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4 14:47:12

第1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文学是比鸟还飞的远的梦想,比花开的还美的感情,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咱们多学文学,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的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第2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严贡生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在《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骨头里去了。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这一个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在《儒林外史》的描写里,被学政“提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的,就是这个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他还恬不知耻地对王家兄弟自称“前任周学台举了弟的优行,又替弟考出了贡”(第六回)。

作者将书中最恶劣的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这一段有关“优贡”的突出描写,正是作者借“严贡生”这个侧面对科举制度的虚伪性给以深刻的揭发。严贡生的“六亲不认”更是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

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心无愧。”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

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看《儒林外史》的人无一不高兴看到严贡生失败,然而他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这个社会制度就保证他不会失败。第六回里写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妇,企图夺产,闹得人仰马翻,碰巧遇着一个“也是妾生的儿子”的知县支持了他的弟妇,那一场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输了;

但是,第十八回里写出了他活动的结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将家私三七分开”,他得七股,实际上他还是得到了胜利。严贡生这个反面典型,在乡绅地主集团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为和品质,却集中了剥削阶级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个集团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

《儒林外史》的作者批判科举制度,是通过批判了和这个制度有联系的严贡生一类的人物。所以评析严贡生这个典型人物,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写《儒林外史》的目的。

第3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统治的时期,其中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最终将差点江山社稷断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认为清朝的整体末落是从它的后期开始的,可当我读完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清朝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各种各样的坏社会风气乌烟瘴气地笼罩着它,其中之一就有使无数士人丧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能让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发财的一种便捷路径。《儒林外史》一书就是围绕一些士人与百姓、官宦写的许多故事,通过故事深刻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惟利是图的人与腐化的科举考试。

整本书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一词为开头,点出了高官厚禄是芸芸众生的.追求,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看得透。全书分别介绍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孙,有愤世嫉俗的两位娄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爱财胜命的严监生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为全书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书的楔子,堪称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被金钱与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学识渊博,而又不迂腐。比后文娄三公子、四公子来说更明辨是非,不轻信他人的只言片语;比文中那些卑鄙龌龊、惟利是图的伪君子来说,能看的破世事,始终都很正直。

当明朝开国皇朱元璋来拜访他时,他没有显得献媚讨好,而是和吴王(朱元璋)促膝谈国事;当假名士危素想请他会面时,王冕装病不出,不因买办对他使弄权势进行恐吓而胆怯。在这一章的最后,王冕指出“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见“忽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可见此言不虚。后来朱元璋让人去请王冕当参军,王冕却早已料到,已隐居会稽山去了。最终他在会稽山患病逝世,王冕这一生,真可谓问心无愧、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真实的解剖了清朝这个垂危的“病人”,以讽刺的手法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也对当时的伪君子、假名士嘲讽一番。在全文最后,一首《沁园春》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浇漓的无奈和伤感。诗曰: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第4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教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忙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十分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之后,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经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

文学是比鸟还飞的远的梦想,比花开的还美的感情,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多学文学,陶冶情操!

第5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深渊边缘站着眼睛发亮的人们,手上紧攥着四书五经;深渊表面铺着利益、名誉和地位;殊不知。深渊下混浊着的,是无尽的黑暗、扭曲的人性,攀附权贵的欲望。这便是封建深渊,虚伪社会的真而目。

吴敬梓尝尽生活百般滋味,感受到世态炎凉,讽刺之韵弥留字句间。数个官考故事,数颗混乱痴迷的心,和难能可贵的几笔高尚。严氏兄弟两种极端的性格、鲁氏父女“老学究”般空洞无趣的人生、从光亮逐渐阴郁的匡超人,这些都使人不禁低头叹惋。但,王冕的独立不羁、杜少卿的豪放狂傲和虞博士的襟怀,也让我心头一震。

在那个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的时代,以当下背景作书都会被锁进“文字狱”的牢笼里。但吴敬梓敢于以深刻的笔触让那些贪财迷官的人们本性暴露。

