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1 13:38:10

第1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 ‘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在引用前人结论时一定要先作具体分析切忌断章取义地搬用前人现成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具体研究”。’他们丢弃了史家珍贵的灵魂这灵魂是史家之所以成为史家最重要的东西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成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二十世纪是一个发展的世纪人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类悲痛的世纪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类在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短缺资源枯竭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这些让在发展中的人类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战结束后为指引人们走出迷茫韦尔斯写成《世界史纲》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为在迷茫中的人们写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致读者》中写道“这种多样性显示出21世纪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至于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本书的读者你们在未来几十年中的所作所为将是有决定意义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第2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由于人类懒惰的本性,这本书放在床头整整5个月才断断续续读完,惭愧且受启发,所以觉得还是有必要总结成一篇主要是个人感想的读后感。如下:

首先,历史真的很重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不仅是宏观的政权更替,也是微观的个人命运,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并被历史的进程所影响,以史为镜,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而且,读历史真的很有意思。了解历史,和看小说看电影有一点相通——让你不只活一次。站在更高的角度,体会更多人的生活,能让人多一点成熟,少一点幼稚,多一点生活智慧,少一点纠结和情绪化。当视角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很多看起来应该是血泪史的、或者是让人很愤怒的事情,突然就没有对与错,也没有了喜与怒。事情只是这样发生了,完全不受普通的人——甚至大人物们的控制。既然如此,作为沧海里一粟,我们有啥好发脾气的`呢?

同理,很多当下非常尖锐的社会现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实只是一个强弩之末的惯性。打个比方,在一定时期,其国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群,总是会有对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从古代中国人的优越感,到18世界前欧洲人的优越感,到现在美国人的优越感,今年白人摆弄的眯缝眼,很可能在500年前我们的某位同胞也做过“汉化版”。

从地球历史看,动物的进化史很长,相对而言人类就是个小姆手指甲→小姆手指甲的时间,却改变了地貌、统治了生物,人确实厉害到孤独。

同时,人类发展的历史很长,真正能被用图像或文字记载下来的这段“文明”历史,其实才短短几千年→虽是短短几千年,地球上也已经出现了1000亿人,读后感.多少牛逼到100年里没有对手的人,才只能在这本书里出现寥寥半句话,像我这样“虫豸”一样的人,活着到底有啥意义?一颗奋力生长想要传递DNA却终将被收割的韭菜吗?

再同时,我理解的文明人类发展历程,无论是人口的数量、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是文化信息的传播,都是呈指数函数的样子→所以,“拥抱变化”是正常的,是历史大潮——起码这个1000年的主旋律。当然下一个千年是怎么样,就算像咱罗素爷爷说的飞速毁灭,我们也管不了了。

上面的感想好像都有些“避世”有些“虚无”,下面再说一点“积极入世”的。

中华民族或者说华夏民族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到今天,在绝大多数都是处于领先的。只有在1914年之前的这几个世纪里面,着实是到了低谷,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文明。所以,我们的政权正在宣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概念,我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民族之林,在过去这两千年,基本还是谁强谁过得舒服,所以让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能踩到别人头上享福,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前一代或者是后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所以,做人呐,还是要加油。

第3篇:全球通史读后感

不妨像《奇葩说》上那样,先提出一个问题:读历史有好处吗?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既然不舍昼夜地涓涓流淌,如何来改变它,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是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白粉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所以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