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4 21:22:07

第1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从小受到爸爸读书的影响,我一直对中国的古籍比较感兴趣。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父母经常会给我买一些带有卡通图片或者漫画的古代诗歌、三字经之类的,在那么多的书中,我对《弟子规》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最爱额书。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都给我读一遍《弟子规》,并细细解释其中含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西方文化固然是好,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比拟的。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里,也很庆幸有那么多的先贤留下无数精华,教导指引我们。

第2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我有一个要好的伙伴,它既是我的一位良师,也是我的一位益友,它教给了我许多道理,它告诉我怎样做人,他是谁呢?他就是《弟子规》。

记得20xx年新年时,我和表妹去一家很气派的西餐厅吃饭,我和表妹一看到订的房间桌上琳琅满目的水果,红烧肉,鱼和饺子,馋得连口水都流出来了,我们像被吸了魂似的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准备大吃一通,但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上写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赶紧叫住正要去抢饭吃的表妹,告诉她弟子规上是怎么说的,我们便等大人们过去了才动地方,吃完饭后大人们都夸我们有礼貌。

又有一次学习时我写错了一个字,看到表妹的'米色书桌上放着我正需要的修正带,我不假思索地用手去拿修正带用,这时,我又想起了弟子规上写的“用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于是我礼貌地问了问表妹,经过许可后才拿来用修正带改错,用时,我觉得非常的踏实。

还有一次,我和表妹吵了一架,吵得昏天黑地,然后就谁也不理谁,原因就是因为表妹少了2元钱,认为是我偷的,我矢口否认,于是就吵起来了,互相对骂,最后还打起来了,表妹把我的脸划出血了,我把表妹的膝盖打青了,当我平下心来看弟子规时,我看到了“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闵。”我看完后想了想,主动去找表妹和解并读给她弟子规,我们便重归于好了。

弟子规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生活离不开弟子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言而有信,友爱他人,努力学习。都能从弟子规里感悟,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

第3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弟子规》教会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好的规则,好的心态。一日三餐、起床睡觉、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要有规则有秩序。

此章告诉我们应珍惜时间,仪表堂堂,摆放衣物要有固定的位置,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好好饮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生的基本做事准则。

做事更应该谦虚谨慎,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以前我总是做事冲动,上了初中,我们学了政治,我知道了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控制并驾驭情绪。读了《弟子规》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太勿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在忙乱中我们可能一时昏头而做错了它。

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应有规律的安排时间,不糟践时间,珍惜一分一秒去学习,一心一意地对待它。因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做一位炎黄子孙,传承中华传统,我会忘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古训,站就要像军训时一样,腰挺直手放裤线,头成严肃状。坐也要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也严格地照着弟子规去做!

草儿的`绿意匆匆是因为有大树的陪伴,白云的婀娜多姿是因为有蓝天的陪伴,我的人生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有您的陪伴——好的习惯。感谢您!

第4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这月起,妞开始读《弟子规》。

本来去年就想让她先读《弟子规》,可是她爸爸说:里面有糟粕,说什么父母不对也要听,不读也罢。我也没有深究,就先让妞读《大学》。

但我自己经过阅读和思考,却发现《弟子规》还是一本很好的书,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独特的优点。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出现目无尊长、不懂礼貌等缺点,《弟子规》可对症下药治疗之。

为什么这么说呢?读读原文就知道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第一段。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现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虽然也有品德课、政治课,却只是背书、考试,过后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

〈弟子规〉如何教孩子做人呢?这一段讲的是总的原则,后面还会具体事情具体说。总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这个总的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的。机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识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灵魂,因为他们无法做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机器人呢?还是要教育一群人?

第5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弟子规》这本书就像国学经典这众多繁星中最亮的一颗,照亮心灵,使我感触颇深。

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孝亲、诚实守信这两部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地为我们奔波,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当父母回到家还在做家务、劳动时,他们叫你帮忙做一下,我们要立刻行动帮忙,不能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在看书,看着看着,妈妈忽然在厨房喊我去洗菜,我十分不情愿,心想:为什么叫我去,不叫姐姐去洗。妈妈又提高声音叫了我一遍,我这才慢慢地离开书本,慢慢地走过去。妈妈生气极了,脸色苍白:“你怎么拖拖拉拉的,我叫你做一下事情都不情愿!”事后我想了想,觉得自己错了,妈妈那么辛苦,叫自己帮一下忙都不愿意。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诚实守信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你向别人借东西,借钱,要及时还给人家;对待别人要坦诚相待,说实话;聚在一起要准时到达,不要让别人等你很久。这些都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要点,如果做到了,你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别人也会信任你;如果你不守信用、不诚实,别人就不会再信任你,寻求帮助是也不会再有人帮你。只要人人都诚信,那人与人就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

《弟子规》的.句子虽短,但句句都是精华,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我们要用上面的句子来规范自己。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每个人应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弟子规》,这就是学生的传统,学生的文明,魅力无穷!

