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孤城绝域里藏着一个无坚不摧的生命,没有任何阴霾和忧愁,仅存那足以覆盖沙漠的不屈不挠。在这样一个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地坛。他何曾不是像他那双抱残的腿一样,自岿然不动,度过十五年跌宕起伏的光景。
他用平凡的文字,记录着他传奇的一生。氤氲着残阳气息的荒老地坛,令他百感交织。命运在捉弄他,文字在眷顾他。
那衰草寒烟,那落日晚霞,那云月苍茫,地坛的上空仿佛悬浮着灰蒙蒙的萧索,史铁生心里蕴藏的一腔温热,将辛酸溶解,化为曹雪芹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
史铁生在书中写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上帝恳然地把漂亮赐给了他,却忘记把聪明附上。可爱的姑娘遭到伙伴的嘲笑和戏弄,仍然一无所知。她在树下拈花而笑,没有任何安分的理智。这是对她的咄咄逼人,抑或是命运的残暴不堪。他注定失去智慧?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弱智儿,终生被冠上问题孩子的名号?在社会上充当一个卑微的负累,小姑娘的人生将会是何等的迷惘。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人生的奢望与悲观,对自己的绝望与挫败。静静地用文字麻痹了世俗的思想。字里行间中,他对生与死的诠释,生死并不是天渊之别,只是一线之差。生命,为爱而生,突然而死。荒僻的地坛,令作者触景伤怀,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自己。感觉是理所当然的千沟万壑,落落寡欢。
当母亲温柔的背影轰然垮塌,轻缓的呼吸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身边,结束了一生。史铁生甚感凄凉,他想念母亲,他心如绞痛,他甚至无法逃避这个血淋淋的现实。它将永久地失去母爱。母亲春暖花开的爱抚,妩媚不可方物,祥和安逸的剪水双瞳。属于母亲的'一切一切都在悬崖上摇摇欲坠,它将成为过去式的金贵回忆,作者心中一副新鲜的默剧,值得留恋却又不舍得埋葬。
他在地坛中的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文字里溢洒了作者从容的生命毅力,重新燃起的无限激情与动力。他潇洒地抛开黯然的颓败,他比起其他人更珍惜这份生命,他用尽片刻不息的激情撞上了持续加温的心房,亘古不变的地坛将他从混沌中狠狠的扯了回来。
他无法替代母亲离开,母亲也无法替代儿子截瘫,这是现实。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祈祷,成为了惨荡荡的空想。“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死的轻描淡写,字字揪心。仿佛置身与那片人烟飘渺的地坛,与作者感同身受,心中承装了对未来满满的期望,像肥皂那般透明的而又纯净的思想,没有任何杂质,轻轻地融入了地坛的最深层,泛滥出天角那片浓稠的霞光。
他始终是乐观地面对生命,母亲和蔼的炯炯目光让他恢复了男子汉的自尊,以往的自信。最后,他笃诚地回馈了母亲对他沉甸甸的爱。他不再活在被保护之下,他写出感人肺腑的字句,感动了一群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地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坦荡的人生,自出生以来,命运无人能测。苦与难,忧与患,唯有自己共度。
第2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
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
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摘自《我与地坛》),也因此,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探究的事情,这一点上孔圣人是对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向死而生才是最大的现实态度。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智慧是只有在艰苦的境遇中才能极尽挥发的。尽我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只是,遍历痛苦的人还能不能感受欢乐?我想是可以的,一个始终在坚持着某些东西的人,他是可以从这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的救赎。
有时我们觉得欢愉无法祈求,但有时,我们也感到它的翳影曾翩拂过我们的心房,在那些格外宁静的时刻。正象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有时,我能从史铁生的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到这种宁静。
我喜欢史铁生的散文胜过他的小说,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中藏匿不深,容易让人联想他的生平,在小说中情绪激荡是一种缺陷。但散文不一样,散文正要求一个人率性,赤诚相对。
这就是我读《我与地坛》的一点感想。
第3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作品精选》已被我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书中,而史铁生则被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人中。我对散文卷中的《我与地坛》深有感触。
《我与地坛》总共分了七个大段落,在这七个大段落里,史铁生讲述了他与地坛点点滴滴的故事,还讲述了他在地坛时的思考和他所看见的事物,在最后一段时,他还讲述了现在去地坛时是怎么想的。