全书让我最觉得可笑的人应是胡屠户了。女婿中举前后对其的态度无疑是表现“封建奴隶”的最好证明。这也体现了当时没有成就功名的老一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他们认为科举就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而恰恰相反的是,科举之路满是荆棘与虚伪。他们迫切想要得到的功名富贵只不过是造成精神失常的前由。正是如此,周进因他人的侮辱责骂撞号板,范进中举而疯,鲁父中官病亡,都极其辛辣地讽刺封建科举的古板。

王玉辉对女儿“畸形”的爱,是全书最令我痛心的事。读书人之女儿本可以如李清照一股自由安逸,不受约束地生活。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歧视与鄙视,使女儿走上守节殉夫的道路。女性应该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向不合理的事情进行反抗。就像沈琼枝,玉玉枝竹般的名字正应上她敢爱敢恨、敢闯敢拼的性格。而难能可贵敬重沈琼校的杜少卿也是翩翩君子,乐于助人,豪放狂傲。

逐步堕落的匡超人是黑暗社会下被污染的人。从孝顺勤奋到虚荣自大。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社会的黑暗让他感受到了权力富贵带来的好处,也让他变得沉沦其中。

街上的人如行尸走肉般游离于八股科举之间,空气中压着封建科举迂腐的气息。官绅士族的忘义贪利、封建礼教的吃人都表明了清朝肮脏,污烟满满的社会风气。作者也借杜少卿等人表明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只可惜力不从心,朝廷根深蒂国的愚昧思想仅凭一己之力是法根除的。

多少人卷进深渊一去不复返?如今时代更替,日新月异,只愿我们能保持理智,不沉迷于追名逐利,与封建空洞思想一刀二绝,享受用自己努力换取的幸福果实。

第6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假期里,我读了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在书中,他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人物,他们身份不一致,社会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饭的严贡生,有被科举考试逼疯的范进,也有不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华横溢的王冕、写诗词的裁缝荆元等。

我最敬佩书中的沈琼枝。她是一位教书人的女儿,是一个有见识、做事大胆的人。在她被骗做盐商小妾时,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把他家里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等打成包裹,买通丫环,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卖文为生。其实在封建时代,妇女在社会上是很难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琼枝坚信做人贵在自强自立,她不贪恋盐商的奢华生活,大胆出逃,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自尊自爱,如果依附于他人而生活,看似占了便宜,无忧无虑,却是前景堪忧。当今社会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婴”,他们坦然享受着家庭作文的优越生活,一旦“大厦倾”,他们将何去何从。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较好,但这自强自立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来,它会引导你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现在的社会拒绝“巨婴”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强,则国强”,需要的是自强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为将来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人而努力。

第7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写下了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

匡超人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实匡超人以前并不是这样。少年时期的匡超人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漂泊在外时牵挂父亲,在兄长面前也很谦卑,懂得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老父。然而渐渐地他却再也不是原先的自我: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的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谎等等。其实在作者客观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朴实令人欣赏,而他的堕落则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匡超人发生了改变?

其实,匡超人人物性格的构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这种杯具的是封建的社会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势力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此时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总之,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构成了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杯具,并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更是全社会、全时代的杯具。

第8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文章,顺便回头又读了读《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白描述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这部作品印象最深的部分,应当就是被节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最终中了举人,高兴疯了。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之后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可是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我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仅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总归人能够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第9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忙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立刻与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我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我应当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我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齐,可是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我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我的清白,与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述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明白了什么是近墨者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第10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有句话令的无数人走向读书这条路,那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引得无数儒生认为读书就是“敲门砖”。有的人从少年读到白发苍苍,有些人甚至是废寝忘食来考取功名。读书人一致地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美娇娘。可是回想古今,又有多少人能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知道为什么古代传说都说仙女爱穷书生呢?这是因为这些故事大都是考场不利,名落孙山的书生所做。

再看一下儒林外史,白发苍苍但是还是“小生”的周进、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以及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等等。在儒林中,为了功名,走入仕途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何止他们几个?