第6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从前从前,孔夫子的语言,

我们沉淀 那论语学而篇

两代之间 从弟子入则孝……” 这是一首优美的中国风的歌曲——“弟子规”。相信大家一定看过“湖南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么你知道晚会这次晚会的主题曲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这首与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据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优秀书籍同名歌曲《弟子规》。《弟子规》虽然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但是,就是这一千多个字,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弟子规》,是我们大家生活中的典范,是教导大家做人处事的规范;《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是人性的基础。这本书,是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据我们的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初读弟子规,我就受益匪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所谓六艺,就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弟子规告诉我们这么多只是和做人的道理,这样一本好书,怎么能不吸引人呢?让我们大家一起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让我们把弟子规牢牢记在心中!

第7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今天,我发现《弟子规》是一本比较全面的行为规范书,哪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这一句:

斗 闹 场

绝 勿 近

邪 僻 事

绝 勿 问

这一句就是提醒我们: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一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远离而不去过问。

读到这一段,我脑子里想到的事情像过电影似的,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几个月前,我们的最后的'一个学期开始了,我们班的男生有一种习惯,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别人惹恼了自己,非得拼到底,那架势真像战场上一样拼的你死我活,直到老师来了或者是同学们劝开了,才不得不停止了战争,过后心里还有一股无明火。然而,每当有男生打架的时候,我们班的男生就会像蜜蜂见了蜂蜜一样,一股脑全部跑向了打架的人,来凑热闹,有时,还会在旁边给自己所支持的一方喊“加油”。

你看!这样子即不文明,有违背了弟子规的规则。所以,打架嬉闹的地方我们最好少去。然而如果是同学之间,或者是小朋友之间,我们虽然也尽可能的少去,但是,如果自己有能力,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劝开或拉开,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但是如果你置之不理,后果将会严重一些。我认为我们最好这样做:能帮的尽量帮,不能帮的就尽量别凑热闹,免得把你掺连进去。

这一段的后两句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给了我们警示,虽然我们青少年的好奇心很强,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免得惹祸上身。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有爱心,同时又有节制性的人。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第8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我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我更感激我的父母,感激他给了我生命以及无限的亲情,这都源于《弟子规》,它使我明白,要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脾气越来越大,性格越来越急躁,面对父母唠唠叨叨的教育,话语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面对父母的斥责,还会摔门而出,根本不顾父母的感受,当那天在房读《弟子规》以后,我才真正地知道自己错了,并且错得很过分。当自己摔门而出时,并不曾顾及当时父母的感受,没有看到父母心碎的样子。

感谢《弟子规》,它使我明白,为人于女,最应感激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好比我们人生中的太阳,太阳带给我们温暖,带给我们光明,赋予了世界的`生机。父母亦是如此,是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又是他们为了我们辛勤劳作。当你失败时,总会有一双手关心你,呵护你,告诉你:“你永远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别忘了,自己背后还有我们的支持”;当你受冷落时,总会有两个人出现在面前,伸出双手给你温暖;当你受挫折时,还是这双手将你从困难中拉出,让你冲破挫折走向成功。

我们应该对父母感恩,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尽力孝顺他们,不要在父母永远离开的时候,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该尽的孝心没有尽到。不要在父母永别了,才涕泪满衣地在他们坟前哭啊,嚎啊,到那时才知道悔恨。这是我读《弟子规》悟出来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报父母,不能等;孝顺父母,不能等。

我感谢《弟子规》,它让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我会用我最真实,最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第9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读书有选择,要读好书,选好书,这样才能起到读书的作用。今天,我读的书是《弟子规》。

