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3 10:24:13

第1篇:荆棘鸟读后感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基督的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基督教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佛教信徒,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基督教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达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感觉不太像一篇读后感。总而言之,《荆棘鸟》将是一本我会再三拜读的书,不仅仅是由于其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道理。

第2篇:荆棘鸟读后感

上学期期末就从同事那儿借来了这本书,一开始断断续续地看了几十页,中间搁置了很长时间才又开始看,又因为书太长,直到今天凌晨2点多才看完。说实话,前面是看不大进去的。但坚持着看了大约5分之一,就感到越来越吸引人。

看完之后,有很多的感受想表达,但却理不出个头绪来。我概括不出这本书的主题,也概括不出读完整本书产生的感受或观点,我能写的只是一些局部的零星的感受,我甚至无法把这些感受组织成一篇文章。

一、完美依然不在人间——有感于“戴恩之死”

前段时间我推送过一篇文章,叫《完美不在人间》,现在又可以补充一个例子了。梅吉和拉尔夫的儿子——戴恩,真挚爱情的结晶,高大帅气的外形,纯真圣洁的心灵,不掺任何杂质的虔诚。26岁,死于意外。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说不出的难过。正如上篇文章里提到那些人物死时一样。可是我早该想到,明明知道“完美”不在人间,明明知道作家的这个”套路“,难道我的内心始终还怀着关于“完美”的憧憬吗?

二、衰老的肉体盛装不下丰满的灵魂——有感于玛丽·卡森人物形象

玛丽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你的老去如此寂然》,文中反复将一位老太太的生命状态与“我”(一位年轻女子)进行对比,写老者的眼神里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热切的渴望。写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外婆,在她肉体都开始腐烂的时候,她还想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玛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她想过年轻的生活,她想办舞会,她想恋爱,她还想要拉尔夫年轻的肉体。她嫉妒年轻的梅吉。

对这个人物我当然没有什么好感,可是看到她在楼梯口与拉尔夫道别的时候,我只看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悲哀。

三、感情、独立与幸福

昨天,我在文章里说: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是重复着同样的命运。这话并不准确,是重复中又有了新的变化。梅吉和母亲菲同样爱上了不能与之厮守的人,同样都嫁与他人,同样因为得不到心爱的人便把这份爱转移给了与他所生的儿子身上,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但虽然都嫁给了别人,菲是被迫的,梅吉是主动选择的;菲一生都是顺从的家庭主妇,梅吉选择了离开卢克。朱丝婷和母亲梅吉同样有相同的命运,都是家里被忽视的孩子,又都跟受宠的那个关系十分好。梅吉和弗兰克,朱丝婷和戴恩。但她们又有不同,朱丝婷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更强烈,她不愿守着本已十分丰厚的遗产过日子,而要远走他乡去当演员。她对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不再认为婚姻是人的`必需品。

这三个女人共同的关键词当然是感情,毫无疑问,她们的感情都纯洁而自然。作者为了让他们的感情更伟大,更纯洁,甚至让菲和梅吉一个永远得不到的爱人,但她们还是要忠于这份感情。是的,女人如果让爱情沾染上半分俗气就不再可爱了。

可是追求爱情并不等同于追求幸福。豆瓣上有一段书评写得很好:

守住无能为力的爱情就是对幸福的放弃。幸福的生活只能被建立在妥协和对妥协的妥协的基础上,这几乎是一种客观规律。

然而对于太过强烈的爱情,梅吉也只有无能为力的可能。拉尔夫太过明亮的眼睛就像星辰般注定了梅吉的不幸。他们的爱情如此纯真,以至于他们根本无力抵抗。那种玫瑰灰色的美丽的爱情,也不会是他们想要抵抗的。

坚守住这样的爱情需要极大的勇气。

梅吉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女子,我想她的形象不会如此动人。就像安娜·卡列尼娜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会如此动人。就像林黛玉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女子,她的形象也不会如此动人。

可是安娜卧轨了,林黛玉香殒了,菲和梅吉不仅无法得到心爱的人,还为守护这样的爱情而得到了报应,菲的儿子弗兰克在监狱里度过了30年,梅吉的儿子戴恩26岁便溺水而亡。

自古红颜多薄命,果真不假。我想大约是情感太过浓烈,以致于烧伤了身体。

相比之下,朱丝婷的结局相对圆满,只有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但我们不能不忽略掉比写她的爱情着墨更多的是她的独立。她对雷恩的试探,和随时准备抽身离开的心态固然是因为她在童年里因没有得到妈妈平等的关爱导致的心理创伤造成的。但更多的却与她独立的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有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依赖雷恩;即使在与雷恩热恋的时候,她也说不愿做只替他做饭洗衣的妻子。

所以,只有独立,才能走向幸福,对吗?