我从没去过地坛,不知道地坛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史铁生在散文中的描述,我似乎真的去过那个地方。史铁生的思绪是我遥遥不及的,我佩服他所思考的事情。他在他的散文中,小说中,诗歌中,剧本中,书信中都写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定律;在《我与地坛》中,他发现和写下了不止一个伟大的定律:死和活是什么;地坛里有过史铁生的车辙的地方也有他母亲的脚印;人有优点就有缺点。
在《我与地坛》里,我首先就了解到史铁生他一定很爱安静,他一定很爱思考。如果,史铁生还活在世上,我一定会去见他,聊聊他所写的散文,聊聊我们的生平,可惜了,世界上又有一位才子坠落。
第4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父母给予我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每天早晨极早的醒来,为我做早餐,为我忙碌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极其平常的一些事。然而,当我读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对父母对我的爱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篇《我与地坛》让华夏儿女为之动容,而《我与地坛》的主人公史铁生当他明白自己的母亲对他的爱,却是在母亲死后。他没有把握住母爱,因此让它悄悄溜掉了。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史铁生而惋惜。可是当我看到他的母亲在自己心中难过,却不向儿子诉说,只让自己承受痛苦时,我为她的母爱而感动。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不需要孩子的回报。我想,当她们看见孩子快乐长大时,也许最开心。而当母亲为我们忙碌时,我们是否应该说一句感谢的`话语,因为这样,也会是她们倍感欣慰!转眼间,今年的母亲节已经过去了。
而在今年的母亲节中,我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帮母亲庆祝了这个节日,因为我知道:母亲为我付出许多,现在是回报她的时候了!
第5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对于史铁生,我一直充满了敬畏,敬畏他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深邃的思考,敬畏他浓烈、炫丽的生命历程!他的《我与地坛》一书为我珍藏,闲来便细细咀嚼其中深意书中收纳了他的几十篇文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与地坛》一文。翻开书页,你会看见一张相片,中年的史铁生无畏地笑着,下面有一行小字: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我想,他在笑看什么呢?笑看命运的折磨?笑看人生的无常?笑看他失去的一切?笑看白云苍狗?
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灵魂再生之地。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生命旅程就此蒙上了死亡阴影,原本混沌一团的生命感觉很自然地突进到生与死这一尖锐问题上。史铁生想了好几年“关于死的事”,“我为什么要出生”,渐渐看清个体生命中必然的真相。要么以生命的毁灭来逃脱,要么接受命运的安排。史铁生选择了“怎样活”,还要“活出意义”。在文中,史铁生不屈地写到“就命运而言,修论公道。”
如果说《我与地坛》一文写出了史铁生从极度迷惘痛苦中挣扎、领悟的过程,《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则写出了史铁生经历最初的疯狂“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然而在母亲猝然长逝后,在物是人非、空幻无常的流逝中,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中,史铁生将痛入骨髓的感受释于笔端。
到了《我二十一岁那年》一文,这是他对于自身遭遇情感的过渡,他陷入了茫然。但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个神——精神。他写道: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在《墙下短记》里,他能够用稍微幽默的语言描述母亲将年幼的他骗进“恐怖”的幼儿园的经过。“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好运设计》可以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史铁生式的'黑色幽默。他盼望着来世有一副好身体。“今生就不去想它了,只盼下辈子能够谨慎投胎,有健壮优美如卡尔·刘易斯一般的身材和体质,有潇洒漂亮如周恩来一般的相貌和风度,有聪明智慧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般的大脑和灵感。”
于是,史铁生难得地开始考虑降生在什么地方。他认为降生在总统、大亨、学者家,“一般来说这样的境遇也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牢笼。”
最后他决定降生在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应该有一大群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孩儿和女孩儿作朋友,跟他们一块认真地吵架并且翻脸,然后一块哭着和好如初。他们可以痛痛快快随心所欲地折腾一天。折腾饿了就把冰箱里能吃的东西都吃光,然后继续载歌载舞地庆祝,直到不小心把父亲的一件贵重艺术品摔成分文不值,他们的汗水于是被冻僵了一会儿,但这是个机会是证明自己为朋友们献身的时刻,脸色煞白但拍拍胸脯说这怕什么这没啥了不起,随后把朋友们都送走,再独自胆战心惊地策划一篇谎言。还可以跟朋友们一起去冒险,到一个据说最可怕的地方,比如离家很远的一片野地、一幢空屋、一座孤岛、孤岛上废弃的古刹。把新帽子扯破了新鞋弄丢了一只这没关系,把膝盖碰出了血把白衬衫上洒了一瓶紫药水这没关系,作业忘记做了还在书包里装了两只活蛤蟆一只死乌鸦这都毫无关系。因为当晚霞越来越淡继而夜色越来越浓的时候,父亲也沉不住气了,正要动身去报案时,孩子们突然都回来了,累得一蹋糊涂但毕竟完整无缺地回来了。一群群平素威严的父亲都乖乖地跑出来迎接他们,同样多的一群母亲此刻转忧为喜,光顾得摩挲孩子们的脸蛋和亲吻他们的脑门儿。史铁生认为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一个幸运者的童年就得是这样。看到此处,我会心一笑,我的童年何尝不是这样的放肆,这样的酣畅淋漓!我想我是一个幸运者,相比现在的儿童生活于钢筋水泥和电子产品包围中的童年,我的童年多了许多靓丽的色彩。
