之中。复仇的外在冲突让位于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奋起与命运抗争,还是选择最终的逃离?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蔽;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深爱母亲和恋人,又怨恨她们的“软弱”。莎翁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剥落于纸上,使“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圆满而立体。
哈姆莱特最终在杀死叔父为父亲报仇后自杀结束,以自身生命的终结为人文主义的逝去留下惊鸿一瞥。
第14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有一位王子,本来过着十分幸福美满的生活,灾难突然降临,上天将他逼上了一条复仇之路,他就是丹麦的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着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这次读完之后,颇有感触。
《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十分悲惨的复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父亲是丹麦的国王。不幸的是,他的父亲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夺走了王位。不久后,他的母亲也背叛了他的父亲,嫁给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亲,同学,朋友。甚至他的爱人欧菲莉亚都差点成为了他叔父对付他的工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姆雷特毅然选择了复仇这条艰辛的道路。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却折射出一个最现实的社会现象。虽然说,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封建社会了,总是发生着这种帝位之争。可是,我们又有谁能否认,现在就没有这种“战争”呢?
我想,答案也许是没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变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钱,权利罢了!现在这个社会已经物质化,还有什么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去赢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现在,人与人的心相隔太远了,人之间的情感也被冲淡了,被利益冲淡了。亲情还是利益,我想现在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吧!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赚下了较为丰厚的家业。在他七十岁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为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儿见此就不肯了,她说:“同样是子女,为什么我就没份?我也要得一半……”为此,两兄妹不停地争执,甚至还闹上了法庭,老人见了十分伤心,被自己的女儿给活活地气死了!大家也许还不知道,他的`女儿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经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还买了一部几十万的小车。可是,她就是要争得那点利益,结果将自己的父亲给活活地气死了!
也许,这就是生命之悲吧!现在,人们的心灵都被这利益的灰尘给蒙蔽了。人们只是看到了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贵的亲情,友情!
不要再让这样的生命悲剧发生了!
第15篇:《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那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东西。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重视感情的,一个忧郁多情的王子。当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利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因为自己装疯而痛苦,冒着可能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当他倾听了父王鬼魂的诉说,一颗心困扰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忧郁不已。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本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性格不允许他带着疑问庸庸碌碌地生活,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所有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经验驱使他一次又一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然而,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为他“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在特定情况下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不会指责他的愚蠢、不值得与对正义的狂热,他是黑暗中的英雄,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是我心中最原始的存在,他的悲剧使人性的光辉灿烂耀眼,他的悲剧是人生成功的开始,那是一座价值与精神的大厦,一座正义的丰碑。在那样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