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30 07:52:16

第1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第一次,是听语文老师提起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懋平,改名陈平,之后就以笔名“三毛”为名,她是永远的三毛。

我小时候只听说过“三毛流浪记”,那个三毛是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很顽强地活着,流浪……当今我渐渐长大,我惊奇地发现了这个全新的三毛,她是个最浪漫,最真性情的女作家,她有一个男朋友叫荷西,因为她对沙漠生活充满了好奇,所以去大沙漠旅行,写出一系列大漠风情的散文,从而成就了一种“流浪文学”文化。

这哪是玩啊?他们在大沙漠里结婚,虽然那里的家具是用捡来的棺材板做的,虽然房子不像房子,顶上还有个大窟窿。虽然撒哈拉威人有种种陋习,但是他们不介意,他们认为只要能住就行了,还在这里长久安顿下来了。他们乐于助人,自己的什么东西都可以给别人用,有些人很不懂规矩,把三毛晾的衣服裤子拿去用几天后在还回来;可是三毛也够大方的,还是那样和睦相处,三毛还要教那些撒哈拉女人做什么什么的,她还义务地给大家送药,免费给大家治些小伤,把东西让给别人……

我比较喜欢这本集子里的《死果》这一篇散文,它惊心动魄地结束了这个故事。三毛被“死果”弄得快死了一样,一天,被这挂坠折磨得不成人样了。这一篇文章挺长,但每一个细节都很吸引人,无论是谁都会一口气看完。对三毛来说这是一个噩梦,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结尾是“今天是回教开斋的`节日,窗外碧空如洗,凉爽的微风正吹进来,夏日已经过去了,沙漠美丽的秋天正在开始。”说明这时三毛的心情已平复下来了,不去想那些事……继续生活……

读三毛的作品,你会发现三毛教会了我们热爱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地去体验生活,生活也会赠予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礼物。三毛笔下的文字,让我明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处处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这样精彩,还有什么困难我们面对不了呢?

人活着,就应该有目标与理想。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用爱滋润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次次挫折,经历一次次考验,挑战一次次难题,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却是永恒的。

撒哈拉沙漠的夜空,应该是星罗棋布,有无数颗星星向你眨眼睛,哇!那颗最亮的会是三毛吗 ?

第2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们松山之声,我是主播肖菲,我是主播信利。

这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何秋华同学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倾听他的感想。希望大家喜欢。

在我初步了解三毛之前,对于她的定义就是“追随自由与浪漫的流浪人”,但是在读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后,对于她的定义有所改变。“热爱生活的流浪人”是我对于三毛的重新定义。

《撒哈拉的.故事》把三毛对于生活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初到撒哈拉时三毛与丈夫的居住条件十分潦倒,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自然环境给予的困难是最难克服的。

用三毛的话讲,她是个风花雪月的人,然而在洗澡都成问题的环境中,很难风花雪月起来。对她而言,生活条件的缺失并不算什么,精神上的缺失才是致命的。把居住的小房子布置一番是三毛精神满足法的一部分,为了改造居住条件,三毛经常去垃圾场拾废物,把废弃的汽车外胎改造成坐垫,用棺材板做沙发,在沙漠中拾回骆驼头骨放在书架上当装饰品,为了给家里添些生气,爬进总督的花园里挖花……

对于“热爱生活”,三毛给我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包括对神秘沙漠的爱,对撒哈拉威人的爱,对沙漠军团的爱。撒哈拉的自然环境很是恶劣,社会文明程度低,当地的风俗和地域文化更是让三毛一度难忍,但是生命自带的慈悲与爱让她渐渐爱上了这片浩瀚的沙漠,这些爱如果让我来诠释,我会把它称为善良或者博爱。

在三毛的笔下,一切糟糕的事情总会变得很有趣,读起来竟有种自在的感觉,或者用有趣的手法来写,这样看起来就没有那么糟糕了。

在撒哈拉生活时期的三毛有过多次在生死边缘的经历,一次是与丈夫黑夜在沙漠驰骋遇到泥淖与三个歹徒,另一次是误把施了南边“毛里塔尼亚”巫术的符咒挂在脖子上险些丢命,这两次经历最为惊险,然而这些经历在我看来也是三毛热爱生活的一部分。

