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记得看到《读者》上面一篇文章“公民意识:一块蛋糕怎么切”。透过聪明母亲让哥哥分蛋糕,让弟弟先选蛋糕的故事,转换了原来母亲分配者的角色,变成监督者,而兄弟俩互为争抢的角色变成相互公平者。在长期以来的教育中,老师常常也是母亲原有的角色,高高在上的教育者。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否能仿效母亲做一位聪明的班主任,让幼儿从他律的行为中逐渐转换为自律,感受师幼教育的公平与乐趣。
记得两年前我班上的涧儿。他是插班生,非常顽皮、自傲。刚开学第一天老师没有发现打人事件,只是发现用餐挑食、不专心、玩弄菜等,接下来,“原形毕露”,散步时,对后面的同伴拳脚相加、上课时对身旁孩子的大腿劈掌、看到前面孩子举手发言,他用手去挥打等等。这些侵略性的行为一旦得逞后,他沾沾自喜。但是他思维灵敏、口齿伶俐、动手能力强,又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孩子。每当老师教育时,他说的比唱得还好听。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感到很棘手,该怎么进行教育辅导呢?《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的第五辑“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在扉页上写着蒙台梭利的一句话:“我们的目的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如果老师单一的说教、一味的批评或者告状等方法只能导致他变本加厉的逆反。于是,我采用“以情入手、以爱开路、以严保驾,以信开导。”的教育策略,浅尝做聪明班主任的快乐。
首先,以情入手,在聊天中了解他侵略性行为背后的成因。据了解,在家他是哥哥,和小妹妹相处时不肯谦让,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尤其是爸爸的打骂。爸爸的`粗暴让他脾气变得更倔强,同时萌生他暗暗地对弱小同伴的施暴。
其次,以爱开路,打开他善良美好的心灵。老师问他,每次做什么事情时会打你?打你以后,你心里怎样想的?你觉得你打小朋友,他们心理会怎样想?你今天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人家服气吗?还有没有比武力解决更好的方法呢?告诉他,经常使用武力解决问题,人就会变得蛮横无理,失去很多的朋友,变得孤独;而用商量解决问题,人会变得文明有礼,会结交许多朋友,就会很快乐。
再次,以严保驾,善用暗示与小小的惩罚。经过观察发现,他动手干扰身旁的孩子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习惯性动作,因此,很难自我控制。因此,老师会用一个眼神,或者是动作提醒他,他刚开始心领神会,就收敛了,可是多次以后,失去了“魔力”,他也无法抑制自己的行为,仍然故伎重演。这时,老师就要把小小的惩罚“搬”出来,如,你今天不理睬老师的提醒,故意犯错,停止自由活动,要安静反省;或者今天的红花不和故意调皮的孩子交朋友,等等。让他明白,学习不仅要发言,也要遵守学习的常规。
最后,以信开导,体验自律的感受。我们班自由性游戏开设了《幼儿园》,请他担任小老师,这下,他的主意可多了,一会儿安排上语言课,讲故事,一会儿又上音乐课,忙乎了一阵,小朋友不停他的指挥,他就“发飙”拳脚动作又要上来时,小朋友会说:“老师怎么打人,不能当老师。”他立即手脚。耐着性子和大家讲道理,从游戏讲评中,他发自内心说:“在幼儿园中当老师很难的,小朋友要不听话,不能打人,只能想办法讲道理。”
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当老师真正解读他们的个性,才能发现每一种个性的孩子都一样可爱。
第2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通过学习这本教育名著,我懂得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更在努力地把他们用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在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学校里,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被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欣赏,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站在被服务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诉所求,所期所盼,为他们消除成长的烦恼,为他们做好服务,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才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他们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很大的联系。作为老师,自然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才能主动地思考,学习,从而学好这门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我们学校有位校长曾经说过,学生回家先做哪一门的作业,就说明他们最喜欢的是哪门功课。我调查了解下来,学生们确实是把自己最喜欢科目的作业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特别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改善作业的形式,适当减少了作业量,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越来越多同学开始把英语作业放在第一个做,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第3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大不及格分数的。”作为班主任为管理班级,我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机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课间活动、文明午餐和做操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比,有每天的值日小干部记载情况,我根据记载情况一周总结汇总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或是一本本子,或是一颗星等,同时对于扣分多的学生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我自以为做的不错,细想其实有时的评分太笼统,不够有分量,缺乏针对性,明显感觉这学期的效果不如上学期。再有我的`英语教学方面,学生每天的口头作业完成情况,每次检查我都帮学生打好等第,有时急起来“较差”俩字“唰唰”写上了,有好几次个别女生被我弄得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真是糊涂,这样的评分根本没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第4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人类进入21世纪,书籍——这一古老的传媒似乎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性、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为考试而读,为作文而读,为娱乐而读,我们已越来越欣赏“快餐式”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底蕴也变得越来越浅薄。
我利用近两年的时间,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该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很多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实生动。读完之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是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能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如《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谈淡教师的教育素养》等,因为这些是我在工作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启发。
一、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苦衷
体谅学生的苦衷,是一个讲不讲人道的问题,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问题。你只有去体谅学生,以他的苦为苦,你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将他作为提高你教育业绩的工具。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是说你体谅他的苦衷,你就会尽力去除那些能导致他苦衷的方法。这些方法因为让学生极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学或不艺术的。你体谅学生的苦衷,你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了,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同时让你事业成功的钥匙。其中这句话最值得我们深思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宽容是精神,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甚至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独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无法沟通,那么我们没有学会宽容。我们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要具有宽容精神。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三、教师要学会敬畏