有人会说,《弟子规》是孩童们读的书,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读《弟子规》呢?没错,但是我小时候读《弟子规》是为了识字,而长大后读《弟子规》则是为了从中学习做人、礼仪、交友的一些道理,也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要遵守不同的礼仪,更明白了一件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事,那就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66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了解到最多的却还是“孝”。“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身体力行。闵子骞就是一个例子,闵子骞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爸爸就为他取了个后母,但后母对他非常的不好,而且,她还为他父亲带来两个儿子,这让她更讨厌闵子骞了。

冬天到了,后母在为三个儿子织棉衣的时候,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的衣服的衣服里头放的是棉花,而在闵子骞的衣服里头放的是芦花,看上去三兄弟像穿得一样暖和,但是芦花并不保暖,所以闵子骞每次出门都会发抖,在一次为父亲驾马时,他冻得手僵了,一不小心,弄掉了马绳,父亲以为闵子骞不专心,就扬起长鞭朝闵子骞身上打去,一不小心,打破了他的衣服,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好像明白了什么,转身就向家跑去,并扬言说要休掉后母,闵子骞一再为后母辩解,父亲这才为后母留下。闵子骞的孝心感化了后母,从此,后母带他如亲生儿子一样。

第10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梦雪教材,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有一个青年,刚刚年满18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记者采访这个青年赵某时,他后悔地说:“我要是早点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就不会触碰道德底线,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他的朋友马某是把他引上犯罪道路的人。一天,赵某和朋友马某一起吃饭、喝酒,马某急需用钱,酒醉后想到了盗窃,于是问赵某是否可以一起去,酒醉的赵某竟然糊涂的答应了。

他俩来到一条街道,发现了一辆车没有锁好车门,车里有一个钱包。于是马某拉开车门,叫赵某进车盗窃。当赵某的手触碰到钱包的那一刻,他突然觉醒了: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触碰了法律,触碰了道德底线,可是他已经无路可退了。

赵某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他十分害怕被警察抓住,他在不安中度过了对他来说像是一世纪一样漫长的'48个小时,48小时后,他被警方送进了派出所。

被盗事主在发现被盗后迅速报了案,警方通过调取了监控录像找到了赵某和马某,两人最终落入法网。

马某因为一时贪念进了监狱,而赵某,则因为一时糊涂进了监狱。如果两人都能认真考虑一下,也不会犯罪了。这就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它告诫我:千万不能像赵某一样,轻易答应去做不好的事。

第11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弟子规是国学启蒙经典,也是对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养成良好习惯的熏陶,学习最重要的事情不光是刻苦勤奋的付出,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阅读弟子规,从中获取国学素养和思想,大有裨益。

一直想阅读弟子规,但总是不得空闲,今天我阅读了《弟子规》中的“谨而信,泛爱众”这一句,特别有感触,谨而信告诉我们不仅在做事的时候要谨慎一些,不能麻痹大意,让我们学会从细节着手,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而且还要懂得诚信,诚信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平时,我们也常说中国人缺乏信仰,也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的确,我们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个结果,因此复兴国学是多么重要。而“泛爱众”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博爱之心,可见,缺失信仰只是我们没有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罢了,并不是自古至今就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关爱同学,推己及人,让自己具有博爱之心,爱自己,也爱他人,做一个有爱心的学生。

读弟子规,就是要传承和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阅读弟子规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对国家的复兴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里,我推荐每个人都阅读弟子规,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领悟国学的奥义,为复兴国学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第12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我有一个私人的加油站——书柜,爷爷买的《成语小故事》,爸爸送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奖励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摆了满满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弟子规》,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应勿缓……”诵读着它,我知晓了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个星期要乘坐两趟公交车。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上的乘客就特别多。这一天放学,我仗着个小机灵的优势挤上车,还抢到了个位置,不禁暗自庆幸:“哈哈,今天运气真好!”

还没等我屁股坐热,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艰难地上了车,她环视了一下车厢,找不到空位了,就无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长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长,又挺着大肚子,对,我把座位让给她!于是,我站起来扶着她:“阿姨,您坐这里!”

“谢谢,谢谢!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万分,连声道谢。她刚挪动笨拙的身体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时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她一眼,皱了皱眉头,又把身体挪开了。见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时髦女郎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们小孩子都懂得给老弱病残让座,难道你不懂吗?”其他乘客也纷纷指责,弄得那位时髦女郎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地为孕妇阿姨让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教我待人处世。《弟子规》,My love!