在成长的过程中,史铁生设计的爱好有音乐、美术、体育,简直是美的化身,在恋爱的季节遇上同样健美、青春的姑娘。“好运设计”多么完美。然而这样的设计不是史铁生的风格,不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果然,笔锋一转,犀利地拷问: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之后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于是史铁生又来设计缺欠,这就关系到人生中的种种舍得。而在这取舍之中,是我们的生命在流逝,在积累,是一次次心魂的绝境重生!史铁生终于点到了主题:过程!“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段文字每每读来,我以为是史铁生最终的心灵告白。生命的意义对于史铁生来说已不是单纯的活着、工作,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探寻生命的源头,寻找它的奥秘。他的生命境界是如此的澄明博大!
“我一定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第6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一定是一位坚强而开朗的作家,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似乎真的在与他对话,倾听他的思想。
《我与地坛》叙述了作家史铁生在一座名叫地坛的废弃古园中遇到的人与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史铁生已经双腿瘫痪了。他在这幽静古园中,遇到了一对恩爱的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者、一多可爱而又不幸的兄妹,他们给了史铁生很多启迪。史铁生在地坛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亲。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史铁生在地坛里回忆他的母亲。史铁生由于瘫痪而烦躁不安,他的母亲担心他出事,在史铁生去地坛的时间里,总是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可惜的是,母亲的爱史铁生直到母亲逝世才感悟,才后悔自己没有关心过她。?读了史铁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贪玩回家晚了,她总是会焦急地在门口张望;我做作业做的急了,她总是会在一旁耐心的指点;我哪里受伤了,她总是会担心的问候……
这么多小事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级时数方块。那时我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小方块,老师却说是四个,因为其中一个小方块底下藏了一个,要不然那个小方块怎么摆在第二层呢?即使老师这样细致的讲,我也听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
回到家,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练习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损了,皱皱巴巴的纸张正如我那拧在一块的思维,怎么也解不开。妈妈便在一旁指导,她搬出跟老师一样的理论,但我理解不了。妈妈讲了好几遍,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她的头上都渗出了细细密密的小汗珠,看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导我这个笨女儿了。
可是,妈妈就是妈妈,她永远都是最好的向导。妈妈给我找来几个小盒子,摆好对我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我摆小盒子,你来数个数,然后再来做题。”这种游戏一直伴随了我好久,直到我数清了小方块。
现在,当初的笨女孩长大了,聪明的妈妈却苍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儿那复杂的英语语法与方程了。但我不想学史铁生,一直错过那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感恩于这本书,是它使我明白了一个母亲的心。?《我与地坛》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书,正如那母爱,细细品味才能读懂,才能学会珍惜。
第7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有个心中的“地坛”不比真实的地坛差,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更懂了亲情的伟大无私,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事我们也无可预料,轻松地度过一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第8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读《我与地坛》有感苏禹彤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例愈发的频繁,每一件事例的背后都暴露出青少年心里健康问题,以及他们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
