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巴尔扎克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6 14:44:44

第1篇:《高老头》巴尔扎克读后感

读了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著的《高老头》,感触很大。故事发生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主人公高里奥老头,原本是一个精明的面条富商,然而,妻子早丧,为弥补女儿们,他对她们疼爱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无限度的溺爱。高老头为了两个女儿,不惜倾其所有,把自己一生的财富全部给了她们,自己去租住破旧的公寓,但他的两个女儿,在利益面前,她们毅然选择了上流社会,放弃了老父亲,可怜的高老头,凄苦地过了大半辈子,最终含恨而终。

高老头的悲剧,不仅源于他对女儿们过分的溺爱,还有当时的金钱和势力的诱惑。高老头以为,只要自己对女儿们无私的给予,就会得到她们的敬重,然而,她们敬重的,却仅仅是他的钱财。在临死前,高老头才恍然醒悟:“钱能买到一切,能买到女儿。”人与人的.这种金钱关系,在当时的巴黎社会中,实在是太普遍了……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在《高老头》中,那伟大而可怜的父爱,在灿烂夺目的金钱面前,变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么的一文不值。

古今中外,金钱与势力似乎已经成为最敏感的,最普遍的话题之一。人,天生就是有着无穷尽的欲望,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满足的那一天。金钱的欲望,就像贪婪无比的野兽,你永远不知道它脚下埋下多少宝贵的青春与湮没多少真情,当醒悟过来时,也许什么也留不住,只留下了孤独与可憎的面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本该纯洁的灵魂,却已或多或少地被金钱捕获与玷污,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往往会被金钱所埋没。许多新闻报道或法制节目中,都经常出现“儿女不愿赡养老人,让老人无避寒之所,无饱足之餐,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读书笔记[]甚至于有的老人病死家中也无人知晓……”的各种悲惨现象。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来说,他们的借口无非就是自己也生活困难,然而,这样的借口,能算理由吗?想当初,父母养育你的时候,不也曾贫困过?他们有因此为借口而丢弃你吗?

记得曾听到一个令人感动而又值得深思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伙子总是从母亲的身上索取东西,而母亲也是有应必答。直到最后他提出要母亲的心脏时,母亲也毫不犹豫地将其取出并交给儿子。可当小伙子捧着母亲那颗还在跳动的心脏走出家门时,他被门槛弄得摔了一跤,那颗鲜活的心脏只发出了一句话语——“孩子,摔痛了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给予,他们的心里只希望我们能过得比他们好,但却不奢求能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私的奉献却不求任何回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呢?

我们总想挣更多的钱,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有这样的思想未必不妥当,但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让金钱遮蔽双眼,金钱的贪求,会促使人成为它们的奴隶,也可以说,把单纯的人心拉进无情的深渊。人啊,不要太相信自己对金钱的定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金钱捉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都是金钱“遥不可及”的。即使你家财万贯,没有家的温暖,再多的钱又如何?没有生活的快乐,再多的钱又如何?

生活,总有追求不完的奢望,也总无法满足的欲想,与其在这条无尽止的道路上盲目追寻,不如活在当下,珍惜现前,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享受生活所赐予的那份不关乎金钱,只求心安幸福的亲情。

第2篇:《高老头》巴尔扎克读后感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极具现实讽刺意义的著作,它无情地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在拜金主义影响下人性的欺迷与混沌。此时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在资产阶级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旧贵族相抗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意识日益占了上风,这就使得“金钱取代一切成为人们的上帝”。人们唯一的追求成了金钱,“法律跟道德对有钱的人生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骄奢靡侈之风笼罩着整个法国,处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欺诈和虚与委蛇。