第13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每天放学后,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是拿着一本心爱的书,那不是小说、散文,而是《弟子规》,我读得最多。

《弟子规》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都是需要身体练习的内容。

老师说《弟子规》可以略读,但我还是忍不住仔细阅读。每一个三字韵语都教会了我太多。我记得最熟悉的一段是:虽然事情很小,但不要擅长。做得好,子道亏。刘备训子有句名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这也意味着有些事情不能做。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无疑会让父母丢脸,所以作为孩子,他们会欠债。同时,它给了我一个深刻的警告: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没有错,但我们代表我们的父母。作为一个孩子,我们永远不辱我们的父母。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为自己和父母着想,清醒地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亲爱的我,孝为什么难?亲送我,孝方贤。这句话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在一般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有天生的爱;然而,在一些有问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存在深刻的冲突。无论如何,孩子都应该有思想地孝顺父母,这可以显示孩子的道德水平。我们都应该宽容善良地对待父母。告诉我们的孩子:孝顺父母,即使你认为父母对你不那么好,但他们毕竟是父母,你无权选择父母!

《弟子规》是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各种各样的不能和必须。看完这一页,蚂蚁密密麻麻的,我仿佛瞬间长高了很多,肚子里的墨水也多了很多:及时改错,尊师孝父母,不真不轻传,老人先幼后……我最强烈的感觉是,我们的孩子需要知道很多,但这些极其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文明中国人,这也是我读过这本书很多次的原因。

第14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弟子规》中有言:“次谨信”,“谨”即要谨慎小心,“信”则要诚实守信,从中,我领悟到了做人做事要讲求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将伴“信”至天下!

“凡出言,信为先。”每说出一句话来,一定得以诚信为首要。即诚信是做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我们人人都应该具有的。诚信是做人之基,立业之本。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得不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曾子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守诚信,对一个还未懂事的孩子就如此诚信,那么,他对待家人,别人,国家呢?不更是如此吗?所以他声名远扬,他为信守承诺而杀猪的故事千古流传。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他做到了言必信,所以他得到了好的回报。他赢得了别人的信赖与尊重,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然而近年来,信用危机已经大大增长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弟子规》教育我们道:诈与妄,奚可焉。那些尔虞我诈的事千万不要做,不要让邪恶充斥我们的纯真心灵,法国拉罗什夫科曾说过:“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会诚实。”因此,我们要让诚信伴我们至天下,则我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用这些抵御生活中的污点,则心灵会更加安定。

一个人守信,折射的不仅是他自身的素养,更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的内在素养。

一个守信的人才能够光荣步天下,一个守信的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被国际所信赖。

所以,我们要坚守“信”,做一个诚信之人,彰显我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因为我们而伴信至天下!

第15篇:《弟子规》的读后感

我们已经学完了《弟子规·入则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先请大家听一则我看到的小故事:

黄香,字古代的孩子这么孝顺父母,真让人感动。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最近,妈妈的脚崴骨折了,所有的家务几乎都由爸爸一人承担。有一天,爸爸急冲冲地回到家,对我们说:“下午我必须到郑州一趟,我把晚饭做好,到时你们热热吃就行了。”爸爸做好饭就匆匆地走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该吃晚饭了。妈妈一瘸一拐地走向厨房,要去热饭。看着妈妈艰难的.样子,我鼓足勇气对妈妈说:“妈,让我来吧!”妈妈沉思了一下,说:“好吧!你就试试吧,小心别烫着啊!”

“好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厨房,来到电磁炉跟前,双手端起汤锅,放在电磁炉上,打开电磁炉就热起饭来。饭热了以后,我把汤锅端下来,又端起盛着菜的炒锅,可是那炒锅太沉了,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才把炒锅放在了电磁炉上。等饭菜都热好后,我取出碗和盘子,搁在厨柜上,把饭菜一勺一勺地盛满碗和盘子,再一个一个地端到餐桌上。等把筷子和勺子、馒头、豆酱等等都摆满餐桌后,我已累得满头大汗!终于可以吃饭了!

我心想,没想到做家务这么复杂、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尊重爸爸妈妈的劳动成果,并且要体贴他们,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孝顺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凡事不要过于依赖父母。当看到父母疲倦时,给他们倒杯茶,或者讲个故事给他们听,这也是尽孝啊!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