前段时间,上海14岁女初中生跳楼事件令我感到痛心。这位女孩在遗书中写到,父母要求她保持好成绩,若无法达成,遇到的不是安慰、协助解决问题,反而是遭到父母的辱骂及殴打……其中有一句话令我震惊“人生一趟,遇到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我相信,生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我尊重也她自己对生命的选择,但我却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她对生命的如此冷漠的态度。我曾读过一本书,是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1969年,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却忽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我与地坛》。我读过许多文章,享受过许多作家细腻的笔触,但却从未读过史铁生那般的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挣扎。我从未想过生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地那么具体,那么痛,又那么轻。痛苦中,轻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间。轻盈里,却藏满了属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压弯,重到灵魂都要破碎,重到亲手将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为你而欢呼和嗟叹。命运却仿佛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双腿残废了,残废的也不单单是他的双腿,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的羽翼。
在这段他与地坛“相濡以沫”的故事中,既有对自己灵魂的涅槃重生,又有关于他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他与地坛的相互陪伴也终究感化了自己“因为这园子我感恩于己的命运”。他在人生最低谷走向地坛,又在十五年与地坛的陪伴中体悟自己的人生。他也在一个下午忽得感悟到“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他仿佛知道他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拥有幸福的人,可是命运又为何对他如此不公。自然,上帝为他下降苦难,他从这份苦难中悟到的,远比苦难本身有价值罢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的肥力的沙漠。”
人生在这个世界,就必须得承受在这世界上的诸多差异带来的。不同视角评判的痛苦也似乎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定要为你打开一扇窗。”差别只在于,你选择停留在被关上门的痛苦,还是去探索窗外的新世界,换个角度看世界,自己何尝又不是换了一个新世界。他说:“每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学习、生活亦是如此。“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也如同物理中的相互作用力,找准方向与作用点,施力大小却由你自己决定,而物体间力的作用却是相互的,合力永远为“0”,付出多少与收获也必然成正比,没有投入的专心也必定是一场自欺欺人的伪装。“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向阳而死,向死而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就像《苏菲的世界》苏菲的感悟:“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在世上是多么美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说,“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除了他自己,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挺过来的,但我们知道他已经接受了现实,把死看成生命中必然的“节日”的达观和释然。生与死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必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生在世,若是不知道死亡的事实又何来活着的美好与希望。以另一种方式活下来的肉体中,终也是比不过长久留存的信念罢了。倒不如,在知晓自己现在活着的事实后,珍惜眼前,不虚此行。“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鲜衣怒马的少年终会褪去一身繁华淡然归去,把握好当下,又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小小的我们在宇宙面前只会显得更加渺小,那化为永恒的欲望又怎会臣服于寄托渺小的人间。也倒不如,趁着现在,趁着未来,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在褪去一身繁华时,总不显得多几分狼狈。“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离开也让他心神恍惚,也是母亲的离开让他懂得了更多。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也让他印象深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既包含了他关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又在润物细无声处写出对母亲愈加浓厚的爱。他与地坛的相遇,铸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命运,他与母亲的离别,铸就了他丰富而深刻的情怀。“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同样,地坛也是……