我们教师敬畏什么?要敬畏真理。学校是传达真理的地方。敬畏真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教师要敬畏权威。一所学校里有多个权威代表一所学校的实力。敬畏权威很重要,敬畏权威就意味不妒能忌贤,意味着对权威的某些缺陷保持宽容。学校应有权威的氛围,才能催生出众多权威。教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生命体,即使你看到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把他视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爱每个孩子。学会敬畏的人,格外谦逊,格外自足。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我们往往通过外部手段让学生读书,这些外部手段合起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逼”!用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惩罚的办法来逼,或用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的方法来逼。外部手段往往有效,却没有长效。最持久的办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力量。对知识的渴望是人的'本能,没有比本能更大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
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
我认为学校要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特色。师生共同学习,首先是一种姿态,一种教师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的姿态。在许多方面,师生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平等是有条件的,如果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则师生同时面对知识,才可能平等起来。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教师和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就会激发起很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教学才会更有效。师生共同学习,更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课堂组织的技巧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生的共同学习对教师课堂控制方式是个挑战。
六、教师应当与书籍结下“终生之缘”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些问题。我寻找答案。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而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创造、自我提高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
第5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三十年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谈了100条建议。手捧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答疑解惑,指点迷津。逐条细读,感觉有三条特别受益:
百条建议之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在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我认为,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默默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学生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从而师生共同拥有诗意的人生。
百条建议之第93条: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我们最崇拜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百条建议之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我们都知道,教育日记让我们留下平时的教育教学足迹,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阅读和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两翼。
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膜拜苏霍姆林斯基的为师之道,就感觉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仰望教育的美丽星空,感觉是如此美好。
第6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近日,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的教育实践给我的教育生涯注入了鲜活的思想。
当我读到“让孩子们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一段时,更是感慨万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小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的相互联系,于是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孩子们就编起各种故事来了。只有在儿童亲眼看见的那些事物之间,才能找到成千上万种的联系,——也就是说,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小蝴蝶,就可以编出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情节。”
是啊,要想使学生的意识里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意识里跟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结合起来。这不由让我回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来:那天,我和班里的学生来到池塘边,我看到水面上漾起一道道波纹,问学生:“你们看看这池塘里的水,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皱起眉头,苦思冥想,经过我的再次启发,终于有一个学生小声说:“波光粼粼。”这一简单的事例引起我的思考: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把知识成为“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要使知识活起来。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当我学完一组成语后,我适时启发学生说说这组成语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并充分发挥想象说一段连贯的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成语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真是一举多得。
第7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宋代词人苏东坡说过这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高尔基也曾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手捧书籍,潜心阅读的身影,应是世间最美的姿态。
今天,在我的读书分享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讲述一个关于娜娜的故事。
娜娜的故事
“陈老师,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课上又睡着了。”唉,记不清这是科任老师第几次跑来我的办公室告她的状了。
娜娜,长得倒是挺不错的,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课,她的状态就令人头疼,逢课必睡,每睡不醒。至于她的学习成绩嘛,若是哪次考试能够考及格,那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此,多少次,我气急败坏地冲进教室。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点她的名,大声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书翻倒在地。而今,历史还要重演吗?那么,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她依旧趴在桌子上,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终不得其法。
就在我踌躇焦虑之际,学校给我们八年级语文组送来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从此开启了我们快乐阅读的智慧之旅。通过我们语文组的这些活动,我们与伟大的教育家对话,汲取养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是一种乐趣,真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他们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读到此处,我顿时心头一热,有了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于是,我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纸杯,在办公室里倒上一杯热水,不动声色地来到娜娜身边,把她轻轻地唤醒,然后慢慢弯下身子,轻抚她的额头,对她低语:“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诉老师,这样趴在桌子上,老师会很担心的。”