在品读《撒哈拉沙漠》中,每次读到三毛对撒哈拉威人的帮助,心里总会有暖流流过;但每次读到在三毛遇困时撒哈拉威人总会冷眼旁观摆手拒绝,三毛仍一如既往助人时心中也总有酸楚,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我改变不了世界,但至少可以不被世界改变。无论走到哪里都坚持自己,这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三毛流浪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地方,可能真的没有人能读懂三毛,流浪只是后人强行下的定义,如果让她来讲,或许不是流浪而是享受生命中游走的幸福。

第3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许多年前第一次翻完《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心情一如那天阴郁的天空,带着不顾一切下沉的决心。而今,时过境迁,在这白云悬碧空的秋日午后再次捧起它时,脑中闪现的却是沈从文的那句蔼然仁者之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不得不承认的是,曾经年少痴狂,以那个年纪特有的忧郁视角看待这个缤纷的世界,因而也就错过了许多美丽,然而生活里那些错过的美丽更多不是因为阅历而是经历,不是因为缺少爱而是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以作者在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景观,讲述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又何必曾相逢”的异域故事,也记录了这位流浪远方的.奇女子的自由、善良的灵魂。全书18篇文章,18个真实故事,没有所谓的优美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匠心独运的构思,但是作者的情感始终牵引着我们,一颗感动的心随着她浮浮沉沉,或悲或喜。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那个充满诗意苍凉的沙漠,而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这位走过大漠,走过高山大川,跨洋越海的奇女子凭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从一个孤僻辍学的少女成长成一个独立、敢爱敢恨的美丽女人的美丽蜕变。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尝试过就无法了解其中的快乐。沙漠的躁戾,物质生活的极度缺乏无法消磨三毛的热情;撒哈拉威人的落后无知,与荷西的聚少离多的生活也无法阻止三毛的步伐······因为一颗积极乐观,懂得感恩,勇于学习的心适合在任何土壤生根发芽,长成大树,供他人栖息乘凉。

田维说,因为仰起头颅变可望见辽远,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心怀善良和感激。这位身患绝症的北大学子在有限的生命中尚且感恩生命、享受生活。而健全的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常常不知那朵花,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记忆中那一只只与我们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们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们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淡淡地吹散,淡漠地忘记?正如三毛所说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意韵。当风穿过你的发间,当手触到阳光下光滑温暖的肌肤,当泪无声滑落,你是否感悟到了其中的真情?

第4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很小就听身边人提起过三毛的一些事迹,但却从未提起兴趣阅读过她的书籍。直到最近,因时常梦到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脑海也总是想起一位好友曾总跟我提起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于是打算好好拜读一番。但看到很多读者都有提到,如果不了解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恐怕无法对它有更深的体会。于是,便先开启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旅…

这本书,带着我走向了神秘的沙漠,不仅让我了解了你与荷西美好而不失真实的爱情模样,更让我第一次犹如管中窥豹一般,看到了一点点沙漠里的人情事态。也才知道,你的梦,原来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

荷西不是一个浪漫而有钱的阔少,撒哈拉不是一个美丽怡人的景区——与世隔绝,白天酷热,夜晚寒冷,不是我们所幻想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诗意,而是一个残酷、落后、肮脏、寂寞、苍凉、贫乏得犹如天地洪荒般的原始社会。没有水,撒哈拉威人身上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没有知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几岁;没有文明,以为相机就是收人灵魂的不祥之物;没有平等与自由,沙漠上的黑人,只要被捉来绑上1个月,就世世代代成了奴隶;更没有天理,善良而美丽的沙伊达最后一丝不挂惨死的情形,完全犹如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一般,令人可怕得窒息……

然而,你依旧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在这里与荷西安定了下来。

你将原本破烂不堪的`小屋布置成了全镇最温馨美丽的家,犹如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在面对邻居们总是来随便拿走自己私人物品时,也能做到不烦不躁,从无气急败坏;在面对所有人都觉得黑人就是低人N等的“哈鲁佛”脏人奴隶时,你却愿意承受被众人鄙视的压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用相机记录下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态被误解是收走了她们的灵魂时,为了不给她们留下心灵的创伤,你没有过多的解释和嘲笑,而是将胶卷曝光在了阳光下,那一刻,她们的笑容也如阳光般灿烂……