而高老头就在这样的时代里诞生了。

高老头是一个充满爱的角色,他那炽热到疯狂的父爱着实为这样死气沉沉的社会增添了不少色彩。他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心肝宝贝,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们。对他来说,自己的一点点私心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女儿的一切就是他的一切。他将他所有的爱都倾尽在两个女儿身上——他让女儿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满足女儿们的一切欲望;他费尽心思帮助女儿们嫁入贵族豪门,并将自己几乎所有的财产都拿给女儿们做嫁妆,让她们走入上流社会;女儿们在遇到财产问题时都毫不留情地压榨他,他却宁愿让自己受苦,也不愿使女儿们伤心失望。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在高老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女儿的快乐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女儿的伤心则令他痛不欲生。他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女儿,可等待他的却是什么?是女儿把他像橘子一样对待,吃完里面的果实就将橘子皮随手扔在地上,满不在乎地肆意践踏;是女儿为了一条金线裙子继续压榨逼迫为了她们早已一无所有的父亲,害得他因焦虑而得了重病;是女儿在他卧床不起时依旧毫不顾忌地去参加舞会,为了达成目的就算踩着父亲的身体过去也愿意。他可以一点一点地忍受自己的不幸,却承受不起炽热的爱换回冷冰冰的结果。即便是在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他最爱的两人也没有来与他告别。高老头所有的付出都化为了乌有,最终只能够孤独地怀着失望与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这样的悲剧却是他自己一手促成的`。是他教会了女儿们拜金主义,是他纵容她们把自己踩在脚下。高老头作为那个时代的面粉商人,深受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影响。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将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可也正是他用可爱又丑恶的金钱引导女儿们走入这个欺迷与混沌的社会,使她们迷失在物质生活中,最终失去了真正的爱。这种病态的溺爱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我把所有的爱在她们身上用尽了,她们对我不能再有爱了”。他这一生都在欺骗着自己,不断为女儿们的无情找借口,寻找原谅的理由。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才说出了自己始终不愿相信的真相。“你带她们到世界上来,她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他不断地感慨:“我的钱到哪去了?”“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舐我的脸!”他的“钱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以及他通过溺爱来将这样的观念传给女儿的做法,正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高老头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便是两种社会交替时期的牺牲品。高老头的爱,交织着传统的封建宗法观念和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法则。

而真正的爱,应该是单纯而没有私心的,不掺杂任何物质观念的。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美丽而又珍贵、值得人们为此付出一切的。

第3篇:《高老头》巴尔扎克读后感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

上面这一段话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于其名著《红楼梦》中所写,是说“孝道”已泯灭,痴心父母再难见孝顺儿孙了!曹雪芹是想借此来唤醒不孝者的孝心,然而他所期盼的未立竿见影,甚至还沦为笑柄。于是,一位法国作家“看不下去”了,他提起自己的笔开始了对道德沦丧的社会的猛烈抨击,用他的笔撕毁了时人的伪善面目。他就是法国社会的明镜——巴尔扎克,著写了令人深省的《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巴黎上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与家庭里的感情瓜葛。是一本“高尚”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奢侈糜烂的巴黎的.一张“全家福!”

书中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至1820年初的巴黎。高老头以前是个面粉商,他为了讨好两个女儿,卖了店铺,把钱分给了她们。两个女儿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钱后,竟把高老头从家里赶了出来。他六年前住进了巴黎的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心狠手辣的女儿们又来向高老头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被逼付出了最后一文钱,致使中风症发作。临死前,高老头想见女儿们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他就只能在~张破床上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最后就像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为了女儿,他聘最优秀的教师指导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等到她们长大了,又给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嫁给社会上的体面人物。他将大女儿阿娜斯大齐许配给雷斯多伯爵,做了贵族夫人;将小女儿但裴纳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资本家太太,从而踏进了达官贵人家的门槛;他为了不失女儿们的体面,还停了面粉生意,搬进了人们称之为“私人救济院”的伏盖公寓:甚至为了女儿们的恣意挥霍,他可以节衣缩食,变卖最后一点财物。

《高老头》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小说,读过它的人,有些为巴黎上流社会的荒淫伪善所激怒,还有些为世人对金钱与利益的贪婪所气恼。不过,当我读完《高老头》时,我更感到伤感,我因曾甘为女儿倾家荡产的高老头死时却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而痛苦,我更因爱女儿胜过一切的高老头到死都未再听过女儿真心地叫他一声“爸爸”而心碎。唉,高老头,你这是为哪般呢?难道久战“社会”这片沙场的你没有看出你的两个女儿有所变化吗?在金钱、虚荣等社会产物的“熏陶”下,你的女儿已经沉沦物质了,已经成为没有感情的禽兽了,难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噫,高老头啊高老头,你一定已经知道了吧!不要不愿意相信,不要再用你单薄的身躯去支持你女儿的萎靡了!看清楚吧,在这个奢华的巴黎城里感情已如粪土,时髦的人们(包括你的女儿)须要金钱来撑起自己的腰杆,撑起自己徒剩其表的“家”!

啊,高老头!不,不,不,现在我更愿意唤他的全名——高里奥(先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