听到我如此一反常态的话语,娜娜惊愕了,抬头望着我:“老师,我错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老师,相信你!”我坚定地笑了笑。
有时候,教育很复杂;有时候,教育又很简单。简单到只需一句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
过去,我为孩子们无厘头的吵闹,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伤透了脑筋。我不喜欢这样,他们偏要这样。有时候,我不得不声色俱厉地予以禁止。但情况并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转。还好,我想起了这个故事。还好,我遇见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写在最后
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而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
老师们,我们选择的工作,尽管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未必就是我们生命的'燃点,因为仅有外部的光和热是不够的,燃点的能量更多来自于内部。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教育却潜藏着巨大的魔力,那便是唤醒。我想需要被唤醒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老师自己。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体验的过程,阅读到达哪里,教学就到达哪里,教师视野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教师思想的深度就是教师育人的厚度。
让我们都做一个带有书香气息的老师吧,在书香里畅游,与文字无语相对,读它的渊博,它的哲理,它的睿智。漫漫教育路,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因为体验,我们知行合一,我们把读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第8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本学期学校为每位老师发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以前常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有看过,这学期能好好读这本书,确实收获很大。
苏霍林姆斯基在书中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经验,为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课上的、课下的、数学的、语文的等等,包含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其中不论针对学困生还是程度号的学生,他都在多处提到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
在第89条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智力需要,不要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的量的追加,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布置作业时,我们布置的作业,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全体学生,并没有差异化的布置,其实,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学习上并不是一样,有时甚至会相差甚远,越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情况就越发的明显,也就是我们说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作业的布置中,布置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中等左右的学生,并没有对于两头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或差异化布置作业,导致“吃不饱”、“吃不了”的两极现象,很多老都应该会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一视同仁”,那又如何差异化对待呢?
1、 简单化
基本布置作业方法不变,只针对“吃不了”的个别学生差异化布置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巩固基础知识,慢慢提高。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容易,老师任务量相对较小一些,只需要针对个别学生布置作业就好,缺点是差异化还不够精准。
2、 复杂化
根据学生程度分三类作业:“吃不饱”“刚刚好”“吃不了”,再根据着三类差异化布置作业,达到每一类都“吃的饱”“吃的好”。
这种方法实行起来复杂的多,老师的任务量也大的多,首先要先根据孩子程度分类,再布置差异化的作业,批改也会更费时。不过差异化的作业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提高会更有效。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对于孩子的作业,不能“一视同仁”,应该注意个性化、差异化的对待。
第9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好书犹如夏日里的一阵微风,清爽舒适,沁人心脾;它更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生生不息,指引方向。假期在家,我再次捧起《给教师的建议》,通读下来,我发现章节多以设问开端,联系事例,最后得出可行之法。这对于任教小学阶段的我非常受用,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感受较深的几点:
一、小学低段可巧用“词汇财富本”
书中在谈及词汇教学时,作者明确提出建议:“小学各年级的老师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正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看到这里我便想到在小学低段,我们可督促学生用专门的笔记本摘抄每日词语。入校清晨,教师板书好每日学习词语,例如“朝霞”、“鲜花”。孩子们清晨走入教室便把词语抄在词汇本里。日复一日,有计划地回顾复习,那记录过的词语一定会成为学生的老朋友。而且受到书中“词的音乐家”这一说法的启发,在抄录每日词汇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大自然或各种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例如教师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朝霞、鲜花”,再用它们编写作文。孩子们学习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长此以往,我相信“词汇财富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知识,更有对于美的鉴赏能力。
二、复习时可利用“红色空白处”
古语有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预习、学习、复习是我们收获知识必不可少的三部分。在书中的第14章节,有这样一种复习方式,我非常赞同。学生们可在听课笔记里画一条竖线(留下一些空白地方),把那些需要牢记的知识点用红铅笔写下记在空白处里。当书上布满笔记后,红色笔记会格外引人注目。这样方便学生在复习笔记时,高效回顾相关重点定理。这便让我想到,每次在末考复习前期,年级教研组总会讨论如何带领学生梳理重点生字词,有效又有趣。有了这本书给的启示后,我们可以尝试将那些一定要掌握的字词,引导学生们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归纳整理,并将重点词语填在相应红色空白处。每天晨读课上必读必记,我相信学生们无形之中对词语更敏感,复习时就会事半功倍。
三、给自身的建议——不断积累智力财富
当我看到“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这一章时,我便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想汲取书中的知识。章节开篇便说到一条真理: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我们总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建议青年教师每个月看三种不同类型的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我校教师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老教师教导我们:“能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读书”。当时听完我暗暗告诉自己:好读书,开卷有益:勤读书,学海无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此言虽老,其意却真。我们可以将读书笔记的摘抄与自己的学习紧密结合,遇到释疑解惑之处不妨抄录标记,让自己真正的有所学,有所得。
通过阅读,我收到了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呢,最后,我将用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激励自己——“为了上好一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期待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一点点的自己!