你说:“这里有什么吸引我?天高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悲伤,有欢喜,连这些撒哈拉威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是啊,撒哈拉就是这样一个让你又爱又恨、装满回忆,如果再选择一次,依旧会义无反顾投身于此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在撒哈拉那个一切都无比原始落后,仿佛被造物主遗忘的地方,人们依旧有一颗追寻美好的内心,以及作为一个人最纯粹的情感和本能——爱。

所以,撒哈拉值得被人向往和留恋;撒哈拉的故事,也值得更多人品读。

第5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沙漠,应该源于摄影集《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我不知道那是非洲哪一个沙漠,但那一望无垠的黄沙,那浪漫而又疯狂的色彩,仍然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而真正了解沙漠,是今年寒假细读《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年多以前妈妈买来的,我之前略略看过一些,三毛给我的初印象,同沙漠一样,浪漫而又疯狂,还有一些叛逆,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人。而这次细读,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了这样一个奇女子——三毛:

她会仅仅因为对沙漠向往,就收拾行囊奔向撒哈拉定居,白手起家去面对诸多麻烦的沙漠生活;她会去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可怜的撒哈拉威人,那些悲惨的哑奴;她来自文明社会,却不会因此嘲笑撒哈拉威那些落后的思想;她也会为了满足好奇心千方百计去探得真相……我会觉得三毛与众不同很疯狂,也会被她的真性情、潇洒与有趣吸引,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的样子,敢想敢做敢承担,从不后悔自己的年少疯狂。

《撒哈拉的故事》写的都是沙漠日常生活的一些事,三毛质朴活泼的笔调,细腻形象的描写,使人读之犹如身临其境。

我最喜欢、认为最有趣的应该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这一篇我是笑着看完的,它描写了一段幽默有趣的'夫妻生活。三毛诙谐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让人莞尔一笑的同时又觉得十分温馨。她将粉丝说作“雨”“尼龙线”,为了肉干不被“窥窃”说作“喉片”,将海苔说成“复写纸”……三毛与荷西就像一捧一逗,恩爱而默契,将生活这场相声说的妙趣横生。

给我印象最深、最震撼的应该是《娃娃新娘》,仅仅是撒哈拉威男婚女嫁的事,却让人看得愤懑不平,为新娘姑卡感到悲哀——更或者,是为撒哈拉威女性感到悲哀。这个故事是说三毛在沙漠中一个要好的小女孩——年仅十岁的姑卡,被告知即将结婚,但年幼的姑卡连新郎的面都没见过。紧接着,是撒哈拉威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婚礼习俗——拖新娘,打新娘,新娘要挣扎要哭叫……

“既然要拼命打,不如不结婚。”

“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给我药好吗?那种吃了没有小孩的药?’她急急地低声请求我。”

姑卡被封建落后的思想压迫,结婚对她来说成了噩梦……想到前一篇《结婚记》中三毛与荷西的两厢情愿,当真为姑卡所遭遇的一切感到可悲……我多么庆幸我生于当代中国。

《撒哈拉的故事》所带给我的,不只是撒哈拉威习俗文化思想的了解,还有三毛敢想敢做,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美景令人神往,而更吸引我的她那种性格与生活态度:有梦就敢追,心怀一颗知足感恩的心。

迎着心中的故事努力吧!