我认为读书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功名而做无用功。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

可是,儒林中那些为了功名而拼命奋斗的儒生在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一心为功名,读书不认知。许多人都是为了做官而奋斗的。考场上的八股文就诠释了考场上的丑恶。为什么在古代的科举中有无数人要作弊?就是因为科举太难,能成功做官的没有几个。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时候放弃读书为家放牛。但是在牛背上还博览群书,仅仅因为喜欢就练就了画荷花的绝技。和大多儒生不一样。王冕不求官爵。朝廷让他做官时他已经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为当时儒生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x污吏的丑恶而愤怒。吴敬梓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第11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

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

第12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读了《儒林外史》,游了一趟“儒林”,见了众多“士人”——那些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们,以及众多官绅百姓,只觉得他们可笑又可悲。

想做官,五十四岁,仍然去考秀才的范进;年老,饱受屈辱的老童生周进等等一群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被腐儒呆气所侵蚀的读书人。在他们眼里仅仅只有博取功名这一条道路,逐渐迷失自我。

在这等风气之下,身处市井之人也被污染,大多数成为腐败的科举取士制度的帮凶。

胡屠户,一个杀猪卖肉之人,本是平稳生活,却趋炎附势。对于中举前的范进,一口一个“穷鬼”、“现世宝”,贬低至极。直至范进中举,直称“贤婿”。我们看到的是胡屠户滑稽的样貌,但他却是迫不得已,在当时没有一点点能力,也不能去博取功名,为了能在市井安下身来,只有如此,他看不起人,是个墙头草,为了生存仅能这样。这便是可悲之处,没有丝毫权利与保障让自己享有,仅能投靠他人,做一个趋炎附势之人。还有他的邻居,一听到范进中了,送米送鸡,送鱼送肉,大家都是盼着身边的人博得官位,好让自己有一席之地。

风水先生余敷、余殷二人,作者用“拿出一块土,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然后手指头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了半天。”这一滑稽动作描写让人忍俊不禁,他们夸张的演绎让主人信服,从而达到骗钱的效果。在这个世道,虽然他们不去做正经事却用着坑蒙拐骗的方法来赚钱,但他们都是为了生存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生存。

那位带着两个丫头嫁到鲍延玺家的王太太,使唤丫头如呼风唤雨一般“叫的`太太一片声响”;聪明的鲁小姐虽是十一二岁讲书读文记得三千篇考卷,但还是被四书五经封锁思想,不读千家诗,解学士诗,只读四书五经,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了现实中的呆儒;还有胡闹的方巾,被打的“磕头如捣蒜”,两人交易从中获利的成老爹,贪婪无耻、不要脸面的卖权婆等等新的卑劣肮脏的市民形象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中,让人愤慨。

还有那见钱眼开,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王德王仁,临死之前还心疼那两支灯芯的严监生,虽是大户人家,但还是吝啬,势利。让人不得不服思考的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

但在这样虚伪刻薄的社会中,总还是有善良正直的人。

家庭贫困,卖画放牛为生的王冕,听取母亲的建议,忠孝两全,隐居会稽山,不愿为官。虽然致力于科举,但不同于范进周进那种尖酸虚伪、痴迷官位的马二先生,找一个寄生的职业,乐观向上,不被科举制度迫害,坚守自我磊落正义。不谈及这些知识分子,也还有一些平民百姓,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黑暗,看清世道。

像王冕的母亲,匡超人的父亲,都劝他们的儿子,放弃名利,不要继续被四书五经所迫害。可悲可悲,但最终匡超人还是背弃父亲的遗嘱,成为一个追求名利的人,迷失了自我。

可能《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缘故,作者还是把重点放在那些反面人物的面上,而正面人物就少了很多。但在正面人物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正直君子,所有的秉性,在黑暗的风气中,仍保留自己的气魄。

《儒林外史》中描写的儒林世态,万千变化,儒生们往往可能因为滑稽的行动惹我们哄然大笑,但他们所做,可能是迫不得已,有自己的难处,以百种态度生活在黑暗的世道中。

第13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这本书我读起来很轻松、愉快。比文言文更容易理解的白话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场景描写。这对我们的作文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在轻松幽默的言语之下,又何尝不是对封建社会腐败黑暗的现实进行讽刺呢?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正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想是,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的.家长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为了让下代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而或漏液排队、或用金钱、或用手中权力争相报名牌幼儿园、小学。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繁多的作业与兴趣班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

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清华、北大”、“硕士、博士”不择手段。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一旦当成为了功名利禄的工具,读书也就毫无价值了,再大的名校出来又能带给社会什么。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