第9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写作文笔平淡,哀婉,富含哲理,发人深醒。
我在读到第一、二节的时候,为作者和他的母亲所感动。看到作者的莫大悔恨与痛苦,领悟到平凡的文字中所饱含的深情。我被崇高而伟大的母亲、母爱所折服,同时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仿佛许多相似的情节荡漾在脑海里,同样刻骨铭心地悔恨浮起在心中,仿佛作者心中的每一点波痕都能够与我产生共鸣,好像作者的每一点细微的思索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过,平凡而朴实的文字 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图画、一幕幕情节。
在第三、四、五这三节里,作者统筹了十五年的光阴与时间,仿佛十五年这漫长、寂寞、充满了痛苦与迷茫的时间只是一个片断,在作者仿佛大彻大悟的平铺直叙下,哀伤更见哀伤、消魂更显消魂,十五年的寂寞的思索与最终的大彻大悟一同融入我的思想,让我悲痛、忧伤、为作者伤心。或许“我比作者更愤怒”,不是因为我没有漫长的时间来悟透这哀伤的平凡的事,而是我无法用平静的心去听作者用平静的心所讲出的故事。我可能永远无法注意到很多事,错过了很多美丽的故事,只我因为没有一颗平静的心,或是没有时间造就一颗平静的心。总之,作者十五的时光造就的感悟是无法被我完整地理解的,它给我的`如潮水一样涌上全身的触觉是我无法描摹、无法道得出的。
在第六、七节里,作者叩问内心,对死与生作了艰难而又深遂地思考,作者想活,因为欲望,却非要给他一个理由,作者想要写作,却非要给写作一个理由,因为这理由,他又陷入苦闷与没有出路的思考,思考的最终,他却淡泊了这一切思考,决定随欲而行。作者发现他一直想要摆脱的东西就是——想要给一切找个合理的理由,以便让欲望实行“这思想本身,他终于知道他以往的思考,结果早就定下了,便是他的欲望。而其思索,只是为了让欲望在一个合乎逻辑的、自己能够认可的理由下得以实现的过程!即如此,何必陷入思考的循环,只需坦诚面对内心,面对自己的欲望便可,不需要在自己的内心前寻找掩饰物。
这篇文章的内涵非常深遂,我也只能尽我所能地去理解,但那埋藏的心底的余蕴,会在哪一天里被我突然发现,现在,我只能盼望它早日发芽。
第10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题记
读书使人睿智,我热爱读书。
雨在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灰蒙蒙的,所有景物都在风雨里静默着,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更衬托出了这宁静和平的下午,这样的下午必定是属于阅读的。
不经意的一瞥,发现桌角静静地躺着一本书,深蓝的封面,淡蓝的字迹,没有繁琐的话语,只赫然入眼“我与地坛”。哦,它是史铁生的著作。翻开书页,我便一头扎近书海中不能自拔。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史铁生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二十岁,正是人生中的花样年华,却突然截瘫了,犹如五雷轰顶,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梦想刹那间灰飞烟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这是史铁生当时的痛苦写照,可以说,在史铁生的天地中笼罩着昏暗,随之而来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之崖,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噩梦!我不禁垂头叹惜。
那个荒芜冷落的身影——地坛,在这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史铁生这个孤独无助的灵魂。“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在史铁生最颓废的那段日子里,是地坛,给了他希望,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今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禁心潮腾涌,思潮起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史铁生重获生命的希望,燃起了生命之火,用纸笔在报刊上冲撞开一条路,在写作领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朋友的帮助下去过茫茫大漠,去过辽阔草原,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可他的命运终究坎坷,老天爷又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多次一只脚跨进了鬼门关。“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我三进三出友谊医院,我没死,全靠了友谊。后两次不是我想去勾结死神,而是死神对我有了兴趣;我高烧到四十多度,朋友们把我抬到友谊医院,内科说没有护理截瘫病人的经验,柏大夫就去找来王主任,找来张护士长……”他,是坚强的,接二连三的磨难都没有使他屈服。他仍以他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坚定地走下去,就像他艰难的一生!
读到这里,我已经对《我与地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接着往下读,史铁生以欢快的笔调回忆美好的童年,“但还是晚了,那个儿童专场已经开演半天了。下一场呢?下一场是成人场,最便宜的也得两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发呆,真想把时钟倒拨,真想把价目牌上的两角改成五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孩童时期的天性纯真,我也为之动容,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珍惜生活吧,领略秋,领取冬,收获四季,拥有世界吧!