第6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早有听闻三毛的书撼动人心,却一直不知道选哪本作为开启她的世界的钥匙。偶然听说三毛后期文章如阴霾般灰色,于是选择了代表着她幸福生活的《撒哈拉的故事》。

书的扉页是这样介绍三毛的:“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我羡慕和佩服这个从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向往自由、不畏流浪的女子,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像她一般有丰富游学经历、却又经历未婚夫逝世的人才会选择去撒哈拉沙漠居住,凡尘俗世,困不住她。

幸好她遇到了荷西。“在这个人(荷西)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写道。即使三毛比荷西大八岁,荷西仍然深爱着这个不能受拘束的女子。因为与荷西结为连理,三毛的生活开始安定却又不平凡的撒哈拉生活。

她描写了在沙漠中与荷西有趣的婚后生活,就算是普通的做饭和简单的登记结婚,她都用平实而又活泼的语言告诉我们,她很幸福。即使刚到撒哈拉,他们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精打细算,要亲自动手布置新房时,我感受到的仍然是他们乐在其中,而不是苦不堪言。在和荷西的沙漠历险和她误戴“死果”的记叙里,那种惊魂时刻、生死关头,她都能用看似简单的文字娓娓道来,似乎这些事情都与她无关。或许她生来就是文字的驾驭者,能这样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这样展示在大家面前,也是她的奇妙所在。

在书中,我更喜欢看三毛描述撒哈拉沙漠里千奇百怪的人。娃娃新娘姑卡,从一个快乐无忧的小女孩变成问三毛要避孕药的忧郁新娘,撒哈拉的结婚风俗实在是粗暴而不通人性。没有姓名的沙巴军曹,即使对撒哈拉威人怀恨在心,却仍奋不顾身扑在地雷上,保护了撒哈拉威的孩子,和十六年前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弟兄一起长眠。勤恳而老实的哑奴,即使认识了三毛这个朋友,依然逃不过被财主卖掉的命运。还有三毛那群骄傲却又总是理所当然去借东西的“芳邻”,让她在大漠中能有更多“烦恼”,没有那么寂寞。一个让人深爱的地方,无非是有难忘的'人或不平凡的经历,而三毛和她的撒哈拉沙漠,无疑满足了这两点。

如果不是荷西的意外离世,或许我们能读到三毛更多有魔力的、快乐的文字,精彩的撒哈拉生活也是因为有荷西才变成幸福而不枯燥。这样一个奇女子,一生情路坎坷,即使阅历丰富也不能弥补她失去挚爱的锥心之痛。此后,她的作品便很少能看到彩色的世界。

她的人流浪了一生,她的心也流浪了一生,若真要让我给她起一个笔名,我想,“流浪”要比“三毛”更贴切。这位流浪的奇女子,最后带着她自由不羁的灵魂,继续在无人之处浪迹天涯。

第7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寒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

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

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在书里,三毛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他们乐观面对生活,苦中作乐,让人动容。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水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第8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

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第9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浩渺流沙。

隐现轻霞。

橙红的光融入朦胧的雾气,晚归的骆驼在柔和晚霞中走着,走过沙丘,走过天际。又见天台上打着旗语的东方女子,看着西班牙男子从地平线走来,走过浮华。这就是三毛与荷西,撒哈拉的异乡人,把自己交付给远方的人。

披星戴月摆弄讨来的木箱,顶着刺骨的寒风,伴着工具丁丁当当的响声,破旧灰暗的小屋一点点温馨起来,生气起来。没有人能懂三毛的执着。没有人懂得近乎初冬的气候里,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裹在薄毯冰冷的身躯,怀着火热自由的`心;盐水白饭,却在唇齿间留有沁人的香甜;简陋教堂,莫名其妙的两个人莫名其妙地成了婚。白手成家,是艰辛,亦是幸福。

如今所谓文明现代,有清凉淡水,有华丽家具,有温和暖气,还有束缚的灵魂。

沙漠的夜静得令人发怵,诡异的迷宫山,冒泡的泥地,无不体现沙漠的无情与残酷。沼泽中冰冷的荷西,深深刺痛着我的神经。痛苦地望着岸边狼狈地来回奔波的三毛,她撕心的喊叫在沙漠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格外凄凉。四周除了风声就是沙,濛濛地在空气中飞扬。沼泽中,出现了吉普车后座,出现了备胎,出现了布裙结成的绳。惊心动魄地救援后,他们在吉普车中未定的魂,却道:

“三毛,还要化石吗?”