第3篇:荆棘鸟读后感

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题记

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但总有人乐此不疲,像是菲奥娜,像是梅格安,像是每一个你。

日薄西山,夕阳沉金。他像梦幻中的人,飘然而来,这是梅格安和拉尔夫第一次见面。梅说:“我在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爱他了。”我想,爱这一个令人痛苦而快乐的词,它串联着人与人,它也分离着人与人。它让普罗众生痴迷追寻,至死不渝。直至像荆棘鸟一样觅得那唯一的荆棘树。无论以何种方式,无论以哪种身份,无论是因为什么。

我们也总是这样,总是被一些盲目的自我认知蒙蔽了自己的心,让理智或克制的绳索狠狠勒住自己的感情,直至失去,直至离开,我们才放松痛哭。被勒住的感情才倾泻而下,却毫无用处。像孩子丢失了玩具,像是探险者丢失了珍宝,像是游子失去慈母时悔恨没有在母亲塌前尽孝,像是万物失去最后的太阳。一切都追悔莫及,一切都徒劳无功。那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的绳索,用力的去感受爱呢?为什么不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呢?相信我,拥有时流露出一份小小的爱也比失去后不止的泪水有价值得多。哪怕像火焰一样燃烧,只剩下灰烬。

拉尔夫终究忘不了梅吉,梅吉也忘不了拉尔夫。虽然是他亲手将梅吉推向卢克那个“骗子”,他总是关心着梅吉,却又从不为她停留。虽然他以1300万镑将梅吉“卖了”背叛了她。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纠缠着,痛苦着。令人也随之痛心,像荆棘扎进心脏,痛楚蔓延在每一条神经。

我认为他们是禁忌之爱,亦是真心相爱,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爱是迟早的。梅,这样一位热爱孩子的'女性终于拥有了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为了他愿不顾一切,几近狂热。“希腊人说,众神认为不可理喻的爱着某种东西是一种有违常理的事,当有人这样爱的时候,众神就会嫉妒起来,而且会在这爱的对象开出怒放的花朵时,将它摧折。”安妮又说:“爱得太深是亵渎神明的。”这真是讽刺,爱本身有什么错呢?它是纯洁的真挚的,又怎么能亵渎神明呢?再说那“至高无上”的神明,难道不是统治者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而创造出来的吗?我相信,真正的神明是普爱他的孩子的,是不愿意他的生灵受苦的。是封建的信义教条,是世俗的眼光,是权力和利益,是他和她无法改变的时代背景阻碍了他们。可笑可悲,戴恩成长为一位极具神性的教士,因救人溺死。在仅26岁的玫瑰年华悄然而逝。这是一种报复吗?梅吉向拉尔夫隐瞒了戴恩,上帝又把梅吉从他那偷走的,又拿了回去。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可是当理由被永远地剥夺了,我不知道梅吉该如何忍受呢。

“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霍尔特。但这幸福实在是太短暂,要让人用余生来偿还,仍记得在梅吉仍是少女时,她曾在一场大火后从水箱架下面的树丛背后找到唯一一朵半开的浅粉玫瑰。是啊,少女的她像一朵半开的玫瑰。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只是玫瑰的灰烬。这是一场飞蛾扑火的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从中触摸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都给他们带来幸福,哪怕是转瞬即逝的。

荆鸟情深,长荆锥心,心血灌为花。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举措,宁化为荆棘鸟,把长长的荆刺扎进心脏,唱出唯一一次也是最凄美的歌声,只为那唯一的荆棘树。而这荆棘树可以是珍宝,权力,智慧,每个人追求的东西。总有一些事物令我们奋不顾身,纵然万劫不复。又像那灰暗岁月中的逐梦少年,又像是为了幸福生活而苦读寒窗的学子。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付出代价。在这艰苦的泥泞之路,我们却又是清醒的。一如书中所说,“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钉子扎进胸膛。”诚如译者曾胡所说。荆棘鸟“令人掩卷且悲不能抑,感不能竭。”是当之无愧,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我想拉尔夫早就应该明白了,当他感受到梅吉那双仰望他的银灰色眼睛,像熔融的宝石,闪烁着柔和纯洁的光芒时,他们就已经深爱彼此了。

曾经的荒芜土地,长出了新芽,绽出了鲜花。烈火纵燃之地也恢复了原样,一片祥和。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的回忆依然愈合了。尽管他们的爱情是玫瑰的灰烬,我依然记得拉尔夫把梅吉赠予的玫瑰,夹在那本亡父遗留给他的圣经里。于是那朵半开的浅粉玫瑰变成永恒,补了他们缺失的爱情。