第10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经典伴我行: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
《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这本书你们看过吗?是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娟娟主编的一本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是对于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有新探。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早期阅读的真正含义及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本书对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后,阐述了国内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动向;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扩展,分为静态性早期阅读和动态性早期阅读两方面;进而丰富了早期阅读教育和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
其次,本书阐述了研究、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具体过程。在大量调查研究及与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早期阅读与早期阅读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同时呈现了大量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设计和区域性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方案,开展幼针对性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有效开展家庭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促进婴幼儿早期阅读行为的改善。再次,在具体研究、实施过程中,为适应后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走向内省型、反思型的专业化成长道路。
最后,从幼儿、家长两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长阅读观念,行为得到了改善,家庭阅读环境也得到了改变;幼儿阅读行为得到了改善,语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思路为线索,层层展开,以体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脉络。
看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喜出望外,书中讲到的都是我要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特别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关阅读教育行为的观察与反思,值得我们教师怎样去观察反思,怎样指导孩子去阅读等方式方法。还有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活动案例,家庭活动中的亲子共读,做到家园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既适合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人员又适合学前教育教师阅读的图书。它所阐明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对我们都很有帮助。它既培训了参与研究的老师,也使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动中采用和推广。但我也认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例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对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阅读,应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在读一本书时,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观点,这样才会有进步。
第11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明确: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育技巧的奥秘:用终生准备自己的每一节课。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书着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教师理论知识数量上的增长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占据首位的任务是:要教会儿童学习。教师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教师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在小学里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和别的书籍,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时没有把那些如同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小学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读写能力。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他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记忆。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识记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后进生”而言,“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后进生”而言,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第12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让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仅有的都奉献给孩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从中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第13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完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心中涌动着许多久违的感觉,幸福和感动更是充盈着整个胸膛。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第五十三条:“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也是目前一个敏感的话题。郑校长说:“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列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批评重了怕孩子想不通,出了什么老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若麻烦,一些教师宁可抱”多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这段话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们教师的心态。这种消极态度肯定是对教育学生不利的,那么,我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呢?
郑校长认为教师完全拥有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但是教师的惩戒也需要限制。首先我们惩戒学生应该有教育性,惩戒学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屈辱,更不是为了泻自己的心头之忿,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使用的教育手段。其效果应该是看学生是否改正了不良行为。其次,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怀有一颗爱心,再次惩戒还应合理并公正,不因个别学生的越轨行为而迁怒于群体,不能用集体惩戒,热使无辜学生受罚,惩戒还要符合相关程序,不可随心所欲。如果带着这样的出发点,遵循这些原则,我们的惩戒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自然不会使教师陷入吃不了兜着走的境地。
读了郑杰校长的《一百条新建议》我的灵魂似乎受到了一次圣洁的清洗,很多昏暗混沌的东西一下都明朗清晰起来,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工作中,很多方面,如果我们真的能诚恳地接受郑杰校长的建议,我们做人一定会很成功,我们做教师也一定会很出色。
第14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暑假匆匆过去了,当时工作室布置假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自己只是觉得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毕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拿起了放在案头许久没有翻看的《给小学数学教师的46条建议》。立刻,我被林碧珍、朱老师的所给的建议深深的吸引,那一句:当知识遗忘后,留给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将让学生受益终生。这不禁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本书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能使他们的教学与时俱进,并能帮助年轻教师更快地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他们少走弯路,自我学习不断成长。书中的每一条建议均来自团队成员之前的经历,是一种对经历的觉醒、归纳、反思、探索。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喜欢引起老师的注意,表现欲强,因而大部分的'孩子喜欢自己说,而不喜欢别人说。所以,当课堂上某个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首先示意其它学生认真倾听,并要求学生在听完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多进行目光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教师应放低姿态融入学生的角色。这样,学生才敢大胆的表达,老师才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课堂才能迸发出磁性与魅力,达到灵性的境界。因此,教师应善于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有时候课下师生交流很愉快,可课堂上就是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发言,适时地予以鼓励和点拨,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展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表达习惯。
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或许只有我们亲自精心的阅读才能感受到里面的精髓吧。
第15篇:读《教师的建议》有感
冰心老人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内心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要善意待人”的这一段令我获益匪浅,其中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生们对教师的善意很敏感,能感觉出来,并以好心还好心。”读到这里,使我感受到,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教得会用心灵去了解人,那么我们的善意就能创造出奇迹。
要善意待人,对学生灌注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的`言行去打动孩子、感化孩子、启发孩子、诱导孩子,那么定会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孩子们会以好心还好心,最终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要善意待人,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尊重差异,在真情和爱心的呵护下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如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师生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可以让孩子们闪光点得以升华,照亮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