“要。”

荒山之夜,三毛独对千山,毅然决然,继续永不消停的梦。

养尊处优的温室花朵呵,何曾见过,大漠流沙间生命的征逐狂欢。

一个得不到独立的民族,一个坚韧的民族英雄,一个明艳美好的撒哈拉威女子,整个塔克拉马干沙漠翻过来都遮不住心底的悲怆,灵魂的痛苦。只感叹红颜薄命,英雄末路。三毛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波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罩下来。惨绝人寰的战争,让骆驼悲鸣,苍天哭泣。她发自肺腑的情感,是在用灵明的智慧抬高生命。

生命的自由与随心,高于尘俗,高于琐念。三毛对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都是无意矫饰的,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

人生苦短,更应活得清醒而通透。要什么,努力去追便是,何必拘于世俗的条条框框,在意世人的指指点点?被外物所同化所困扰的我们,为何不清身追随灵魂的自我呢?

三毛,踏光阴而行,折一笠风,一袖月,在沙漠寻前世的乡愁,她似乎是天上飘落的一粒沙,又如天边的一抹霞,用一生流浪,用一生拾荒,却一直走在离灵魂最近的地方。

人生,本就是一场自我追逐。

第10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终于,我合上了这本书,走出了三毛的内心,却深陷于她真挚的性情无法自拔。她叫三毛,也是我的女神。

我向来讨厌这种燥热的沙漠,就算在我们北方,酷暑与下火般的酷热也会让我痛不欲生。而三毛不同,她热爱沙漠,热爱撒哈拉,仿佛在那里看到了自己前世的灵魂。与其说她的灵魂奔放,不如说她向往着自由。她也说,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撒哈拉,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对于我,一个未成年的小屁孩,我叛逆并且忠于自嘲,所以我说,我同样向往三毛一样的生活,也可能是看完每一段光辉事迹后常有的英雄情节。俗一点说,我觉得那样很酷。

那的确很酷。我在三毛那种不屑于生活又热爱生活的矛盾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定是在高标自己的影子。但我爱上三毛,爱上了她真挚的情感这一点,绝无虚假。

对于爱情,我往往不屑讨论,我觉得我无法理解什么是真爱。但在三毛与她先生荷西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生活在樱花树林中(樱花是我的最爱,在我心中它向往着纯美),自在,温馨,悠闲。在撒哈拉的生活中,爱情的力量撑起了半边天。在故事中,生活的点滴真的变得愉悦人心,物质、利益、种族、年龄之外的爱情是那样纯真,动人。读〝沙漠中的饭店〞,以接地气的生活琐事令我分外安逸,眼前一亮。“吃雨吧,牛排才不是我的菜。”荷西说道。

我同样赞赏三毛的吐槽功力与对世俗的冷嘲热讽,解气而舒心。生活在落后的沙漠地区,当地思想落后是必然的,那里的风俗文化与撒哈拉威的生活都显得与她本人格格不入。但既然选择了这里,她就做好了融入的准备。既然思想上无法苟同,那么起码让我吐槽两句吧!但还好,三毛有荷西相伴。

说到荷西,这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少年,同样遇到了这样的三毛,奇妙的是,两人没有擦出什么火花,反而熄灭了彼此的火花。在婚姻面前,崇尚自由的三毛表示一开始是拒绝的,订婚到婚礼,整个人都是一种〝我在哪我是谁〞的.状态。这也体现出三毛文字的真实,不容一丝虚假。

我爱上三毛,还因她的善良。依着自己博览群书与些许小聪明,她成为〝非洲巫医〞,救人于危难水火之中,各种中医西医自创疗法一应俱全,引人发笑,也令人赞叹。我们身边这样热心的人有几个,那些所谓的循规蹈矩最后都成了前进一步的阻拦。我多希望自己可以像三毛一样有这种不顾一切的勇气,后果什么的都见鬼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讲的是三毛的人生故事,或许也是三毛希望向读者呈现的一种她向往的生活。她的一生并没有一直在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也仅仅是几年的片段,但这也成为三毛心中最珍贵的片段。可能这些记忆,会在她永久的梦里不断上演。