叹荆棘之惋伤,哀荆鸟之骊歌,颂绝世之爱恋。

第4篇:荆棘鸟读后感

早上云遮日,凉爽宜人,又可以东站晨走了。家里停水,好在有一盆存水,早饭吃的过水面条。

特高温过去,却把室温抬到了27℃不再下来,电扇开始启用——这玩意儿最多用上三个月,其余的时间一直裹着塑料袋蹲伏在柜子上,真正的束之高阁。

上个周六(5月26日)自行车扎胎,我一直没修,搁在库房里,周末那样的高温是没法骑车的。今天午间我把车子推出去补好了,炎热过去,这个周末也许可以骑车了。

读完《荆棘鸟》,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考洛的一部长篇小说,应当说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值得一看。我把它按人物生活的好坏分为前后两部。前一部分的生活极其艰苦,一百年前的澳大利亚人(移民)的生活像原始人一样艰难困苦;后半部分,也就是二十世纪中叶前后,生活好起来了,人们在物质富足以后有了更高的精神活动——爱与思——了。

面对巨额遗产,教士拉尔夫的选择是正常的,而粗人帕迪的表现可以用伟大来形容,而且他们一家人对财产的看法完全一致,相形之下,把拉尔夫比下去了。帕迪此前的表现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农夫,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境界”?这只能归因于本性质朴、知足常乐的性情了。然而,这不是这部小说想要表现的东西,它有更深的意义,我看出来了却说不出,而且我发现,我越来越不会写读后感了,那就不勉为其难了。

“这片土地如此美丽,如此纯洁,对擅自控制它的人们的命运是如此的冷漠。他们也许能攫取它,但是在漫漫的岁月中却是它控制了他们。除非他们能够呼风唤雨,否则,总是这片大地统治他们。”——《荆棘鸟》P98

我对那时的人对劳动的'热爱感到吃惊,他们把劳动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干得好、干得多是荣耀的事,成了最高价值的体现。“对卢克来说,这工作具有一种美好而又痛苦的感觉,好象他终生都在等待这种感觉似的。在这种常人力所不能及的活计中,那带着宗教仪式的节奏和弯腰、直腰、再弯腰,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在观看阿恩对他进行示范的时候,他想,能够胜任这种活儿,就会成为全世界体力劳动者最精粹的队伍中的佼佼者;不管他走到哪里,都可以引为自豪,因为他知道,他所遇到的人,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顶不住在甘蔗田里干一天。英国国王也不比他强,要是英国国王认识他的话,也会对他赞不绝口的。他可以用垂悯和蔑视的眼光看待医生、律师、耍笔杆的人和老板们。渴望金钱的白人就得去割甘蔗——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他愿意坐在铁床的边上,体味着他胳臂上那条条凸起的肌肉在发酸发胀,看着那双布满老茧和疤痕的手掌,那棕褐色的、线条优美的腿。他笑了。一个能干这种活儿的男人,一个不仅能承受下来而且还喜欢这种活儿的男人,才真正是条汉子呢。他怀疑英国国王是否能明白这个。”——《荆棘鸟》P166

最让我吃惊的是:如此劳累困苦、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却个个喜爱读书!只要有这样的爱好,这个族群就是有希望的;你看,他们在几十年后过的日子,而且,他们在劳动中仍没中断了读书;须知,他们只是农民,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农民又是啥样的?

“亲爱的拉尔夫,我是明白这个的。我明白,我明白……我们各人心中都有某些不愿摒弃的东西,即使这东西使我们痛苦和要死。我们就是我们,就是这样,就象古老的凯尔特传说中那胸前带着荆棘的鸟,泣血而啼,呕出了血淋淋的心而死去。因为它不得不如此,它是被迫的。有些事明知道行不通,可是咱们还是要做。但是,自知这明明不能影响或改变事情的结局,对吗?每个人都在唱着自己那支小小的曲子,相信这是世界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难道你不明白吗?咱们制造了自己的荆棘丛,而且从不停下来计算其代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忍受痛苦的煎熬,并且告诉自己,这是非常值得的。”

“这正是我所不理解的痛苦。”他低头瞟了一眼她的手,那手如此温柔地抚摸着他的胳臂,使他感到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为什么要痛苦呢,梅吉?”

“问上帝吧,拉尔夫,”梅吉说道。“他有播种痛苦的权力,对吗?他创造了我们,他创造了整个世界,因此,他也创造了痛苦。”——《荆棘鸟》P253

我认为这是全书的点题之处,这会儿,我觉得梅吉成了主教,当了一辈子教士的拉尔夫反而成了迷途的羔羊。女人成熟起来清醒了,男人反倒迷惑了。

小说最后,借菲之口加以历史的总结——

菲又重新织了起来。“所以,当我们去世的时候,就什么人都没有了,”她柔和地说道。“德罗海达将不复存在。哦,人们将在历史书上提到一笔,而某个认真的小伙子将到基里去见他所能找到的尚能记忆的人,为他将要写的有关德罗海达这个新南威尔士州最后一个巨大的牧场的书提供材料。但是,他的读者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不可能知道。他们只能了解它的一部分。”——《荆棘鸟》P340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