合上书,望着窗外漫天的夕阳,我的心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
火烧云染红了半个天空!夕阳柔和地照射在我的脸上,暖融融的,长舒一口气,那学习的烦恼、考试的压力都已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史铁生那曲折的一生都没有击垮他,何况我呢?要相信:“哪怕是夕阳也有它无限美好的景致!”
一阵清风拂过,我心潮澎湃……
愿书香永驻心灵!
第11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一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第12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都读到自己,可是,我并没有对这本书,也就是<<我与地坛>>产生任何共鸣,不过,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
《我与地坛》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讲述史铁生的回忆,作者史铁生是位残疾人,双腿瘫痪,可是,在文章中很少写他的绝望,更多的是史铁生对于未来的希望。
现在,有多少人因为受不了学习或是工作上的压力,选择了死亡,他们放弃了自己健全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可是,有多少人羡慕他们健全的四肢,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啊。史铁生虽然被永远的固定在轮椅上,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来。那些遇到一点小事就去死的的人凭什么有资格得到健康的身体,而那些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却。如果残疾人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他们还会像原来一样吗?史铁生还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吗?或许不会。这些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得到的永远不会珍惜,永远都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人,绝大多数都是贪婪的。
人,绝对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绝对不可能没有经历过失败,所以,我总在幻想,幻想一个完美的自己,可是,再完美的人也终究逃不过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就像书中说的“你一生都在追求,一直都在胜利,一向都是幸福的。但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想你终于追求到了什么呢?你的一切胜利到底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避过所有的错误、失败,直接到达终点,可是,到了人生的尽头,这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不是胜利,而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所以,“完美”“成功”“胜利”也就有那么重要了,不是吗?可是依旧有人,并且永远不会断绝的人去追求它,因为“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其他的一切,早已经变的不重要了。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写的最多的一个人物,莫过于他的母亲了,通过史铁生的描写,对于他的母亲,我的感觉就是漂亮、温柔、和蔼、宽容、大方,而且很爱自己的孩子,史铁生刚刚双腿瘫痪是,脾气暴躁,喜欢砸东西,每到史铁生发飚时,母亲便一个人躲出,默默的流眼泪,并且一直在史铁生的身边鼓励他,陪伴他,想尽办法让他多出去走走,就算是史铁生独自一人在地坛时,她也会悄悄地跟着他身后,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母爱啊,一心一意的`为孩子好,却不求任何回报。
在读史铁生先生写的关于“母亲”文章中,我总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回想起母亲为我做的许多事,平时我也经常和母亲发生矛盾,可是,当我回忆母亲时,那些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全都不见了,剩下的全部是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爱护。史铁生不一样,等他醒悟过来时,母亲已经走了,我依然可以去爱母亲、拥抱母亲。所以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珍惜生命,珍惜过程,珍惜父母,珍惜你身边的一切值得珍惜的东西,不要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就像周星驰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所说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如果能重来”,可是,人间没有后悔药,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珍惜眼前的爱,不让自己后悔,其他的我们无能为力。
第13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第14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中考后的暑假,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 独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静的仿佛令人心神不宁的时刻,习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我与地坛》,不知疲倦。那样的感觉仿佛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闲的平静遥远的岁月,在霓虹映照的点点星光下,在夏蝉耀武扬威的鼓噪声里,在台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我总是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记下那些足以感动我的话。
在那些浑浊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我将史铁生文字中的妙笔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阒静的青春彻底流失。