第11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看三毛的书最开始是从她的《温柔的夜》开始,从原本有规律的一天看几篇,到彻夜通宵达旦,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泪湿衾被,继而拾起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这个以前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而今,却是伴在床边,夜夜梦中追寻的人。有人说,三毛,引起了一番流浪文学,横扫华夏。我想,也是,这个女子,不同一般寻常女子,幼时很皮,小时不喜上学,却爱闲书,长大后却又像儿时一样不按牌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最终,又以自杀结束生命。真是令人感叹啊!在安逸生活中待久了的人总是会觉得生活没有激情,想去远方流浪,但是,往往总是停留在空想的阶段,因为我们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流浪,要抛弃多少,克服多少,告别多少。而我们早已是温室中的'花朵,可观不可动。只有,三毛,随着荷西,搬到西班牙,移到撒哈拉,远离富足的故国,定居贫乏的沙漠。

单是这份勇气,足是令我们钦佩。想起那些散发体臭的撒哈拉威人,那乏水的沙漠,那围着坟堆和垃圾般的小家,三毛却未曾抱怨,甚至还苦中作乐。她称自己和荷西为素人渔夫,为了节省生活开支而去捕鱼,却不懂卖鱼,一顿饭又把赚来的钱花去,白忙活一场了,却只是笑笑。把鱼送人时,她说,友情也是无价的财富。她在沙漠里授医,教学,总把生活用品送人,把家居打扮得如诗如画,把粉丝叫做“雨”。总是说荷西很傻,随意带沙漠里的孩子遛圈弄得脏兮兮的回来,可是他自己呢,看着也不聪明,总是开着车随意在沙漠里捡些路人,每次都被人家弄得很麻烦,也总抱怨,可是每次却总还是让路人搭她的车。这样一个心胸宽广的女子,才配与荷西相爱。

每每看到荷西和三毛的爱情,总是让我感动落泪。若有一天荷西去了,三毛必是痛彻心扉。三毛总是淡淡的说,若是有危险,那也是命。可是她自己却可能比自己了解的还要爱荷西,她的自杀很大部分因为荷西。当别人都在怀疑她稀奇古怪的想法的时候,只有荷西相信三毛真的会这么做,并且为她做准备,和她一起去到她想去的地方。他们的婚礼,是三毛想要的那种,简简单单的,舒舒服服的,没有累人的繁文缛节,也没有应酬不断的筵席,只有他们两个人,在主与证人的见证下,答了“好”,交换戒指,看场电影,过过在沙漠里稍微奢侈的一天。荷西和三毛的爱情,平淡又难求,文化间的差异从来不成为他们间的问题,令人欣羡。若有此夫,妇复何求。

以我之手,总写不完三毛之事。她的浪漫,她的潇洒,她的真性情,她的勇敢,她的睿智……

第12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一直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一定要选择,那还是会选择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

第13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此时此刻的你正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望着太阳一点一点地沉下去,余晖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绵延的沙丘无限的延长直至视野范围的极限,远处有一个人在如波浪似的沙丘上,牵着骆驼,边走边唱着古老的民谣。

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被感动,但是不会有太大的触动。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没有什么所谓的美丽能刺痛内心,比起美丽的景色,我更想的是去国家旅馆来个泡泡浴。是的,我不会去沙漠体会那样艰苦到让人意想不到的生活,我没有像三毛那样“草率”的性格——仅凭一张地理图片就踏上前往沙漠的征途!

对于她来说,这很正常。正如她所说:“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奇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交给了那片土地”

沙漠才是她的舞台,在沙漠里她才能展示自己洒脱,豪放的气质和生活。

比如:在《白手起家》中,三毛的个性是体现的最为完美的地方,在一切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三毛毫不气馁,毫不怨天尤人。当她的丈夫荷西不在时,她提水,做饭,讨木箱。干了许多粗活之后,她才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于是她从往日的生活中走出来,从公主变成了奴隶。但是,在一切都安定下来后,她却并没停下来享受。她拾垃圾,捡漂浮物,画画······一个由彩色明朗的沙发,棉纸灯罩,陶土茶具,和大株的植物组成了一个晴朗美丽的家出现了!她玩了一次每个人都羡慕的“过家家”,她的生活十分得令人向往!哦,她何尝不是在享受这开创美好生活的过程!

