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论语》的的七、八章,其中,第七章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很有帮助。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纵使是像孔子这样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说的话也不一定全都正确。
在第七章里,孔子有这样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相信并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在这一句话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是孔子思想中国保守的一面。但是要完全的“述而不作”只讲述旧的东西而不创新,那么古代的那些科学家从何而来?喜爱古代的文化知识是对的,但我们不管要有“述”还要有“作”要敢于创新。如果孤单的典籍里又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推陈出新。比如孔子说的这句话又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就不能对这句话完全遵守。在生活中,我们也养敢于怀疑权威。不管是多们伟大的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只要有错误我们就不能照搬,更不能盲目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新的创造。
第2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六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
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第3篇:论语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第4篇:论语读后感
XX年接触和气来读书会之后,开始读钱穆的《论语新解》,在这之前,虽然一直知道《论语》是一部非常有思想的著作,但是一直不敢去读它,它成书距今已隔几千年,那些古时的用语与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论语在千年的历史上是被评价很高的书,也是近代受到严厉抨击的一本书,读之不可不慎。
注释论语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哪一本该值得信任地去读一读。之前接触到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也不过是一些书中对论语的评价与看法之类的,接触的很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一本讲解论语的书或文章。这和我的脾气有关吧,没有找到觉得可以放心花时间去读的书,那其他这些花边类的书,我是不会过于认真地去看,看过了,就这样带过了。因此,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算是我的第一本与《论语》有关的书吧。并不是觉得读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在这里聊《论语》,聊孔子,这一本书对于论语,对于儒学来说,也不过就像是树上的其中一片叶子而已,要想看一颗树,看一片叶子是不够的,但是每片叶子都是应该必须去看的,写一篇读后感,只是希望在不断地朗诵与阅读中记下自己的读书想法,写读后感的同时可以激发自己思想,亦可以让自己坚持著去读书,不时地写写感想,当几年后再回首看看自己的读后感,应该会有种成就感吧,嘿嘿,我就喜欢那种成就感,哈哈。
边读《论语新解》边更新读后感吧。希望自己能坚持,也希望这些能陪著我走过20xx。
第5篇:论语读后感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有时候连跳的是啥都不知道,但是我很开心,跳完了反而觉得浑身轻松了。
舞蹈里大家最讨厌的就是软开度这一环节了,它是必不可少,也必须具有的东西。原来很不解,但是现在学习的更长久了,我开始明白,这是为了更完美地完成剧目,如果要比别人更出色,跳得更好,就一定要忍下去。
我的舞蹈曲目叫《且看行云》,听名字就让人陶醉。我在这首剧目的音乐和动作中感受美,体会美。这整个舞都很沉静,要有目若秋水般的气质,想象自己宛若一片流动的云。轻轻皱眉,一个眼神,一个指尖之中,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第6篇:论语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论语》,小时候我虽然背的朗朗上口,但是当时的我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读国学课程,我们这么小的孩子学这些有用吗?慢慢地就明白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为什么我们所归属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它为什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它到底有些什么样辉煌的思想文化艺术在通过我们的血脉传承?
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父母经常教导我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第7篇:论语读后感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第8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通过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可以体会到一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第9篇:论语读后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第10篇: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译注》已有三周,这本书大概是同学们在所有已读书籍中读的最慢的一次。从不懂到看翻译,从看翻译到得不到智慧,读的慢,读不懂是自然的。为此,推荐赵文瑄主演的《孔子》电视剧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看一看,来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语录。从上课的回答中,从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从周记中,慢慢发现他们读出了少许的味道,这实在是让我兴奋不已的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阅读带给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赏《论语》时,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时,我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公式定理的理解,学得不扎实,使一次次的考试失利。现在,我读《论语》时深有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话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倡导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多复习,多重复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它的原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生活。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第11篇:论语读后感
这两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心灵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不能老是去抱怨遗憾,老是去追究为什么会这样子?化解遗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两步:1,承认这个遗憾2用心地去尽可能弥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至少我个人一直都存在这种现象,大学毕业到现在6年的时间,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觉得现在的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很不甘心,不满足自己的现状。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一直笼罩在自我困扰的小笼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做事没有激情,老想着一步登天,但现实又没有条件。简直真的变成了一个忧郁小子......
虽然我现在没有成就,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钱!但我不能再没有身心状态下去了。否则就真的一直这样沉伦下去了。
学会放开自己!看淡自己!看轻尘世间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界”啊。
不管啥,我现在要做的是,从心底改变我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改变那种老是背着千斤重走路的状态,恢复四年前的那种勇无不胜的状态,心神状态!
承认遗憾并尽力去尽可能地弥补遗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如果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会失去星星!不能让遗憾成为一辈子的阴影!生命没有遗憾,只有经历!
第12篇:论语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又温习了《论语》,通过学习,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语》一开始就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师曾告诉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常常温习,一定会十分愉快。后来,当我学到一些知识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别人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兴极了。
《论语》还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到有用的知识的。只有在学习中思考,使知识深化和升华,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用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的、反复的阅读这本书,总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
第13篇:论语读后感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烦恼,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动争取,还需要正确的心理。
第14篇:论语读后感
听妈妈说,这部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论语》倍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学。因此我每天都会挤一些时间出来,来背诵论语中的佳句。
初读论语时,最令我感慨不一定应属“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只有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断的进步。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需要经常调节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总之,每一天想一想要让自己学会自觉努力,不断激励鞭策自己。
我在读《论语·学而》中遇到了拦路虎,我便去请教老师,在老师的悉心帮助下,我终于弄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学习过的知识并且经常反复的去温习,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一位好朋友从很遥远的地方来到我家。难道这不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吗?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已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的好东西,它不仅教会了我怎样做人,还教会了我该怎样容人容事,有新的同学可以去读读《论语》,说不定你的收获比我的还要大呢!
第15篇:论语读后感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本文标题:论语读后感