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命运对待史铁生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的.失去了双腿”,然而作者本人却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这并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 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说,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我能够说的永远不可能是同情。我对他,近乎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地坛的感情,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坛和母亲同时虚化了,也就是说,地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母亲,而母亲也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那么,作者所描绘的静静等待他的地坛,不也就是为了儿子痛苦的生活了一生的母亲么。这么说来,在母亲去世后,作者习惯到地坛坐坐,无非也是那种凄清的环境更能让作者回忆起母亲罢了。然而,整部作品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到地坛寻找儿子的情景,佝偻的背影几度让我潸然泪下。儿子的倔强一点一点击垮了母亲的信心,我无法想象母亲找不到儿子时的心情以及转身离去时的悲哀。然而我更不能想象的便是母亲所承受的痛苦,为了儿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够选好路,母亲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作者的笔无法描绘的,也是我表达不出来的。我所敬仰这位母亲的是,无论儿子的身体怎样残疾,她终究给了儿子一段饱满的人生,这便是她唯一的骄傲。当作者终于认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一切似乎已经来不及了。作者笔下的地坛,永远都是静默的,像极了母亲隐忍坚强的样子。又或者那原本就是母亲。
我想,作者心中的地坛大概就是他想要守护的一片净土吧。
有些时候我也总在想,自己的生命中会不会也有一个想要用心守护的地坛。 母爱在作者的笔下是伟大的,那么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也存在这样伟大的爱。也许吧,也许是母亲付出了太多,让我习惯成自然,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读完《我与地坛》后,我总觉得,不应该再这样了,“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想,作者这样卑微的愿望,大概永远也不会实现了吧。等到失去后,无论怎样想珍惜,也没有用了。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注意到母亲为我所做的事。
深夜里为我亮起的灯光,是母亲的等候;疲倦时桌上的牛奶,是母亲的关怀;入睡前细细的耳语,是母亲的体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虽然说不如史铁生母亲的爱那般沉重厚远,但我懂,我会知足。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护的地坛,无非是母亲了。
第15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们这辈子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伟人不会,英雄不会,男人不会,女人不会。我们总会遇到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甚至绝望的困难,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一生的冬天。但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一种让人们突破冰凌的力量,仿佛向死而生的伟大歌声,突破了时间与肉体的界限,突破了无限大的可能性,史铁生来了,像我展示他浩瀚不屈的精神世界。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这个时代有一种文化正侵蚀着年轻人,那就是丧文化。丧文化背后的“丧圈子”有着庞大的群体基础,他们认为什么都无用,努力无用,奋斗无用,反抗无用。认命。随意,就这样吧,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没想到,当年鲁迅先生努力想要让中国青年拜托的“冷气”,如今又被很多人供奉了起来。这对社会的发展很不利,年轻人失去了闯劲,失去了朝气,本应热情如火,现在反倒暮气沉沉。
而史铁生呢?那个到地坛时,“失魂落魄”的人,他真的失掉了自己的魂魄了吗?并不是,史铁生比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肢体健全的人都具有人的魂魄。读《我与地坛》,眼前就像展开了一幕幕画面,岁月流转,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史铁生从片段的记忆里归来。我们没有选择,或许可以抱怨上帝的不公,世间总有坏事,但是,亲爱的年轻人们,我们是要么向前,要么就被道路覆盖。我们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着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每次读到这句话,心里就会“砰”地触动一下。很难从某种意义上对这句话做个阐释,但却总在冥冥之中从中得到一些鼓舞的力量。
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如果一个人精神彻底沉沦了,那他也就是彻底没救了。史铁生还是史铁生,地坛还是地坛,春风依旧在,四季的变化自然那么巨大。史铁生是在怎样的.痛苦中鼓舞着世人?仿佛在说“你瞧!你看看我,你看看我的鬼样子,你再看看我有神的目光,朋友,再试一试,我们的生命都富有这样伟大的力量”。他果真试了,度过那段自我否定的时期,生命因他的作为而焕发出新的光泽,因为他是史铁生啊,没有超能力,和常人比起来甚至还要差上一些,但是毫无疑问,他一定是一个英雄,不能飞翔甚至不能正常行走。但是,英雄是那些发光的人,是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给予我们希望与念想的人,史铁生完全吻合这些特性嘛。
他是英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都拥有一个类似于地坛的地方,我们都有特别不为人知的期待,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在地坛中发光,照耀他人的人。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绝望,这正是地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