三毛还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她给别人看病,把快死的人也给瞧好了,母羊肚子里的脏东西也给也被她治好了,给荷西看胃痛,用指甲油给人补牙齿······我就觉得她胆子太大了,要是一不留神真的干了错事,就不是小事了,甚至危机人家的生命,荷西说她“乱来”,我然比较赞同,但仔细一想,在那时那地,如果她不去努力想办法,谁还会去乐意或能够帮助或者救助那些人,那些生命?只有她,只有她如此大胆,如此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如此“医者仁心”!

三毛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她的性格我非常喜欢。她活的不累,无论说话做事别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有趣,敢想敢做,而且那么的纯真——她是我们眼中永远的三毛。

第14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我们的生命或许太短暂,短暂到无法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许多人梦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经历为主线,用生动有趣的文笔,描绘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战争与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她笔下的大漠如此真实,似乎触手可及。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迷信,但他们朴实、真诚,不知道战争是什么,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平静地度过光阴。这样的生活虽在我们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没有价值的人生”,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该算是岁月静好了吧。

可是,连上苍都不眷顾这些朴实的人们。摩洛哥向撒哈拉发动战争,西班牙政府曾许诺“民族自决”给这片大漠带来的生机,很快被战火带来的恐慌所覆盖。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巴西里——游击队领袖死于摩洛哥人之手时,阿吉比等人为泄私愤冤枉沙伊达——巴西里的妻子出卖了巴西里,使得这样一个无辜的善良女子惨死在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故乡人手中。所谓对沙伊达的“会审”连给人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不仅没人说话,也没有人提巴西里,更没有人主持正义,只不过是残酷的私刑。难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还不够吗,还要去自相残杀?是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在作祟?难道真的如孔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吗?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如此。是物质的贫乏导致如此吗?还是精神的贫乏呢?该是精神的贫乏吧,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接受了正确的思想教育,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的惨剧还会发生吗?我不禁回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砍下头颅示众,四周中国人喝彩的场景——喝彩是因为他们的愚昧,而三毛所写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没错,在和平年代,他们可以过着如《桃花源记》中所说“怡然自乐”的生活,可在乱世,一些人因为没有文化与思想的束缚,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没有文明,就更不必说法律与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现了现代文明,那宝贵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沧海遗珠一般,湮没于大漠黄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里,也并不是没有无视法纪纲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来,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择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写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乡愁,想必她的随心之作也必定让许多人心生感慨。吾读罢全书亦甚有感触,是为感想。

第15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历程,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撒哈拉的故事》中, 有《沙漠中的饭店》、《进入婚姻殿堂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苦找》、《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最后,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读完也让我跟着乐了起来。

《悬壶济世》这一节首要是说三毛做大夫,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国内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并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发病的人牙齿都不痛了,足可令咬东西。这件事荷西了解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整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让读者心里感受到荷西当时的惊吓。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差点死掉了。看这1个故事的时间,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绷紧、惧怕的气氛所打动,也传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惧怕心理,又与她同急、同忧、同喜……

《沙漠观浴记》那主人公离奇的遭遇让我捧腹大笑;《芳邻》里那些邻居的行为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素人渔夫》中荷西和“我”“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我卖出的鱼”,而后卖鱼的收账单又被洗衣机泡烂,真如同看到他们“又哭又笑”;《死果》则show了十分厉害的“灵异” 状况,“这种符咒的状况,也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令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看得有部分恐怖;《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搞笑历程……1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时了读者面前,其中也可令看出三毛对撒哈拉的`热爱。但是,在《娃娃新娘》中又可见三毛对撒哈拉当地风俗的无奈,对姑卡的同情。

整本书以《白手成家》作结。《白手成家》记叙了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到她与荷西一步一步终于建成了“沙地的城堡”——他们美好的家。这一过程布满挫折,但最后他们的住所还是由“那个灰暗的中间有个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漂亮的小屋”,让我心里感受到了白手成家的艰辛和成家后的快乐。

读罢了《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了1个广阔漂亮的撒哈拉沙漠,看到了1个快乐的三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